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散花品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散花品 散花品主要是说明诸天人散花供养释迦牟尼佛,善现菩萨、诸菩 萨及僧众等的庄严殊妙,以此缘起探讨花不生及一切法不生的般若智 慧· 尔时,天帝释及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 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梵会天 、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净天、少净天、无 量净天、遍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繁天、无热 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咸作是念∶「今尊者善现,承佛神 力,为一切有情雨大法雨,我等今者为供养故,宜各化作天诸妙华, 奉散释迦如来及菩萨摩诃萨并□刍僧、尊者善现,亦散所说甚深般若 波罗蜜多,而为供养·」 时,诸天众作是念已,各化种种微妙香花,奉散如来、诸菩萨等 ·是时,於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花悉充满,以佛神力,於虚空中合成 花台,庄严殊妙,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具寿善现睹斯事已,作是念言 ∶「今所散花於诸天处,未曾见有是花殊妙,定非草木水陆所生,应 是诸天为供养故从心化出·」 时,天帝释,既知善现心之所念,谓善现言∶「此所散华,实非 草木水陆所生,亦不从心实能化生,但变现耳!」 具寿善现语帝释言∶「是花不生,则非花也!」 时,天帝释问善现言∶「为但是花不生,为馀法亦尔?」 善现答言∶「非但是花不生,诸馀法亦尔,何谓也? □尸迦!色亦不生,此既不生则非色;受、想、行、识亦不生, 此既不生则非受、想、行、识·何以故?以不生法离诸戏论,不可施 设为色等故· □尸迦!眼处亦不生,此既不生则非眼处;耳、鼻、舌、身、意 处亦不生,此既不生则非耳、鼻、舌、身、意处·何以故?以不生法 离诸戏论,不可施设为眼处等故·帯鮀幣瞻秗迦!声闻乘亦不生,此 既不生则非声闻乘;独觉乘、无上乘亦不生,此既不生则非独觉乘、 无上乘·何以故?以不生法离诸戏论,不可施设为声闻乘等故·」 ( P471 □栏倒数 5 行□ P473 □栏倒数 2 行) 本品一开始,叙述了天帝释以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王众天到 色究竟天的天人们,都作如是念∶如今善现菩萨,承蒙佛陀的神力加 被,为一切有情众生雨广大的甘露法雨,我们今为表示供养之意,不 如化成各种天花,奉散释迦如来、菩萨及比丘们,因为善现菩萨已经 等於是散所说甚深般若以作供养,诸天子作如是念以後,便各自化出 种种微妙芳香的天花奉散如雨·此时於三千大千佛的世界都充满了花 朵,佛又以威神力,令花朵於虚空中合成花台,庄严无比,殊胜曼妙 ,遍遮覆盖三千大千世界·善现菩萨目睹此事作如是念∶现在所散的 花朵,从来不曾见过有如此殊胜曼妙,必定不是一般草木水陆所生长 出来的,而是诸天人为了供养而从心中化现出来的·此时天帝释知悉 了善现的心念,便对善现菩萨说∶这些散奉的花朵,确实并非草木水 陆生长出来的,但也不是从心实际化生出来的,只是变现而已·此时 善现菩萨对天帝释说∶花不生则非花,此时天帝释问善现菩萨说∶花 不生,其他的法也是如此吗?善现菩萨回答∶不只是花不生,其他的 法也是如此,怎麽说呢?色也是不生,那麽既不生则非色,受想行识 也是不生,那麽既不生则非受想行识,为什麽呢?