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 |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 □ □ 三 十 七 道 品 讲 义 □ □ □ □ 释 证 严 著 □ □□□□□□□□□□□□□□□□□□□□□□ □□□□□□□□□□□□□□□□□□□□□□ □ □ □ 第 一、 正 见 □ □ □ □□□□□□□□□□□□□□□□□□□□□□ § 人 人 要 修 无 漏 道 § 我们说「八正道」,这八种道法可以使我们的人生丝毫无差错、不偏邪,所以这 可以说是人生最稳当的正道,现在,逐一分析此八种正确的道法。 『 正 见 ——— 谓 人 修 无 漏 道 , 见 四 谛 分 明 , 破 外 道 有 无 等 种 种 邪 见 , 是 名 正 见 。』 「见」乃见解、观念,一个人在人生道上,分分秒秒之间都存在的许多复杂的念 头,而且每个人的心思皆不同。例如你们坐在我们前面,此时此刻你与我的心念必定 有所不同,何况你们每个人彼此间也有不同的观念,这就是说,「一念心」是最复杂 的。单单一个人就有许多互相矛盾与冲突的心理,若是众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则更加 矛盾了,这都是由於一个观念问题而已。 所以,如果我们大家都学佛修行,观念就能一致,没有冲突;我们若不修行,在 世俗上就会为了生活而与人竞争,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斗;这都是世俗人为了日常生活 、工作、学业....等等,而产生的竞争现象。每个人的心念有如野马一样,各朝 不同的方向奔驰,这是因为世俗人没有道念的缘故。 那麽,现在我们既然学佛了,就要将奔驰於八方的心念收摄回来,同行於一条道 路上。有如一群已经受过训练的马一样,只要发号施令,就能整齐划一,踏步前进, 若没有经过训练,就会散乱各奔前程。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统一心念,而其目标在 於「无漏道」。 「漏」,就是流失,就像一个破水桶一样,即使装满了水,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全 部漏失掉。我每天向大家解释佛教与人生的教法,但是,听我讲话的人究竟能接受多 少道理?昨天的法水滋润了心窝,今天是不是已经流失了呢? 如果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待人处世、言谈举止,都尊 循这句善法,就称为「无漏」。也就是说,善法保留在我们的心中,永不遗失漏忘, 这就是「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一 勤 天 下 无 难 事 § 「漏」也可以说是烦恼,我们善念不断漏失,却被恶念取代。就像一个水桶,经 年累月地放在外头,受风吹日晒和雨淋,没人看管,垃圾杂物都丢在□面,积满了灰 尘沙土。乾净的水装进桶□,很快就流失掉,一些污秽的东西则堵塞在□头,流不出 去,这就是烦恼。人与人在日常生活中常会互相猜疑,你不相信我,我也不信任你, 就会生出烦恼。自以为学问比人高,而瞧不起人,这就称为「我慢」,也叫做「贡高 」;既然自以为学问比人高,那对於别人所说的法,又怎麽会重视呢? 圣人之心,时时都非常谦虚、恭逊,以平常心及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有一则孔 夫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故事———— 有一个七岁孩童用土堆成一座城,正好孔子乘在马车上,由子路驾马车路过此处 ,子路性情鲁莽,见此孩童不避开让马通行,就大声吆喝说:「喂喂!小孩童,你难 道没有看见马来了?