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正流行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apricot@Lion (小笨童), 信区: buda-humanity
标  题: 佛教音乐正流行....189期
发信站: 狮子吼站 (Thu Jun  3 22:33:16 1999)
转信站: Lion

资料来源:人生杂志189期
                                                                                                                                                                                                     胡丽桂

                     从做功课、修行用的梵呗、佛号,
                     到以音声供养为目的的佛教音乐,
                       音乐、音声在现代佛教中,
                逐步开展出种种丰富的面貌与多元的风格。


   如果有一天,佛教音乐开始有专属的畅销专辑排行榜;如果有一天,「大悲咒」
   谱成音乐旋律深入大街小巷,拥有如流行歌曲般的销售成绩;如果有一天,以佛教为
   题材所创作的音乐,在音乐形式上更为开放,广纳不同的乐风,甚至以交响乐、摇滚
   乐或空灵的新时代风格呈现,你会不会对这些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并不只是
   揣想,在台湾这样的现象已经隐然成风。

   以「全德佛教精品」为例,这个颇具规模的佛教文物流通中心,就特别在二楼辟了
   一个陈列佛教梵呗、音乐等佛教有声品专区,提供种类齐全的诸多选择。许多第一次
   到访的民众,置身在琳琅满目、丰富多样的佛教音乐作品当中,常不免感到惊讶,难
   道佛教音乐已经发展出如此成熟的市场了?

   佛教音乐也有英雄榜

  在音乐区入口处迎面的墙上,一张放大写著「佛教音乐英雄榜」的告示牌,标示著
   前十名的畅销专辑。对於引用流行音乐界擅长的行销手法来推广佛教音乐,业者刘文
   君表示,既然目的是为了推广,为了制造购买力,则以多数人惯常接受的方式进行,
   对推动佛教音乐是有效的。

   会引发业者以现代人习惯的方式推广佛教音乐,其实也看得出时代演进的痕迹。一
   向以来,佛教文物流通中心的消费客层极为清楚,大部分都是对佛教感兴趣的群众,
   而显少有其他族群前往。这群固定的消费者中,多半很清楚自己的购物选择,不过最
   近这种惯性却有些改变。

   现场工作人员吴忠川便发现,一些客人在试听过不同公司的产品後,对「感觉很不
   一样」的新式佛教音乐,展现很高的兴趣。可以说,现代消费者对产品求新求变的要
   求,也逐渐反应在对佛教音乐的态度上。

  其实如果透过时代的发展来观察,会发现目前一片看似景气大好的佛教音乐现况,
   其中蕴含著种种不同的风貌与历程。

  许多聆听佛教音乐多年的老听众大概都会认同,掀起这一波佛曲浪潮,而首先把这
   种「不一样的声音」带进佛教音乐作品的,应该是风潮唱片的「佛曲古筝礼赞」系
   列。约莫七、八年前,提起佛教音乐时,传统的梵呗、佛号几乎是市场上最常见的基
   本类型,而消费者购买的动机一般则以修行或做功课为主。然而当这一系列推出,佛
   教音乐作为欣赏的功能才被开发出来,并由於当时许多茶艺馆的喜好与高频率的播
   放,而吸引许多非佛教徒的听众族群加入。

  发行这一系列作品的风潮唱片负责人杨锦聪认为,以器乐呈现的佛曲能在当时造成
   轰动,相信与当时台湾社会经济提升,民众生活力的改善有很大关系。此外,杨锦聪
   也认为能掌握一般人的需求,应该也是作品受欢迎的原因。

   同一时期,在南部发迹的谛听唱片也开始发展佛教音乐。以负责人奕□为主力的佛
   乐演唱及持咒音声,多年下来,也拥有一群特定的支持者。奕□以虔诚的佛教徒背景
   制作佛教音乐,著眼点放在佛教音乐的供养与修行两大目的。他认为音声弘法的效
   果,比文字更直接了当。也因奕□能以国语、闽语、藏音、梵音演唱大乘梵呗及藏密
   咒语,因此在现代佛教音乐的领域中,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音声代表。

轻轻松松接受佛教音乐

   而於一九九六年底因发行一张「梵唱大悲咒」,以轻快的曲风深入大街小巷,引发
   一阵佛教音乐新热潮的爱华唱片,也为佛教音乐注入一股新鲜的力量,其中较具意义
   的,应该是因此让更多人轻轻松松地接受佛教音乐。

   以严格要求制作品质闻名的爱华唱片负责人李财吉,不但自己学佛修行,更视音乐
   制作为修行之路。他认为佛教音乐的内涵,必须是对佛法义理体会後的诠释,因此只
   有当作品流露出「法喜」,才算大功告成。此外,他也认为能让产品得以广结善缘的
   最主要因素,在於精良的制作品质。

  而能达到李财吉所说的精良品质,晚近十年来整体录音设备的大幅提升,及专业人
   才的投入,应是促成此一因缘极大的动力,也是近两年内佛教音乐市场大幅扩张的一
   大原因。

专业的流行音乐制作群加入

   此外,一股来自於佛教界以外的力量,也间接地推动著这个新兴市场。例如向来以
   文字开拓疆域的圆神出版社,也在一年多前,开始涉足佛教音乐的领域,以旗下的
  「如是我闻」制作公司,将传统大乘佛教梵呗经典整理分类,以诵经、忏悔、发愿、
   拜愿及念佛等类别,进行新版录制。负责人简志忠希望能在传统的梵呗上,赋予更多
   的音乐特质,因此特别延请流行乐界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担任谱曲设计,并邀请五十位
   法师录音唱诵,塑造磅礴的气势。

