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子 |
精华阅读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发信人: wenhua@tpts1.seed.net.tw (Wen-hua Lin), 信区: education 标 题: 为留根而写作!-----薛丽妮 发信站: Ocean Taiwan (Tue Jun 3 13:30:10 1997) 转信站: Lion!netnews.ntu!spring!feeder.seed.net.tw!reader.seed.net.tw!news 来 源: ppp82245.taipeinet.net 为留根而写作!-----薛丽妮 为创造未来,需深知过去。 1995 年初廖中山教授邀我一起经营海洋台湾文教基金会,当时 廖教授借给我一本书,书名叫《海洋台湾》,作者是尹萍。 我在书中读到关於自己家乡“八斗子”的种种描述□譬如台湾的 第一口官煤“清国井”,刘铭传计画用它来「养全台防守之兵」…… 。这样的史实资料,给了我很大的冲击,究竟我受的是什麽样的教育 ?虽然一路读到大学,竟然会对养育自己长大的土地仍然如此陌生? 我曾关心过这个社会吗?我心目中的“长城”在哪里?我是哪一国人 ?这样的惊怵和自觉,引发了我投入社会运动的冲劲,决心开始为家 乡寻根。 杜披云先生是我在为故乡寻根过程中的一个偶遇,当时初见他所 写的手记,一堆疑惑油然而生,他□一个小学毕业的渔人,竟然拥有 一手好字?自谦不是个作家,为什麽能组织出这一部动人的小说?打 从出生地“基隆八斗子”的开场描述,引人掉入时光隧道,一幕幕褪 了色的儿时记忆,再度浮现於脑海之中;是的,这里曾经让我们疯狂 的嬉戏过,而我们只是迷迷糊糊的长大,忘了珍惜这片土地给予我们 的“爱”,更不懂得保护她。如今那优美的场景在哪里?沙滩、清水 、小鱼蟹……,全部不见了。听到杜老先生说:「我不是一个作家, 我爱这片土地,想为子孙留一个根。」多麽真诚的话语,令人感动。 他在本书的首章,做了港都基隆大环境的介绍,从「海女」海边 采石花菜的故事,拉开本小说的幕□,渐渐将焦点投射至八斗子,数 位主要人物随之一一出场,构□出接下来三十多个精彩单元,环环相 扣。由於作者对於海洋有著深度的了解,写出几乎失传於民间的生活 知识,如抢救溺水人的情节,字字扣人;杜姓在八斗子属於大姓氏, 杜先生对於杜家迁徒八斗子的开发过程,也有相当清楚的记载。漳泉 拼、西皮与福禄、青狮团乃先人口述,作者巧妙的让八斗子开发史与 小说结合。利用「福顺号」渔船,加上九名船员谱下本小说的主架构 。 文学的另一层意义,在於让草掩烟灭的历史及人物复活。马奎斯 在《百年孤寂》一书中提及:「一个人如果没有亲人埋在这片土地之 下,就不算这片土地的人。」杜先生邀请杜沧龙先生绘制人物插画, 坚持高标准的人物神情表现,因为那些人、那些事,这几十年来,不 曾在杜披云先生的心中逝去,让「生命」透过笔触,再度复活。 在“非吾台湾人”的篇幅里,写到日据时代的中国间谍。“战火 烧基隆”一章,映出日军和美军交战的场景,藉杜老先生惊人的记忆 能力,将当时亲眼所见的惨烈战况,忠实呈现。终战後,中国国民政 府军事占领台湾,在这个章节里我看见杜老先生的厚道,他只用很简 单的对比,轻描淡写地道出当年国府军人的蛮横和低度智慧。大时代 的动乱,小人物的辛酸和生活的改变,在这本书中也可以一窥端倪。 柯乔治(George H. Kerr)在《被出卖的台湾》一书中曾提及台湾在 终战之前,粮食非常多,物资充裕。当我读到《风雨海上人》中“金 圆券”的这个章节,我才深刻体认:「台湾确实是被出卖了」。另外 ,杜老先生描写当年的候车站、公车的车掌、米的买卖……等情况, 凸显战前和战後的差别。 对於二二八事件,在书中则是透过福顺号船员上酒家的情节点出 ,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面对泯灭人性的屠杀时代,命运是无法逃 脱的,连种田的人无故也受灾殃,面对来自“祖国”异族来侵,□不 完「肝肠寸断」的人生悲剧。 交待完历史和人物,进入高潮迭起的海上“讨抓”,单看镖旗鱼 的惊险过程,感觉就像武侠小说,讨海人的智慧与胆识,在此表现无 遗。海上生活,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也因为无法理解,常被弃如 敝屣,不屑一顾,孰不知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海洋国家最为珍贵的文 化资产。 末了,以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做本书的收场,以前的人谈感情时 所表现出的含蓄和牺牲,深深扣人心弦。杜老先生留下故事最後伏笔 ,确也引人深思。 《风雨海上人》一气呵成地写出百年来讨海人的生活片段,这令 我想起李筱峰教授所写《二二八消失的台湾精英》,在以前的成长印 象中,台湾人的一切总是被扭曲定位成低俗的,最近我常在想,如果 台湾没有二二八,那麽现在街上那些五、六十岁的长辈们,将会拥有 什麽样的生涯! 美国史学家贝克曾说:「每一个人都是史学家。」没错,每一个 人的生命当中,我们都可以看见一部历史缩影。从杜老先生的文章中 可以了解,八斗子如果不被统治当局〔建设〕,现在可能是国际级的 观光景点;变相的工程建设,严重毁坏渔场的自然生态。透过此书, 让我有机会重新去认识自己和自己的故乡。 要建立一个属於自己的国家,唯有建立一种属於自己的文化,才 是最根本的前行之道。我认为台湾人唯有透过对土地自觉的运动,形 成一股力量,才有可能立足於国际社会;而上一代的台湾人生活的足 迹,正是台湾文化最丰富的资产。