赶快让路吧!」 这个小孩抬起头天真无邪地跟子路说:「你先看看这地上有什麽?」子路答:「 这是土城啊!」他就说:「自古以来是城让马?还是马让城呢?」子路一听,竟无言 以对。孔子在车上见此情景,立刻下车,双手作揖,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因为孔子 自认活了五十几岁,从来没想过这个道理,果真如孩童所言的———是马绕过城池而 通行,并非城池让路给马过啊! 这就是一个道理,所以孔子非常敬重这位孩童。 凡夫与圣人的差别就在此。凡夫像一个装了半桶水的破桶子一样,容易摇晃漏水 ;如果装满了水,则重心稳固,不易摇晃。农夫在收割稻米之前,只要看看田中的稻 米,就可以估计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如果稻穗都长长得直直挺挺,农夫们就担忧 今年的收成不好;如果看到所有的稻穗都弯倒下去,农夫一定很高兴今年可以大丰收 了。 有时候听弟子们说:「我已经学很多、懂很多了....。」我就非常担心他像 一棵没有饱满的稻穗一样,半生不熟的。如果他常常低声下气,不论何时都非常谦虚 ,我便暗自欢喜,因为,佛教慈济志业的慧命将可以延续下去。 一个凡夫时时刻刻都想表现自己的能力与才干,实在是不算什麽,最好是能在日 常生活中,处处表现自己的苦干;苦干比能干还重要。我曾告诉大家,不可眼高手低 ,应该手比眼高才对。一个正常的人是手比眼高,你们了解这个道理吗?或许有人说 ,眼睛长在脸上,手在肩颈下方,怎麽可能手长得比眼睛高呢? 其实,手是比眼高的,凡是眼睛看得到,手就能做得到,也就是说,我们见解正 确时,行动就一定会正确。我的心中想要「为众生、为佛教」尽一份力量时,就会专 心致力地做到「为众生、为佛教」,这是手比眼高。所以,这都是见解。「一勤天下 无难事」,普通人认为天下之事都非常艰钜,我希望大家的人生观及见解,不要存有 「难」字,心无难则事无难。 所以,我们学佛就要好好去除烦恼,在凡夫而言,烦恼就是障碍———觉得事事 皆难,就会造成障碍,如果我们常常贡高我慢、心存贪□痴,就是佛教中所谓的五大 病———贪、□、痴、慢、疑。若能除去这五大病,就称为「无漏」,无漏则无烦恼 ;污秽肮脏的东西不会沉在桶底,乾净的水更不会装满後就流失。 § 凡 夫 被 业 转 , 圣 人 能 转 业 § 人不能离开水,心也不能染著污秽之物,所以我们要去掉染著的心,常常装满甘 露法水,这就称为「无漏」。若能如此,自然能见四谛分明。佛教中不论是修小乘、 中乘、大乘等各种法,都不能离开四谛法的真理———苦、集、灭、道。想透彻此四 种真理,就一定要修无漏道;四谛法的道理透彻之後,自然能产生智慧、明辨是非, 破除外道的种种邪思邪见。 外道的见解都是极端的,一种是「有」,一种是「无」,所以印度的宗教非常复 杂。当初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教,这些教法都不离「无」、「有」两种极端的 道理,而且都是邪见。而佛陀教导我们的是中道思想,可以说是透彻人生「一切皆空 」的道理。 我常常分析「空」的道理,宇宙世间一切万物,从我们的身躯到所有的一草一木 ,都没有离开「四大」因素,而每一个「四大」因素,也都是由「四大」所组合而成 ,如果我们将「四大」慢慢的分离,则最後———「四大皆空」,一切万物都是空的 。 这只不过是透彻世间万物的道理,而佛教中尚有一甚深微妙的无上道,称为「真 空妙有」,说「无有」真的是「无有」,但是只有在真正「无有」当中,才能发现一 个真正微妙的「有」,那就是———每个人的本性。「本性」是什麽模样?「本性」 根本无「形」与「色」,就是因为它无形无色,所以我们才称它为「妙有」。 这个微妙的真理,是佛教最透彻的教育,并非「有」就永远有,也不是「无」就 永远无;如果说事事都「有」则会迷,说样样都「无」则会断;说「有」则执常,说 「无」则执断。人间若是「无」,则什麽都没有,无因也无果,作恶不可怕,为善无 果报,这就是「断见」。