   而带动佛教音乐产生品质的变化,最明显的力量还是来自流行音乐界的影响,所以
   当原本从事流行音乐制作的「原动力」唱片,开始以佛教题材为创作对象时,立即引
   起同行的关注。这类以佛教为创作题材的音乐,除了以轻柔音乐搭配喇嘛持诵外,也
   有部分是配合年轻歌者的讽诵,略带宗教色彩,但更接近新时代音乐的空灵曲风,所
   以也吸引了非佛教徒的市场;此外,作品中包含佛教的题材,也使其受到部份佛教徒
   的关注。

  此外,个人音乐工作者的投入,也为佛教音乐带来新气象。例如由校园民歌起家的
   王建勋、胡福和,都是因创作而接近佛教,进而与道场合作,推出新型态的佛教歌
   曲。由於常有机会与信众互动,也影响了两人的作品特质,例如不直接引用经典文
   义,而在歌词中凸显道场倡导的人间净土、祥和人心等文化,王建勋认为这类作品是
   「属於这个时代的佛教歌曲」。

  佛教音乐在尝试以流行音乐、新时代、交响乐等各种不同音乐形式的表现後,一时
   间充满著新鲜感,许多不同的面貌也被开发出来,未来似乎拥有许多可能。而听众、
   市场的接受度,仍然有待进一步了解。但不论如何,所有幕後从事音乐创作或推广的
   工作者,都尝试把这类作品当成佛教界的接引工具,希望搭造一座桥梁,桥的另一端
   便是佛法的世界。

    既然冠上了「佛教音乐」的名字,是否具有佛教意涵□□未必是佛教用语,便成了
   经常被讨论的焦点。奕□与李财吉对於这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只表示,如果创作者对
   於佛法义理不去了解,便很难制作出足以展现佛教音乐的独特精神:清净、解脱。

维持清净解脱的本质

   而流行音乐工作者大量流入佛教音乐创作,虽然在制作技术层面及音乐表现的活泼
    度均比以往提升,但是否将因此而稀释了佛教音乐本有的深刻度,也引起部份人士的
    担忧。长期与「了然基金会」合作佛曲创作的胡福和便提到,流行音乐工作者的加
    入,可能也将一并带入流行音乐界的习惯,在制作上倾向压缩时间成本,同时以市场
    喜好为制作的首要考量,如此快速生产制作的过程,可能会因而忽略了佛法义理的体
    会,而直接影响到内涵。

    而就在从事佛教音乐的创作者、制作者以各种不同考量层面经营佛教音乐领域时,
    消费者又如何看待这些变化,也是大家关切的重点。其中除了作品本身的特性会影响
    消费者选择的动机之外,道场属性也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刘文君就指出,消费者
    在购买时,对由自己所亲近的道场出版或有关联的产品会特别支持。

    事实上,虽然各道场开始发展现代佛教音乐不过是近几年间的事,但也可以从不断
    开发的各类作品中,看出道场对音乐弘法的重视。以法鼓山及慈济为例,均有专门单
    位负责推广佛教歌曲。

   其中,法鼓山就在原有的传统梵呗之外,开发出佛曲集等佛教歌曲,即将推出的
   「我为你祝福」专辑,歌词都是由圣严法师亲自撰写,再委由专业作曲者谱成现代流
    行歌曲的方式,呈现佛教歌曲活泼开放的新面貌。

    在这过程中,都是由以僧团出家法师为主的专业小组统筹,希望在流行与传统间维
    持平衡,并保有佛教的精神。而这样僧俗二众合作的模式,由於能够让双方都发挥专
    长,也有互补与平衡的作用,所以运作相当和谐。

    至於慈济的「静思文化」,也出版许多风格明显的作品,其做法则是延请流行音乐
    歌者殷正洋、万芳等人加以诠释,希望吸引年轻族群。

   不过无论是制作公司与道场结合的作品,或是发愿以音乐弘法的音乐人经营的作
    品,最难以掌握的当属市场的流通。到目前为止,作品的流通仍以佛教文物中心为
    主,因此,当新型态的佛教音乐制作公司出现时,其在行销上所运用的手法,便成了
    众人瞩目的焦点。例如「原动力」的音乐作品因获得广告商青睐,而跃上电视广告播
    出,成效颇佳;而风潮结合大型书市卖场,提供产品试听服务,也让佛教音乐的销售
    成绩持续拉抬。

面对市场流通的考验

    就在佛教音乐跨越以结缘品流通的阶段,而成为市场竞争的一员时,大家都期待
    佛教音乐能在形式与内涵上随之提升,「如是我闻」负责人简志忠便提到:「市场是
    佛教音乐通过品质考验的最好方式。」而「风潮」杨锦聪却认为,在市场反应之外,
    更必需观察是否能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评断其真正的影响力。

    这其实也是所有佛教音乐工作者心中的两大愿望,一方面希望能获得来自市场的
    鼓励,二来,也希望能创造出传世的经典作品。有趣的是,对制作好品质的佛乐,这
    些孜孜不倦的工作者都还颇有信心,但对於作品是否能大量流通,则是一点也没有把
    握,反应几乎都是:「一切看因缘吧!」

    如同佛陀在《十诵律》中所说的,唱呗可以让身体不疲累,容易记忆、心情放松
    、声音不坏,以及方便理解,因此无论市场多麽难以揣测,或者从传统梵呗到现代佛
     教音乐发展过程中会开发出何种新的面貌,音声都会是未来弘法的一大利器,以及不
     可抗拒的趋势,充满许多极待开发的空间。

--

		 
精华阅读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