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02:28 1996)
转信站: Lion
有鉴於一部份人的讨论可能不是很有交集, 末学提供一些小
资料, 作为大家的小小参考.
下文录自《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
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
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
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後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
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於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
化现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
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
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於
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於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
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
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四大皆空怎麽讲?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02:49 1996)
转信站: Lion
§四大皆空怎麽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
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
,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於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
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
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风、
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
「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
果仅限於此而胶著於此,那麽,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
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
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於地大,海洋河川属
於水大,阳光炎热属於火大,空间气流属於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
毛发骨肉属於地大,血液分泌属於水大,体温属於火大,呼吸属於风大;若从四大
的物性上说,坚硬属於地大,湿润属於水大,温暖属於火大,流动属於风大。但是
,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於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
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
,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
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於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
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於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
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
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
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
是幻非实,对於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
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
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
,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是五蕴中的
一蕴而已。
甚麽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於物质界,後四属
於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於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
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
,我们由於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
。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於受、想、行
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
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录自《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
http://www.ee.ntu.edu.tw/~b83050/buda.html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02:57 1996)
转信站: Lion
本文录自《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
http://www.ee.ntu.edu.tw/~b83050/buda.html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不。佛教决不勉强改变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
家庭才是佛教建设的根基所在,如果反对家庭制度,佛教的僧尼也将无以为生。
相反地,佛陀却曾积极勉励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经,就是一部指导
在家生活的经典,指导在家人应该建立正确的伦理生活∶子女对父母要报恩要孝顺
,父母对子女要教养要婚配;弟子对师长要供养要恭敬,师长对弟子要尽心教导,
要代选择明师善友;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要诚实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给养
服饰饮食、要怜念、要亲亲;主人对仆从要给食要体恤,仆从对主人要服从要尽职
;亲族邻友对待亲族邻友,都应互相敬爱、互相济助、互以赤诚相待、互以善言规
勉;在家人对待出家人要恭敬设座、要布施供养,出家人要教在家人信善学善(以
上是摘其大要而非经文)。此外,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怎样做一个居士。
(按∶此文今收於「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03:05 1996)
转信站: Lion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的确,我国有些人士,喜欢如此地批评佛教,因为他们见到佛教的僧尼,不能
像俗人一样地所谓「敦伦」,他们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
大不孝的行为。「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孟子),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
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对於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
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极端崇孝的。比如佛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说
不能尽。」所以说∶「经於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又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增含卷十一以供养父母准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
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
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
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於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
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类似的教训。又
在中阿含□婆陵耆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
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
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实上,佛教的修持,虽以出世离欲的出家生活为可贵,但也不并强制人来出
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而无
人奉养时,出了家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
「假令出家,於父母处,应须供给。」这岂能说佛教是反孝的?当然,如果思想偏
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说也难
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的父母了。这
也许就是迷信「无後为大」的结果罢!
至於佛教所讲孝道的观念,实在不是迷信「无後为大」的人们所能了解。佛教
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
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一切男
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梵网经),所以菩萨道的实
行者,广度众生,等於孝敬父母。当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评的墨者那样——视人
之父若己父是无父也。佛教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所以
佛教对於广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那叫做报众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众生
的。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孝养父母,然後再去布施放生及供养三宝。
世俗的习惯,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欢乐吃喝一番,称为庆生,或称为祝
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以佛教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
,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於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
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如果父母已经过世
,那就尽其所能,布施放生,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灵,自身也能得到
植福延寿的实效。否则大张筵席而造成鸡鸭猪羊等的杀劫,那不是祝寿而是折福!
本文录自《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
http://www.ee.ntu.edu.tw/~b83050/buda.html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一定要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03:11 1996)
转信站: Lion
□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後才能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於中国文学
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这是形容西度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
,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
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
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
为的影响,以及後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
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自
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於山林的风气和现象,
归之於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
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
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
,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
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
,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
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
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於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
,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於
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於□廛,小隐
隐於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麽环境,都不自在
。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
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於皇宫、华厦和居於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
要去分别。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
、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馀,就到
佛门中找一条□安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
、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
和正途。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於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
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
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
、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
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
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至於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
、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後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
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於家庭、社会、国家
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後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於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
。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
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於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
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於恋世型的,对於任何
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
何去?活著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
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於生命抱著无
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
的生活;後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於放得下、
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
生於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於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後世
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
以佛教的观点看,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第二类人,类似小乘根性;第三类人
,类似大乘根性。不过,若以佛法化导,第一类人虽是凡夫,也能够渐渐获得智慧
,洞察世间现象,为人们减少烦恼,为社会减少灾难。第二类的小乘根性,则至少
不会愤世嫉俗,或者寻短自杀,而会积极修行,早求出离生死苦海。进而也能为人
间留下自我奋发,自我救济的模□和典型。第三类大乘根性者,则能由於佛法的化
导,而赋予无限的生命、无穷的悲愿,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化人间,
成就佛国净土;不仅度人,也要度尽一切众生。他们不会因阻挠而失望,也不会因
便利而狂热;时时努力於因缘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却永远精进不
懈,像这样的学佛态度,当然与看破红尘的观念了不相关。
本文录自《学佛群疑》, 圣严法师著.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03:30 1996)
转信站: Lion
本文录自《学佛群疑》, 圣严法师著:
□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
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
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
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
,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
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
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
」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
,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
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由於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
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
能一开始就叫人离开感情生活。
至於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
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於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
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国有句俗
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
性的情为基点。如果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
容易因摩擦而受损伤。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
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
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和谐。情
感如果离开理性的智慧,就会□滥成灾,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经,叫《六方礼经》,其中提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有一种宗教
信仰,教人专门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罗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诚地礼
拜六个方位,便问他拜的是什麽。那位青年说不出所以然,只回答这是父亲的意思
,父亲在世时拜方位,他去世之後儿子也应照著拜。佛陀告诉他,佛教也拜六方,
如其以孝顺父母为东方,恭敬师长为南方,夫妇互相体谅为西方,爱护亲友为北方
,体恤仆从部属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为上方;同时并说明了父母对儿女、师长
对弟子、部属佣人对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门对俗人,各别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像
这些都属於感情的□围,是人间的伦理关系。能够善於处理感情问题而过正当的感
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开始。
《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
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等眷属,还有部属和朋友,这不
是很累赘吗?」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
诘答道∶「我的母亲是智慧,父亲是度众生的方法,妻子是从修行得到的法喜,女
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和诚实;我有家,但它代表毕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
切众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就是四种摄化众
生的方便。」
这一品涵盖了在家人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因有这些累赘而
不自在,反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著与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
有其解脱自在的内心世界。
可见,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
性来融合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
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
弃、排斥或厌恶感情。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
。例如∶父母对子女固然要爱护,但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
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
。另外,对亲戚朋友以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於理性而付出感
情,否则徒生困扰。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
感情生活。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03:38 1996)
转信站: Lion
本文录自《学佛群疑》, 圣严法师著.
