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教改 迎接教育 作者 曾志朗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kikik.bbs@bbs.cs.nthu.edu.tw (.......), 信区: education
标  题: 告别教改 迎接教育 作者 曾志朗 
发信站: 清华资讯(枫桥驿站) (Sat Dec 29 21:26:59 2001)
转信站: Lion!news.nsysu!ctu-gate!news.nctu!newsfeed.nthu!news.cs.nthu!maple





曾志朗 


一九八三年,当我初到北京时,在天安门广场上,
看见一大群身著蓝色工作服的青年,叼著一根烟,面无表情,
双眼瞪视著远方天际的某一点,一蹲好几个小时,一动也不动。
我看著他们的眼神,却看不到他们的灵魂。这令人震撼的一幕,
在我心中十几年难以磨灭,常让我思考著:
我们到底要培养出什麽样的孩子?我们希望教出什麽样的学生?


在二○○一年教改总检讨会议的前夕,
我不断想起这一段十几年前的往事。
也是十几年前,台湾民间首度发出教育改革的声音,
一些知识分子、家长、老师开始反省并且
企图改变台湾僵化的升学教育。
这样孤独的声音在民间经过几年的努力,才转为政府实际的行动,
以中研院院长李远哲为首的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
提出了一份教改总谘议报告书,
教育部据此而规划了十二项教改行动方案,
这行动方案执行至今已五年。

任何行动方案经过实际落实後,有些会有较完好的结果,
但也一定会出现落差,需要作些修正和调整,
加上社会各界对於执行的过程和成果,
有反对、有支持、有建议、有疑惑,
这些声音持续从基层反映上来,作为全国教育的主管单位,
我们有必要作一个总体检,找出过去几年教改的优缺得失,
重整脚步,以作为下一个阶段教改的依准,最重要的是,
如果一个系统不知道自我检讨,那个系统是会腐烂的。
二○○一年的教改总检讨会议的意义正在於此。
这个检讨会对我个人还有个更重要的意义,
那是接任教育部长的我,交给前部长林清江的一个成绩单。


教改十年 给林一张成绩单

  
我从美国回到台湾教书、作研究,是因为林清江部长的一通电话;
我接任教育部部长,很大原因也是为了接续林部长的遗愿。

十年前的一个深夜,半夜两点多,我躺在加州家中,
已经熟睡的我被电话铃声给吵醒了,电话那端,
林部长简明扼要地问我,「听说你一直很想回国作些事情?」
然後诚心邀请我回国筹设心理系所,
当时我因为一些连我自己都不很明白的原因,
几次回国的机会都因为安全问题不了了之,
因此对於林部长的「大胆」暗自佩服。
隔天正好是感恩节的连续四天假期,我匆匆打点行李,
买了机票就赶回台湾,随即转往嘉义民雄的中正大学预定地。
两百多公顷大的甘蔗园,除了一栋致远楼、一座宁静湖外,
空无一物,但我们站在虚拟的中正大学里却相谈甚欢,
聊得十分投机,我们的共识是在南台湾建立一个
以认知科学为主轴的人文与社会科学。


交换理念 碰撞出热情火花

  

独特、创新、前瞻,是中正大学建校的理念。尤其在林部长
「一切为教育」的办学原则下,中正大学所有的建物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或题字。

有些人疑惑,个性严谨的林部长碰上率真的我,
却能合作愉快、相处融洽。这大概是因为他容忍我的不羁,
当然,我也享受他的稳健、认真。第一次听到他唱歌,
我就被吓了一大跳,那是我们到中正大学的第一年,
师生在荒凉一片的校园里共度第一个中秋节,
学生们起哄要校长唱歌,林部长也不扭捏,
咧著他的招牌笑容开口唱道,「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
害得我差一点从椅子上跌下来。其实,对教育的热情,
才是我们能碰撞出火花的原因吧!我们经常讨论、
交换彼此的教育理念,他尤其乐於听我从认知心理的研究角度,
谈教育,谈教学、教材、课程等教改问题。

在我和林部长互动的六、七年当中,如果不是学会他如何
在台湾委婉的会议文化中,有效地主持一个会议,
我不敢接任何台湾的行政工作。我的直率真言,
是优点有时候也是弱点,就职至今半年,每当我遇到困难,
感到非常烦躁不安的时候,我都会想想林部长的事缓则圆,
想想他将如何处理,然後要求自己要学习忍耐,
不要与别人冲突。因为,我来到教育部,
无非是希望完成我们许多共同的教育理念,协助他完成没有完成的梦想。


这两年,我们在压力和反对声浪中,全力推动这十二项方案,
在部内同仁通力合作下,几乎将林部长生前想推动的教育政策都推动了。
教改的成效是需要累积,才能体现出来的,所以,
我有责任持续推动既定的政策,并且随时检讨它的优缺得失。
但无论是九年一贯或者多元入学,这些体制上的改革并不是教改的核心,
它们都只是在建立一个良善的教育环境的架构。
教改的真正核心应该在於塑造学生的精神面貌,它的思考在於,
我们到底要训练出什麽样的学生?


落实概念 让孩子找到定位

  
我始终认为,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体现出台湾的文化内涵,
要建立我们孩子的灵魂,就必须要给他们历史文化的根。
台湾身为海洋国家的一员,应该是充满冒险与多样性的海洋文化。
改变,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不再是一元、静态、
被动参与、专门找寻标准答案的「大陆」思维,而是拥有多元、
动态、主动参与、永远在找新的答案的「海洋」思维和魂魄。

两年来,部里陆续推动「阅读、生命、创造」三个活动。
推动阅读,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建立阅读的习惯,培养丰富的常识。
推动生命教育,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尊重生命的同时,
既体认自己的潜能,也尊重别人的价值,不仅了解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也建立多元能力的概念。在这两个基础下,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这三个运动背後的深沉意义,其实就在於推动教育精神层面的改革。
总结过去两年的教改成绩,我们告别了一个时代,
另一个新阶段就要开始。精神上我们依然传承著林部长对於教育的理想,
却又不得不向林部长说再见,这实在是一种矛盾的心情。

虽然经过这几年的教改,我听到很多人在问,教育能作些什麽?
这些人当中,有些是热情尚存但挫折不断,不过,
大部分则是充满无力感。我有一些心底话想说,
教育能作的可能很少,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
只有坚持,才能落实教育的理想。我相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坚持,
在动□的世界中,是一股稳定社会的力量。我也会坚持到底,
让多元能力的概念落实在校园中,
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他的位置和价值。

今天,是林清江部长逝世两周年,仅以此文纪念这位教改工程大师。




--
※ Origin: 枫桥驿站 ◆ From: 61-224-52-160.HINET-IP.hinet.net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