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之迁洛与汉化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henry654.bbs@cis.nctu.edu.tw (陈子仁),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北魏孝文帝之迁洛与汉化
发信站: 交大资科_BBS (Thu Oct  8 15:16:54 1998)
转信站: Lion!ccnews.nsysu!suncc.ccu!news.nctu!ctu-gate!news.cis.nctu!cis_nctu
来  源: h184.s99.ts.hinet.net

壹    北魏之先世及其兴起与统一北方
北魏为五胡之一鲜卑族所建、其先实与乌桓同种、称东胡,到汉朝开国之初、被匈奴雄主冒顿单于击破、後迁徙於乌桓、鲜卑二山之间、遂分裂成两部,从此以二山之名做族号、降服在匈奴之下。
终西汉之世、鲜卑没有和中国发生过接触,至後汉桓帝始渐强大、时其主檀石槐占有匈奴旧地、到灵帝曾击败汉军、檀石槐卒、势遂衰,历汉末曹魏晋初之际、鲜卑巳分裂为拓跋、慕容、秃发、乞伏、段氏等诸部。
三国曹魏之际、拓跋氏迁到匈奴旧地、这时拓跋首领为诘汾,子力微又徙至盛乐、再五传到猗卢、开始和中国有接触,晋以之封代公、其後助拼州刺史刘琨防御匈奴、累功进位称王,七传什翼犍、值中国内部大乱、虽平定、遂启诸胡扰华之机,晋室南渡、中原各地沦於匈奴、羯、氐、羌、□A卑之手、相攻伐不巳、历经约六十馀年,氐人符坚、统一北方、命将灭代、什翼犍被俘,时什翼犍孙名□、走投刘库仁、又奔母舅、贺兰部首领贺纳。淝水之战、前泰主符坚失败、□乘此形势、光复故土、即帝位、改国号为魏、□就是北魏太祖道武帝,年仅十六岁。
时前泰亡、中原各地又陷於混乱之局面、後、西二泰、後、南、西、北四燕、後、南、北、西四凉、夏并起,北魏道武帝即自立代王、娄败後燕、取中山、□遂称帝、建都平城。
道武帝崩、子明元帝立,此时魏控制地区巳达黄河、明元帝又攻取洛阳及司、兖、豫各州,当际北方尚馀留北燕、西泰、夏、北凉、仇池诸国。
明元帝崩、子太武帝立,为北魏雄主、先灭夏、次灭北燕、又灭北凉、统一整个
中原,这时是魏太武帝太延五年(AB439),距道武帝开国巳历五十三年矣。
渡江南迁汉人所建之政权、此际巳由刘宋取代、南北朝之历史正式展开。
太武帝谋统一南北、数与宋战、不分胜负,太武帝崩、文成帝立、继续向南攻略
,於太安三年、取宋之兖州,後文成帝崩、献文帝立,在位虽短、但和宋交兵、
成就亦大,皇兴元年、破宋之青州及淮北、淮西三处,三年、魏得青州,黄河以南之地遂为魏有。
贰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及汉化运动对北魏所造成之影响
献文帝由於喜好黄帝老子及佛屠之学、对政事不感兴趣、在位的第六年、也就是
皇兴四年□让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过四年崩。
(AB490)、太皇太后崩、孝文帝始亲政。
迁都洛阳¨北魏开国之初、是建都於盛乐,道武帝拓跋□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孝文帝立、年仅五岁,由□母文成皇后、以太皇太后临朝听政,直至太和十四年
(AB386)自立代王後、先臣服後燕之下、即而叛之,从晋太元二十年(AB395)
击破後燕军、逐渐强大,所向披靡、先取并州、明年、攻克常山,安帝隆安元年
(AB397)破中山、二年、拔邺、後燕遂亡,是年拓跋□称帝、将首府迁到平城、
至太和十八年(AB494)迁都洛阳为止,历经道武、明元、太武、文成、献文诸帝
及孝文帝十七年、共九十五年、北魏就以平城做其国家之政治中心,孝文帝因何
要迁都《洛阳》?这可分为经济、文化、军事三方面叙述之。
经济方面¨平城地处边陲、北魏都之、以统一北方,但平城最大的缺点、即在於经济上不能自给自足,且需徙民来充实京师、其次平城附近生产不丰、军民之食全仰赖山东,交通运输又甚为困难、路途千里、亦是一项负担,若遇天旱、更须靠山东救济,因此魏群臣早有迁都之议、如王亮、□□Z等,而孝文帝曰「□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孝文帝上述之语、可资说明、孝文帝之所以选择洛阳、
经济问题成为主导原素之一。
