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感情与建□--宗教建□消失了吗?(910708)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中国时报   人间咖啡馆   910708

宗教、感情与建□---宗教建□消失了吗?

⊙汉宝德 

  最原始的宗教感情是敬畏,对超自然的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对自己的命运的不可
预期性,使人类自原始时代到今天,都不免对神□生敬畏之情。

 这种感情所促生的建□空间是黑暗的,隐蔽的,洞穴一样的空间。

 最近因某种原因做了几次有关宗教建□与艺术的演讲,使我找回了对宗教建□久
已失去的兴趣。我感到社会大众对建□有一股热诚,对建□中特别有艺术内涵的宗
教建□更有特殊的兴味。这使我决定在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展示中增添建□的部份。

 我告诉年轻朋友们,宗教建□的产生自然有各种因素,但是最基本的要素在宗教
感情。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教,对人与神的关系有不同的阐释,
因此促使人与神间产生不同的感情关系。

 最原始的宗教感情是敬畏,对超自然的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对自己的命运的不可
预期性,使人类自原始时代到今天,都不免对神□生敬畏之情,敬畏神是发自於内
心的恐惧感。这种原始的感情会使人类的内心感到自己微不足道,必须依赖神力的
维护才能生存於世上,才不会陷於不幸之中。他要怎麽做才能得到神的护佑呢?必
须承认自己的罪恶,要求神□的赦免。并且要痛苦的祈求,才能得到怜悯。

 这种感情所促生的建□空间是黑暗的,隐蔽的,洞穴一样的空间,这是一种自我
惩处的空间。那些苦修的教士,自我放逐於原野或洞穴中,就是基於这样的感情。
事实上很多早期的宗教活动就是在洞穴一样的空间中进行的。佛教与基督教的早期
都是如此。我国为什麽有敦煌石窟等石窟寺?就是这种精神的延伸。

 事实上,凡是宗教感情浓厚的宗教,其殿堂都是洞窟取向的。基督教自罗马帝国
之後到十一世纪那段黑暗时代,表现在宗教建□上就是黑暗的。可以想像修道院里
黑暗的如洞穴般的小房间里,一丝阳光自小窗射入,照射在匍匐在地的祈祷者身上
,教堂也是黑暗而又冰冷的。即使在黑暗的西欧之外,宗教空间也以不同的方式表
达出黑暗与虔诚的感觉。以印度教与南传佛教的崇拜空间为例;他们的寺庙都是一
些人造的山洞。他们也许有不同礼拜方式,可是进入黑暗与狭窄的空间是进入了神
圣的领域;这几乎不是我们今天所能理解的。

 在基督教世界里,比较接近原始宗教情绪的东正教,直到近代仍然保持了黑暗洞
穴的空间感觉。他们的教堂在外表看是一丛美丽的洋,可是内部却是黑暗的庞大空
间,四壁与天花板都布满了宗教故事的彩画,使空间的神□感大为增加。因此西欧
的基督教向来视东正教为落伍的文化因子,但是在西欧,及宗教革命後的巴洛克时
代,德国与西班牙的宗教感情也恢复到原始虔诚,其建□虽极为华丽,但其空间却
非常阴暗,四周为宗教故事画所笼罩,直到今天,类似的宗教空间仍是随处可见的。

 如果我们把这种原始的宗教感情与古希腊时代的酒神比较,另一种开明的宗教感
情就可以用太阳神来说明了。

 酒神是沉溺的、浪漫的、感情用事的。太阳神则是开朗的、理智的、头脑清醒的
。前者的情绪是悲哀与痛苦,後者的情绪则是欢乐与兴奋的。

 宗教的情绪怎会有这样大的转变呢?是因为人类的智慧使他对神的崇拜方式改变
了。他并不觉得那麽罪孽深重。他认为神的呈现就是大自然的现象,自然的秩序与
美感就是神的化身。因此自古希腊以来,就用美来颂扬神□了。这就是古希腊建□
与雕刻的心灵背景。

