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晨曦(社长 高培伦)□/font> |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社长的话—我眼中的晨曦 高培伦 晨曦学社最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在「研究佛学学说」这一方面的努力自创社以来 一直是持续不辍的。在学术上的努力,积极研究基本佛学的知识;在实践上的努力,则 试著将所学应用於日常生活当中。随著道场的兴起,学社与道场的接触也日益频繁,近 年来,透过道场与学社的互动,突显了佛学在修行方面的倾向,也改变了学社的风格。 但是重视实修的风格适合学社吗? 佛学的广大圆满,令学人向往而欲积极深入并将之实践,但是学社的风格可以这样 吗?这几年来,宗教事件的影响,更使得这种风格直接受到「社团的生存与发展」这个 问题之严厉考验。太过重视个人修行的向度,会减弱与人互动交流的效果,为什麽?因 为学生重视修行的人多吗?每个学佛的人都来晨曦社,况且学社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在台 大校园中提供一个道场。介绍佛学给台大的同学才是晨曦学社责无旁贷的责任吧!因此 晨曦佛学社的存在目的,应该是介绍基本佛学的知识给校园同学,让对佛法有兴趣的同 学能够接受扎实的佛学基础教育,而在当中带入一些实用佛学的指导。晨曦学社要掌握 的「体」,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别的了。也就是说,晨曦学社要走「基本教义」的路线 ,把晨曦社的特色建立起来。 以下分为七个部分来述说我眼中的晨曦佛学社。第一部分谈理想;第二部分举出晨 曦社遭遇的问题;第三部分叙述印象中的晨曦人;第四部分检讨学社的组织及干部的职 权;第五部分论及学社的归属与走向;第六部分提出给学社的建议;第七部分谈理想与 实践。 一、理想中的晨曦社 学习、互动、成长是每一个社团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当然晨曦学社也不例外。就宗 旨而言,晨曦学社应该叫做「晨曦佛学社」,因为我们是一个学术性社团,而「佛学」 正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曾经有人认为晨曦学社应正名为「晨曦学佛社」,然而在学风鼎 盛的台大校园内,放著「研究」佛学的大好环境不用而一心在学佛上努力,似乎不太合 宜。况且来晨曦社的人在一般情况下,应属於初学佛者,在尚未建立充分的信心及完备 的知见之前就急著「一门深入」固然可以尝试,但是代价是牺牲了更多对「佛学」有兴 趣的潜在社员。那麽这里的「学习」指的是什麽呢? 「探索」的阶段是踏实的,也是成长的契机。晨曦社应提供「多向度探索机会」, 但是「多」所表示的意思是学社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尤其是心力及时间的成本。那麽要 怎麽办呢?就在「心态」上努力吧!透过学习佛法,将自我渐渐地缩小,开展空性的智 慧。学社不应该自我设限,应学习开放的胸襟,透过探索宇宙人生的道理,探索内在世 界的过程,体现空性智慧;这正是我们可以努力学习的方向。佛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 学懂了佛学,其效用是相当可观的,绝对是值得的。 在学社里大家有一致的学习方向,经过互动的方式,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及修正学 习的偏失。互动的方式有很多种,在学社中可以用的有:当干部办活动、表发学术论文 、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辩论、出游等等。所谓「学问」就是学了之後经过自己消化整 理而提出问题,不懂的就要问,不仅问别人,也问自己。为何强调「互动」?事实上就 是看中了「互动」对提高「学问」的效益这一点。当然「互动」的价值不只如此。 学习是宗旨,互动是过程,成长是目的。我们希望每一个来晨曦社的人都能够:「 在栖风谷里听闻不死歌,於人世涂上此生无憾恨。」揠苗助长是没有用的。唯有透过在 学习上脚踏实地的努力,建立学佛的信心;经由在社团里的互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提携,才是达成这个理想的不二法门吧! 二、晨曦社出了哪些问题? 1. 学社的宗旨及定位的模糊,导致立场不鲜明。干部群对学社的立场不能掌握,大家步 调不一致,而产生分化的现象,增加整体 的心力负担。 2. 没有完整的传承制度,包括干部的传承及经验的传承。使得有心指导的师兄不得其门 而入,不然就是要格外费心费力。在不良循环之下,影响学社的运作甚钜。 3. 学社中止与师长的往来。缺乏师长的指导,使得在不良传承下的干部群更要单打独斗 ,如此更是严重拖累「心力赤字」,而缩小了干部的学习空间,造就了狭碍的晨曦观 。 4. 学社没有营造出明显的特色,尤其是「研究佛学学说」方面。研究佛学学说的特色之 所以弱化有两个主要的背景:一是中枢推动的问题,一是学校在宣传上的限制。 5. 学社的体制—「三部一社」未充分发挥功能,干部的职责模糊不清。 6. 同学能够提供给社团的时间有限而且零碎,共同时间不如往昔多。 7. 财源短缺,办活动有後顾之忧。学社的财源应由晨曦脉系而来,我们缺乏一个筹措发 展基金的机构。 