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 近代中国的出路(联经出版)

精华阅读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DANDANG.bbs@bbs.nchulc.edu.tw (弹弹),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我的读书报告--请批评指教
发信站: 中兴法商☆北极星☆ (Tue Aug 26 16:22:35 1997)
转信站: Lion!ccnews.nsysu!suncc.ccu!news.csie.nctu!news.cs.nthu!news.tceb!ccnew

书名:近代中国的出路(联经出版)

作者:黄仁宇

简介:本书为作者历次精华演讲的结集,他的其馀著作尚有: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
视界、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历史、从大历史观点读蒋
介石日记。本书的内容分:一、中国近代的出路1.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2.过渡时期的
社会与经济3.现代的展望  二、中国近代的长期革命 三、关於修订近代中国史的诌议
四、一国两制在中国史上的例证 五、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感想:首先是一个前提「学历史的人不当著重历史应当如何的展开,最好先注重历史何
以如是展开」我起初也是想知道或说预知未来将是如何,但依照课本的教材,似乎只学
的一件件史事(不称史实),其背後所蕴藏的含意与来龙去脉,却往往不知,只著重在
记忆与表面的比较。凭此种史
观就想妄知将如何开展,恐怕用尽心力也摸不著边。也难怪今人普遍认为历史只是背的
东西!另一个观念则是「追求历史的合理性」这听起来很怪,我个人的体会认为,历史
推演了数十年至百年,必有其所谓的诸多因素,若只执著在一人一事,一味的批评、否
定,就不能具有大历史的观点
,就是之前提到的「著重历史何以如是展开」然後加以综合解释,便是追求历史的合理
性。而所谓的大历史,可以说是上述两者的再合体,不是不考证历史的细节部份,而是
刻意忽略,以小处著眼,发展出跨朝代的见解。知道何以如是开展後,才能向前知道应
当如何开展。

   另一个是角度问题,作者向来喜欢以经济层面为下手的目标。因此我也试著循著此线寻
找,以下就是我的整体看法:或许可以这麽说,中国的历史演进,是一代接著一代,接
连不断,表面上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深一层来说,中国一直维持著官僚政治、小
农经济、被剥削者与剥削者
关系、甚至一直是数亿农村的大集合体。也就是说,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至清,除了
统治者姓氏更迭外,经济型态皆无大改变,到了近代受资本主义的冲击,乃运用八十多
年的时间,将一个两千馀年的农业型态社会、加上数亿人口,翻转成现代的商业化社会
,工程实属浩大,别人用了几百年、人口数百万完成的变革,中国只用将近一百年的时
间,适应不良与变质是在所难免!
   说到资本主义的推行,条件有三:一、资金广泛的流通 二、经理人才不分畛域的使用
三、技术上的支持因素如交通通讯、法庭律师的服务、保险业等全盘活用。以上三个条件
全靠著「信用」,而信用必要有法律的支持。故资本主义之展开,即其中内部的各种经济
因素,都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换。那中国为何没发展出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呢?先说到中国
传统的经济观念:经济
之「必须」有一个限度;当经济超过这个必须限度,称为超水准经济。低水准的必须经济
,对人有其积极价值的。但超水准的经济,并无积极意义。此种经济提升了人的欲望,但
并不是提高人生。而中国以农立国,只有农业生产为人生所最必须,乃最具「低水准经济□中所应有之积极性格
者。若是其他工商业,则易於超出此必须的水准与限度,以致趋向於一种不必须的无限度
发展。所以说,支架起西方的是清楚规定个人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而中国则是威权与道德
。因此我们看王安石变法,他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利用官僚资本
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增加。但
是本段开头即说到三个条件,在北宋并不存在。以民法为例,诸凡婚姻、遗产、负债、签
约、破产都要有合理的处置;法律条文的存在与执行。加上所谓的中国传统的经济概念,
不难发现说王安石的变法颇不实际!说一些题外话,在高中历史课本谈到王安石变法失败
原因的部份,原因有下列三点:一、重立法轻人事 二、重开源轻节流 三、王安石刚愎自
用。用这三点来说明,不但没有历史的纵深,而且也模糊了大家对王安石变法背後的整体
因素。不啻为历史教育的失败!殊不知史心与史观的培养需用尽多少心力。回到正题,因
此在九百年前中国即企图作一个现代化的大跃进,但其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有此体
认後,更要认识人、事、物、地中地缘政治的重要,中国的官僚主义乃亚洲大陆主体的产
物,其政治体系要管理数亿农民,又要对付森林地带与草原地带的少数民族,就只能注重
数量而无法提升效率,不容易改变成为一种轻巧带商业性的组织。

  荀子说:「圣人制礼仪,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必趋於欲,二者
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他主张:我们的物质欲望不可超过现有的物质限度,现有的
物质限度亦须适应现有人之物质欲望。在两者之间,须能相互调节。使人的内心欲望与外
在物质生产,双方相持而长。这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经济论调」。如果以之与资本
主义与现代社会相比,不难看出台湾(中国)正走向一条以经济领导人生的路。不经令人
怀疑,中国真的适合资本主义吗?近代中国的出路真的是作者认为的如是展开吗?

--
□ [来源:中兴法商北极星] [From: h95.s100.ts.hinet.ne] [Login: **] [Post: 4]

		 
精华阅读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