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家人的听衣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Bodhi@Lion (星月菩提) on board 'art'
标  题: 中国出家人的听衣——汉族佛教僧服制度的形成 - 217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Nov 22 10:32:58 2001)

[ 本文转载自狮子吼站 Buda-humanity 版 ]
[ 本文原作者为: bachida ]

                    人生杂志 217 期


  中国出家人的听衣汉族佛教僧服制度的形成上一期,曾说明了
 汉族佛教僧伽服装三衣的形成经过。除了三衣外,僧伽还可以
 视实际需要穿著一些服装,这些就称为「听衣」。无论是印度
 或汉族佛教僧伽的听衣,都和当地常民的服装极为相似,但如
 果听衣就是常民服饰,为何今天僧伽的服装看起来仍像古装,
 没有跟著常民服饰的变化而改变?其材质和用色,与印度僧伽
 又有何不同?本期将从人文、自然因素,为读者作详尽的介
 绍。

    上一期「原始佛教僧服制度的形成」一文,其
 实已说明了汉族佛教僧伽服装三衣的形成经过。
 然而,由於汉僧对於原始佛教僧服的理解,除了
 受印度僧伽的身教与言教的影响,也因与西域僧
 伽的交流或经典的传译,甚至是汉僧的再诠释而
 和印度僧伽服装有所差别。但由於三衣是佛陀规
 定僧伽必须受持的衣物,深蕴佛陀的教化与思
 想,因此大致上还是保留了原来的规定。




                                                           郭慧珍


    除了三衣外,僧伽还可以视实际需要穿著一些服装,这些就称为
「听衣」。印度佛教僧伽的听衣和三衣的款式造型相近,都是方形的布
片,但汉族僧伽的听衣却是我们常见的衫、袍等等。 无论是印度或汉族
佛教僧伽的听衣,都和当地常民的服装极为相似,但如果听衣就是常民服
饰,为何今天僧伽的服装看起来仍像古装,没有跟著常民服饰的变化而改
变?显然古代的衫、袍已成为汉族僧伽服装的制服之一,只是这些服装并
不是佛陀规定一定要受持,但容许受持,因此我们称它为听衣。

        除此之外,比较不容易观察出差异的材质选用,或者极明显表现
差异的用色,不论听衣或制衣也都与印度有若干差异。 因此,笔者大胆
假设:自汉人开始出家以来,理当追随印度僧伽的服装制度,其中必有无
可勉强的因素,使得汉族僧伽不得不选择当时(汉代)常民的服饰来弥补
制衣无法达成的生活需求;或者大量取用和印度僧衣不同的材质,甚至在
极具象徵意义的用色都大胆挑战佛陀既有规定。於是作了以下推论:自然
环境与人文思想的差异,是造成此结果的主要因素。

     详细推论如下:一、自然因素 一般来说,自然因素大致可以从地
理环境(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温度、湿度)、生态(动植物)多
方面来探讨。其中,地理环境往往是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又直接影
响生态的发展;而影响僧伽服装最直接的自然因素,应该是气候和生态两
者。 气候因素往往直接影响服装的款式;生态环境则是直接影响服装质
料和染色材料的取得,甚至影响到用色的观念。以下将从气候和生态环境
来探讨汉族僧伽听衣形成的因素。(一)气候因素∶使用汉式听衣的原因
之一 在气候因素中,又属温度和湿度对服装的影响最大,因为人体对冷
热的感觉主要来自这两者的变化。当身体觉得冷时,自然会需要多一点或
厚一点的衣物,服装款式的离身性也低;反之,则会穿少一点或薄一点的
衣料,服装款式的离身性也高。   