如果这本小说能够激发全民口述历 史及海洋文学创作,进而带动全民写作,必定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 土地和历史,也可为五十年来“掉页”的台湾历史补白。 ---------------------------- 我在胸前配上自制(黄丝带),直到【苏、刘、庄】归来。 ---------------------------- //林文华// mailto:wenhua@tpts1.seed.net.tw http://www.isl.net.tw/~wenhua/ 订阅海洋台湾: Mail to:listproc@south.nsysu.edu.tw subject:subscribe 内文:subscribe sccid-ocean <您的英文代号> 发信人: wenhua@tpts1.seed.net.tw (Wen-hua Lin), 信区: education 标 题: 八斗子传奇-----曹铭宗(文字工作者) 发信站: Ocean Taiwan (Tue Jun 3 13:25:39 1997) 转信站: Lion!netnews.ntu!news.mcu!news.cs.nthu!news.cis.nctu!UUserv.Net.tw!news 来 源: ppp82245.taipeinet.net 八斗子传奇-----曹铭宗(文字工作者) 1996/2 基隆八斗子,一个传统的渔村。 不知多少年了,从海上漂来的无名□骨,被收留在路旁的一座小 庙,久而久之,变成供人祭拜的「八斗公」,保佑渔民度过无数艰苦 的日子。 冬天的海边,凄风苦雨,很少人来这里上香。庙里,只见一个戴 著老花眼镜的老人,坐在小房间的桌子旁,看书看得入迷了。他是一 个老庙公,附近的小孩都叫他「阿公仔」。 这个「阿公仔」名字叫杜披云,六十五岁了,在众人眼中,一个 平凡的「老伙仔」。 日据时代,他学过一点汉文,念了「公学校」(小学)。终战後 ,他念了一年的水产职业学校(日语教学),也就辍学了。 然後,他跟著家人捕鱼,在故乡结婚生子。四十岁时,他去当商 船船员,跑过三十几个国家。六十岁时,他退休了。两年前,有人请 他帮忙看庙。 这样的一生,或许就是讨海人的宿命了。 但是,这个年老的讨海人,却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两个多月 前,他交出了十四大册、总共三十多万字的手稿——一部叫做《风雨 海上人》的长篇小说。 现在,在风雨中的夜里,杜披云细说为什麽要写《风雨海上人》 。 从小到大,他听很多长辈说过大海的传奇、八斗子的往昔。那些 故事,从清朝乾隆年间,一直说到日据时代。然後,他的亲身经历接 了上去,构成一段大海和故乡的历史,深深印在脑中。有时,他怕忘 了,还会写在笔记簿上。 他常觉得,心中积压了太多故事,就像隐瞒心事一般,真想吐露 出来。他却不知道,自己在无形中已为故乡保存了无数珍贵的回忆。 在跑船的二十年岁月中,为了排除寂寞,他看了很多小说,尤其 是武侠小说,最喜欢金庸的作品。他本来没受过正式的中文教育,却 从阅读中无师自通,学会了遣词用字,甚至小说的布局和架构。 那时,他开始有了一个想法-是不是要把心中典藏的故事,用小 说的形式表达出来? 当他的年纪愈来愈大时,他还会告诉自己,如果不写下来,以後 可能就没有人知道了。 然而,或许是缺少信心,他一直没有动笔。一年年过去,他变老 了,不再出国跑船,留在故乡看庙,只是来自内心深处催他动笔的呼 喊,却是愈催愈急了。 去年春天,他开计程车的儿子被一辆大车撞死,老年丧子,最是 悲痛,他一心想要讨回公道,可是案子的纠纷一直未能解决,使他的 情绪难以抚平,夜晚一□眼就看到惨死的儿子,无法入眠。 他突然想到,他可能要为这个案子去拼命,如果这样,那麽他想 写的小说就不能再拖了。 於是,他找人帮他看庙,自己待在家里全心写作,经常从晚上写 到天亮。灯下,桌上的铅笔、稿纸、橡皮擦,初次写作的心慌意乱, 写了又擦,擦了再写。还有,为了呈现真实的台语对话,他一边研究 台语汉字的写法。 就这样,一字字的心血,累积在一张张的稿纸上,慢慢叠高起来 。 半年後,他完成了《风雨海上人》的初稿。那天,他把手稿整理 好时,有一种死而无憾的心情。 这部小说,以日据时代到台湾光复後为背景,描述八斗子一群讨 海人的故事。杜披云把听长辈讲的和自己经历的种种,集合在几位小 说人物的性格和遭遇上,构成一部历史、乡土和浪漫的作品。 杜披云曾亲眼看到的景象,例如在海里“挽石花”的“海女”, 在海上“镖丁挽”(追捕旗鱼)的渔船,狂风巨浪的海难,以至於日 据时代末年美军轰炸台湾,群机从海平面突然出现的场面,一一化为 小说情节,那是作家无法凭空想像的。 但是,杜披云自称「无读书」,只是一个「看古册」(看故事书 )的「阿公仔」。他说:「我不是作家,我只是记录而已。」 他已存了二十万元,准备出版这本书,“为八斗子留一个根啦! ”。 ---------------------------- 我在胸前配上自制(黄丝带),直到【苏、刘、庄】归来。 ---------------------------- //林文华// mailto:wenhua@tpts1.seed.net.tw http://www.isl.net.tw/~wenhua/ 订阅海洋台湾: Mail to:listproc@south.nsysu.edu.tw subject:subscribe 内文:subscribe sccid-ocean <您的英文代号> |
精华阅读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