如果说人间什麽都是「有」,什麽都是永远存在,则会「执 常」。 佛教教导我们「一切唯业」。业力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业」,无形也无色,一 个人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如果你今天想要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情,却遇到一位和你有 障碍缘的人,一看到他心□就不高兴,听到他说话,心中就起烦恼,无形中便会说出 不好听的话,而招惹很大的困扰与麻烦。等你说完话之後,才发觉自己错了。本来打 算心平气和地对待人,心念却不自觉地从温和转成□恚暴怒,这就是心力的影响,造 成彼此之间缘的歧异,也称做「业力」。人被业力牵引,注定了一生之中的一切果报 ,这也就是佛陀所分析的「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一切的「因」,都是由我们的心力所造成。凡夫被业所转,因为过去业力的影响 ,使现在的心念无法控制;若是圣人,则能够转业。学佛,就是要学得能够转业,用 心力控制自己所有的行动,这些都必须由「正见」修得;我们若能修无漏道,见四谛 分明,自然不会被外道的邪思、邪见分散精神。 在家的学佛者,若能修无上道的正见、无量的正见,则日常生活中一切事业皆在 正法的道上,不会有任何偏差。佛性平等,不独是出家人才可以称为「修行」;在家 人从事任何事业,无不是在修行。今天听了佛法,就要表现在今天的行为上,力行「 正见」,不断增长智慧,则所做所为都是福业。 佛法所教导的,就是为了端正我们的心念、见解,为了清净我们的观念及心病, 所以佛陀设教三藏十二部经,其每一篇经论的教育都大同小异。就是要端正我们的心 念及见解;因此「正见」是学佛的要道。 修行要修「无漏道」,「漏」是烦恼也是无明,我们因常有烦恼与无明,所以叫 做凡夫;若是能去掉烦恼、舍除无明,就可以成圣成佛,所以学佛要先修无漏道。所 谓「漏」,就是心灵智慧有明显的缺漏,也就是无明遮盖了清净本性,「无明」有五 种———贪、□、痴、慢、疑,心生无明则不能照了诸法事理。 § 「 知 识 」 也 是 一 种 障 碍 § 「贪」是无尽的欲念,为了永远无法满足的贪欲而不断地向外追求,是非常苦的 ! 有一群以前曾从事医护工作的高阶层社会人士到院参访,他们都已上了年纪,但 还在为培育下一代的护理人员而工作。其中有一位等到周围没人时才来和我谈话,看 到我就说:「师父,我要来请教您!」问题不外乎现在一般社会家庭存在的烦恼。 她虽然富有却不知足,而且和下一代有代沟。她出身名门望族,但是年轻时就遭 丧夫之痛,所以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独生女身上。这唯一的爱女非常上进,努力认真 地求学,使她更加欢欣,对这个掌上明珠爱得入骨入髓,照顾得无微不至。 等她女儿医学院毕业後,她就想为女儿找一位门当户对的理想对象。正好她女儿 在班上有位很要好的同学,而且教育程度与家庭背景都符合她的理想,但是她提出一 项条件———他们将来生下的子女,须有一个从母姓,才允许这桩婚事。因为她只有 一位女儿,所以希望能传宗接代,香火不断。对方接受後,女儿就结婚了。 她辛辛苦苦地让他们俩到美国留学深造,支付所有的学费及生活费。他们小两口 在国内结婚,在国外深造、立业,并育有四个子女。她无比期待这四个孙子中有一位 能为她家传递香火....。但是事不如人意,四个孙子中竟没有一人从她的姓氏。 人就是这麽执著。男方认为娶妻生子,应该都从父姓,即使有四个子女也是一样 ;而女方却认为,当初为了要求其子女中有一人从母姓,而千辛万苦地付出心血,不 计一切为他们筹款,安排未来的生活与学业、事业....,如今却事与愿违,结果 闹得双方感情破裂。 做母亲的想不开,竟然要自杀,一了百了,到现在她还是非常苦恼。