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王民

精华阅读 | 转寄 | 返回上层
佛教艺术的有情世界

■文/朱秀容(出自《人生杂志》172 期,90.01.20)
--------------------------------------------------------------------------------
    李玉王民 ,民国四十三年生,籍贯浙江省鄞县人,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毕业,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硕士及博士。曾任俄亥俄州立大学讲师、
东吴大学历史系及国立艺术学院美术系兼任副教授、国立故宫博物院书画处编辑。现
任国立故宫博物院书画处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与台大佛学研究中心兼
任教授,及现代佛教学会理事长等。讲授的课程有:中国佛教美术专题研究、佛教艺
术研究之问题与方法、南北朝佛教艺术、中国石窟艺术、敦煌美术研究等课程。发表
著作有<张胜温「梵像卷」之观音研究>、<隋唐之弥勒信仰与图像>、<敦煌四二
八窟新图像源流考>、<梵像卷释迦佛会、罗汉及祖师像之研究>、<河北早期的佛
教造像——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等。对於佛教艺术有极为独到的体会,是国内佛教艺
术研究界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问:请问您是怎麽开始学佛的?

答:我学佛是由於从事佛教艺术的研究,因为做研究,而接触佛学经典并深入探讨佛教。
    其实,我大学时曾经在新店的一家小寺院皈依过。当时,我们全家因为替过世的祖母
    作百岁冥诞,而到寺院里去做法事,不过,那时候并没有更进一步亲近佛教,直到出
    国读了佛教艺术,从研究开始,才对佛教产生真正的兴趣并深入体会它的精神所在。


佛教艺术有其独到的内涵

问:请您简单为我们介绍中国佛教艺术研究的历史。

答:中国佛教艺术是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由於西方人在新疆一带进行考古发掘,
    渐渐开始研究中亚佛教美术,从而才揭开了中国佛教美术研究的序幕。以目前的研究
    成果看来,日本人水野清一与长广敏雄最为杰出,他们在一九三○与四○年代,先後
    调查了云冈、龙门和响堂山石窟,成就斐然。

    至於中国本身,一九四四年敦煌美术研究所的成立,是我国佛教美术研究史的一个重
    要里程碑,但因为当时正处於抗战末期,经济条件差,所以做的也相当有限。直到後
    来中共在龙门、云冈等地建立文物保管所,才开始有系统的进行佛教石窟的保护与研
    究工作。

    早期,欧美、日本方面的佛教美术研究都与考古相联系。近年来才有专门的研究人员
    ,但是即使是在美国、日本,专门从事佛教艺术研究的学者也不多,较具代表性的有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Duke大学的阿部贤次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
    所的曾布川宽教授等。

问:台湾目前研究佛教艺术的状况如何?

答:在早期,有晓云法师、陈清香及陈国宁老师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属於台湾
    本土所训练出来第一批的佛教艺术研究者。

    十多年前,颜娟英(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目前任职中研院)、林保尧(筑波大学
    艺术史博士,目前任职国立艺术学院)、和我相继返台,加入了这个研究的行列。
    去年潘亮文(神户大学艺术史博士,目前任职台南艺术学院)自神户返台,又成了
    我们的一员。台湾佛教艺术的研究者逐渐增加,这一学门的研究相对地也热络了许
    多。
 
    研究中国佛教美术与其他佛学相关学门的研究略有不同,因为台湾在中国历代佛教
    艺术品的收藏数量上十分有限,而做中国佛教美术的研究,只看书本是不够的。所
    以必须常常到大陆实地考察,以对实物有更全面的认识,否则就只能做台湾本土的
    佛教艺术研究。

问:佛教艺术与一般艺术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答:佛教艺与其他的艺术是不同的,它不只是单纯表现美而已,还必须使人精神升华,
    并进而对佛教产生想深入探讨的兴趣。对我而言,正因为佛教艺术有它独到的内涵
    与精神层次,才使我进一步地对佛教感到兴趣。我认为佛教艺术的本质是在传教,
    所以除了去欣赏这些艺术品的美外,尤其必须去了解佛教的内涵。

    佛教艺术品所使用的视觉语言,必须是被大家认同与接受的,若不能达到这层目的,
    缺乏回响,那麽这些作品充其量不过是受了佛教启发的个人创作,而不能称为真正的
    佛教艺术品。因为艺术性高,但宗教的共性不足,只会被当成艺术品来摆饰,而不宜
    放置在寺院殿堂之中,供人观想膜拜。

    很多人对佛教艺术研究者有个误解,以为我们也是一个艺术家,其实佛教艺术的研究
    与美术创作是不同的。以我个人为例,我的字写得并不好,过去美术还差一点不及格
    。美术史的研究,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与分析,偏重於作品的历史层面。美术史系
    其实是一门二十世纪以後才成立的新学科,以前,美术史曾属於考古系或历史系,直
    到今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美术史系的全名,仍称为美
    术考古系。当然也有人既从事创作,也做学术研究,但这种人并不多。


具有宣教的目的

问:可否请您教导我们,如何欣赏佛教艺术。

答:很多人对「佛教艺术」有所误解,以为佛教艺术是表达「美」或「感动」而已。我认
    为这只是将它定位在一般的艺术层次。
 
    我认为艺术欣赏有三个层次:

    一、从美术的观点来看,美在哪里?也就是从欣赏的角度来探讨。

    二、风格上的分析。每一个朝代的特色为何?不论是建□、绘画或是雕刻都可以从这
        方面来研究与探讨。

    三、从表达的内涵与目的去探索。佛教艺术创作的目的应该是传教的,究竟在每件作
        品中,原作者想表达与传递的是什麽样的宗教讯息?