因为不生法离开一 切的戏论,不可施设为色等的原故·眼处也是不生,那麽既不生则非 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也是不生,那麽既不生则非耳鼻舌身意处,为什 麽呢?因为不生法离开一切的戏论,不可施设为眼处等的原故。.. .. 此段经文,首先描述诸天人散花供养的庄严微妙,继而以此缘起 谈及花不生非花,那麽色不生非色,受想行识不生非受想行识,以下 又论及眼耳鼻舌身意不生非眼耳鼻舌身意、六大不生非六大、四圣谛 不生非四圣谛帯鮀帯鮥以说是一切不生则非一切,为什麽呢?因为不 生法离开一切有无生灭的戏论,不可施设为一切的原故·不生法即不 灭法,亦即不生不灭法,既不生不灭,则无可施设,故无论谈及任何 ,都得到同样的答案。 本品篇幅并不长,除了散花供养胜事外,所有的文字都在推演一 切法不生非法,因为不生法离开戏论,不可施设的原故·善现菩萨确 实善巧,连供养天花这个缘起,都可以藉机而对大众说法,可见一切 的历缘对境当中,都是学习般若的开始,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观照, 那麽每一个刹那都是可能通往涅盘之路。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学般若品(一) 学般若品主要是说明善现菩萨智慧甚深,不坏假名而说法性。 时,天帝释心生是念∶「尊者善现智慧甚深,不坏假名而说法性 ·」 佛知其意,便印彼言∶「如□尸迦心之所念,具寿善现智慧甚深 ,不坏假名而说法性·」 时,天帝释即白佛言∶「尊者善现於何等法,不坏假名而说法性 ?」 佛告□尸迦∶「色但假名,受、想、行、识但假名,如是假名不 离法性,具寿善现不坏如是色等假名而说色等法性·所以者何?色等 法性无坏无不坏,是故善现所说亦无坏无不坏· □尸迦!眼处但假名,耳、鼻、舌、身、意处但假名,如是假名 不离法性,具寿善现不坏如是眼处等假名而说眼处等法性·所以者何 ?眼处等法性无坏无不坏,是故善现所说亦无坏无不坏·帯鮀幣瞻秗 迦!声闻乘但假名,独觉乘、无上乘但假名,如是假名不离法性,具 寿善现不坏如是声闻乘等假名而说声闻乘等法性·所以者何?声闻乘 等法性无坏无不坏,是故善现所说亦无坏无不坏· □尸迦!具寿善现於如是法不坏假名而说法性· ( P473 □栏 4 行□ P475 □栏 12 行) 本品开始再度由佛陀亲自开示,当天帝释心生是念∶善现菩萨真 是智慧甚深啊!能够不坏假名而说明法性·佛陀知悉他的意思,便印 证他所想而说道∶就如同天帝释心之所念,善现菩萨确实是智慧甚深 ,能够不坏假名而说明法性·此时天帝释即对佛说∶请问善现菩萨於 什麽法,不坏假名而说明法性呢?佛告诉天帝释说∶五蕴只是假名, 但这些假名不离法性,善现菩萨不坏这些五蕴假名,而说五蕴法性, 为什麽呢?因为五蕴法性没有坏或不坏的分别,所以善现菩萨所说也 没有坏或不坏的分别;六处只是假名,但这些假名不离法性,善现菩 萨不坏这些六处假名,而说六处法性,为什麽呢?因为六处法性没有 坏或不坏的分别,所以善现菩萨所说也没有坏或不坏的分别.... 此段经文,由天帝释对於善现菩萨的赞叹开始,佛陀当然完全知 悉他的心念,也善巧的马上予以印可他的想法,也称赞善现菩萨拥有 甚深智慧,能够不坏假名而说法性;意思就是说,由於善现菩萨已掌 握般若,所以他能够不坏所谓的一切假名,不论是五蕴、六处、六大 、四圣谛、...而能够清楚明白的宣说法性·佛陀马上说明原由∶ 因为一切法性根本没有坏或不坏的分别,所以善现菩萨所说也同样没 有坏或不坏的分别·意思是说,一切法自性空,既空,则没有相对, 没有相对,则没有坏或不坏的分别,所以一切法但有假名,法性则本 空,完全超越坏或不坏的相对与分别· 坏或不坏,是相对的境界;法性,是绝对的境界,在相对的境界 里寻找绝对,却往往是人类最常犯的错误,怎麽说呢?以我们这个肉 身而言,既有生,则必有死,这是相对的境界,也是必然的生灭,然 而我们的自性,则是没有生,也没有灭,是属於绝对的境界·可是我 们却荒谬的一天到晚只想要这个肉身永远不死,却忘记只有自性能够 永远不死,所以一切的佛法都只是纠正我们这个严重的方向偏差,是 的,切莫於相对中寻找绝对,切莫於短暂中寻找永恒,只要作到了这 点,就是一个真正找对方向的修行人了,故对於佛法真正的主旨,我 们皆宜慎思、明辨、笃行之· 具寿善现语帝释言∶「□尸迦!