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简介(II)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 《大般若经》简介 (2) ]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Mon Oct 28 22:16:13 1996)
[《大般若经》简介](2)
通常读经的人常会把各经的缘起品之类的头几卷跳过,因为那些
开头的内容常常是被国文教授批为怪力乱神的东西,以前胡适先生最
常把论佛者打得头破血流的地方,也就是这些经典的开头几卷的部份。
但是在大众科学知识越来越提高的今天,一些对理工有兴趣和研
究的学佛者,看这些放光、十方世界来往..等等的经卷却是看得津津
有味。
例如《华严经》,研究哲学的人就只对其中哲学层面感到兴趣,
而对开头四五卷和此经有关的他世界的描述没有兴趣( 可能不了解经
上对宇宙的描述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古来大德论经便只能就所谓
的经义加以谈论。
所以像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民国六十四年在辅仁大学讲华严时,
谈到华严的内涵也只针对经义的哲学部份来演说,有关前几卷的缘起
部份几乎只字不提。
今天谈到《大般若经》也很多是如此,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
以致於得到的是片断零散的资讯。以「大乘」这个名词来说,大般若
经上所讲的意义和今天许多人用来呵责「小乘」的立场的意思根本是
两回事。
本来《大般若波罗蜜多》就不是众生能仔细分辨的,於是聪明如
须菩提者才会「涕泪悲泣」,如果他不是知道 "代志大条了" ,明白
这根本不是大多数人类所能知见的,何故如此? (《金刚经》)
而《大般若经》也是这样,最後的《难信解品》花了将近二十卷
约占全经二百卷的十分之一的时间在解释大般若智的现象,但是标题
却是 "难信解" 。
难道世尊对这些外星来的菩萨们说法之外,没有对舍利子谈到在
地球上的修行者如何去 "见闻" 亲近这些正在修行大般若波罗密多的
大菩萨吗? 当然是有。
前面说过,世尊对这些来自三千大千世界的菩萨们说:「若菩萨
摩诃萨欲於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密」,因此而有大般若
经的出现,这也间接印证了世尊为天人师为三千大千世界所共相赞叹
的所在,试想有许多歌星号称亚洲知名,那麽如何求证? 找个印度或
巴基斯坦人来问问就得了,每个亚洲人都要知道这个歌星才算数,自
己在那儿嚷嚷不能当真的。但是歌星的事情是公关的手法,世尊没有
公关,他靠的是扎实的真知真见。
而当时有五神通的各弟子们也都知道,虽然五神通只能在有限的
三界内行走,起码世尊在这当中没有漏气过。舍利子当然就一问一答,
问完了般若波罗密的不思议,在第二卷的《学观品》当中,他就问道
般若波罗密在什麽情形下,有哪行为是和般若波罗密相应的?
世尊回答的很深,不过大都和空相有关,以世间修行和福善业来
说,一切世间福善业都可以说和般若波罗多相应,但是要行诸三千大
千世界的大般若波罗多是不可以问相应不相应的。因为般若波罗多修
习一天的所得的智慧比所有的声闻、独觉都要强。无法用相应不相应
这样的二分法来区分。
舍利子也老实不客气的直问世尊:「世尊,若声闻乘:预流、一
来、不还、阿罗汉智慧,若独觉乘智慧,若菩萨摩诃萨智慧,若诸如
来应正等觉智慧,是诸智慧皆无差别,不相违背,无生无灭,自性皆
空,若法无差别、不相违、无生灭、自性空,是法差别既不可得,云
何世尊说:『行般若波罗密多一菩萨摩诃萨,於一日中所修智慧,一
切声闻独觉所不能及』?」
舍利子的疑问也是我们的疑问,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一切法性
空等无差别的道理,而这个般若波罗密多还要厉害? 这里顺便要提一
下,在这当中,还没有 "大乘" 这个名词出现,只有声闻乘和独觉乘,
声闻就是四众中依佛所说法而修的人,独觉就是不是闻佛法而修的修
行人,同时声闻乘中也要入了流,得到四果之一的,才能说他的智慧
和诸佛菩萨的智慧是同样无生灭无差别的。
许多人以为皈了佛法僧,入了声闻就一切都性空了,老祖宗训斥
我们这些人:「不『入流』的东西」正是如此。要修行般若波罗密的
层次,除非入了流,否则难以言谈。
声闻和独觉的修行人有了初步的能力,为何不及修般若波罗密多
一天的大菩萨呢? 这些答案就在第三卷到第十卷中。( 哇,真累 )
接著善现问道,菩萨摩诃萨是什麽?要如何才能修行般若波罗密呢?
这些在第十一卷起的《教诫教授品》中便一一有所解说。
本来世尊要具有辩才的善现尊者为三千大千世界来出席的菩萨众
们说说如何修行大菩萨法的,但是善现老实回答:「我不见有法可名
菩萨摩诃萨法,也不见有法可名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尊者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世尊当时弟子中得到无诤第
一的名号的,本来性情暴燥,见家人乃至畜生都生嗔恨心,於是离家
到山上清修,但是看见山林树林以及一切□鱼鸟兽甚至风吹草动也都
生嗔恚心,可说是看什麽都不顺眼,後来世尊为他说忏悔罪吝法後,
便得须陀洹,再入阿罗汉。从此以解空之慧和辩才之智而得无诤第一
名号。
Ξ Origin: 狮子吼站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