请教五蕴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受阴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Wed Nov 5 04:46:50 1997) [答 CE] >How are you??? could you tell me the answer for the : > 第三是识别组合之类----想蕴。 >与受蕴一样,想蕴也有六种,与在内的六根和在 >外的六尘相关联。它们也和受蕴一样,是由六根与外境相接而生起的。它的功能就在认 >识与辨别各种身心活动的对象。[注十三] >about this one, I have read the [注十三], >十三: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三集第六十页。[想蕴(Sanjna, Pali >Sanna)不仅是perception而且是conception概念及意念,所以不能说只有六种, >著者太著重perception之义,故有此曲解,本人殊不同意。编者张澄基识)] >又:《阿□达摩集论》,无著造,大正藏一六零五,六六四页及安慧造, >大正藏一六零六,六九五页,皆由六根、六尘中说明想蕴并不是只限於此六种, >想蕴就是思想及概念。张澄基识。 >'cos I have read other Southern Buddhism books, they all said it is >perception. >but, when I check it with other chinese books, they just said it is >conception. >Which one is right, correct? >Also, what is the different for this 想蕴 and 受蕴? 要了解这二者,可由二个方向著手,一是由世尊的 "可能" 原义去思考,一是 由就译者的语意方向探索。我个人较喜欢用前者的角度思考。不过这理我们可由这 个名相看看中外学者的思考差别。 其实若就「受蕴」本身来论,我个人比较同意用 perception 的译字,因为以 conception 来比较的话,它比较有 "接受"的意味。因为在字典上 Perception 是 act or faculty of perceiving ,这个和 " 阴" 的原意较接近。 想蕴的观念则比较会混淆,我们传统的 "思想" 一词常有 "主动思考" 的意味 在内,因此 conception 会被认为是较合乎这个观念的名词。所以想蕴会被认为是 「它的功能就在认识与辨别各种身心活动的对象。」因此张澄基先生不同意 sanjna 不能单纯的只译为 perception,而应该包含 conception 在内,也就是 「想蕴就 是思想及概念。」而不能只说是「认识与辨别各种身心活动」。 我个人比较同意「想蕴」不包含 Conception,学者或许会倾向如张先生所提的 包含 conception 在内的解释,因为这样的解释比较 "圆融" 一点。可是如果我们 仔细的检视《阿含经》的内容,会发现原来的用词是「想阴」,用 "阴" 字的译法 我个人认为比较合於世尊的说明--- 像「树阴」的反应功能。 人们对周遭的反应像树阴的阴影一样是被动的,因此《阿含》里面常提到的是 「五受阴」,这里的 "受" 是指 "知觉" 或 "觉知" ,五受阴因而含括了 "色受阴、 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 五者,而世尊认为人们由这五受阴的反应而有 了思考这五受阴的生、灭相,才产生了 "想受阴"。 因此以 "想受阴" (想蕴)的成形来看,想蕴本身也是 "阴" 的一种,所以应该 要译为 perception 比较恰当。世尊同时也指出,人们由於受阴而产生想阴,由想 阴而有 "受、集、灭、迹" 的八因缘法的体悟,并因而有了智慧,这也就是虽然有 些人们并没有梵行(仍然有杀盗淫妄等恶行),但仍然有智慧的原因。世尊又指出, 当人们有了梵行,则智慧会更多。(《长阿含》卷九) 以我个人的看法,我本来也是和人们一样,对自己的思想常以为是一种 conception,但是看过《阿含经》之後才发觉其实也只是一种 perception而已。 世尊在这一卷中也进一步指出,想阴的发展现在各种生物界中也有不同的层面,他 指出: 1.像天、人是属於各有不同的「身」和各有不同的「想」。 2.梵天、光音天的 baby 初生时是不同的身,相同的想。 3.光音天成人後,相同的身,不同的想。 4.遍净天是一种身一种想。(长得全一样,又全部有共同的想法,那就没有争执了。^_^ ) 试想长得一样又一样的思想,复制人也不可能这样。 5.无想天。没有想。(但仍是生物,我们无法想像这是何种生物) 6.有一种众生(非人类)是在「空处想」的状态。 --- sorry,以下我无法「想」了。:P 7.有一种众生是在「识处想」的状态。 8.有一种众生是在「不用处想」的状态。 9.有一种众生是在「有想无想」的状态。 若要超越 "受阴想" 的层面,当然就是要由五上结、五下结、六入..等方法著 手,也就是 "修习多修习" 的老话题了。总之,综观世尊所言,受阴而後生想阴, 想阴应该也只是生物的本能状态而已。 +---- AB Tsai ----------------------------------------------------+ | Email:abstsai@ms1.hinet.net | +-----------------------------------------------------------------+ 发信人: Heavenchow@Lion (Heaven),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关於五蕴的问题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Dec 31 04:24:54 1998) 转信站: Lion ==> 於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Hyacinth@Lion) 文中述及: : 这几天重读佛陀的启示,对於第二章四圣谛中对於五蕴的解释有点问题,故来向 : 大家请教: : 作者在解释想蕴及行蕴时提到,想蕴及行蕴各有六种,内与六根,外与六尘相接 : ,均是由六根与外境相接而生起的。