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色无常-7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标题: 观色无常-7 时间: 2008年11月23日 5:48:39 星期日 〔观色无常-7〕 入门者大概都知道有佛菩萨,也许也会知道有念(念)佛打坐这回事,可是为什麽 要念(念)佛或打坐可说是完全没概念,所接触的佛经也大都只有像普门品、阿弥 陀经或大悲咒之类的,说到《阿含经》,绝大多数是两眼直视,头殻呛烟。 我们前文引用了许多《阿含经》的经文,这个经名意义古来有很多解释,大家认可 的解法是:(丁福保佛学字典) “阿含--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阿含暮。译曰法归。万 法归趣於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 毕竟无归趣之义。”,当然其它更令人立正的解法也有,在此就不列出了。 “趣无”就是“趋向於空无”,是阿含的意译,梵文里阿是无,含的音译是笈摩,笈摩 是趋向,所以才会译为“趣(趋)无”。佛法的最後目标是涅盘,意思是“终止一切 苦乐而进入空无”,所以一切的说法都以“导向空无”为目标。 生为人身,就有苦有乐,有的人乐多,有的人苦多,乐多的人不太会想要离苦,因 为他的苦很快又有乐子来取代了,因此会想要了解佛法的人,较多是苦多乐少的人, 只有少数特别的人才会在享福中想到佛法,这种人世尊称为”有慧根“的。大多数学 佛者都是想找到那个“离苦”方法的人比较多,世尊的阿含系列就是教我们如何使痛 苦消失,这就是“趋(趣)无”,也就是阿含的本意。 但是在“无”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苦是如何来的,了解了苦如何来,才能使之消 失,达到“无”的境界。世尊的说法就由苦如何来开头,例如这一经: (《杂阿含经》)(四一)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於此五受阴。 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 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 这是世尊在“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简称为祗园)说的法。首先,世尊说人身 有五个“受阴”,受阴就是感受的器官反应,因为人身对於环境的反应都像树木的树 “阴”一样:如何知道有光?因为有树荫,荫字古写也写作阴,由於树木是被阳光所 照了才有阴,所以叫受阴(被动的反应)。 受阴有哪五个?色受想行识,这五个。这是针对有“自由意识和行为的人”而言的, 学佛者应该都是这类人,人对环境的反应有这五个,”色受想行识“它们是什麽意思 呢?世尊在後面会解释。 世尊先说“我对这五受阴的五个类型,很清楚的知道它们是怎麽回事”,五种,就是 五个类型,阴有什麽类型?世尊说阴有“阴的本体,阴的集,阴的味,阴的患,阴 的离等”五种变化。以色来说,那就是“色(的本体),色集,色味,色患,色离。” 以此类推,“受想行识”也是一样,都有“阴,集,味,患,离”,五种型态。那麽这 五种型态又是什麽呢?世尊就连同五阴一起说明。 ====================================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 ==================================== 色是怎麽回事?世尊说所有的色都是由“四大”以及四大的变化所构成的,四大在别 的经里世尊说过了,就是“地水火风”,这四样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一切色就是 四大元素和它们的变化所造成的,变化叫作“造作”,四大以及四大造色,我们叫它 为(命名为)“色”,也就是“名色”。色就是这麽回事(色如实知),因为地水火风 和它们组成的物体是可见的,所以宇宙间的任何事物及其变化,都叫作色。 ==================================== 云何色集如实知。於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 ==================================== 对於色的喜爱,叫作色集。谁对色会喜爱?当然是指人而言,因为我们对人以外的 生物是否会喜爱任何其它四大的组成物是无从得知的,世尊说色集就是这麽回事: “人们对四大组成物及其变化的喜爱”叫作“色集”。 ==================================== 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 ==================================== 色味又是怎麽回事?色有味道吗?不是的,这个“味”字世尊说“促成色令人喜爱” 的条件,那条件叫“缘”,所以世尊说“色因(为)缘而(令人)生喜乐”,四大和 四大造作因为有令人喜乐的条件,所以叫作色味。色味就是这麽回事。 ==================================== 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 ==================================== 患是祸害,坏掉,灾难,担心,忧虑等等的负面意思,色患又是怎回事?