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之梦的禅式戏剧 |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Bodhi@Lion (星月菩提) on board 'art' 标 题: 如梦之梦的禅式戏剧 - 208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Nov 22 10:36:28 2001) [ 本文转载自狮子吼站 Buda-humanity 版 ] [ 本文原作者为: bachida ] 人生杂志208期 . 唐鸿志 . 从元朝时期至今, 中国戏曲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而现代戏剧最大的特色, 就是三世并存的观念及表现手法, 相当引人入胜。 西元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籍的中国作家高行健,打破了中国人 和诺贝尔文学奖无缘的迷思。自此,创作多元的高行健在戏剧、绘画、小说等方 面的表现都引起大家热烈的关注和讨论。根据外电的报导,高行健之所以受到西 方学者的注意,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在他的作品中,沈浸著一股浓浓的东方禅 味。而在他近期戏剧方面的创作,如:《彼岸》、《八月雪》等作品,根据大陆 学者赵毅衡的说法,更是禅机处处,相当引人入胜,这其中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在 高行健创作中发酵的味道。 戏曲反映人生如梦 说到戏曲受到佛教的影响,那便要追溯到戏曲形成时的大环境。在元朝时 期,中国戏曲刚开始形成时,就已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因为当时,人民遭受国 家灭亡的悲楚,和社会不安的心里因素,於是佛教思想中求解脱、得离苦的观念 极易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这个时期的文人所创作出的戏曲也都刻意地表现这种 精神。此时的戏曲夹杂著佛道合流的思想,反映著人生如梦、轮回、人生苦短, 或是想要出离世间的愿望,或是追求生命真理的精神。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 陈玲玲指出:「中国自元代以来,许多传统的戏剧如蓝采和、吕洞宾、黄梁梦、 八仙过海等等都透露著佛教或道教的思想,这些戏剧,我们称为道释剧或是度脱 剧。」 及至现代,在观察东西方的戏剧时,我们也可发现佛教思想影响的轨迹。 陈玲玲表示,现代戏剧不同於传统的戏剧是,传统的戏剧以时间为轴线,顺序地 呈现故事的发展。而现代戏剧最大的特色,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并存 的观念及表现手法:常常在同一场景,角色在过去的回忆与未来的想像错综复杂 地呈现,展现出心的作用和念头的变动。 赵毅衡在《建立一种现代禅剧》一书中,将高行健的一些作品,如:《彼 岸》、《八月雪》、《夜游神》等称为「禅式写意剧」。对於「禅剧」这种说 法,接触戏剧界多年的作家陈念萱表示,当我们经验过强烈的生命体悟後,便会 挤压出禅的体悟,这是人生课题赠送的大礼,就看当事者是否承受的起。於是, 「若有禅的体悟来看戏剧,则任何戏剧都是禅剧。」 另外,陈玲玲认为,「禅剧」这种说法因为涉及作者创作与观众欣赏时的角 度和思维,所以这种说法并不恰当。不过,中国传统的戏曲深受著佛教思想的影 响的确无庸置疑,一些欧美现代的戏剧也受到佛法西传造成的思潮冲击而散发出 浓厚的禅味。 以下介绍一些带有佛教思想的剧作,希望能带领读者们悠游其间。 高行健的《彼岸》 《彼岸》是高行健在1986年创作的剧本,当时他服务於北京人民艺术学院。 这出《彼岸》才排演一个月即被迫停止。因此,台北关渡国立艺术学院在1990年 的演出,是这部剧本世界性首演,导演就是陈玲玲。 在《彼岸》序幕中,有个集体性的游戏玩绳。最後绳子变成了河流。人们 在河流中争浮,终於到达了彼岸,却全部失落在没有语言的岸上。 