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乐与法乐..........................建德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维摩诘经》的这段话 ,清楚道出佛法修行人应有的信念与胸怀。 中国哲学重视修养心性,以圣贤心志自期,在身心修持的过程中感受精神的轻安与 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君子的悦乐精神;孟子说;「万物皆备於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快乐是来至於心灵内在的价值,从心地上下工夫。故以孔孟二圣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後代儒者皆教之以「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将心性的喜乐作为儒士向往的方向,以旷达 欢悦的胸襟为儒教圣者显扬之气象。 同以成圣、成佛作为人生命终极的境界与目标,佛家传达了更为深刻明了的观念与 方法,确切指引走向喜乐自在的生命。 两千多年前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因思维世间难以避免存在著苦痛,他为求灭苦之道 而精勤的冥想与修持,六年不分昼夜的苦修,终至成就无上正觉,了知人类苦痛的根源,洞 察无明愚痴而断灭一切忧悲苦恼。故信佛学佛的基本精神,是以学习佛陀这位伟大的人间觉 者为榜样,学习他灭尽一切痛苦的智慧,学习他广济有情的悲心,及学习他勇猛无畏的愿力 。 以断烦恼为佛法修行核心的目的,而做一个迈向解除恼苦的学佛人,又怎能不欢喜 开怀的生活著?我们可以肯定的说,真正上了佛法大道的人,其所表现的举止面容必定是和 谐安乐的,所感受的人生必是喜乐宁静的,「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指的正是修行人 的心境与写照。 一个修行人的喜悦不是建立在外在物质的失与得,也不曾因一己处境的好坏而悲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便是超然的气度与宽广的视野。面对人世间来去生灭的一 切,他淡然超脱的悠处其中,心安放圣道上,平稳宁静,没有汲汲营营的热恼与渴求,没有 憎恨斗争,心灵一片安祥和谐,而以法乐为乐,不以俗乐为乐。 以法乐的具足作为生活探求的重心,学习佛法、信仰佛教使人有异於俗世的观点看 此人世间;耳目声色的官能刺激,名利权势的辉煌光耀,在永恒法乐的观照下显得微不足道 ,可贵的是出世的情怀,无意世间的庸碌繁忙,安住於淡泊平凡的日子,简简单单过著想要 的生活。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欲则刚,以无所得之心,操持扩充浩然之气,以大悲愿 力从事菩萨的慈悲救济,积极入世投入社会关怀,自利中不忘利他。总之,「不著世间如莲 华,常善入於空寂行」,以慈悲与智慧统摄一切佛法的修学,是我心境自许的写照。 当然,初发心於佛道的菩萨,烦恼是难免的,但佛法的坚信确实带给我生命的方向 ,无比的希望与信心,使我立足於最高观点上俯望世间,无畏於俗世的纷争烦恼,在超越宽 阔中尽享备於我的万物,心中满溢的畅快之感是禅悦,是道乐,是法喜,愿世人皆能感受!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