希望能给各位大德作为小小的参考:
□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
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
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
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
享受和大众共度难关,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今日的社会,为了礼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场合、某些环境或者会见某一些
人,必须衣冠整齐,必须乘用私家汽车;日间有日间的礼服,晚间有晚间的礼服,
在日本及欧美地区,参加丧礼有一定形式和颜色的礼服,参加婚礼以及各种正式的
集会,也不得穿著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这些都不该算是享受。
佛法重视因果,今生的福报是由於过去世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向银行
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终有提空之时;今生享受愈多,福报所剩愈少,
终有用毕之日。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同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
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从原始的佛教开始,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一则是为戒贪,二则是为
惜福,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出家众固然如此,在家众亦复如此。
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著香花□、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不坐
卧高广大床,不带手饰,不蓄银钱、宝物等戒律。在家众如果能够做得到,除了银
钱必须使用之外,其他也应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个月的六天之中,受持
所谓六斋日,来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於惜福而放弃享受。此所谓享受
的内容,应该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带的和各种娱乐设施。这
便是节流更重於开源,布施是为福报开源,放弃享受是为福报节流。
可是,释迦世尊的身相,就有卅二种大人相,是一种福德、庄严、智慧相。传
说释迦世尊也接受金缕袈裟的布施供养,也受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下了□园
精舍而供养佛陀。当时的福德长者们供佛斋僧时,都用上好美味的饮食,并且庄严
、修饰精舍和供佛斋僧的场所;许多有名的说法之处,後来都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
庭园和花园。
从佛经□面所见到的佛国净土,例如∶西方的弥陀净土以及《华严经》的弥勒
楼阁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见的诸大菩萨的宫殿,都是金碧辉煌,极庄严之能事,
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与他们的生活同在,而以他们财富表现出来;好像贫贱的
人身相丑陋、皮肤粗糙,富贵的人身相庄严、皮肤润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福报
,与放弃享受或贪图享受无关。
我们所说的享受,应该是指贪图个人的口腹之欲,饮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
不为请客,也不为礼节,只为了表现一己的富有;或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
的打扮、化□、穿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或者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
、舞厅、妓院等声色犬马的所谓游艺场所,纵情放逸、挥金如土,这些行为当然是
学佛者应该放弃的。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广结善缘怎麽讲?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03:45 1996)
转信站: Lion
□ 广结善缘怎麽讲?
「缘」是关系的意思。建立关系称为结缘,彼此曾有交涉的关系称为有缘,自
利利他的关系称为善缘,不涉私欲的关系称为净缘;造成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为
广结善缘。
因此,就有人在信佛、学佛之後,到处跑道场,见人就结缘,变成了疲於奔命
、忙於应酬,毫无原则的护法、说法、弘法。如此出钱、出力而无自修的方法,也
没有固定的依止,从表面看,他们的确是结了很多人的善缘;但事实上他们对人、
对己、对道场,都没有做到比较深入有力或有效的帮助。虽然处处都可以看到他们
,但不一定处处都需要他们;虽然许多人都可以接触到他们,却很少有人能真正从
他们那儿得到有力的帮助。