三、晨曦社的人 晨曦社的人是善良的。有理想、有抱负,满腔热忱。对社会有无限的关怀,对自身 有殷切的期许。期许自己能够学通佛法,而增进对一切学问的了解,进而发挥一己之价 值。期许自己能够放下我执,切断烦恼之流。新生、干部及师兄的关系是密切的。校友 对晨曦社的关心是持续的。这些都是晨曦社可以开发的部分。 四、晨曦社的组织及干部的职权 晨曦社多年来使用「三部一社」的三层架构。因为学社的事务繁重,才演化出三层 的架构。三层架构的优点是:社长负责掌舵,三部各司其职,部员各自发挥;分工整齐 ,功能建全。条件是:需要较多的人力、干部对职权有充分了解及认同。在正常情况下 ,社长的职权是掌握学社宗旨,提出规划构想,与三部充分沟通,取得共识,在任内要 随时掌握部长的情况、学社的情况,有必要召开定期的会议及不定期的参与聚会。部长 则负责监工与工头的角色;一边企划,一边带头做事。 「三部一社」的三层架构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出在使用的人没有充分发挥它的 功能。再者,干部群未得到师长的充分指导也是一个问题点;在第二部分已经提过了。 三者,师兄的经验传承欠缺有组织有系统的连贯,也是一个问题点。 五、晨曦社该何去何从? 晨曦学社是一个社团,绝不是一个道场。晨曦社有发挥社团功能以达成「研究佛学 学说,发扬东方文化。」的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晨曦社是一个提供佛学基础教育的 场所。晨曦社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容纳各种的声音;晨曦社是属於学生的社团,是 活泼有朝气的「晨曦」。晨曦社是青年的社团,应关怀社会国家的事;从自身做起,晨 曦社一切都站在基础上,做基础的工作。 六、给晨曦社的建议 1.建立有佛学特色的晨曦社 晨曦社应该要走「基本教义」的路线,每年举办有次第的常态学术活动,请「毕业 校友或师兄」上课。拟出固定的课程内容群以供选用。每学期针对不同的需求举办一个 或一个以上的读书会及一场或一场以上的专题演讲。 2.重建与师长交流的管道 请扶助晨曦社成长的慧炬社提供师长顾问群。学社每年要拟定发展方针及徵集干部 已经够伤脑筋了,还要再自己寻觅师长,情何以堪?所以必要有固定的机构提供顾问群 ,建立出一个长期交流的管道。为什麽强调「交流」呢?师长的指导绝对可以获得同学 的回馈。在 周宣德老师百岁冥诞的前夕,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3.成立在校师兄顾问群 师兄固然有自己的事要处理,但是难道真的会忙到拨不出时间来指导学弟妹吗?因 为自己即将成为老师兄,所以我敢提出这个问题。只要时间商量好,在暑假办干训的时 候,回来做指导交流的服务,难道说不是一种回馈吗?在校师兄顾问群在开学後也只要 参加期初期末社员大会的活动,难道晨曦社的活动永远不能摆在第一位吗?提供学弟妹 一个明确的谘询管道,是一种义务。 4.成立晨曦发展基金 学社的活动常受限於经费的不足。道场欲积极赞助社团,也有一定的机构做辅助社 团发展的工作。这几年来晨曦社像无头苍蝇的窘况,除了有一大部分要归咎於学社领导 人的原因之外,就是缺乏一个强有力,有别於慧炬而专属於晨曦社的後援机构。 晨曦学社的发展要由晨曦人来主导,要由晨曦人来赞助。 5. 落实组织架构与干部职权的教育 除了以「研究佛学学说」为宗旨,重视在心地上的用功之外,晨曦社也是一个学习 组织运作的园地。这一点不应该被忽视也不容被忽视。如何落实这方面的教育,例如「 如何开一个有效率的会议?」这一方面的教育与训练,需要师长顾问群与师兄顾问群的 协助。顾问群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显露无遗。 七、 理想与实践 理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一个好的理想、可实现的理想也是要透过学 习才能建立的。学佛的青年人并不是不谈理想,而是更积极地向内心世界探索,努力认 识自己;向宇宙人生探索,寻找一个「最理想」的方向。透过佛学的训练,□梦而踏实 。 学社的理想是让更多潜在的社员成为正式的社员,让更多人来认识佛学,进一步体 验佛法。现在学社的状况是窘迫的,大家的意思如何呢?就让危机成为转机吧!在第六 部分给学社的五项建议当中,最容易实践也是当优先实践的应该是「成立晨曦发展基金 」。接下来就是顾问群的成立。第三十九届的干部训练一定要办好,今年暑假要办一个 属於晨曦社的干部训练,对象只有晨曦社。为什麽呢?在本身还未有共识,向心力还不 够之前,就与其他社团「交流」并不是明智之举。第二个理由,在建立具有佛学特色的 晨曦社之前,应该先举办一个有晨曦特色的干训。 「心愿」的实现在佛教里面就叫做「愿力」的贯彻吧!「愿力」就材料的观点来看 是属於一种复合物—慈悲、智慧与意志力。我们可以掌握的是意志力,这是人殊胜的一 点,也就是「勤勇胜」。有智慧的理想与有意志力的实践,具有互补的作用。意志力很 强而没有智慧的引导,是到达不了目的地的。智慧是一种对真理洞彻的了解及体验,透 过历□可以增长智慧。在理想的实践过程当中,可以清楚地察觉到意志力与智慧的作用 。晨曦的心愿需要你我共同来实践—「在栖风谷里听闻不死歌,於人世涂上此生无憾恨 。」第三十八届的最後两个月及第三十九届,日子可能会比较难熬,然而这段历程肯定 是值得的,愿与大家共勉! |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