这时只有一个女人站起来,从最基本的音节开始,教导人们语言。语言创 造了人际关系,语言制造了暴众,最後暴众扼杀了女人。主角「人」站出来指责 暴众,大家服了他,推他作为领袖。但是「人」拒绝了。他孤独地离开。 最後「人」看到一群人在玩牌,牌主戏弄著玩牌者,而玩牌者也都甘於被 欺骗。「人」去指责,但竟然被笑作迂腐。然後出现了佛寺,禅师念起《金刚 经》。最後「人」遇见另一个人,有展开一段充满哲理的对话。 人:你在找什麽呀? 此人:我在找一双合适的鞋。我这鞋怎麽穿怎麽夹脚。我想知道…… 人:我也在找…… 此人:你的鞋也夹脚吗? 人:我的鞋倒不是夹脚,可我不知道我的脚该往哪里走? 此人:你踩著别人的脚步走就是了。 人:你在找别人的脚印吗? 从以上的对话,我们可以说,《彼岸》是一出有关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并 找到彼岸的哲理剧。高行健本人在论文〈京华夜谈〉中就说,他所表现的是「东 方人认识自我,寻找自我和外界平衡的一种感知方式。」赵毅衡在《建立一种现 代禅剧》一书中亦提到,这种感知方式就是本能地领悟语言,语言本身不足为 凭,做为自我的人永远是孤独的,只有超越语言才能摆脱困境,虽说不一定能到 达彼岸,至少是一个可能的泅度方向。 这和禅宗不立文字的说法并行不悖。 事实上,在《彼岸》中某些段落已有 禅宗的语言方式: 别一个:人家都在这里找,你到那边去作什麽? 人:这里没有我想找的…… 看圈子的人:你哪里去? 人:我过去。 看圈子的人:你不什麽也没找到吗?怎麽就过去…… 人:我想说明一下。 众人:你不说我们也明白。你找我找,大家都在找,谁也没找到,你倒要过去, 这不行。不行就是不行。如果你不找,你过去好了。现在我们大家都在找,你 非要过去,这当然不行。 这与众不同的「人」他想过去,这意愿本身是达到彼岸的第一步,这点正 和佛教所说的出离心不谋而合,但是他面对的众人却蛮横地拦住他。在《彼岸》 中,「人」被迫离开人群与社会,从孤独的体验来寻找自我意识。 赖声川的《如梦之梦》 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著名导演赖声川的《如梦之梦》,是他今年五月 份在国立艺术学院、展演艺术中心等地演出的作品。笃信藏传佛教的他表示, 《如梦之梦》一剧的创作主要是受了《西藏生死书》、《僧侣与哲学家》二书的 影响。 故事发轫於《西藏生死书》第269页中,叙述一位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第一 天到医院上班,结果病房中五位病人死了四位。这位医生惊慌地发现,她多年来 在学校里所学的训练和技能,完全没有教她如何真正帮助那些濒临死亡的病人。 面对这些将死之人,她只能当一个无助的旁观者,看著他们在恐惧和惊恐之中死 去,而得不到任何的启发和安慰。 最後医生决定倾听第五位病人诉说自己生命的旅程。故事也从这里展开。 五号病人回忆当年在法国旅行时和大陆女子江红的奇妙遇合,一天他与江红结 伴同行,在某个城堡发现了一幅中国女人的画像。画中女子名唤顾香兰,是三十 年代上海的妓女,後来嫁给法国领事,成为伯爵夫人。而今她安在呢?五号病人 感觉自己和顾香兰有种命运上的关连,从而踏上了寻找顾香兰的旅程。 在上海病房中,五号病人见到了年老的顾香兰,而当顾香兰也开始对五号 病人叙述起自己的生命旅途,五号病人在顾香兰的故事中似也渐渐明白了自己一 生的情爱轮回。现在五号病人已经到了生命的终点,他又将如何面对他的人生所 加诸给他的一切呢? 这出戏的剧情横跨了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近百年的时间,在台北、巴 黎与上海三地空间的错落,加上探索生命与死亡深沉的议题,使得以五号病人为 主轴,开展出这场缠绕一世纪的情爱关系。预言著从世纪末走进世纪初的这一历 史时刻里人们的情感面貌,并试图发现当中的安慰与出路。人如何面对他人与自 己的死亡?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及其所衍生的种种因果轮回? 这些都是《如梦之梦》一再要去探讨挖掘的,为了这样的企图,赖声川 融合了说故事(独白)、表演和仪式等剧场元素,使得个人心理、历史与佛教的 轮回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而繁复的舞台时空。 