这种结善缘的方式,就好比用一碗饭布施一个人,可以勉强吃饱,用一石米布
施一个人,可以维持半年的生活;相反的,如果用一碗饭布施一百个即将饿死的人
,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活命。但是,若以此碗饭布施一个人,至少还能使这个人
多活一天。因此,若以一斗米来布施一万个即将饿死的人,固然是广结了善缘,但
结果是没有一人能够多活一天。所以,广结善缘应该是有原则,且量力而为的。如
果有力量救济全世界而不虞匮乏,那就应该无限制、无分别地平等布施,无远弗届
,无微不至;如果仅有微弱的力量,则应该集中起来,选择急需援救和护持的对象
。比如说和自己比较熟悉、亲近、关系较深的人,即家人、亲人、师长、友人等为
优先;否则,自不量力地去广结善缘,是不切实际的。
若从三宝的立场来说,广结善缘是指无差别的平等布施。也就是用佛法教化众
生,有教无类,不论程度的高下、财富的有无、权势的大小、地位的尊卑、智能的
深浅,对他们都是有求必应。因此,三宝接受一切供养,绝不挑剔;任何人只要发
心供养,不论数量多少,也不论财物品类,都是以慈悲心、欢喜心来接收。此在释
迦世尊的时代,出家弟子便是如此,他们每日托钵乞食,挨家挨户,贫富不拘,也
不拘食物的的种类、质量,有什麽就接受什麽,有多少就接受多少,直至满钵或适
量即止。这就是以平等心广结善缘,又称为「一钵千家饭,广度有缘人。」布施他
人固然是结善缘,接受布施也是结善缘。
由於一般人的财力、物力、体力、智力和时间都很有限,所以如果盲目无原则
地广结善缘,不但效果不彰,还可能会招致无谓的困扰。有的情形是,虽然自己已
竭尽全力,甚至已影响到家庭的生计、个人的健康,但所得的回应却是令人怨愤、
遭人猜疑,如此的结果更可能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和道心。世尊曾於《遗教经》中告
诫弟子∶比丘乞化人间,应如蜜蜂从花间采蜜,不得损伤到花朵的颜色与香味。因
此,居士们若不自量力地广结善缘,则三宝虽无意伤你,你却可能因三宝而受到伤
害,求升反堕,岂不愚痴!所以,护持三宝应该有中心、有重点、有原则。应救济
贫病,但也该有轻重、缓急之分,远近、亲疏之别,不能不切实际,一味地讲求平
等布施。
其实,原则性和重点性的护持、布施,也是广结善缘的方式之一。例如∶成就
一人成佛,佛能广度众生,你也就间接地与一切众生结了善缘。所以《四十二章经
》中说∶「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
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初果圣人)。」乃至饭一已至无修无证程度的大解脱人,
功德当然更大,以此类推。供养、布施、护持三宝,可分为两个重点∶
□对於整个佛教的现在和未来有大影响的人、物及其事业的护持,就是广结善
缘。
□对於你所尊敬的佛教人物及其事业,纵然是默默无闻,只要是值得你尊敬而
愿意护持的,就足以证明此人物已有潜移默化的功能,这也是广结善缘。
由此二点可知∶对於著名的佛教人物及其事业的赞助护持,未必就是锦上添花
;对於无名的佛教人物及其事业的供养、布施,也不可以存有雪中送炭的念头,最
重要的是能够掌握重点及量力而为。
本文录自《学佛群疑》, 圣严法师著.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佛的教诫与今日世界 -1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03:51 1996)
转信站: Lion
为了让大夥儿能对佛法入世的方面有个整体的印象, 因此我从
《佛陀的启示》一书中截录了一部份, 希望能对讨论有所帮助:
本文亦可於 http://www.ee.ntu.edu.tw/~b83050/buda.html 见到
【佛的教诫与今日世界】
有些人相信,佛学体系极其崇高卓绝,非一般生活在碌碌尘世里的男女所能实践;
假使他想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的话,必须要离世弃俗,住到寺院里或是其他僻静的处所
去。
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观念,显然是对佛的教诫缺乏了解所致。达到这种轻率而错误
结论的人,都因为只是偶然听到或读到某些佛教的读物,而这些读物的著者本身对佛教
的面面观并没有充分了解,因此他所发表的见地也是片面而偏差的。佛的教诫,不仅是
为了寺院中的僧众而设,也是为了住在家庭中的普通男女。代表佛教生活方式的八正道
,是为了一切的人而设,没有任何分野。
这世间绝大多数的人,不能出家做和尚,或住到山林洞窟中去。不论佛教是多麽纯
净而高尚,如果广大的群众不能在今日世界的日常生活里受持奉行它,它就将一无用处
。可是,如果你能正确的了解佛教的精神(而不囿於它的文字),你自能一面过著普通
人的生活,一面遵行其教诫。
也许有若干人会觉得住在边远之处与世隔绝,比较易於接受佛法。但也有些人也许
会觉得这种离世的生活,会使得他们整个身心都变得沈郁滞钝,不利於发展他们的精神
与理智的生活。
真正的出离,并不就是将此身离开尘世。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就说过:一个人可以住
在林间修苦行,心中仍然充满了染污不净的思想。另一个人住在乡镇里,也不修苦行,
可是他心境澄朗,了无微瑕。两者之中,舍利弗说,在乡镇中过清净生活的人,远胜於
住在林间的人,也要比後者为伟大。[注一]
一般相信遵奉佛教必须离世,是一项错误的观念。这实际上是为不愿实行佛教而作
的一项下意识的辩护。在佛教典籍中,有无数的事例,证明过著普通正常家庭生活的人
,都能够很成功地实行佛的教诫,证入涅盘。游方者婆嗟种(在无我章里已经介绍过的
)有一次直截了当地问佛,过著家庭生活的男女居士,有没有实行佛教而成功地达到很
高的精神境界?佛毫不含糊地说,像这种居家的男女成功地遵行佛教而达到很高的精神
境界,不止是一个两个,一百个两百个,甚至五百个,而是比五百个还要多出多多。[
注二]
对於某些人,远离尘嚣到一处清净的地方,去过绝世的生活也许合适。可是能与众
