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当下,笔随意转 ——黄才松的佛画创作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Bodhi@Lion (星月菩提) on board 'art'
标  题: 意在当下,笔随意转 ——黄才松的佛画创作 - 216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Nov 22 10:33:29 2001)

[ 本文转载自狮子吼站 Buda-humanity 版 ]
[ 本文原作者为: bachida ]


                        人生杂志 216 期

                   黄才松的佛画创作基本上,
                   根扎於传统的水墨画家,常是
                   练就深厚的基本功後就束缚其
                   中,很难破茧而出。但黄才松
                   却每在传统中自辟蹊径,游艺
                   於现代与传统间,试图找到平
                   衡点。他的佛画艺术,颇能具
                   体呈现此一特质。

                                     文?杨丽玲     作品提供?黄才松

            拜访黄才松位於板桥的家,走上顶楼,一面石片上以雕刻书法写
著「栽松种竹是家风」,虽未见到松竹满林,老树盆栽倒是生机勃然,显
露主人爱好自然的性情。 在国内艺术界,提起黄才松的创作历程与得奖
纪录,堪称琳琅满目。从学生时代至今,国内各大美展及创作奖项几乎从
未缺席,不仅连获全省美展大会奖成为永久免审查水墨画家,亦囊括了中
山文艺创作奖与国家文艺奖,在中青辈的水墨画家中,备受瞩目。功力与
勇气兼具 「得奖只是一种过程,就像创作一样,当一件作品完成,我就
已经离开它,继续往前走了。」

        黄才松并不叨叨眷恋於过程中的掌声,对於艺术的态度,他能放能
舍,不耽於既有的成绩,因此也就更能大开大放,不断创新风格。 基本
上,根扎於传统的水墨画家,常是练就深厚的基本功後就束缚其中,很难
破茧而出。但黄才松却每在传统中自辟蹊径,游艺於现代与传统间,试图
找到平衡点。他的佛画艺术,颇能具体呈现此一特质。 犹如李可染对於
艺术创作曾留下的一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
来。」功力与勇气,是艺术创作最难能可贵的要素,徒有功力,没有勇
气,画到老死,恐怕也只是泥古陈迹。相反地,没有功力,只有勇气,枉
求创新,充其量只能喧哗一时,经不起考验。从这个角度试探黄才松的佛
画系列,无疑地,他的勇气是足够的,功力也不缺。 身为省展永久免审
查水墨画家的他,曾负笈美国主修油画,回国後并未弃水墨而油画,反倒
将西画的训练与观念技法,融用於水墨专长中。  「现代必须源於传统
吸吮与消化,关心现在,就必须不断改变传统,传统才能永远存在。」黄
才松秉持这样的理念,无论是花树山水、生活风景、佛画艺术,都走向自
然学习、吸纳、反刍,甚而反叛传统、却非丢弃传统,融入现代艺术语汇
及技法的中间路线。 

         虽是以宣纸、水墨、丹青为媒材,他的佛画系列却有别於一般国画
的大量留白,而以满格的构图,墨彩的浓淡变化,推扩画面的空间层次,
「留白」的想像空间并未因此被「挤压」掉。古人强调的的气韵生动,含
藏於反「白」为「黑的层次变化」,「气」的动势,流□在可以呼吸的画
面中。 「1991年间,因为父亲生病,我开始接触佛法,体认到生命的无
常与悲苦……」黄才松表示,学佛以後,他的生命观有了很大的转变,绘
画等同於一种修行,观照万象,不能只凭肉眼的直觉与主观的喜好去衡
量,必须以智慧与慈悲为出发,他说:「佛法是要去体会人生的无常与当
下的可贵,了解宇宙『成、住、坏、空』的实相,以及人的『生、老、病
、死』等种种苦,才能开发般若智慧和菩提心。」作品倾向直观式展现 
无论从艺术或修行的角度,他认为庄严的佛像不应只是礼拜的对象,而该
在生活里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因此,在创作佛画的过程中,他虽大量收
集、参阅历史图像典□,也亲访敦煌等佛教艺术圣地,在创作时,却抛弃
传统佛画的表现手法与仪轨型制要求,构图改以幻觉的景象与视觉的引
导,堆砌、切割、层叠不等次的多度空间,透过中国书法线条的写意与造
型的意象,呈现了某种接近超现实的神□感与戏剧效果。 一系列以石窟
、佛像、众生为题材的〈石窟礼赞〉或〈石窟印象〉作品中,石窟、岩壁
里的多层次空间似真似幻,佛光灵动,隐约闪现,佛与众生是如此接近,
佛国净土与人间生活殊难二分。

        透过水墨技法层染堆叠出的岩壁质感,佛的形相既似石雕,又似破
空而出,层层积墨,重色对比,产生近似油画的效果。 横幅长达两公尺
半的〈香赞〉,取义於〈炉香赞〉文,画面中,祥云处处,诸佛现身,护
法天龙若隐若现,朱砂红光,金粉璀璨。所谓有诚则灵,法会盛况在意象
繁复的画面展布中,呼之欲出。 除非是「遵古制造」,否则创作就像一
场心灵与智慧的探险,笔墨挥□间,布局总在随机变化中,创生出乎预期
的效果。黄才松作画,往往抛弃预设的机械式构图方式,让内在的感动随
墨韵触机而发,自成格局。 例如〈观世音〉这幅画在创作的过程中,原
先并未有观世音的具象预设,而是在行笔飞墨间,画面中自然渲开了大片
留白,墨韵浑然天成,触动了灵感,彷若文学中「自然写作」(非指描述
自然生活的写作方式,而是一种意识波动自然触机而生的写作方式)的灵
感带动,观世音悠然斜卧的形象跃然而出,周遭环伺的罗汉也一一演生。
 

