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客家土楼之美(910111)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中国时报艺文版

谈客家土楼之美

◎汉宝德  (2002.01.11)

    客家土楼村落的美,大多是由於大型土楼与小型土楼自由组合形成的。

    在这里,大型土楼的外面又建了些小屋。这些小型建□的屋顶成为大型屋顶
与地面间的过渡,使得土楼虽有四、五层,亦能与环境融为一体。

    闽西客家的土楼民居世界闻名,主要是因为在这里产生了聚族而居的圆楼与
方楼。简单的几何形建□构□於山岭狭谷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国际人士
注目可是方楼与圆楼的感动力,一定要自上方俯视才能显现出来。

    十月中,我有机会偕内人与数友人去闽西旅游,目的当然是去亲访方楼、圆
楼之盛。可是自进入闽西丘陵地带,就开始为土楼的景观所吸引。同行的年轻人
叫著说,圆楼有什麽好看,这些成排的个别民居才真好看!

    闽西客家的土楼村落自然、率性,美过於奇

    这话是真的。圆楼、方楼是看气派,予人的感觉,奇过於美。这些小型建□
组成的村落,才是美过於奇。粗看上去,与一般乡间的建□并无不同,但呈现出
来的自然、率性之美感,又绝非中国其他各地民居所可见到的。回忆起来,欧洲
的山城有这种趣味,可是不及土楼村落潇□。真可惜,由於闽西的圆楼太有名了
,报导土楼的访客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几栋大圆圈去了,完全忽视了村落的天然美
感。因此我决定为这些村落说几句话。

□为什麽闽西村落特别动人呢?有好几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土」楼。这些
村落的建□,不论大小、高低,都是版□的土楼。土壁原本可能外涂白灰,可以
看到一些白灰的残馀。但大多因年久未保养,露出土黄色的壁体。这种土楼,由
於夯土的性质不适於开大窗口,又因为防御的目的,壁体上看到的窗子很少、窗
口很小,因此墙壁有面的感觉,房屋有块体的味道。这样的建□只有在贫穷的欧
洲山区才看得到。但他们用石头砌,量感是够的,却没有平滑的平面。

    第二个原因是土楼村落建□格局变化很多。我们习见的闽南建□,大多是三
合院,且是一层。村落如同棋盘一样,整齐划一。可是客家土楼就不同。经过一
千年的发展,他们开拓出很多种式样,随各人的需要与际遇,选择建□的形状。

    外人以为客家土楼只有方、圆两种,其实根据当地的学者研究,共三十多种。
这麽多种,无法备述,只能认定客家建□格局并无成法,可因时、因地、因势而
建。而他们可以举出的名称,不过九种而已。

    客家土楼之齐平屋顶的方、圆,虽著称於世,其实是比较後期的产物,且数
量不多。本质上,客家人的空间观念,传承自中原文化,是前低後高、左右对称
的。同时他们又有因地制宜的自由精神。把这两项原则加起来,建□变化多端。

    土楼大型民居的原型是北方宅第式的殿堂,但北方宅第只有中轴上有高低,
最高点不一定在最後面。客家依山而建,为适应地形,就自然夸张了前低後高的
特色,连厢房都层层提高。其屋顶变化最多者,被称为五凤楼。

    土楼之数量最多的还是一般民居,其原型是北方三间屋子的「一字楼」。依
当地的地形,多为山坡或河边,一字形最为适当。但可视腹地的宽狭,於後面增
建为曲尺形或U字形。这种建□多为二楼,二层用木材挑出一个走廊,可以透空
气,称为走马楼。也许因为平民不太恐惧土匪,宅小或无须防御之故吧!

    第三个原因是地形变化。闽西「八山一水一分田」,只有十分之一的平地可
种田,建□只有盖在山坡与水边。可想而知,基地面河,多为前低後高,而山势
略有起伏,每户建□的基地高度都不相同,因此建□错落有致,充满了山城的色
彩,其变化是天成的。

    第四个原因是屋顶。中国的民居建□在屋顶上是没有变化的。因为自明代之
後,强制民间放弃了比较复杂的歇山顶,只能用悬山与硬山,也就是两面坡的简
单屋顶。尤其是南方,为了高密度的城市街巷的防火与断火,使用很高的山墙,
因此屋顶都以硬山为主。这种情形在闽南,因为密度密度较低,山墙不会过分夸
张,却也有装饰性马背山墙出现。

    硬山房在南方,长江流域表现在小墙上,闽南则表现在屋脊上,屋顶本身都
不是主角。在云南的大理、丽江一带,保留了悬山顶,两端有很深的出挑,民居
的造形,屋顶成为主角,就呈现了与北方及江南截然不同的风貌。

    屋顶保留了歇山顶,青灰色瓦顶显得飘逸

    不知何故,客家的土墙保留了歇山顶。据他们的专家研究,他们去闽西定居
已千馀年,也就是宋代。当时民间是可以用歇山顶的。何以明代以後,政府的制
度不能贯彻到这里,今天已无从得知。在这里,不但自由使用歇山顶,而且为了
防泥土墙面被雨水冲刷,青灰色的瓦顶伸出特别深远,使得屋顶飘逸,对比於坚
实的土壁,特别生动。