人共处,实行佛教,为众服务,施以济度,自然更是勇敢而值得赞美。但在某些情形下
,也许隐居一时,先将心胸性格陶冶一番,作一番道德、精神与理智方面的初步磨□,
到力量充实之後再出山度人,也未尝不好。可是一个人如果终生独居,只顾到自己的快
乐与解脱,不关心馀人的疾苦,这就和佛的教诫决不相符了。因为佛教是建立於友爱、
慈悲、与为人服务的基础上。
有人也许要问:如果常人可以过在家的生活,而仍能修习佛法,为什麽佛要创立和
合僧团呢?殊不知僧伽是专为了某些志愿献身的人而设的。这些人不但要发展自己的精
神及心智,而且立志要为人类服务。一个有家有室的居士,不能期望他将一生整个地奉
献出来为人群服务。和尚因为没有家室之累,也没有其它俗务的羁绊,可以根据佛诫将
全部身心贡献於『增进多数人的福祉,增进多数人的快乐』。在历史过程中,佛教寺院
不仅成为宗教中心,也成为学术文化的中心,其起因就是这样的。
佛是何等重视居士的生活以及他家庭与社会关系,从《善生经》(《长阿含》
第卅一经)中可以看得出来。
一个名叫善生的男子,一向都遵守他父亲临终时的遗命,礼拜虚空的六方——东、
西、南、北、上、下。佛告诉他说,在佛教圣律中的六方,与他的不同。根据佛的圣律
,那六方是:东方——父母,南方——师长,西方——妻儿,北方——亲友邻居,下方
——奴隶□工,上方——宗教信徒。
「应当礼拜这六方,」佛说。这里,「礼拜」一词意义重大。因为,人所礼拜的,
一定是神圣的、值得尊重敬仰的东西。上述六类家庭和社会份子,在佛教中就是被视为
神圣的、值得尊崇礼拜的了。可是怎样礼拜法呢?佛说,只有对他们敦伦尽分,才算是
礼拜。这些职分在《佛说善生经》中都有解释。
第一:父母是神圣的。佛说:「父母就叫做梵摩。」「梵摩」这一名词在印度人的
心目中,代表的是最高、最神圣的观念,而佛却将双亲也包括在这里面。因此,在现今
良好的佛教家庭中,儿童们对於家长每天朝夕都要各礼拜乙次。他们必须根据圣律对双
亲尽某些职分,诸如:在双亲年老时负起扶养之责;代表双亲尽他们应尽的本分;保持
家庭传统於不坠而且光大门楣;守护双亲辛苦积聚的财富勿令散失;於他们死後遵礼成
服,妥为殡殓。轮到了父母,他们对子女也有某种责任:应避免子女堕入恶道,教令从
事有益的活动,予以良好之教育,为他们从良好的家庭中择配,并於适当时机以家财付
与。
第二:师弟关系。弟子对师长必须恭敬服从,师有所需必须设法供应,并应努力学
习。另一方面,老师必须善为训练弟子,使成良好模□;应当谆谆善诱,并为他介绍朋
友;卒业之後更应为他谋职,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定。
第三:夫妇关系。夫妇之爱,也被视为几乎是宗教性而神圣的,这种关系,叫做「
神圣的家庭生活(居家梵行)」。
这里面「梵」字的意义又是值得注意的;就是说,这种关系也是应当付予最高敬意
的。夫妇应当彼此忠实、互敬互谅,向对方尽其应尽之义务。丈夫应当礼遇其妻,决不
可对她不敬。他应当爱她,对她忠实,巩固她的地位,使她安适,并赠以衣饰珠宝,以
博取她的欢心。(佛甚至不忘提醒丈夫应以礼物赠与妻子,足见他对凡夫的情感是何等
了解、同情而具有人情味。)轮到妻子的时候,她应当照顾家务,接待宾客、亲友和受
雇的□工;对丈夫爱护、忠实、守护他的收入,并在一切活动中保持机智与精勤。
第四:亲邻关系。对於亲友邻居彼此之间均应殷勤款待,宽大慈惠。交谈时应当态
度愉快,谈吐优雅。应为彼此之福祉而努力,并应平等相待,不可诤论。遇有所需,应
互为周济,危难不相背弃。
第五:主仆关系。主人或雇主对他的雇工或奴仆也有好几种义务:应视其人的能力
才干,分配工作及给以适量之工资;应提供医药服务,并应随时酌发奖金。雇工奴仆应
勤勿惰,诚实服从,不可欺主。尤其应该忠於所事。
第六:僧俗关系(也就是沙门梵志等出家人与在家居士间的关系)。在家众应当敬
爱出家众及供养他们的物质需要。出家人应以慈心教在家众,以智识学问灌输给他们,
引导他们远离邪恶走向善道。
由此可见,居士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已包括在圣律之中,而为佛教生活方式结构之
一部,佛盖早已有见於此了。
因此,在最古老的巴利文原典之一的《杂阿含》中,诸天之王——帝释,就曾宣称
他不但尊奉有德的高僧,也尊奉广修善行以正道持家的有德居士。[注三]如果有人想
做佛教徒,也可以毋须举行任何入教仪式(或洗礼)(但要成为僧伽的一员——比丘,
则必须接受一段很长时间戒律方面的训练和教育),只要他对佛的教诫能够了解,也深
信佛所教的是正道而尽力遵行,他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佛教徒了。但在佛教国度里,依照
历代相传不绝的传统,他尚须皈依佛、法(佛的教诫)、僧(比丘团体)——统称三宝
,遵守五戒——居士所应尽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本分,和读诵经偈。这样才能被承认为一
个佛教徒。这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遇到宗教节日或法会等,佛教徒们常聚集一处,由一位比丘领著大众,
共诵经赞。
做佛教徒,毋须举行任何仪式。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主要的是要遵守八正道。当
然在所有佛教国度里,都有在法会时举行简单而优美的仪式。寺院里也有供奉佛像的佛
龛、塔和菩提树,以供教徒瞻拜、献花、点灯、烧香。这种仪式,却不能与神教的祈祷
相比。它只是为纪念一位指示迷津的导师所表示的仰幕之忱。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佛的教诫与今日世界 -2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03:57 1996)
转信站: Lion
以为佛教是只注重崇高的理想,高深的道德与哲学思维,而不顾人民的社会与经济
利益的人是错了。佛是很关心人类的快乐。可是他也很知道,如果物质社会环境不佳,
想过这样的日子是困难的。