皮蓝德娄(Luigi Pirandello)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 对现代剧坛思想有深广而创新贡献的皮蓝德娄,是193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 主,这部《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是他戏剧方面的代表作。故事的开始是一个 剧团正排演著一出大家都没有兴趣的戏,此时,突然闯进六个「剧中人」--父亲 、继女、母亲、儿子、男孩、小女孩,这六个人被原来的作者遗弃,但是已经拥 有独立而且完整的生命。这六个剧中人渴望在舞台上再活起来,所以用种种的方 式使剧团重新搬演他们早已成形的故事。最後导演终於被他们所感动,排演了关 键的两场戏。 六个剧中人带来的悲情故事(情变、乱伦、意外死亡、自杀等种种情节)非 常具戏剧效果,加上此剧结构的特色,还有在剧尾时,剧中人究竟是真死假死的 诡谲悬疑,都是这出戏备受推崇的戏剧技法。 其实,造成这出戏剧不朽的原因,除了作者创作的才华外,最震撼观众心灵 的部分,是作者皮蓝德娄所追求生存实相的至诚,以及关照生活万象的高度体谅 与悲悯之情。 在剧情里,自始自终,六个剧中人(除小女孩和男孩外)和剧团导演、演 员、工作人员等,都各说各话,犀利地、粗暴地、残酷地、冷漠地、知性地、感 性地……各形各色,交流成为音声的海浪。虽然大家都在说话,但没有一人称得 上是「了解对方」。反而是剧中人里面的一双小儿女默不作声地,把一切都看在 眼里,将所有无法忍受之感受压抑在心里。最後,他们以意外的方式毁灭自己-- 亦即弃绝了这个人世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语言的 沟通是全然地失望了。」陈玲玲解说道。 陈玲玲进一步说明,在对生活本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无常性的透 视,以及对生命本原如如不动的「实相」之义理的掌握,皮德蓝娄已经贴近佛学 的中心意旨。而他最精辟之处,是对艺术本质「幻相与实相是一体」的见地,并 使这种理念转为事件:小女孩溺毙,男孩举枪自杀。这事件是真的吗?还是假 的? 美国剧团(American Repertory Theater)艺术总监罗伯□布鲁斯汀 (Robert Brustein)曾执导过该剧,他认为这出戏所关切的皆是我们这个时代 的核心问题:「真实」的本质是什麽?「角色」的本质是什麽?我们是不是在不 断变幻状态中被创造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实相?他评□这出 戏可以观照出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上重要的议题,也包含了我们对时间、真 理、自我等的意念。 观剧前先清静内心 东西方戏剧呈现出佛教思想的当然不只这些,著名的还有葛罗托斯基的「贫 穷剧场」,贝特克的《等待果陀》,史特林堡的《梦幻剧》,梅特灵克的《青 鸟》等,都可以明显感受到有东方哲学(佛教或印度教)的味道。在台湾,多年 前,兰陵剧场曾改编Gean-Claude Van Itallie充满东方哲学味的剧本 《Naropa》为《那大师传奇》,也曾在台北造成轰动。 有那麽多洋溢著东方哲学的戏剧等著我们去品味、欣赏。那麽,在现代 人心浮动的大环境下,如果想接触这类深富禅意与哲理的戏剧,观众应事先做好 什麽准备呢?「首先要多接触善知识,先成为内心纯净的人。」陈玲玲说,「内 心清静比较能与这类意境高远的艺术家达成深切的沟通。」 ◎本文资料引用1.《建立一种现代禅剧》赵毅衡著□尔雅出版社 2.《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陈玲玲著□商务印书馆 3.《如梦之梦》节目册□国立艺术学院戏剧学群 -- Ξ 狮子吼站 版面介绍: cbs.ntu.edu.tw ⊙ 大专学佛联谊版,天天过得青春有朝气 Eureka |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