    我个人认为,研究工作到了第三点才是真正了解佛教艺术,而第三点正是佛教艺术特
    异於一般艺术之处。

    佛教艺术包含了绘画、雕刻、建□等类别,如果单纯从美术欣赏的角度来谈,而撇开
    佛教的部份,那它和一般的美术史、绘画史、雕刻史、建□史等并没有什麽两样。之
    所以特别将「佛教艺术」单独地提出来谈,是因为佛教有它特殊的内涵及传教的意义
    。因此,还必须阅读佛教的经典,才能了解它在说什麽。

问:你认为学佛者应如何看待佛教美术。

答:佛教美术具有宣教的目的,密教美术更是如此。佛教美术与佛教哲学是不同的,因为
    美术是「著相」的,而真正的佛教是在谈「空」,要我们「不著相」。然而,佛教美
    术必须靠具体的形象,来传达它的宗教讯息。
 
    简单来说,佛教美术就如「以指指月」的手指一般,只是一个方便法门而已。也因为
    它是方便法,所以它可能因应各种需要,而有时代、地区性的变化。如果大家能体认
    到这一点,一定能以比较宽广的心去接触所有的图像。

    例如,一般非密教的修行者对「欢喜佛」容易有所误解与反感,认为这不是正轨,而
    是邪教。其实,在佛教的艺术中,每个像基本上都有它特殊的象徵。以欢喜佛为例,
    女身代表般若,男身代表方便,根据佛教教义,只有般若和方便这两者完全结合,才
    能达到佛的境界。为了要表达结合的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两性合抱的动作是最明
    确的,所以藏密即用这种方式来诠释般若与方便结合的观念,这种表现是一种象徵的
    手法,并非如大家所想的那麽淫秽。而密教的图像更为严谨,哪只手该拿什麽东西,
    姿态怎样,都有一定的规□,这就是「仪轨」。所以在严谨的造像过程中,一定要符
    合仪轨,每一尊像的手势、头冠、持物等等,都蕴藏著深刻的涵意。

    另外在十年前,我个人在故宫所举办的第一个特展是「观音特展」,展出故宫收藏中
    的观音画作。後来,院中收到一封信,说我们在替中共做「统战」。他说当年他渡海
    来台时,曾亲眼看到观音是一位女子,而展品中有一件有胡子的菩萨像,那怎麽可能
    是观音,因此在信中好好地将我批斗一番。我没有办法改变他的观念,因为一般人都
    是习惯於他所熟悉的形像,我不能说他的想法是错的,因为在他的观念中观音应现女
    相。但实际上,每个朝代的图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观音在早期多作男相,後来女相
    观音才日渐流行。


著重地区性与时代性的差异

问:您目前的研究主题是什麽?未来有什麽特别的计划或方向?
 
答:我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有:一、云南南诏、大理国的佛教美术,主要是继续研究
    张胜温的梵像卷。二、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美术。

    过去的学者,多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佛教美术,而我却越来越觉得,中国的
    版图很大,地域性的差别悬殊,像沿海地区常见的鳌鱼观音,到了西北方就看不
    到,每一个地区都有它地区性的发展。南北朝时,在甘肃、□西一带,奕脚的弥
    勒菩萨像特别多,而在河北、山东一带则很少见;在河北地区流行的弥勒立佛,
    在陕甘一带却又找不到。直到今天,云南地区仍然礼拜观音老爹,但这种形像的
    观音在其他地方完全看不见。

    此外,这些地区性的发展亦会随著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性的风格或
    图像会成为主流,而有些主流的事物,也会转变为地区性的。我自己近来比较重
    视这方面的变化,希望能对每一个地区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後,再回过头来反省与
    检查每一个时代佛教艺术的特质。

问:您刚刚提到有所谓「地域性的差异」,至於「时代性的差异」,可否再为我们说明?

答:大家一想到弥勒菩萨,印象中就出现胖胖且笑哈哈的形象,其实从历史上来考证,这
    种弥勒像在唐代晚期才出现,到了五代宋朝开始流行起来。这种胖弥勒像是受了契此
    和尚传说的影响。南北朝、唐以前的弥勒菩萨像都是瘦子。由此可见,佛教图像也有
    其时代的差异。

    又例如在台湾,据说有某一寺院的十八罗汉像中,有耶稣的形像。我们虽然可以说
    它不正统,但这样的事件,如果只在某一区流行,或只流行很短的时间,可能不会有
    太多的影响。但是,如果它普遍地被接受,就会成为一种信仰,当它成为信仰且进入
    史料中,就不能说它不是佛教艺术。
 
    佛教美术所要研究的,就是它产生的原因,以中国佛教发展来说,唐朝会昌法难以後
    ,佛教的世俗化越来越明显。佛教的世俗化,当然也影响到佛教美术的发展,以致於
    元、明、清以来的佛教艺术吸收了很多民间艺术的东西,这一段时期的佛教艺术我到
    现在还不敢研究,因为太复杂了。

问:对於佛教艺术,尤其是台湾佛教艺术,您有什麽时代的展望与看法?

答:目前台湾佛教艺术的市场相当的混乱。早期台湾寺院的作品,研究者还可从作品的特
    色中,看出寺院的师父是从漳州来的,或泉州来的,仍然有迹可寻。然而,现在的交
    通太发达了, 我们很容易坐飞机到东南亚、日本、大陆订购到所需的佛像。而且资
    讯发达,订购者可以拿 著日本□仓时代佛像的照片,要师傅照样刻制,所以目前台湾
    寺院中安置的佛像,风格极为混乱。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中,看不到台湾佛教美术的特
    质。台湾佛教艺术将来会走到哪里,在在令我感到疑惑与忧心,我觉得这是一项很大
    的问题。

		 
精华阅读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