佛教并不认为使物质生活舒适,就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达到一个更崇高的目的的
条件。但是这条件却是不可缺少的。要想为了人类的幸福,达成更高的目标,这条件是
少不了的。因此佛教承认,即使一个和尚在僻静的地方独自修习禅定止观,要想修习成
功,最低限度的物质环境仍是必需的。[注四]
佛并不将人生与它社会经济背景的关系剥离。他将它视为一个整体,顾到它社会、
经济与政治的每一面。他有关伦理、精神与哲学问题的教诫,知道的人不少。可是关於
他在社会、经济与政治方面的教诲,就少有人知了。这情形尤以在西方国家为然。但这
方面的经典,散见於古佛籍中为数极多。现在试举几个例子如次:
《长阿含经》中明明白白地说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行之源。诸如偷盗、妄语、暴行
、憎恚、残酷等,莫不由此而生。古代的帝王,和现代的政府一样,尽力想以惩罚来抑
止暴行。同在这《长阿含》中亦说明这种方法是何等的徒然。它说这种方法绝不能成功
。反之,佛倡议要芟除罪恶,必须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应当为农人提供稻谷种子和农
具,为商贾提供资金,对雇工给予适当工资。人民都有了能够赚到足够收入的机会,就
会感到心满意足,无有恐怖忧虑,结果就国泰民安、罪行绝迹了。[注五]
因为这缘故,佛就告诉在家众,改进经济的状况是非常的重要。但这并不是说他赞
成屯积财富,贪求执著。那是和他的基本教诫大相迳庭的。他也不是对每一种的谋生方
式都同意。有几种营生如制造贩卖军火等,他就严词斥责,认为是邪恶的生计。这在前
文已经讲过。
有一个叫做长生的人,有一次在拜访佛时说道:「世尊啊!我们只是普通的居士,
与妻子儿女一起过著家庭生活。可否请世尊教我们一些佛法,能使我们在今生後世都享
有快乐?」
佛即告诉他有四件事可使他现生得到快乐。第一:不论他从事那种职业,必须求精
求效,诚恳努力,并熟谙其业务。第二:对於以其本身血汗换来的收益,必须善加守护
(此处所指的是要将财物妥为收藏,以免为宵小所觊觎等。这些观念必须与当时的时代
背景一起考虑。)第三:须亲近忠实、博学、有德、宽大、有智而能协助他远离邪途、
走入正道的善知识。第四:用钱必须合理而与收入成比例,不可靡费,亦不可悭吝。意
即不可贪心积聚财富,亦不可奢侈挥霍。换言之,应当量入为出。
接著,佛又解说四种可以导致在家众身後快乐的德行。(一)信:他应当坚信道德
精神与理性的各种价值。(二)戒:他应当克制自己,不毁伤、杀害生物,不偷盗、欺
诈,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施:他应当奉行慈惠,对於财富无所贪著。(四
)慧:他应当发展能够导致彻底灭苦、证入涅盘的智慧。[注六]
有时候,佛甚至於谈到如何用钱、如何储蓄的细则。比方说,他告诉善生童子,应
当以他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日常费用,把一半投资在事业上,再把四分之一存起来以备
急需。[注七]
有一次佛告诉他的一位最忠诚的在家弟子,也就是为佛在舍卫国兴建有名的□园精
舍的大富长者给孤独说:过著普通家庭生活的居士,有四种乐趣。第一:能享受以正当
方法获得足够的财富与经济上的安全感。第二:能以此财富慷慨的用於自己、家人及亲
友身上,并以之作种种善行。第三:无负债之苦。第四:可度清净无过而不造身口意三
恶业的生活。此中可注意的是:四项中倒有三项是经济的。可是,最後佛还是提醒那位
富翁,物质与经济方面的乐趣,比起由善良无过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乐趣来,尚不及
後者的十六分之一。[注八]
以为佛教是只注重崇高的理想,高深的道德与哲学思维,而不顾人民的社会与经济
利益的人是错了。佛是很关心人类的快乐。可是他也很知道,如果物质社会环境不佳,
想过这样的日子是困难的。
佛教并不认为使物质生活舒适,就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达到一个更崇高的目的的
条件。但是这条件却是不可缺少的。要想为了人类的幸福,达成更高的目标,这条件是
少不了的。因此佛教承认,即使一个和尚在僻静的地方独自修习禅定止观,要想修习成
功,最低限度的物质环境仍是必需的。[注四]
佛并不将人生与它社会经济背景的关系剥离。他将它视为一个整体,顾到它社会、
经济与政治的每一面。他有关伦理、精神与哲学问题的教诫,知道的人不少。可是关於
他在社会、经济与政治方面的教诲,就少有人知了。这情形尤以在西方国家为然。但这
方面的经典,散见於古佛籍中为数极多。现在试举几个例子如次:
《长阿含经》中明明白白地说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行之源。诸如偷盗、妄语、暴行
、憎恚、残酷等,莫不由此而生。古代的帝王,和现代的政府一样,尽力想以惩罚来抑
止暴行。同在这《长阿含》中亦说明这种方法是何等的徒然。它说这种方法绝不能成功
。反之,佛倡议要芟除罪恶,必须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应当为农人提供稻谷种子和农
具,为商贾提供资金,对雇工给予适当工资。人民都有了能够赚到足够收入的机会,就
会感到心满意足,无有恐怖忧虑,结果就国泰民安、罪行绝迹了。[注五]
因为这缘故,佛就告诉在家众,改进经济的状况是非常的重要。但这并不是说他赞
成屯积财富,贪求执著。那是和他的基本教诫大相迳庭的。他也不是对每一种的谋生方
式都同意。有几种营生如制造贩卖军火等,他就严词斥责,认为是邪恶的生计。这在前
文已经讲过。
有一个叫做长生的人,有一次在拜访佛时说道:「世尊啊!我们只是普通的居士,
与妻子儿女一起过著家庭生活。可否请世尊教我们一些佛法,能使我们在今生後世都享
有快乐?」
佛即告诉他有四件事可使他现生得到快乐。第一:不论他从事那种职业,必须求精
求效,诚恳努力,并熟谙其业务。第二:对於以其本身血汗换来的收益,必须善加守护
(此处所指的是要将财物妥为收藏,以免为宵小所觊觎等。这些观念必须与当时的时代