 这种情绪发生在基督教是自中世纪末期的十三世纪後就开始了,西欧开始以华丽
、美观,但明亮的大教堂来赞美、颂扬上帝,这时候,一位神的信仰者可以很骄傲
的扬起头来,顺著哥德大教堂的美丽的簇柱,看到美丽的拱顶,而感到神的伟大。
天主堂是神的化身,也是人类体悟到神的精神而为他建造的,透过彩色玻璃照射过
来的阳光就是神的意旨。

 这种精神经过文艺复兴的人文化,终於产生了宗教改革,把人类的理性与宗教的
感情相糅合。这时候,宗教不是靠恐惧而信仰的,而是靠赞美与理性。宗教的空间
明朗化了。教堂不只是从事礼拜仪式的地方,也是传播神的道理的地方。教堂有教
室的性质,是听道理的场所,因此光明来临,宗教建□成为人间宗教活动空间。

 其实这种太阳神式的宗教空间虽一度在中国唐宋时期的佛教建□中出现。可是宋
代之後,宗教衰落,明朗的、丰美的感情逐渐消失,终至沈沦为以恐惧为基础的民
间宗教信仰,宗教建□在明清之後,格局日渐收缩,在形式上虽没有明显的改变,
却日趋阴暗,只要比较本省的传统庙宇与日本奈良的古寺即可感到此一对比。

 宗教感情的民俗化後,并没有回到原始的敬畏之念,而深自痛悔,因此产生一种
特别属於中国的祈求之心。以祈福为念的感情很接近欧洲地中海国家後期的宗教信
仰,为市井小民现代生活心灵依赖,在中国沿海一带,建□的规模缩小,香烟缭绕
,神像与建□在长年的烟薰之下,变成近似洞穴的黑暗的空间,不带有忏悔的祈求
,对於世道民心无所补益,宗教就失去其清涤人心的作用,成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
系的缩影了。

 人类的心灵是很脆弱的,因对宗教信仰的需要而产生了艺术,却自艺术中体会到
美感经验,乃发展美的愉悦来事奉神,因此世界各宗教都建造了美不胜收的神的殿
堂,然而美感的追求,产生了理性,促生了探索的精神与怀疑主义的文化,逐渐失
去了宗教的原始感情,也就迷失了生命的方向,陷於迷惘之中。

 失去了敬畏之念後的人类,如果不是为求基本生存的行□走肉,就是功名利禄的
追求者。宗教仍然存在,但感情消失了,精神涣散了,宗教建□也失去了生命力,
而名存实亡。在现代世界上,政治野心家可以利用小民们剩馀的恐惧之心,汇成一
股力量为其所用,宗教因此成为一种政治的工具。在知识落後的国家,此类政治的
现实是一直存在的。而西方国家如美国,则转化宗教的敬畏之念为道德的力量,以
安定社会。在西洋的观念中,文明是与宗教的心灵是息息相关的。诚然,把宗教信
仰转化为行为规□是文明社会最重要的成就。

 到今天,宗教的原始感情仍然存在,但是这感情依附的宗教象徵解体了,经过怀
疑主义的洗礼,人类进入多元价值时代,由於宗教信仰自由得到政治力的保障,宗
教可以各种形式呈现,宗教似乎不再需要建□空间来诠释,来维护了。新的宗教不
断出现,更割断了宗教与建□空间的关系,在传统力量尚存在的社会中,宗教建□
以新的艺术形式试著重新诠释现代信仰,大建□师都有兴趣尝试创造他们所不相信
的宗教的新象徵、保守主义者则回到过去,重现古代宗教建□的形式。也有一些自
传统宗教演生出来的新宗教,改造了古代宗教建□为他们的新象徵。今天的宗教世
界已经成为商业之外的另一个市场,以千奇百怪的形态来吸引心灵饥渴的芸芸众生。

 然而真正的宗教建□已经消失了。对於廿一世纪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的宗
教是集会所,公园与广场就是教堂,然而新时代的人类真有这种不再依赖空间象徵
之启发,就可坚持信仰的意志力吗?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