我听她说完 ,安慰她这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只是为一个姓而已,不值得如此烦恼痛苦,她却执 著於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不惜与爱之入骨的独生女及唯一的女婿闹翻脸,值得吗? 在我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而她却认为这比生命更重要,她宁愿自杀,也不愿见到 没有一个孙子从她的姓。 後来我说了许多话安慰她,她也很坦白地说:「师父啊!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 是我就是看不开,做不到。」我到最後没办法,就告诉她:「你应该心满意足了,你 就是太空□了,才会看不开。」 她听完一想,就回答说:「是啊!我大概就是太□了。我一个人住在这麽大的大 楼□,请一位佣人,有时後她帮我打扫房间,我会和她说话,但话不投机时,也是半 句多;何况我若多说她一句,她就不愿意做了。如今,佣人已不住在我家,我每天起 床就只有孤单单的一个人,我觉得非常痛苦。」 我便对她说:「你既然这麽空□,没有谈话对象,何不出外做些事,把爱心散布 给需要温暖的人?你这麽能干,又有丰富的医学常识,为什麽不出来做事,把你的能 力和爱心奉献给更多的人?」她就说:「有啊!师父,我曾做过这些事,以前我收到 您寄来的慈济月刊,就将月刊上所刊登的贫户一一查对,因为当时我心想:世间真的 有这麽好的人吗?所以想证实被救济的贫民是否真确,因此一一去看过了。」「你看 完後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很满足?」我问。她竟然说,因曾从事社会工作,所以不觉得 怎麽样。 这就叫做「所知障」。有一种人是不太懂道理,常识不多,心中有结而痛苦;若 开导他,他会自我反省,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若是再让他亲眼看到别人不幸的遭 遇,他会更觉得有信心,因为还有人比他可怜,他会更加知足。你们想想,有许多委 员和会员加入慈济之後,人生观完全改变了,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无明尚未受到洗□以 前,贪、□、痴、慢、疑等烦恼,都覆盖在良知上,等到接触佛法、领受真理之後, 忽然间如梦初醒,看得开也放得下,并且尽力发挥良知与良能。 反观刚才所说的那位女士,有才力又有能力,却怀著满心的怨及满腹的苦,她若 是看得开,以目前拥有的财力,不知可以救多少人?但是她却自寻烦恼,还想自杀; 如果真的自杀身亡,那所有的遗产还不是被她最痛恨的人得去!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 爱 的 真 谛 § 有一位委员非常难得,过去也和这位母亲一样,把所有的爱心全部放在子女的身 上。她刚加入慈济时,虽然也受过儿子和媳妇的气,但是她还是很爱他们,她得悉慈 济要兴建医院,就发心捐赠病房,连续捐了十几间,一间病房需三十万的经费,她就 以自己本人和儿子、媳妇、女儿们的名义捐善款,为全家植福。 此後,她慢慢从事慈济的工作,又常常去访问贫民,这一段时间,她真正体会到 人生爱的真谛,她认为,自己不一定要把爱心全部放在子女、儿媳的身上,她可以将 这份慈母心扩展为大爱的慈悲心,可以把自己的能力扩大,献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所以她不断地、无限量地付出,至今已捐了将近七百万的建院基金。她还告诉我,她 还有很多的股票、现金———该为子女们做的,她都已经做了,不但为她们买房子、 置产,还为他们打好事业基础,一一将他们安顿下来。而且她又把银行的几百万元和 股票,乃至在她名下的财产,全部捐赠慈济。 