    所谓「离身性」,是指服装和身体的离合程度。离身性高者,表示愈
不合身;离身性愈低,表示愈合身。要使服装的离身性降低,通常需要透
过裁剪过程,将平面的衣料依照人体不同的平面裁剪成一片片,再将其缝
合成立体的服装造形。以汉族的袍服和三衣来比较,袈裟的离身性就较
高;所以,汉族僧伽服装使用袍服,是较三衣更具御寒的效果。如此说
来,汉地的气候一定就比印度低罗!其实不然,汉地有些地方确实比印度
所有地方的气候寒冷,但也有气温相近,甚至更热的地方;更有冬夏不同
的温度,出入很大。 比较当时佛陀教化的恒河流域,与中国汉代、魏晋
时期汉族僧伽活动的主要地区——黄河流域的洛阳与长江流域的庐山一
带,可以发现其气温和今天台湾相似,夏季温度可达35度左右,但印度冬
夏温差远胜於黄河流域或长江流域一带。因此,因气温较低而选择汉式的
听衣应不是绝对的因素。 

      也许我们会怀疑:一千五百年至两千年前左右的气候,和今天一样
吗?根据气象学者刘昭民在《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的研究中,归纳西
方学者对欧洲气候的研究发现:两千年前的气温比现在还暖,後来有时降
低,有时升高,但平均波动幅度都在摄氏正负3度以内。而且,西方寒暖
波动的情形和中国气候的变迁相似。可见,中国气候的变迁和全球变迁的
趋势是相同的;那麽,印度也应该有这样的变迁趋势。所以,以目前的气
象资料来作推论,应该还是可以考虑的。

     (二)生态因素∶棉以外的材质选择 印度是棉花的盛产地,自古
至今都是如此。所以,百姓所用的衣料也就以棉为主,僧伽捡拾百姓弃之
不用的粪扫衣或接受信徒供养的衣物,当然也不例外。 唐代以前,汉地
根本不产棉花。在汉地除了蚕丝以外,最多且普遍於民间的衣料就是麻织
品。在佛陀所规定的粪扫衣中,也有麻质的衣料。因此,汉族僧伽大量的
使用麻质,并不违反佛陀粪扫衣的精神。只是,已明显地在质料运用上和
印度僧伽有所差别。 同样地,染色材料的取用也面临类似的问题。然而
不论棉或麻,保暖度都不佳,最好还是使用动物的毛皮来作衣物。从佛教
的观点来说,使用动物毛发虽然如法,但恐怕并不如麻取得容易;如果是
用兽皮作衣料,就不如法了。

     如此,无法在质料上寻得解决的方式,因而增加三衣以外的衣物,
似乎成为不可避免的情势。但是,该穿著怎样的衣服,则是关於人文思考
的问题。二、人文因素 上一期说明印度僧伽的服装,就像是一长方形的
布块,穿著於身上有「偏袒右肩」与「披覆两肩」的形式。前者是从右腋
下以逆时针方向绕身体三匝,再将多馀的布块搭在左肩上;後者是当最後
搭在左肩的衣角再往右肩延伸,覆盖在右肩上,又称为「通肩」。而且,
印度僧伽「偏袒右肩」是为了作务方便和表示恭敬,这和汉族的民情风俗
不符,因而会引起异议。 

     所以,综合上述两个三衣无法满足汉族僧伽需求的问题——1.保暖
度、2.暴露性——如此,我们可以作以下的思考: 如果只是为了增加保
暖性,僧伽或许可以只多穿一两件像三衣一样的长方形衣物来解决这个问
题。但是关於解决「暴露」肢体的问题,就非得改变三衣的穿著方式,或
改变三衣的造形不可。 从汉族僧伽服装的发展看来,我们发现:汉族僧
伽选择了改变部分三衣的造形;也就是说,三衣中的郁多罗僧(七衣)和
僧伽梨(大衣)不变,但安陀会(五衣)和僧□支(覆肩衣)则合缝成新
的造形——偏衫,这样的服装造形维持到中唐以後。

     直到现时,我们仍看到大多数的汉族僧伽穿著这样的服装,而且袍
服已俨然成为汉族僧伽日常生活主要的服装了。 究竟中唐以後,图像上
所呈现类似袍服的僧衣,是直接引用汉族固有袍服的款式,还是由偏衫再
发展而成,至今还无法找到确切的证据证明。至於汉族僧伽袍服的领形原
来和固有袍服一般都是交领的形式,其後受到西北胡服的影响成为盘领,
而僧伽服装却没有再随著改变,且当一般汉人改变了他们袍服的领型,反
而可使穿著固有袍服领形的僧伽,和百姓身分有明显的区别。 人文因素
除了影响汉族僧伽的服装造形外,也使得汉族僧伽服装所使用的质料和色
彩,与印度僧伽有显著的不同。