背景一起考虑。)第三:须亲近忠实、博学、有德、宽大、有智而能协助他远离邪途、
走入正道的善知识。第四:用钱必须合理而与收入成比例,不可靡费,亦不可悭吝。意
即不可贪心积聚财富,亦不可奢侈挥霍。换言之,应当量入为出。
接著,佛又解说四种可以导致在家众身後快乐的德行。(一)信:他应当坚信道德
精神与理性的各种价值。(二)戒:他应当克制自己,不毁伤、杀害生物,不偷盗、欺
诈,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施:他应当奉行慈惠,对於财富无所贪著。(四
)慧:他应当发展能够导致彻底灭苦、证入涅盘的智慧。[注六]
有时候,佛甚至於谈到如何用钱、如何储蓄的细则。比方说,他告诉善生童子,应
当以他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日常费用,把一半投资在事业上,再把四分之一存起来以备
急需。[注七]
有一次佛告诉他的一位最忠诚的在家弟子,也就是为佛在舍卫国兴建有名的□园精
舍的大富长者给孤独说:过著普通家庭生活的居士,有四种乐趣。第一:能享受以正当
方法获得足够的财富与经济上的安全感。第二:能以此财富慷慨的用於自己、家人及亲
友身上,并以之作种种善行。第三:无负债之苦。第四:可度清净无过而不造身口意三
恶业的生活。此中可注意的是:四项中倒有三项是经济的。可是,最後佛还是提醒那位
富翁,物质与经济方面的乐趣,比起由善良无过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乐趣来,尚不及
後者的十六分之一。[注八]
以为佛教是只注重崇高的理想,高深的道德与哲学思维,而不顾人民的社会与经济
利益的人是错了。佛是很关心人类的快乐。可是他也很知道,如果物质社会环境不佳,
想过这样的日子是困难的。
佛教并不认为使物质生活舒适,就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达到一个更崇高的目的的
条件。但是这条件却是不可缺少的。要想为了人类的幸福,达成更高的目标,这条件是
少不了的。因此佛教承认,即使一个和尚在僻静的地方独自修习禅定止观,要想修习成
功,最低限度的物质环境仍是必需的。[注四]
佛并不将人生与它社会经济背景的关系剥离。他将它视为一个整体,顾到它社会、
经济与政治的每一面。他有关伦理、精神与哲学问题的教诫,知道的人不少。可是关於
他在社会、经济与政治方面的教诲,就少有人知了。这情形尤以在西方国家为然。但这
方面的经典,散见於古佛籍中为数极多。现在试举几个例子如次:
《长阿含经》中明明白白地说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行之源。诸如偷盗、妄语、暴行
、憎恚、残酷等,莫不由此而生。古代的帝王,和现代的政府一样,尽力想以惩罚来抑
止暴行。同在这《长阿含》中亦说明这种方法是何等的徒然。它说这种方法绝不能成功
。反之,佛倡议要芟除罪恶,必须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应当为农人提供稻谷种子和农
具,为商贾提供资金,对雇工给予适当工资。人民都有了能够赚到足够收入的机会,就
会感到心满意足,无有恐怖忧虑,结果就国泰民安、罪行绝迹了。[注五]
因为这缘故,佛就告诉在家众,改进经济的状况是非常的重要。但这并不是说他赞
成屯积财富,贪求执著。那是和他的基本教诫大相迳庭的。他也不是对每一种的谋生方
式都同意。有几种营生如制造贩卖军火等,他就严词斥责,认为是邪恶的生计。这在前
文已经讲过。
有一个叫做长生的人,有一次在拜访佛时说道:「世尊啊!我们只是普通的居士,
与妻子儿女一起过著家庭生活。可否请世尊教我们一些佛法,能使我们在今生後世都享
有快乐?」
佛即告诉他有四件事可使他现生得到快乐。第一:不论他从事那种职业,必须求精
求效,诚恳努力,并熟谙其业务。第二:对於以其本身血汗换来的收益,必须善加守护
(此处所指的是要将财物妥为收藏,以免为宵小所觊觎等。这些观念必须与当时的时代
背景一起考虑。)第三:须亲近忠实、博学、有德、宽大、有智而能协助他远离邪途、
走入正道的善知识。第四:用钱必须合理而与收入成比例,不可靡费,亦不可悭吝。意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发信人: DavidChiou@Lion (邱大刚),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佛的教诫与今日世界 3/3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Sep 5 22:04:03 1996)
转信站: Lion
在以上所举几个例子看来,可见佛认为,经济的福利对人生的乐趣是有其必要的。
可是,他不承认仅是物质而没有精神与道德基础的进步是真正的进步。佛教虽然鼓励物
质方面的进步,但其重心永远是放在精神与道德的开展方面,以谋求快乐、和平而知足
的社会。
佛对於政治、战争与和平,也同样的清楚。佛教提倡宣扬和平非暴,并以之为救世
的福音。他不赞成任何形式的暴力与杀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毋须在这里,多所辞费
。佛教里没有任何可以称为「正义之战」的东西。这只是一个制造出来的虚伪名目,再
加以宣传,使成为憎恨、残酷、暴虐与大规模屠杀的藉口与理由而已。谁来决定正义与
不正义?强大的胜利者就是正义,弱小的失败者就是不义。我们的战争永远是正义的,
而你们的战争就永远是不义的了。佛教并不接受这样的论点。
佛不仅教导和平非暴,更曾亲赴战场劝阻战事之发生。释迦族与拘梨耶族因争卢□
尼河水,而准备诉之干戈的时候,佛出面阻止,即为一例。有一次,也是由於他的一言
阻止了阿□世王攻略跋耆国。
佛世和今天一样,也有不以正义治理国家的元首。人民受到压榨、掠夺、虐待与迫
害、苛捐杂税、酷刑峻法。佛对这种不人道的措施,深感悲悯。《法句经》觉音疏中记
载著说,他因此转而研究开明政府的问题。他的见地,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与政治背