世尊说如 果四大和四大造作无法永久保持令人喜爱,那叫作无常,四大和四大造作令人苦恼, 四大和四大造作变来变去,色的这三样现象就叫作“色患”,色患就是这麽回事。 ==================================== 云何色离如实知。若於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 色离是怎麽回事?对四大和四大造作喜爱的情绪叫“欲贪”,如果能把欲贪调伏,使 得欲贪不作怪,将欲贪断除,或超越了,那叫作“色离”。色离就是这麽回事。 但是人怎麽会有对四大和四大造作的情绪呢?世尊说起因於人们在五个被动的反应 里面有“受”这一阴,这里的受和被动的意思相同,它是“接收”的意思,人们有什麽 接受环境的功能呢?世尊说人们有六个接受环境的个体,这个个体叫“身”,它们是 眼身,眼睛接受了讯息叫作“触”,眼有了接收的动作就叫作“眼色”,所以说“眼触 生色”,也就是眼睛看见了四大和四大造作,叫作眼受。世尊於是说: ==================================== 欲贪云何受如实知。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 如是受如实知。 ==================================== 同理,耳接受到了四大和四大造作,叫耳受,鼻舌身意这四样也是如此,受就是这 麽回事。这里眼耳鼻舌身五样受体(器官)容易了解,因为那是很具体的,意呢? 意也有一个器官吗?有的,那就是脑,也叫心。古人对脑和心没有严格的分别,脑 中所想和心中所想指的是相同的一回事。前段五受阴指的是五阴,这里的受阴指的 是五受阴里的“受”而已。 我们先来整理一下,色阴,四大和四大的变化(造作)叫作色的本体(色阴)。受 阴,接收四大和四大变化的本体叫作受阴,也叫受身,因为它在人的身上。一共六 个,所以叫六受身。六受身是五阴之一,六受身合起来叫受阴,同学们别搞混了。 ==================================== 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 ==================================== 受就是触,就是六受阴接受了讯息,有了触而生喜爱叫集,同学们回头去看一下“色 集”的集字定义,器官接受了讯息而生喜爱,叫作受集,就这麽回事。 ==================================== 云何受味如实知。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 ==================================== 受味又是怎讲?味是什?同学一定还记得前面说的,味是令人喜爱的条件,也叫缘 啊,对吧?六受有令人喜爱的条件叫受味,世尊说“缘六受生喜乐”,这喜乐叫“受 味”,就是这麽回事。 ==================================== 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 如实知。於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 现在同学们可以依样画葫了,把“患”代入六受,把“离”字代入六受,受患受离就是 这麽回事。无常,苦,变易这些我们也常合称“无常”。 眼睛接受讯息为何会令人喜爱?因为有一个喜爱或不喜爱的判断器官,接受讯息是 触,眼触後加以判断是不是喜乐,叫“眼想”,其它五受的判断器官,也叫“想”,所 以六受接受讯息後的判断为六触,六触叫想。世尊说: ====================================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 是名想。如是想如实知。 ==================================== 什麽叫“想集”,代入法,集是喜爱,想是六触的合称,所以六触的喜爱自然叫六集, 合称想集,如这一段: ==================================== 云何想集如实知。谓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 ==================================== 原来如此,六触为想,喜爱六触叫想集,判断六触喜不喜爱的机制是什?世尊说它 叫作“想味”: ==================================== 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 ==================================== 好啦,有了前面的例子,我们一一用代入法,现在我们就得到了“想患,想离”,对 於“想”的反应,我们有了“想(本体),想集,想味,想患,想离”,这是想阴的五 种。就这麽回事,如下段: ==================================== 云何想患如实知。谓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 如实知。若於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 色受想有了,但世尊说人们的反应里还有一个反应叫“行”,我们用X光照射来说明 一下,眼睛看不见X光,但是X光实际上照到眼睛时是有接触的,但是虽有接触, 可是人们并没有喜乐生出,因为它有眼想(触),但是没有“眼想集(触集)”。因 此要判断喜乐不是只要有触就好,还要有一个判断的操作器官(身),这个器官就 命名叫作“思”。这六个思,合称“行”。