    我们的汽车进入闽西不久,行经一个河岸的高坡,看到河对岸一组建□,我
们过去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富於变化的村落(图一)。

    客家的村落之美与大小、坐落的方向完全没有章法有关,是纯粹的自然、天
成之美。大户人家的大楼房已高低错落,其间盖了个别住户的小型建□,它们的
屋顶出挑很深,因此远远看去都纠结在一起。主人说这是很普通的景观,要我们
上车赶路,以便参观大型方楼「遗经楼」。

    第一天晚上在永定留宿。清晨文化局胡局长来,聊天时建议我们按原计画绕
一下路,清晨出发可先看下洋的永康楼。去下洋的山路崎岖,沿途并没有看到大
型的方形与圆形住宅,可是转过某一山头,忽见路边一个小山头下有一组小型建
□,在早晨的阳光照射下,几乎有地中海建□的风采,使人恍然不知置身何处。
就请主人停车拍照。

    这组建□之所以醒目,因为墙壁上新刷了白粉。由於白壁很抢眼,屋顶反而
成为配角了。定睛看去,不过五、六栋小屋子,而且都是简单的一字楼,却因为
高低不同,方向各异,在几乎没有开口的墙壁上的小窗口也位置互异,才有这样
立体派的视觉效果。可是这样令人震撼的景观也引起我一些疑虑,除了那座二楼
有走道的「走马楼」之外,其他建□之中恐怕阴暗得可怕吧!客家人竟这样畏惧
自然吗?

    自下洋转回到洪坑村,这里有几座大型的土楼,其中振成楼为圆楼,已成为
土楼中之明星,因此县政府就把这一带围起来,门口设岗,收取门票。

    振成楼的後面有一溪,溪边一排大小不同的土楼,溪边的两座大型土楼,其
中的一座是标准的所谓「五凤楼」形式,整个建□完全对称,一个四合院,加上
中央的厅堂,共五个屋顶,每个屋顶都分为三段,是最有中国正统象徵意味的大
宅。歇山顶有飘逸的风采,黑白对比感人(图二)。

    在大型的五凤楼与一座方楼之间,有一座小楼,使我感到极大的兴味。它在
两大之间,一点也不觉得拘束,呈现出雍容大度的现代建□的姿态。屋顶是丁字
形,歇山,因此并不对称,门也开在一边,在屋顶出山的一边。为了显示门的位
置,附近涂了白灰。开门的另一边则突出一个单面坡的小屋,大概是库房吧!这
是一座很像出自现代设计师之手的建□,是怎样产生的呢?(图三)

    客家土楼村落的美,大多是由於大型土楼与小型土楼自由组合形成的。在这
里,大型土楼的外面又建了些小屋,大约是为了楼内住户的附属设备,有时是外
围防护圈,有时是学堂或临时库房。这些小型建□的屋顶成为大型屋顶与地面间
的过渡,使得土楼虽有四、五层,亦能与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天,我们到了闽南的客家土楼地区,该地的「田螺坑」是圆楼中的一景
。看过该坑以後,过石桥村等去厦门。

    闽南的客家土楼,在错综的变化上不及永定,但却出现了一种秩序,似乎是
受闽南建□的影响。这里沿河岸的村落中建造的土楼规模属於中等,大小相类,
排列也很整齐,却有一种整齐的西方文艺复兴式的美感。离开石桥不远,有一村
落,我们看到一列土楼,均三层,宽度、高度都相同,屋顶略有变化,但深远的
屋顶略有变化,但深远的出檐,几乎连成一线。建□的正面,中央为大门,上层
的小窗子很整齐的排列著,每栋比例匀称,有义大利文艺复兴的意味,放射出一
种醉人的古典美感。义大利文艺复兴的楼房属於新兴贵族,由建□师执笔设计;
客家土楼则属於一般的农民,由农民自己建造!

    汽车行过河岸的公路,忽见对岸出现了一座孤立的楼房,这是一座方形的小
楼,高三层,宽三间,以优美的比例耸立著,顶上是略带曲线、出檐甚深的歇山
顶。这是最美观的一座有西方古典精神的小楼。在对称轴上,大门用白灰涂出轮
廓,第二层的窗子也略大些,三楼的屋檐阴影里是退缩的阳台与黑色的木栏杆,
即使受过学院教育的建□师,也未必设计得如此得体。建□物的下面有几座一层
的附属建□,适切、巧妙的把这栋小楼连结到地面上。

   看了客家土楼,我深信美感是人类共有的天赋。中国人在一定的社会与天然
环境下,必须建造多层的楼房时,在建□形式美的追求上,就自然与西方相会
合。我们看到的那座小楼,与文艺复兴时期任何一座宫室相比都不逊色。

    大家下车照了几张相,才放心的回到车上,安然而满足的小睡起来。等睁
开眼来,就看到处处在开发的沿海地区,在夕阳的天色中,进入已现代化的厦
门。而土楼的影子一直在脑海中萦绕不去。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