政治方面¨拓跋□自天兴元年、也就是安帝隆安二年(AB398)、历经道武、明元、太武、文成、献文诸帝之开疆扩土,到孝文帝时代、巳完全将黄河南北、置於控制之下,太和五年(AB481)又拔刘宋之徐州、此际魏的势力达至江淮之间,而平城却地处边陲、虽为都宇之所在、但是巳不适宜做□j帝国的政治中心,实另有选一通邑名城、建立新都、来符合清况之需要,便利统辖。
《洛阳》虽经过汉末董卓焚毁及西晋八王和五胡之乱、残破巳甚、但是曹魏遗留下来的「宫殿故基」、复经司马氏之修建、洛阳之立都条件、是远较当时名城、如长安、邺为优,洛阳有便利的水陆交通、孝文帝曰「今移都洛伊、欲通达四方」、
就可知孝文帝之所以选择洛阳、乃基於国家事实环境之改变、政治情势与草创期间迥异。
而迁洛的另一项原因、是在军事方面¨当时魏之群臣皆主迁於邺、像道武帝、明元帝之太史令王亮、苏坦,孝文帝却选择在黄河南岸历代名城《洛阳》、实有军事上之考虑,魏自献文以後、巳将刘宋势力从北方赶出,至孝文帝太和五年(AB481
)复夺取徐州、因此魏的影响力伸向江淮之间,亦引发孝文帝『混一』天之企图
、《洛阳》也就成为最佳指挥及调度集结之地点。
文化方面¨平城虽为北魏开国之地、但偏处边陲、本是适宜用武之所,且自先後
□灭群胡、统一北方、建立规模颇俱之新帝国,巳非当时环境需要、孝文帝面对
此大局面之新情势;惟只有兴文教、才足以使天下、能够长治久安,若于平城推行汉化、则阻力必然不小,所以孝文帝须另选择一通都名邑、至新环境、来摆脱
旧派之影响、对於【国策】之实施、较容易成功。
《洛阳》、历代之名都、就与其它城邑之比较、如长安、邺,皆经乱事、莫不残破!《洛阳》虽亦在其间、然未若《洛阳》之完整,又伊洛为华夏文化发源之区域、故孝文帝选择《洛阳》即从文化上著眼,这也是孝文帝迁洛主因之四。
综观孝文帝何以要迁洛? 除上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四个原因外,还有一层
最重要之因素、那就是孝文帝本身,与後来的汉化运动、有者密不可分之关系,
鲜卑族在五胡乱华之际、文化为其他四族最低的,但也是较易吸收华夏文化的一
族、自道武帝开国、由於拓跋□系出身太学生、故历代君主、能濡染教化、并引用汉人,如明元帝之崔浩、太武帝之高允、卢元,又孝文帝祖母太皇太后冯氏即汉人之女、孝文帝从小深受这种环境影响、自然对汉化运动的醉心与坚定信念。
孝文帝於迁都《洛阳》的那一年、太和十八年(AB494)下诏开始进行汉化、其重要措施有下例数项。
第一、是禁胡服,太和十八年十二月、下令全改著汉人之服饰以及冠带。
第二、 是禁胡语、太和十九年六月「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於朝廷、若有违者、
免所居宫」,当此诏下後、宗室反对甚力,而孝文帝亦深知困难、曾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巳久、容或不可卒革」、然孝文帝却坚持原则、继续推行汉人政策。
又规定南迁之宗室、大臣及鲜卑族人、死後皆令葬之於河南、不得归葬北地。
改变度量衡、依中国古制、废鲜卑长尺大斗,同时并广兴学校、求天下之遗书。
孝文帝为彻底实施汉化、於太和二十年(AB496)正月下诏、令鲜卑族人皆改从汉性,如拓跋为元氏、其他「诸功臣旧族」、都一律去胡姓,像贺兰为贺氏、六孤为陆氏等共一百十八姓。
孝文帝又奖励胡汉通婚、曾下诏、令宗室诸王得聘汉世族女、如「弟咸阳王禧聘故颖川太守李辅女、弟广陵王羽聘荥阳郛平城女」、且以汉女为正、胡女为妾。
参      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对当世之影响
综观孝文帝的汉化运动之各项措施、可知孝文帝是想在根本上做起,来改变鲜卑人的生活方式、摆脱胡汉之因种族所产生之隔阂,提升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故孝文帝曾说「正欲鲜卑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又曰「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若乃故俗、恐数世之後、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惟惜孝文帝於迁洛的第五年崩、导致日後汉化运动巳非孝文帝最初之原意。
宗室诸王及世族承国家无事、遂以奢靡相竞胜,高阳王雍养僮仆六千、妓五百,