她可以说是完全付出,不求回报;她唯一一个要求———希望这笔基金的利息, 在她有生之年能由她领用,其馀的本金完全归属慈济,如此一来还可以避免将来子女 们争分母亲的遗产...。我觉得她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慈 善机构,由慈善机构不断地为她做好事,而且还为她设立专户,每个月有几万元的利 息自如使用,不必为生活烦恼。 这是一位很平凡的女人,而先前那一位女士自称是受过高等教育,所有得道理她 都知道的人,两者一比较,後者常跟我说:「师父,我什麽都不懂,师父教我怎麽做 ,我就怎麽做。我现在很快乐,我的人生已了无挂碍,我会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过 一生!」她除了物质的捐助之外,连身躯都奉献出来,愿将自己的器官捐赠给需要的 人。 同样是女人,各自接受不同的教育,也有不同的观念及修养。所以说,我们学佛 者应该有一种认识及见解———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领悟到佛法的好处,而普通人也 不一定不能接受佛法。像我刚才提到的这位委员,她走入慈济之门後,不迷信也不盲 从,她说:「师父教我们时时好心则时时吉祥,心正则事事顺利。」所以她不担心何 实会犯冲,也不觉得佛祖安位的时间与位置有何不对。 而这位女士一来就问我:「师父,我家只有安设祖先牌位,没有安置佛像,不知 是否因为这样,所以最近几年这麽不如意,一直想寻死?我也曾经请一位老师父帮我 看风水,教我如何安神位。」这就是那位高级知识分子所提出来的问题,她甚至还问 我说:「那位老师父帮我算命,说我去年有一个很大的死运,要赶快安佛祖,又告诉 我要安设在那□。我现在想请问师父,我应该安什麽佛?」 我问她:「你喜欢什麽?」她答:「我喜欢观世音菩萨。」我就叫她请观世音菩 萨像。她又问我立像或坐式的好,我便说:「你喜欢立像或坐式?」她回答:「我曾 经看过一尊立像很庄严、很好看,但是有人告诉我,家中不要安设观世音菩萨的立像 ,所以....。」 她的教育程度很高,却迷信地理、风水及命运,甚至对观世音菩萨像也如此执著 。反观我们的这位委员多麽开明、多麽可爱啊!她已经七十多岁了,却不会有任何执 著,她常说:「师父教我们心正则风水吉祥,祖先平安。」什麽是解脱呢?只要观念 见解正确就是解脱了。 § 公 主 的 迷 惑 § 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常存有这种观念: 『 常 观 水 上 泡 , 亦 观 幻 野 马 , 如 是 不 观 身 , 亦 不 见 死 王 。 』 以前有一位国王,他有一个独生女,爱之入骨。自女儿出生後,在日常生活中, 他的眼界从来没有离开过她,可以说两人形影不离,身心相随。有一天国王和女儿走 到池边,看到池中鱼儿跳跃,池水生起许多小水泡。当时正是黄昏,夕阳西下,水上 的泡影被霞光照设,映出美丽的七彩五色,这位公主看得高兴极了,立刻向父亲要求 将水上泡串连起来,做成她发上的珠花。 公主自出生以来,要什麽就有什麽,金银珠宝从无匮乏,现在竟提出这种要求, 国王无可奈何地对她说,水上泡是无法拿来串成花圈插在发上的。她女儿一听就说: 「我什麽都有,就只缺这样,若不肯给我,我就不要活了!」国王非常烦恼,就赶紧 贴出告示,叫大臣立刻召集能干的工匠,用他们精湛的手艺挑起水上泡,串成发上的 花环。如果无法办到,就必须接受刑罚,终身监禁。 没多久,国王的牢狱已关满了无法串起水上泡的工人。後来,有一位老者看到国 王为了女儿无理的要求,竟把全国的工匠几乎都关起来,而那些人家中还有挨饿受冻 的妻儿子女,心中非常不忍,就自告奋勇地到国王面前说:「我可以办到!」国王听 了很高兴。老人又说:「不过我有一个请求,因为我无法选择那一颗水上泡最美丽, 怕串成花环後不合公主之意,所以想请公主亲手挑选水上泡,看她喜欢那一颗?多大 颗?几颗?我再将其串在一起。」 国王就说:「好!只要你能够串起水上泡就好。」