其中想蕴的功能在於认识与辨别各种身心活 : 动的现象;行蕴则是包括了所有善与恶的意志活动,一般所谓「业」,也属於行 : 蕴。因为有意志的活动,才能产生业果。 : 不过在注释处(注十三和十七),编者张澄基先生有不同的意见。张先生说想蕴 : 并不仅是作者所云的"perception",而还是"conception"概念及意志。所以不能 : 说只有六种。他认为作者太著重perception之义,故有此曲解,他不能同意。之 : 後又引无著造的「阿□达摩论」,大正藏一六零五,六六四页,还有安慧造的某 : 论(不知是否也叫「阿□达摩论」还是漏列书名),大正藏一六零六,六九五页 : ,说此二论皆由六根、六尘中说明想蕴并不是只限於此六种,想蕴就是思想及概 : 念。另外在行蕴部份张先生也认为作者犯了相同的错误。 :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问题:能否请线上诸先进为我解释上述的争论? 1. 大正藏 31 册 1605 经名为「大乘阿□达磨集论」,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大正藏 31 册 1606 经名为「大乘阿□达磨杂集论」, 安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2. 在杂阿含经中, 六想身的说法很多, 举一最简单的经文如下 : T02n0099_p0092a18□(三二八)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 T02n0099_p0092a19□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想身。云何 T02n0099_p0092a20□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 T02n0099_p0092a21□名六想身。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 T02n0099_p0092a22□欢喜奉行 我亦引书中所提相关经文 1605 经, 664 页 : T31n1605_p0664a03□云何建立想蕴。谓六想身。眼触所生想。耳触 T31n1605_p0664a04□所生想。鼻触所生想。舌触所生想。身触所生 T31n1605_p0664a05□想。意触所生想。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 T31n1605_p0664a06□无相。或了小或了大。或了无量。或了无少 T31n1605_p0664a07□所有无所有处。何等有相想。谓除不善言说 T31n1605_p0664a08□无想界定及有顶定想。所馀诸想。何等无相 T31n1605_p0664a09□想。谓所馀想。何等小想。谓能了欲界想。何 T31n1605_p0664a10□等大想。谓能了色界想。何等无量想。谓能了 T31n1605_p0664a11□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想。何等无少所有无所 T31n1605_p0664a12□有处想。谓能了无所有处想 (注:本经文未经过校对, 我手中无书...) 1606 经, 695 页 : T31n1606_p0695c07□问想蕴何相。答□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 T31n1606_p0695c08□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 T31n1606_p0695c09□言说。见闻觉知义者。眼所受是见义。耳所受 T31n1606_p0695c10□是闻义。自然思□应如是。如是是觉义。自内 T31n1606_p0695c11□所受是知义。诸言说者。谓诠辩义 (注:本经文未经过校对, 我手中无书...) 3.底下就是个人浅见了. 供参考 :) 佛陀说法, 并不在解释世间万象. 谈到世间与自我时, 只提及五蕴. 谈到色蕴, 只提及四大. 而提及其它诸蕴, 则为十二入处之作用. 在经中, 十二入处已是用来表示 "诸法" 了. 一来, 我认为佛教在这里是很科学的. 并不多谈我们无法认知的东西. 在六根六尘之外的形而上玄学, 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二来, 就在我们能认知的□围中, 去体会五阴的无常, 苦, 空, 无我. 藉以契入无我, 而达涅盘. 这才是佛陀的目地. 故太细微的东西, 并不多加讨论. (但并不是说, 在观察时, 不要细细观察) 张澄基先生说的也没错, 想蕴也包括 "conception" , 但是否有人能举出某种想蕴是在六根六尘合和之外呢? 尤其是 conception , 大多是意根的作用, 不知是否能同意? 况且, 其所举经文, 也是提到六想身, 但我文言文不太好, 不太能看出何以用来说明不只六想身? 总结一下, 我同意原书的用法, 因为许多经文就是如此说. 若能举出不在六想身的想蕴, 则再来讨论比较好玩! :) (待续...) heaven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北狮南鹿】□□ 您在学佛路上有疑问吗?-----BudaHelp 版,帮助您! 您对佛教神□事件好奇吗?---BudaXfile版,满足您! 一片清凉的佛法讨论园地,需要您的爱护与灌溉,欢迎您的光临: 台大佛研中心狮子吼站:telnet://cbs.ntu.edu.tw (IP:140.112.143.30) [鹿苑]佛教暨慈青专站:telnet://buddha.nsysu.edu.tw (IP:140.117.11.90) Ξ Origin: 狮子吼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