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制作标签搞分化,或是提供线索提升内聚力?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作者: kftseng (罗云) 站内: talk 标题: 是在制作标签搞分化,或是提供线索提升内聚力? 时间: Thu May 13 22:11:50 2004 台湾这几年,族群分化得很凶,经常动不动就是一个「你不爱□□」或者是「你 不○○就是□□」,政治上这样,宗教上这样…人心用二分法完全的给割裂了。 当然,我不是很喜欢这种事情,所以,无论是怎麽样的事情,还是保持著相当高 程度的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在「发表意见」,只不过,每次都会跳出一堆「对人不 对事」的跳梁小丑,穷尽一切的办法来抹黑,真是和国内的政治人物有得比拼。 白纸黑字写得明白,都可以说摆出一副「义正严词」的模样来伪饰自己的「卑劣 慢」,只为了要假造出一系列的虚忘证词,把「有」的硬凹成没有「没有」,更 把「没有」的硬凹成「有」,破坏正见,还以正道自居。 其实这些事情在佛教的历史上很常见,并不陌生,在浩瀚如海的本生经当中提到 过非常多次类似的事情。从目犍连、舍利佛两大佛弟子,甚至於勤於苦行不乐诤 辩的大迦叶,以及佛後以年少之姿修理性力派婆罗门长者的迦旃延等等~ 佛教入门有个很重要的开端需要去遵行的,也就是「四正勤」,这一切的基础: 「一对已生之恶为除断,而勤精进。二对未生之恶,更为使不生而勤精进。三对 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四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 这个看似简单的说词,其实已经涵盖了整个佛法大意。但是他并不只是口号,也 不是拿来清谈议论的题材。什麽叫四正勤,首先当然要分清楚,什麽叫做善恶。 当然,佛陀为了搞不清楚的人,讲解了一些很基本的分辨的方法,只要照著作, 当然就成佛不远,那就是「十善法」,为了要可以迄及十善法,又施设了「五戒 条目」。所谓的十善法,又有被称为十善道业、十善道、十善业、十善业道等说 法,内容大同小异,不过就是:身三、意三、口四。详可见「佛说十善业道经」。 (与这十条不相应的是恶法。身造杀盗淫是恶法;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 这是恶法;意,贪□痴是恶法。对一一对治的就是十善道。)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很基本的,而且也因为他是非常基本的,所以,就很容易被 好高骛远的人忽略,甚至有人还擅自将这些归入为「不了义」的□畴,完完全全 的误用了不了义这个词。当然所谓的「不了义」在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被误植、 误用,就如同「不坏信」也是动则被误用於鼓吹迷信一般。所谓的不了义,并不 是能不能够用来解脱,也不是一个人今天说,这个不能解脱就是不了义,被挂上 「不了义」这个词的就真的是不了义。一个更简单显而易见的例子是「阿含经」, 四部阿含经常被批评为不了义,但是实际上,涵盖三藏十二部经,没有一部正法 所依的经点有脱离这四阿含的□畴。所以,相反的,四阿含才是了义经。但,这 并不代表其他的经文并非了义经。 在这可以提出一个思想上迷思的突破点:什麽叫做不了,就是「你不能够了解」 他就是不了。所以,这是一个很主观的看法,当初初转法轮五比丘,一席话就开 悟成阿罗汉,所以,那简单的一席话就是了义经,这都收录在阿含经中。可是二 转法轮,一堆人听不懂,对他们而言,那就是不了义,不是经文不了,经文不会 有「了」或「不了」的问题,那是人的问题,用来指控经文,只不过是多馀的无 稽之谈。有人一直到大转法华才搞懂,所以法华经对他们而言是了义经,是「让 他们可以了解佛法真意的经」,但不代表前面佛陀所开演的都是不了义。但今天, 很多人根本看不懂,那对这些人而言,法华经也就不是了义经了。 没有了不了义的经文,只有了不了经文真意的修行者、佛学者、学佛者。 所以,我们若是再回过头去看,十善道,是了义,是佛法真义。五戒像表是解脱 道,这就都不是问题。那有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在钻研文字上的「游戏」搞一 堆「戏论」出来?或是倒果为因,认定只要在经文上大打「口头禅」才是真的学 佛?悟是要悟些什麽?顿悟和渐悟又有何差?我想应该不少人有过深埋在一件事 情很久,突然想通了恍然大悟的经验,那个瞬间称为「顿悟」但是在那个过程, 那不断的熏习养成的过程、培养正知正见的过程,一直到通达总算搞清楚的最後 阶段,则称为「渐悟」,逐渐的明白,没有那一个是比较优、或是劣的。 很多的争执,当可以看到「问题的本质」的时候,都不重要。那要不要花时间去 辩驳?作诸多的无益语?浪费彼此的时间,或是增长别人错误的知见呢? 佛陀对後世末法众生学佛的最後叮嘱是:「好好做人」。当一个人愿意回归到最 原始的状况,最清明的心,那就是本来的面目,也就是真如。佛法不假外求,只 是现在、当下这一个「人」愿不愿意而已。成佛不难,只在当下。好好的思考什 麽叫做如来?五戒、十善、四正勤又能如何的帮一个人,成为如来?等一切在心 中的明白无碍了,那就是「法眼净」以及「无坏信」。 --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法,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中,天真浪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 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 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丰子恺(1898-1975)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大专学佛联谊板, 天天过得青春有朝气 Eureka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