於是赶紧告诉女儿此事,他女 儿也认为由自己挑选,串起来一定很漂亮,便跟著老人一起到池边挑选。没想到她挑 起一颗就破一颗,一挑就破、一破再破,怎麽挑也无法挑起一颗水上泡,最後她累得 把器皿丢掉,对她父亲说:「我不要什麽花环了,这些水泡根本挑不起来,我愿意放 弃,不要了!」 老人运用智慧,转一个念就可以救出牢狱中的那些人。牢中人为了世间根本无法 完成的事而受苦,而有智慧的人却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解开这麽多业。如果我们人人 都有智慧,能透彻人生无常的真理,就能够快乐自在了。 佛陀以这个故事比喻:世间的东西,即使用尽心机,也不可得。人忙忙碌碌於世 间,这麽辛苦到底得到什麽?纵然社会上有许多白手起家的大企业家,他们的生活从 过去的贫贱到现在的富有,但是他们真正得到什麽?这只不过是人生舞台上的一出戏 ,只不过是他的角色必须扮演的过程;舞台上的戏是一场镜花水月,一旦结束,又带 走什麽? 时光无声无息的逝去,人生同样是无声无息的跟著时光而逝。到最後,究竟得到 什麽?所以我们应该将人生一切的物质、欲望当做水上泡一样。一些哲学家、智者, 视富贵如浮云,把一切物质生活视做天上的云一般,似有似无,如梦如幻。富贵只不 过是幻景迷色,到底它真正的色彩是什麽?我们应该看得开,了解水上泡无常、幻化 的道理。 § 韩 干 画 马 变 马 的 传 奇 § 所以说:「当观水上泡,亦观幻野马。」我们除了要了解人生如水泡的道理,也 要将其视如幻野马。幻是幻化、幻影的意思。 以前有位画家———韩干,有以天他在野外看到万马奔腾,景象非常壮观。他本 身是个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他见到勇士操兵的高昂气概,骑马的英姿无比威武 自在,心中非常羡慕;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展现他的马上功夫,能得到一匹 千里骏马。 他当天回到家□,就在纸上下功夫,用画笔全神贯注地把那些记忆中的马画下来 ,一匹马、两匹马...,每天他都在画纸上画下无数匹奔驰於旷野的骏马,经年累 月下来,满脑子都是马的形象、马的影子。他的脑中无一秒是静止的境界,整个心性 都是万马奔腾的状态。 有一天,他画得很疲倦,一趴在桌上睡著了,他睡著後,脑海中还是有奔腾於野 外的马影子。这时佣人正好送点心来,开门竟然看到一匹奔腾有力的马在桌上,佣人 吓一大跳,惊叫著向外奔跑,吵醒了趴在桌上睡的韩干,他就向外探望究竟发生何事 ?只见佣人叫了一群人来,大家往□面一看,什麽都没有。佣人述说刚才所见的景象 ,韩干这时候才觉悟这是幻化的野马,因为他本身的精神集中於那□,所以心影幻化 於外。他觉得非常可怕,真是「一切唯心造」啊! § 人 间 原 是 五 趣 杂 居 地 § 佛教说:「一念之间,十法界周圆。」只要转一念的时间,就能遍行十法界。何 谓十法界?「四圣」、「六凡」———四种圣人及六种凡夫界———合称十法界。「 四圣」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 畜生。 既然人的心念一下子就周遍十法界,如果生起一念的慈悲心———佛心,心境就 与佛境融合在一起;若是生起勇猛精进心救度众生,只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 乐,这时心念就已经在菩萨的境界中,这就是菩萨心。 「声闻」是指声音入耳根,起发了慧识。由声闻而了解,开启慧根,这是「声闻 」。「缘觉」是既没听到教法,也没遇到圣人,但是他可以由本具的慧性缘外在的境 界,而了解道理。例如他抬头看到树叶变黄、枯落,就知道到了;听到水声、看到水 流,就会联想逝者如斯,岁月像流水一样不再回头。 孔子有一天站在河边,看到流水奔驰而去,他感慨万分地说:「逝者如斯夫,不 舍昼夜!」他能由此领悟时间、年龄的逝去像流水,一去不回头,这可以说是「缘觉 」,也是圣人的境界。 