如是!如是!如佛所说,诸所有 法无非假名·□尸迦!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但假名已,应学般若波罗 蜜多· □尸迦!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时,不於色学,不於受、想、行、识 学·何以故?□尸迦!是菩萨摩诃萨,不见色可於中学,不见受、想 、行、识可於中学故· □尸迦!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时,不於眼处学,不於耳、鼻、舌、 身、意处学·何以故?□尸迦!是菩萨摩诃萨,不见眼处可於中学, 不见耳、鼻、舌、身、意处可於中学故·帯鮀幣瞻秗迦!菩萨摩诃萨 如是学时,不於声闻乘学,不於独觉乘、无上乘学·何以故?□尸迦 !是菩萨摩诃萨,不见声闻乘可於中学,不见独觉乘、无上乘可於中 学故·」 ( P475 □栏 13 行□ P476 □栏倒数 3 行) 善现菩萨告诉天帝释说∶是的,如同佛陀所说,诸所有法无非就 只有假名,菩萨知道一切法只有假名而已,就应好好学习般若·那麽 菩萨学习般若时,不於五蕴中学习,为什麽呢?因为菩萨不见五蕴可 以於其中学习;菩萨学习般若时,不於六处中学习,为什麽呢?因为 菩萨不见六处可以於其中学习.... 此段经文,说明当一个菩萨知道一切但有假名时,就应该好好的 学习这样的般若,那麽於那里开始学习呢?不於一切中学习,为什麽 如是说呢?因为菩萨不见一切,既不见一切,又何从一切中学习,此 处的不见是不执著之意,也就是不执著从那里开始学习,如知真正的 般若境界,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无始无终,因为开始与结束还是 处於相对的境界,还是处於有生必有灭的境界,故开始与结束也只是 假名,没有真正的实体可言,故一切法皆为假名安立,那麽一个学习 如是般若的菩萨,就是於一切的当下去学习,并不执著於任何的假名 ,无论是五蕴、六处、四圣谛、六度等等皆然· 故伟大的佛法就是要澈底泯灭我们的概念,事实上,我们是活在 一个概念化的世界,一切的了解都不能等於被了解对象,而我们由於 习而不察的原故,故常常把概念与对象之间不自觉就划上了一个等号 ,但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行为,因为越概念化,就离实相越远,只 有我们澈底的脱离了这样的认知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找到一切的答案 帯鮀帯酢酢踮棵残芫选魽而不是经过概念化的答案· 时,天帝释问善现言∶「大德!何缘菩萨摩诃萨不见色,不见受 、想、行、识?大德!何缘菩萨摩诃萨不见眼处,不见耳、鼻、舌、 身、意处?...」 善现答言∶「□尸迦!色色性空故,菩萨摩诃萨不见色、受、想 、行、识、受、想、行、识性空故,菩萨摩诃萨不见受、想、行、识 ·□尸迦!菩萨摩诃萨不见色故,不於色学;不见受、想、行、识故 ,不於受、想、行、识学·何以故?□尸迦!不可色空见色空,不可 受、想、行、识空见受、想、行、识空故·□尸迦!不可色空於色空 学,不可受、想、行、识空於受、想、行、识空学故· □尸迦!眼处眼处性空故,菩萨摩诃萨不见眼处;耳、鼻、舌、 身、意处耳、鼻、舌、身、意处性空故,菩萨摩诃萨不见耳、鼻、舌 、身、意处·□尸迦!菩萨摩诃萨不见眼处故,不於眼处学;不见耳 、鼻、舌、身、意处故,不於耳、鼻、舌、身、意处学·何以故?□ 尸迦!不可眼处空见眼处空,不可耳、鼻、舌、身、意处空见耳、鼻 、舌、身、意处空故·□尸迦!不可眼处空於眼处空学,不可耳、鼻 、舌、身、意处空於耳、鼻、舌、身、意处空学故。...」 ( P476 □栏倒数 2 行□ P477 □栏 9 行) 此时天帝释问善现菩萨说∶什麽缘故说菩萨不见五蕴?什麽缘故 说菩萨不见六处?...善现菩萨回答说∶因为五蕴及五蕴性皆空的 缘故,所以菩萨不见五蕴,就是因为菩萨不见五蕴,所以不於五蕴中 学习般若,为什麽呢?不可五蕴空见五蕴空,不可五蕴空於五蕴空学 ·因为六处及六处性皆空的缘故,所以菩萨不见六处,就是因为菩萨 不见六处,所以不於六处中学习般若,为什麽呢?不可六处空见六处 空,不可六处空於六处空学... 此段经文,说明为什麽菩萨不见五蕴、六处乃至一切,是因为五 蕴、五蕴性空、六处、六处性空,乃至一切、一切性空·既然一切空 ,当然菩萨不见一切,既不见一切,则不於一切中学习般若,也就是 说,不执著於一切中学习般若,也就是说其实般若就在一切的当下, 但必须不执著於一切的去学习,如果执著,就不能称其为学习,故此 句话才看似矛盾的说∶不於一切中学习般若;事实上,学习般若当然 是好的,於一切中学习般若当然更是好的,只有执著不好,一旦有了 执著,不要说学习般若,连看清般若都不可能,故不执著永远是最重 要的,不能欠缺的· 「□尸迦,若菩萨摩诃萨不於空学,是菩萨摩诃萨为於空学·何 以故?无二分故·□尸迦!若菩萨摩诃萨不於色空学,不於受、想、 行、识空学,是菩萨摩诃萨为於色空学,为受、想、行、识空学·何 以故?无二分故·□尸迦!若菩萨摩诃萨不於眼处空学,不於耳、鼻 、舌、身、意处空学,是菩萨摩诃萨为於眼处空学,为於耳、鼻、舌 、身、意处空学·何以故?无二分故。...」 ( P481 □栏 11 □ 18 行) 善现菩萨对天帝释说∶如果菩萨不於空学习,是菩萨为於空学习 ,为什麽呢?没有二分的缘故·如果菩萨不於色空学习,不於受想行 识空学习,是菩萨为於色空学习,为於受想行识空学习,为什麽呢? 没有二分的缘故·如果菩萨不於眼处空学习,不於耳鼻舌身意处空学 习,是菩萨为於眼处空学习,为於耳鼻舌身意处空学习,为什麽呢? 没有二分的缘故... 此段经文,承接前段的发展,说明不於此学,即为此学,为什麽 如是说呢?因为当一个菩萨执著於从任何学习,则已经不是学习,故 只有不执著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也就是不学之学,原因就是一 切的本质没有分别可言,也就是没有二分的意思· 本品既然名为「学般若品」,当然是教导一个菩萨如何来学习般 若,但是答案却如此的出乎一般逻辑思考,不於空学,是为於学,表 面看起来实在是无法成立,既已不於此学,却说才是於此学,但这样 的表达方式,实在是因为人类的语言文字太有限了,这样的语法,是 在语言文字上矛盾的,可是事实上人类的脑袋能够理解,可见语言文 字有时不容易轻易就与脑袋能理解的同步,总是隔靴搔□或意在言外 ,所以学般若品,也只是透过语言文字来帮助修行人如何去学习无形 无相的般若,既然般若无形无相,而语言文字却有形有相,那麽要用 有形有相去表达无形无相,当然有其先天的限制与不足,是可想而知 的,故我们真的要常常明白这点,清楚这点,否则久而久之,我们因 为熟读佛典,就会渐渐忘记文字真的不等於般若,那麽此时,文字非 但不能帮助我们,反而会成为我们的障碍了·同理,当我们於巂此巃 学习般若,可是巂此巃如果已经成为一个障碍,那麽我们怎能再透过 巂此巃去学习般若呢?故般若甚深,唯有证者方知,文字永远只是试 著去描述圣者的内证经验,文字永远不等於般若,这是熟读经典的修 行人必须牢记的读经守则· 「□尸迦!若菩萨摩诃萨於色空学,无二分故;於受、想、行、 识空学,无二分故·□尸迦!菩萨摩诃萨於眼处空学,无二分故;於 耳、鼻、舌、身、意处空学,无二分故。...」 ( P482 □栏 13 □ 16 行) 善现菩萨接著对天帝释说∶如果菩萨於色空学习般若,是因为没 有二分的缘故;於受想行识空学习般若,是因为没有二分的缘故;如 果菩萨於眼处空学习般若,是因为没有二分的缘故;於耳鼻舌身意处 空学习般若,是因为没有二分的缘故。... 此段经文,与前段语法刚好相反,怎麽说呢?