        在具象与抽象的幻设空间里,「灵感」诉说著自己的语言。完成的
画,常常并非在黄才松的「计画」之内。古人尝谓「胸有成竹,意在笔
先」,黄才松强调的却是「意在当下,笔随意转」,追求更自由、更随性
的展现。 「这样的方式,除了基本笔墨工夫要深厚外,自觉的能力更要
加强。」黄才松说,早期他创作之前也会画很多草稿,但渐渐地,却愈来
愈倾向於直觉式的感应。他的个性不喜柔弱拘泥,因此不画工笔而偏向写
意,追求形而上。无论传统画师如何看待类此创新的佛画,但他很清楚,
创作是与自己争,是为生命、为超越自己、超越时光,而不在意市场或画
评的褒贬。 一系列〈飞天〉作品,线条运用更为自由□泼,飞天灵动的
姿态、服饰、衣袖、缨络……,时而如云烟飘渺,时而如浪回旋,带著音
乐性的律动;又如意识流的起伏冲□,似乱而有序,随意翻覆,却有著协
调统一的归趋。 亭台、楼阁、乐伎等素材,有时也似幻似真地融入於画
面中。

        犹如黄才松在其画册序言中曾提及的:「如庄敬的佛或优雅的菩萨
、威严的天王,再配以伎乐、舞踊或亭台楼阁、莲花等,在画面交相配置
的壮大极致的构图……或线条、或色彩,因壁面的相互连贯而成立体的空
间,更能在洞内联想更多的情节……」他所创作的〈飞天〉系列,更具人
性化及人文特质的思考,带有一种欢乐气氛。 〈顿〉以花青、石青色系
的深浅变化,展布宇宙空间的虚渺无垠;而回□流旋的线条,牵引著意识
波动的深邃,与宇宙天体、生命智慧的奥□;意识的涡旋犹如修行之路深
密难测,在清晰与恍惚间,「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金刚
经》语),虚静中的佛,回旋於时空中的飞天,无论由内而外,或由外而
内,佛法四万八千法门,因材施教,「悟」在「顿」的瞬间。 〈佛音〉
、〈梵音〉的音乐律动性更强,飞天的相貌、造型更简化,也更抽象了。
中国画原就是最注重线条的,每一落笔的起承转合,均讲究书法性、讲究
章法,带有韵律感的线条流动,将无影无形的听觉,转化为可见的视觉,
声符?意符、宗教?人性,就在笔墨丹青渲染积拓的虚实间悠然回响。 

       综而观之,1990年至1999年,堪称是黄才松创作佛画最多的阶段;而
在此前後,蕴涵浓厚乡土情怀的山水风景,一直是他创作的重要取材。引
西润中,不断创新 出生於台南县西港乡农家的黄才松,早期作品即倾向
於阳刚之美的大山大水,从传统笔墨渐进,融入西方美学的观念与视野,
笔下题材日愈著重於写生的「再造」,而非单纯的物象「写真」。 昔日
曾以板桥林家花园为题材的系列作品,〈文昌路一隅〉、〈啊!林园〉、
〈再见林园〉连续三年获全省美展大会奖等,也使他拥有了永久免审查水
墨画家的资格,这个在艺坛崭露头角的初始阶段,黄才松不断从古画去探
讨材质的问题与笔墨意境的表达。 抱持著「引西润中」、「不愿画面重
复以前构图」的前提,黄才松笔下的台湾乡土人文、民间生活风情、山水
林园风景,例如首次个展中颇受瞩目的〈苏花公路〉、〈关渡即景〉、
〈平野古庙〉等,无论是构图形式或内容诠释,都已显露跳开传统的旺盛
企图。 家乡的木麻黄、红瓦厝、盐田、养蚵人家……也陆续从深远的记
忆里浮现出来,呈展於黄才松的绘画世界里,〈三股海边的防风林〉、
〈木麻黄〉、〈双春海边的防风林〉、〈卡缪海边〉、〈横贯公路〉等作
品,功力愈见成熟,而其画风也在岁月的沉淀中,留下耕耘的轨迹。 
〈荷〉系列的发表,再次让艺术界眼睛一亮,晨昏昼夜,四季变化,月移
风起……,在在丰富了荷花的千万种风情,从疏狂狷飞到虚静幽寂,从盛
夏的热闹缤纷到寒冬的萧条苍郁,从意象繁复到变奏简化,视觉的飨宴令
人目不遐给,意境的思探则令观者再三低回。 

       「最近,我作画愈来愈喜欢以千年老树为题材,岁月的沧桑、生命的
成住坏空,都酝育在老树的遒劲盘缠与残缺之美中。」黄才松望著工作室
外的几株老盆景说,眼中眸光深邃。 绘画生命一路走来,黄才松从未停
止超越创新的自我要求,随著生命观的日愈潜沉朗阔,下一阶段的他,将
会带给观者什麽样的震撼与感动,我们且拭目以待。

--
Ξ 狮子吼站 版面介绍:                                          cbs.ntu.edu.tw
 学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 释放心灵的尘埃                      BudaFeeling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