    其一,是世俗对蚕丝的大量使用,这违反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汉
族自新石器时代起,便饲养家蚕;到了汉代以後,育蚕、缫丝的技术更是
成熟,且遍及汉地。古代印度并不熟悉这样的技术,所以十种衣中的蚕丝
应该是野蚕丝,不是家蚕丝,就没有杀生的顾虑。 汉族僧伽较印度僧伽
多用丝为僧衣的原因,可分别从两方面来探讨。首先,从汉人的角度来
说,蚕丝在汉地较印度多,所以汉人必定较有机会接触,但不一定拥有。
且在汉人的思想里,自周代以来是非常「人本主义」的,对人与自然界的
关系,是一种「生态平衡」的观念,因此并没有强烈「不杀生」的意识;
只有采取一些限制,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所以,自古以来就规定一般人必须到了六十岁以上,才能使用蚕
丝。而佛教自汉代传入汉地以来,除了「三武一周」之外,一直都得到帝
王和贵族的支持。帝王和贵族当然不免有所赏赐(布施)给僧伽,以表达
他们对佛教的崇隆。 从汉族僧伽的角度来看,接受信徒的布施本是僧伽
的本分,接受乞物岂有挑剔的道理?《金刚经》中也说:「(乞食时)次
第乞。」乞食如此,乞衣当然也应该如此。虽然大乘佛教在乞食方面,并
不如小乘佛教遵循以上的观念;但在衣物方面,似乎就是本著这样的想
法。 除此之外,前面说过,丝料是帝王对受者的崇隆,也表徵著拥有者
与众不同的尊贵。因此,不免令未脱名利欲求的僧伽以此自得。

     从曾经有汉族僧伽向帝王求赐紫衣的史实可见,更可证明这样的心
态是存在的。当然,这或许只是少数;历史上仍有许多终其一生粗食布衣
的僧伽,这在《高僧传》、《续高僧传》或其他史料,都有类似的记载。
 其次,是有关人文因素对汉族僧伽服装用色的影响。原来佛教在印度是
以「袈裟」作为僧衣的用色;而汉族历代僧伽所使用的色彩,据文献的记
载,主要有赤、缁、黑、皂、绯、青、紫、褐、黄等色。上述的色彩中,
除了紫和绯以外,应该都是汉族僧伽所认知的袈裟色。「紫」和「绯」两
种不如法色,和汉人的色彩观念有何关联呢?从史籍的种种记载:自先秦
而下,汉族自有形成独特的服色制度。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有:一、天地之色;二、五方色;三、五
时色;四、贵贱尊卑之色,其中又分(一)正色和间色、(二)君臣等第
服色;五、改正朔,易服色等。汉族僧伽所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是第四项
贵贱尊卑之色。 武后赐紫,是因为唐代的品官服色制度三品以上服紫,
她在对法朗等人表以同於朝中大臣的崇隆和尊重。之後,唐代、五代、宋
代的帝王也都曾以此来赐给僧伽或道士。直至现在的日本,僧伽都还在穿
著紫色袈裟。可见唐代以前,虽然僧伽对袈裟色的认知不尽相同,都还是
以追求符合「袈裟」色为主。明代的品官服色,是废紫而升绯(朱)——
绯是四品以上的服色;因此,赐紫的风气就停止了。

    从本文的探讨,可以了解:原来制衣只是适应僧伽最基本生理需求
的服装,但对汉僧来说,它的象徵意义可能远大於实用功能,因此极需要
制衣以外的听衣。而汉族僧伽的听衣,不只因地域气候不同而产生新的需
求,文化因素更是直接影响听衣造形和用色的主要关键,甚至还因此造成
制衣的部分变迁,这在後续的文章将会继续说明。
--
Ξ 狮子吼站相关资源: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佛教经典系列, 电子化经典初步汇整 - http://ccbs.ntu.edu.tw/canon/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