前段是菩萨不於空 学,是菩萨於空学;此段是菩萨於空学;所以前段是否定,此段是肯 定,但是意思是不同吗?意思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否定的语法就与 肯定的语法而不同,因为二者的答案都是∶无二分·可见没有二分才 是空的本质,只要是空的本质不改变,那麽不论用否定语法来表达, 或用肯定语法来表达,其实得到的答案都是相同的,真正的□结点就 在於「无二分」,也就是没有分别的意思,故空无可二分,无可分别 ,空即是空,语法会改变,空义永远不会改变· 「□尸迦!是菩萨摩诃萨能於布施波罗蜜多学,能於净戒、安忍 、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学·何以故?无二分故·□尸迦!是菩 萨摩诃萨能於内空学,能於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 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 、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学· 何以故?无二分故。...」 ( P483 □栏 24 □□栏 2 行) 善现菩萨接著对天帝释说∶是菩萨能於布施学习般若,能於净戒 、安忍、精进、静虑、般若学习般若,为什麽呢?因为没有二分的缘 故·是菩萨能於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学习般若,为什麽呢?没有二分 的缘故。... 此段经文,是前段经文的延伸,再进一层的发展与肯定,肯定的 语法由”若”进入到”是”与”能巃,表示这样的菩萨能够於一切学 习般若,是因为没有二分的缘故·但无论语法有怎麽的改变,结论还 是相同的,即无二分,因为探讨的角度可以有多种,但空性只有一个 ,答案也就永远不会改变,故无二分即空,无二分即空性的代名词, 因为没有二分即表示一的境界,一的境界即绝对的境界,绝对的境界 就远离了生灭,远离了生灭即无为法,亦即空性· 「□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能於布施波罗蜜多学,无二分故;能於 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学,无二分故·是菩萨摩诃 萨能学无量、无数、无边不可思议清净佛法·何以故?无二分故·□ 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能於内空学,无二分故;能於外空、内外空、空 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 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 性空、无性自性空学,无二分故·是菩萨摩诃萨能学无量、无数、无 边不可思议清净佛法·何以故?无二分故。...」 ( P483 □栏倒数 11 行□倒数 3 行) 善现菩萨对天帝释说∶如果菩萨能於六度学习般若,是因为没有 二分的缘故;那麽这样的菩萨便能学习无量、无数、无边的不可思议 之清净佛法,为什麽呢?也是没有二分的缘故·如果菩萨能於二十空 学习般若,是因没有二分的缘故;那麽这样的菩萨便能学习无量、无 数、无边的不可思议之清净佛法,为什麽呢?没有二分的缘故。.. . 此段经文,是前段经文的更进一层之推演,”是巃与”能”已经 是相当的肯定,那麽站在这样的肯定中,继而的发展会是什麽呢?即 「能学无量无数无边不可思议清净佛法」,因为既然能坚定的学习般 若,则般若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则当然可以继而学习无量无数无边、 不可思议的清净佛法,因为学到般若,等於学到一切法·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