景一起考虑,才能体会其意义。他使人了解一个政府的首脑人物们——君主、部长以及
行政官吏们——如果腐败不公,则整个国家亦随之腐化堕落而失去快乐。一个快乐的国
家,必须有一个公正的政府。这样一个公正廉明的政府如何能实现,在《佛本生经》[
注九]□的十王法(国王的十种职责)经Dasa-raja-dhamma Sutta中,佛曾作过解释。
当然,古代的「国王」一词,在今天应当用「政府」一词来代替。因此,「十王法
」可适用於今日的一切政府官员,例如国家的元首、部长、政界领袖、立法及行政官吏
等。
十王法中的第一法条是豪爽、慷慨、慈善。执政的人,不可贪著财产,应当为了人
民的福利而散财。
第二:须有高尚的道德品性。绝不可杀生、欺诈、偷盗、剥削他人、邪淫、妄语及
饮酒。也就是说,他最低限度必须能严守居士的五戒。
第三: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准备放弃一切个人的安乐、名声,乃至生命。
第四:诚实正直。执行职务的时候,必须不畏强梁,不徇私情,正心诚意,对人民
无惘无欺。
第五:仁慈温厚,性情和煦。
第六:习惯节约,生活简单,不耽奢华,克己端严。
第七:无嗔无恚,亦无怨毒。不怀芥蒂,不念旧恶。
第八:不尚暴力。不但本身不肯伤害他人,并应尽力提倡和平,阻遏战争以及一切
运用暴力毁伤生命之举措。
第九:忍耐、自制、宽容、谅解。必须能够忍受困苦艰辛、讥刺横辱,不生嗔怒。
第十:不为反逆梗阻之事。就是说,不做违反人民意愿之事,不梗阻任何有利人民
的措施。换言之,治理人民,应与人民和谐相处。[注十]
一国当政之人,如果具备有上述的德性,不用说,这国家一定是快乐的。但是这并
不是一个乌托邦,因为在印度过去的时代中,就曾有过如阿输迦(阿育王)的国王,完
全以前开的法条为其立国之本。
今天的世界,经常处於恐怖、猜疑、紧张之中。科学所产生的武器,足以造成不可
想像的毁灭。强国们挥舞著这种新式的死亡的工具,互相威胁挑□,厚颜地互相夸耀各
自的能力可以比对方造成更巨大的破坏与痛苦。
他们沿著这条疯狂之路前进,已到了一个地段,只要再向前迈进一步,其结果除了
互相消灭并连带将全人类一齐毁掉之外,别无他途。
人类对於自己所造成的情况,深感恐惧。亟想找一条出路,谋求某种解决办法。但
是除了佛所指示的以外,再没有别的方法。佛的福音就是非暴、和平、友爱、慈悲、容
忍、谅解、求真理、求智慧、尊重一切生命、不自私、不憎恨、不逞强。
佛说:「仇恨永不能化解仇恨,只有仁爱可以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注
十一]又说:「应以慈惠战胜嫉忿,以善胜恶,以布施胜自私,以真实胜虚诳。」[注
十二]
只要人类一天渴想征服他的同胞,人间就一天不会有和平快乐。如佛所说:「战胜
者滋长仇恨,战败者於哀痛中倒下。胜败俱泯的人才是快乐而和平的。」[注十三]唯
一能带来和平与快乐的征服是自我的征服。「有人能在战阵中征服百万雄师,但是征服
他自己的人,虽然只征服了一个人,却是一切战胜者中最伟大的。」[注十四]
你要说这一切都很美、很高尚、很超绝,但是不切实际。互相憎恨就切实际吗?互
相杀伐,像生存在丛林里的野兽一样终朝战战兢兢猜疑恐惧,是不是这样更切实际更安
逸?曾有仇恨因仇恨而消解的吗?曾有邪恶被邪恶所战胜吗?可是却至少有若干个别的
例子证明仇恨可因爱与慈惠而化解,邪恶为善良所战胜。你要说,也许这是事实,而在
个人情形中也是可行的。但要应用到国家与国际事务上去,那是一定行不通的。人常为
政治宣传所习用的术语如「国」、「邦」、「国际」等所炫惑,心理迷蒙,盲目受骗。
国家是什麽?还不是一大群个人的集团?国与邦并不能有行动,有行动的就是个人。个
人所想所做的,就是邦国所想所做的,能适用於个人的,就能适用於邦国。个人规模的
仇恨,可以用爱与慈惠来化解,国家以及国际规模的仇恨化解,一定也同样地可以实现
。就在个人方面,要用慈惠来对付仇恨,也须有极大的勇气以及对道义力量的信念、胆
识与坚心。以国际事务而言,所需要的这一切自然更多。假如「不切实际」一语的意义
是「不容易」,那倒是对的。这事决不容易,可是仍应勉力一试。你可以说这种尝试是
冒险的,但决不会比尝试一场原子战争所冒的险更大。
今日想起来,在过去曾有一位历史上著名的伟大统治者,他有勇气、有信心、有远
见,敢於实施这倡导非暴、和平与友爱的教诲,将它们应用於治理一个广袤帝国的内外
事务上,实在令人不胜忭慰之至。这位西元前三世纪顷的伟大佛教帝王阿输迦,曾被称
为「天人所敬爱者」。
起先他完全步他父亲宾头沙罗王以及祖父旃陀菊多王的後尘,想要完成征服整个印
度半岛的伟业。他侵入并征服了迦陵迦国,予以兼并。在这次战役中,杀伤掳获惨遭酷
刑的人多达数十万众。但是他後来成了佛教徒,就完全改变作风,被佛的教诫所感化,
前後判若两人。在他刻在岩石上的一道有名诰文(现在叫做第十三号诰文,原文至今尚
在)中,他提到征伐迦陵迦之战。这位大帝公开表示忏悔,并说想到那次大屠杀,他感
到极度的悲痛。他公开宣称,他将永远不再为任何征战而拔剑,而「愿一切众生废除暴
力,克己自制,实践沈静温和之教。」这当然是「天人所敬爱者」(也就是阿输迦王)
最大的胜利——以德服人的胜利。他不但自己摒弃战争,而且表示他要「我的子子孙孙
也不可认为新的征服是值得发动的......他们只许以德服人。」
这是人类历史上惟一的例子。一位胜利的征服者,在他声威显赫、日丽中天的时候
尽有馀力继续扩充他的□域,却放弃了战争与暴力,转向和平与非暴。
这是给今日世界的一项教训。一个帝国的统治者,公开的背弃战争与暴力,而遵奉
和平与非暴的福音。并没有任何历史上的事迹足以证明有任何邻国的国王,因为阿育王
修德而乘机以军力来攻击他,或是在他在世之日,他的帝国内部有任何叛逆的情事发生
。反之,当时全境都充满和平,甚至他□域之外的国家,似乎也都接受了他仁慈的领导
。
高唱以列强的均势或以核子吓阻的威胁来维护和平的人,实在是愚蠢之极。军备的
力量,只能产生恐怖,不能产生和平。靠恐怖是不可能有真正而永久的和平的。随恐怖
而来的,只有憎恨,不善欲与敌忾。这些心理也许一时可以压抑得住,但随时都可以爆
发而成为暴动。只有在友爱、亲善、无怖、无疑、安全无险的气氛中,真正的和平方能
抬头。
佛教的目的在创造一个社会。这社会摒斥毁灭性的权力之争,远离胜负之见而为和
