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苦难漅宗教绘画浅论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Roxanne.bbs@fhl.EE.NCTU.edu.tw (紧张大师), 信区: art 标 题: 漄悲悯苦难漅宗教绘画浅论 发信站: 信望爱团契电子布告栏 (Fri Dec 5 13:02:19 1997) 转信站: niabbs!news.nia!news!news.nctu!alab03.ee.nctu!fhlbbs Origin: fhl.ee.nctu.edu.tw 在一次读书会中看了一些宗教绘画,觉得很值得分享,就写在下面: 十几世纪有许多宗教画,主题围绕著耶稣的一生,包括他出生.扛十字架.受难. 从十字架上被卸下一直到他复活升天等等. 由於时代的不同,这些画的主题或有一样,画风却迥然有异.早期画家尚未能 捕捉住远近有别的空间感,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画,人物等看起来就像是在一个二元 空间里,没什麽立体感,非常呆滞;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情形开始有了转变.人物 的表情变得活泼,且肢体看上去十分圆润,画中人物呼之欲出.之後的洛可可时期, 特色则是背景金碧辉煌,人物(圣母)的衣带轻盈.而高更的"绿色基督"."黄色基督" 又是另一种类型,在他的画中人物模样并不写实,整幅画带有强烈异国风情,强烈的 色调展现出野兽派的风格.有两幅二十世纪的画更是令我们印象深刻:一幅是超写实 大师达利的作品,另一幅则是被戏称为"灵异照片"的修士默想图. 有时画家为了趋炎附势,甚至将当时的王公贵族纳入画中,并将画处理的十分华丽, 与其场景原应有的气氛十分不搭调.此外,在文艺复兴时期,由於强调唯美,图中亚当夏娃 被逐出伊甸园时,并无难过至极的表情,与早期的同一幅画形成有趣的对比. 画家透过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神性与人性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在不同时代可以看到 画家对於同一主题的诠释方法都不同,有的倾向於表现圣子的神性,有的则突显出人性. 大致可以文艺复兴时期为界限,之前所看到的不管是圣母抱圣子画像或耶稣受难图,人物 表情都是矜持的:即使马利亚已知她儿子未来的命运,她的脸部表情也只有一抹淡淡的. 似有还无的哀伤;在十架旁边,异於常情地,她也并未呼天抢地.而耶稣在十字架上,纵然 在那一刹那间被神离弃了,纵然身担全人类的罪恶,必须以肉身来受十架之苦,在他的脸上 也找不到惊惶.惧怕.愤怒神色,充份展现出他神圣(divine)的一面. 在一些画中,特别是从十四.五世纪开始,完全神圣的宗教画渐渐夹入了"人性".以 "最後的晚餐"为例,从资料中可看到好几个画家以此为题,其中有一幅人物表情生动丰富, 且据说光从其手指姿态便可判断每一个门徒的名字;另一幅作者则以特殊的构图方式, 在画中桌子为一斜线而非一条横线,藉此将我们和画的距离拿走了,给人的感觉就不是 我们在观赏这幅画,而像是我们就能走入画中,和画融在一起.画的下方有些器皿只画了 一半,更加强了这种感觉;还有一幅则像是活的.图中描绘的是耶稣说"今晚你们当中有人 要出卖我了"後,门徒们大为惊讶,或坐或立,面面相觑.凡此种种,在在都让我们看到.感受 到人性.还有两幅以彼得不认主为景的图,一个是彼得三次不认主之後,耶稣转过头来看他; 另一幅是彼得孤立在一角,与众人隔离出来,此刻的他,想必多少能体会耶稣在十架上被弃 的感觉吧? -- 信仰就只是做礼拜、聚会吗?那可不! 画家、导演、哲学家、写文章的人..又是怎样由信仰的角度来看人生呢? ※ 欢迎参观 滿 心灵小憩http://life.fhl.net --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