如这段: ====================================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 是行如实知。 ==================================== 很显然的,“行”这个器官就是脑(的判断),令人喜爱的行叫作“行集”,由於它是 六思而来,故也叫作思集,触生思,思叫行,接著其它也就容易定义了: ==================================== 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 云何行味如实知?谓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 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 云何行离如实知。若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 以上,同学们相信能立即明白了。最後,世尊说四大和四大变化之所以会令人有喜 乐和忧苦,那是因为人们有分辨四大和四大变化的能力,这能力就叫作“识”。 ====================================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 识身如实知。 ==================================== 识是怎麽回事?世尊说识指的是六个器官分辨四大和四大变化的功能叫识,名之为 “六识身”,识身就是六识的“分辨功能体”。 ==================================== 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 ==================================== 同样的,令人喜爱的分辨能力(当作它有一个身体好了)叫作识集。由於分辨四大 等的功能是由人们命名的,例如好风,好水等的判别是人为的“命名四大”,因为四 大本无名啊,现在人们有了识,这个喜乐是人们的共识,人为命名的四大(以及四 大的变化)叫“名色”。所以“识集”也就是“名色集”。这是人类才有的反应,故叫 作“识阴”,是五阴之一。 同理,识味,识患,识离也用代入法: ==================================== 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 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 云何识离如实知。谓於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离如实知。 ==================================== 我们再整理一次,四大及其变化造作我们简称四大,四大为色。接收四大的器官叫 受,对四大有反应的器官叫想,判断想器官的器官(脑)叫行,让行(脑)分别四 大的器官叫识,这个识身是虚拟的了。 ==================================== 比丘。若沙门.婆罗门於色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离欲向。是名正向。 若正向者。我说彼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世尊说:“诸位比丘,如果沙门(出家修行人)或婆罗门(在家修行人)对於四大 如我说的那样去了解,明白(如是知,如是见)能往离欲的方向而去,那叫作正向, 对色正向的人,我说他是深入了解四大了。”,同理,受想行识也是一样。 接著世尊说: ==================================== 若沙门.婆罗门於色如实知.如实见。於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 当沙门或婆罗门对四大和四大造作能不喜爱(生厌),能超越不贪爱(离欲),不 生起任何缺失(不漏),他的心便得解脱了。 最後世尊总结: ==================================== 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梵行立。梵行立者。离他自在。是名苦边。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纯一就是没有杂质,世尊常用牛奶的纯不纯来代表一件事是否圆满,一个没有缺失 的人,叫作纯一,清净的行为(梵行)成立,有梵行的人不必任何依靠而得自在, 叫作离他自在,自在就像是到了苦的最边缘,立即可以进入无苦的境界了,这是 色的苦边。其它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最後总整理一下:人的苦乐是由於“色”(四大及其变化)加上“受想行识”(各种 实体和虚拟器官)的“(五)阴,集,味,患”所致,修行者观察四大及其变化的作 法就是禅坐,四大及变化就是色,能见到色的本体和集味患,简称“观色无常”,取 “色”和“患”头尾的含括命名,能见色无常而能能“离”,那就没有苦了。所以修行 者对四大及其变化(造作)的操作目标是“离”,不受四大所绑住,即是色解脱。 所以原理上,只要我们能超越四大,离四大欲贪,就能离苦。这一经世尊把基本的 离苦原理说得很明白,明白了原理,要找到解脱道就简单了。 (待续) -- ~~~~~~~~~~~~ 半生无一得,三世有所失。 古圣唯一道,人心知不知。 ~~~~~~白非白~~~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