又河间王琛亦有妓女三百人、此由汉化运动、引起之过份偏差反像、岂孝文帝愿见之。
可是孝文帝在整个汉化运动过程中、却忽略了整体性的融合,造成南迁与留守北方鲜卑人之间有所嫌隙,魏自建国之初、为防备柔然之侵扰、沿边置御夷、怀朔
、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道武以後又设沃野镇,在未都洛之前、镇将多由宗室亲贵充任、且是世袭,并可与朝臣互调。
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实施汉化政策後、此种情势亦为之一变,随孝文帝南徙之鲜卑人、在濡染汉化之际、也养成奢靡浮华之风,又孝文帝特重门品、而戌守六镇之镇将地位一落千丈、不再与朝官互调,由於孝文帝的汉化运动对六镇之影响较少、故尚保持者鲜卑旧俗、因之被一些深受汉□□B自谓清流之士的鲜卑人所轻视,边区生活和首邑《洛阳》有极大之差异、京师豪族贵戚则「擅山海之富、居山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六镇则贫瘠、生活困难,综合上述诸原委、
却导致六镇叛乱及北魏分裂东西二国,这当然非孝文帝身前能想像得到。
肆      孝文帝汉化对以後之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与汉化运动、对後世之历史发展、有极其伟大之贡献
,可分为两个方面、来加以叙述之,那就是文化上的融合和民族上的融合。
文化上的融合¨孝文帝之所以实行汉化、仍要使原本质□勇悍之鲜卑人、能濡染
华风、改变旧有之蛮俗、从而让初无文化的鲜卑族与文化优越之汉族、容合为一,
这对以後的历史发展、产生极其重大深远之影响、即胡汉之间文化差异渐趋消弭于无形,虽然孝文帝崩后、引起六镇之乱、北魏分裂东西二国、但却不可否认、
孝文帝之汉化运动是造成文化之再兴、及隋唐盛世之出现的主因。
民族上的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有者民族融合例子、五胡乱华是其一也,且每一次民族上的融合、即为另一个盛世的展开。
孝文帝的胡汉合一思想、在当时□实做到安定社会与消弭种族之间的畛域、也使得五胡乱华之後、所造成民族之界限、顿然无存,原来质□勇悍之胡人(鲜卑人)
、亦濡染教化、颇识礼文,而汉人也感受胡人勇猛□悍之风。
因此不仅使得诸夏文化於此民族文化交流中、获收新的质素、亦让各民族(胡汉)之间、藉助这埸伟大的的运动、互蒙其利、增添新的养份,在促进民族之融合上、
北魏孝文帝之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结                   论
虽然北魏孝文帝之所以要迁都《洛阳》与实行汉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企求「混一」天下、和谋取鲜卑人所建立的王朝、能长治久安,却对当世及後来之历史有者极其深远之影响、这在世界史上亦系值得大书而特书的,同时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之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之民族、即使最□麈□H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然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而消失无纵,我们徵诸中外史乘、是显例不绝,像五胡、蒙古之元、女真之清入中国、则中国之,西方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之入希腊、则希腊之,北魏孝文帝只不过提早预见了此必然会发生之结果、惜其命
短、使汉化运动衍出差异质变,可是并无减损於孝文帝在促进胡汉民族融合、所做之努力及历史定位。

注¨未经本人之同意许可、不得擅自转贴、重制,否则本人将依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及其它相关之法律、追究到底。


--
本人是一名历史学爱好研究者,希望能有网友(同学)来共同讨论历史上之问题□222D,
--
 * Origin: ★ 交通大学资讯科学系 BBS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