一般社会人士付出爱心帮助贫困的众生,但是他不了解佛的教法与道理,他付出 一分就期待一分的回报,这是「天」的境界。有人说:「信我者上天堂。」———只 要信仰我,就会上「天堂」。甚至也有人说:「你若来听我的道理,信我的教,就可 以天堂挂号、地狱除名。」许多人因此进入这个宗教,这就是有所求。 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在做好事,救济他人,但是往往不是为名便是为利。有的人常 常说:「我做好事,我得到好人好事的名声」,当他接受表扬时就很高兴,这就是为 名;而有些人则说:「我做好事有好报,所以多少要做些」,这是为利。 这些都是世间的善,这些世间的善当然是很好,世间若有这些善人,则人间世界 一定会很美。不过这些善人若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为任何代价、不为任何回报而 付出,则能达到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只要超越了凡夫心,就能到达菩萨的境域 。 「天」还属於凡夫的的境界,「天」接下来的是「人」。人间多凡夫,五欲具足 ,善恶不分,住於世间,所以这个娑婆世界又称为「五趣杂居地」。五趣是五种趣向 ———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也称为「五道」 。而阿修罗可以说都包含在五趣中,所以又可合称为「六趣」或「六道」。 阿修罗的意思是有福无德,这种人只因为过去生中曾做过善事,凭著做好事的福 报而感生天堂,但是他没有修养,还是发疲气、起烦恼、斗争,样样都有。 世间充满了阿修罗道,例如新闻报导菲律宾政变,一些叛军背叛政府、起内哄, 此次政变造成几百人的死伤;街道上布满□体,真是惨不忍睹。菲律宾在这短短的一 两年之中,已有多次政变,这就叫做阿修罗,好斗、好争、好战....。 在此次政变中,菲律宾总统的儿子也受了重伤,他的侍卫有三人当场死亡,多悲 惨啊!但是对立的两方仍然宣称无任何商量妥协的馀地。政府不肯让步、叛军不肯投 降,再继续这样下去,後果真是不堪设想。这就是人间的阿修罗道。 畜生之中也有阿修罗道,爱争、爱斗、爱战...,例如斗牛、斗鸡。其他又有 地狱、饿鬼道,所以娑婆世界称为「五趣杂居地」———杂是很复杂的意思。佛是在 人间成就的,贤人也是在人间成就的,世间更有许多十恶不赦的人,不论善人、恶人 、圣人、贤人、凡人.....都聚居在一起,因此称为「五趣杂居地」。 § 拨 开 云 雾 见 青 天 § 人间应该要以智识去分析,心念不可迷惑於世间的幻相。学佛应该有所觉悟,以 「幻野马」的智识去体会,假如不去分析了解「水上泡」与「幻野马」的道理,则「 如是不观身,亦不见死王」。 若是不善於将身体与世间的物质看开,那麽,无常何时显现於眼前都不知道。「 死王」就是无常,我们的生命无常,无常的死王时时都在人的周围,若能透彻世间的 幻相,就能够了解生命的真谛;要透彻生命的真理,必须多了解世间幻化的景象。我 们应该视富贵如浮云,看得到却摸不到的是虚幻不实的东西,若能如是观,则修学佛 法便能彻见人的真正本性。 有句话说「拨云见月」,云雾拨开之後,月亮才会显现;众生心本如明月,但是 多数人都被有色无实的乌云遮住心中的明月。所以我们要拨云见月,把世间一切的物 质及一切的人与事,当成水上泡,如此还计较什麽呢?我们要真正自我警惕,时时抱 持佛心,则我们就是佛;常常行菩萨行,则我们就是菩萨。 设若心中充满阿修罗,看到人就发脾气、遇到事就计较,将种下其他恶道的种子 (因),将来就会显现在人生,得到三恶道的果报。金刚经有句偈说: 『 一 切 有 为 法 , 如 梦 幻 泡 影 , 如 露 亦 如 电 , 应 做 如 是 观 。 』 人生有什麽好计较的呢?多思惟这几句话,则能福慧无量。 -- Ξ Origin: 中正大学寂寞芳心小站 |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