平与安宁所盘踞。在这里,迫害无辜必受严谴;能够克己自律的人比以军事及经济力量
征服成百万众的人更受尊敬;仇恨被仁慈所征服,恶被善所征服;人心清净,不为仇恨
、嫉妒、不善、贪欲所感染;慈悲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一切众生,包括最微小的生命
在内,都受到公平、体谅与慈爱的待遇。这社会里的生活平安而和谐,物质供应亦能令
人满足。它最崇高最圣洁的目标是亲证最终的真理——涅盘。
注 释:
一: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卅、卅一两页。
二: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第一集第四九零页以次各页。
三:见巴利文学会版《杂部经》第一集第二三四页。
四:见巴利文学会版《中部经》觉音疏第一集第二九零页「佛教僧侣,亦即僧伽之一员
,应不得拥有私产,但准予持有公产。」
五: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第一集第一零一页。
六: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七八六页以次各页。
七:见同版《长部经》第三集第一一五页。
八:见一九二九年哥仑坡版《增支部经》第二三二、二三三两页。
九:见巴利文《本生经》第一集二六零及三九九页、第二集第四零零页,第三集第二七
四及三二零页,第五集第一一九及三七八页。
十:印度之外交政策亦有五原则,与该国之伟大佛教帝王阿输迦在西元前三世纪时所拟
以治理其政府的佛教原则,完全相符。这五原则称为Panca Sila,与佛教梵语之「
五戒」二字也完全相同。
十一:见巴利文《法句经》第一章第五节。
十二:见同书第十七章第三节。
十三:见同书第十五章第五节。
十四:见巴利文《法句经》第八章第四节。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Ξ Origin: 狮子吼站 [FROM: 140.112.6.11]
发信人: dubi.bbs@bbs.ntu.edu.tw (逸 仙), 信区: religion
标 题: 佛教与出家
发信站: 台大计中椰林风情站 (Thu Sep 5 18:56:02 1996)
转信站: Lion!netnews.ntu!Palmarama
以下出自圣严法师所著之「正信的佛教」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的确,我国有些人士,喜欢如此地批评佛教,因为他们见到佛教的僧尼,不能
像俗人一样地所谓「敦伦」,他们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
大不孝的行为。「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孟子),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
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对於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
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极端崇孝的。比如佛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说
不能尽。」所以说∶「经於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又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增含卷十一以供养父母准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
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
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
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於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
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类似的教训。又
在中阿含□婆陵耆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
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
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实上,佛教的修持,虽以出世离欲的出家生活为可贵,但也不并强制人来出
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而无
人奉养时,出了家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
「假令出家,於父母处,应须供给。」这岂能说佛教是反孝的?当然,如果思想偏
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说也难
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的父母了。这
也许就是迷信「无後为大」的结果罢!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 [Origin: ◎椰林风情◎] [From: 140.112.23.88 ] [Login: **] [Post: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