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的定义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半梵行vs善知识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Jul 9 08:25:32 1998)
转信站: Lion
>请问这样的解法有没有问题(听说这是印顺导师解的):
>------------------------------------------------------------------
> 某次,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
>「佛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13)。
>阿难的意思,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
> ^^^^^^^^^^^^^^^^^^^^^^^^^^^^^^^^^^^^^^^^^^^^^^^^^^^^^^
>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
>^^^^^^^^^^^^^^^^^^^^^^^^^^^^^^^^^^^^^^^^^^^^^^^^^^^^^^^
>------------------------------------------------------------------
首先,我不认为印顺导师会这样解。就好像有人说 "这是佛说的" 我也不
会一下就相信,必需经过分析。
要明白原义这很简单,把原经文找来看看就知道了。我想您主要的疑问点
是在这一句 "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
这是错误的解法。亲近 "善知识" 和行者自身的梵行无关。行者自身的
梵行仍然要由自己经八正道、七觉支等方法去完成。
如果说 "亲近善知识就是具足梵行了" 那佛说法就成了□话大全。行者
找个善知识偎一下就行了,每天还修个啥子功课?
真相如何?让我们来看看原委。
这一个事件是由阿难所提出的,他的主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善知
识的条件为何?」经上的原文出处有很多,我们找一个内容比较详细一点的
来看看:
{{---阿含经---(七二六)--------------------------------------------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夹谷精舍。
2)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念。
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3)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
我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
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4)佛告阿难:「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
识、恶伴党、恶随从。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
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5)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於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
舍。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
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
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6)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读佛经很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今天的字义套在经文上,那常常把原义
搞成45度90度,甚至 180度的不同方向。
首先1)阿难悟到: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
恶伴党、恶随从。
这里 "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 。常被误解成名词。事实上应该是动
词才说得通。 "伴党" 是 "和他为伍" 的意思; "随从" 是 "追随於他" 的
意思,不是现在所指的随从。
阿难的意思是 "半梵行" 的人是行者值得 "请问的对象"、"为伍的对象"
或是 "追随的对象" 吗?而不是 "不该去问的对象"(恶知识)、"不该为伍的
对象"(恶伴党)、"不该追随的对象"(恶随从)。
这种情形就是现今的 "追求明星" 心理,道理相同。
阿难问的是佛法,他认为具有 "半梵行" 的人,可以是 "请问、为伍、
追随的对象"。 同学们或许会感觉咦?这条件很眼熟?没错,原来这就是
当时的 "名师" 的现象之一--一些不具足梵行的人成为佛教徒所追求、请
问、为伍的对象。
世尊回答说:错了。半梵行的人不能成为佛法的老师(善知识)。要当一
个善知识,必须 "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我们把经文加上补助语,同学们
就会很清楚了:
{{------补语用{}表示----
4)佛告阿难:「莫作是言:『{说}半梵行者{就是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
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才是}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
理由是啥?世尊接著再说明:
{{----------------------
5)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於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
舍。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
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
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
世尊就是善知识,因为众生由他所教的佛法得到了 "念、觉" 的方法,
最後 "向於舍"。因此世尊强调:「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因此我们知道世尊要说的是 "只有纯一满净梵行清白的人才是值得请问
的善知识、值得为伍的善伴党、值得追随效法的善随从。"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指导他人得到正果,所以後来的大乘经典更强调
真正的善知识的重要,例如《法华》:
{{-----------------------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妙庄严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
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善知识不是要人交会钱肉乾而已,而是要能 "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简直是要有开保证班的能耐才行的。
可是读过阿含的人都知道,菩提道也是由七觉分、八圣道分..一步一步
的可以达到的。所以世尊谆谆告诫弟子的,就是善知识一定要梵行清净。这
才可以成为榜样。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解法 "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
完成。" 就能明白这是青蛙下水--不通。
--
Ξ Origin: 狮子吼站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