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稍息,不是立正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节录转载自艺类杂志一九九八年六月号】

艺术是稍息,不是立正

/林怀民 口述          /樊雯 整理

关於舞蹈艺术的欣赏入门,我想说的是,第一:艺术是稍息,不是立正;
第二:舞蹈拙於叙事而长於抒情,那甚至是像「诗」一般的抒情,而不是
小说或散文。

舞蹈,是一个跳舞的人本能的作为,是从人的身体引发出来的艺术,观众
得到的,就是那发乎本能的能量,我们要首先从纯然的感官上面去感觉这
件事情,只要能够有感觉,那就是懂了。即使到达最高级的观舞境界,仍
然脱离不了这一层不可言喻的,从视觉上、听觉上、动感上去得到的绝然
感应或感动。

让自己很素□地去面对表演的舞台,在剧院中做个「快乐大众」,这是好
观众的第一步。在台湾,教育一向著重文字思考,结果我们大家一看到新
鲜事物先要急著问:「这代表什麽意义?」如果用这样的习惯来看舞,一
面看跳舞,还要一面看图说话,忙著拼凑故事情节,挖掘象徵隐喻,会很
辛苦。那些电视机陪伴著长大的新新人类,因为玩电动,玩电脑,看MTV
成长,阅读图像的能力甚至於强过文字,在剧场里就不会有这麽多的包袱
,反而可以诉诸本能的感官,享受舞蹈艺术带来的乐趣。

放松心情,打开心胸,让舞蹈对你说话,再来才是要如何能「懂」的问题
,我愿意称呼这类想「懂」的观众为「美食家」。要做为一个观赏舞蹈的
饕客,不二法门就是多看。想一想,就连文字那样可以慢慢阅读的东西,
我们都必须反覆阅读、背诵,才能懂得字里行间的意义,更不用说舞蹈这
麽一个瞬间即逝的艺术,一般人要怎麽一望而尽呢?特别是舞蹈往往有多
人同时演出,看到了这个就看不到那个;看一次,可能得到一个单一的感
觉,却绝对掌握不到全貌,为了能掌握得更多,就只有不断地反覆地多看
。

讲个例子,有许多年轻的朋友常说他们看不懂京剧。可是以前在台北国军
文艺活动中心,常聚集著很多老先生,年纪很大,大部分从军中退役,受
的教育只有小学程度,但可从来没有听过他们说看不懂京剧。他们永远在
应该叫好的时候叫好,偶而还偷□到活动中心外头抽根烟,只在好段子上
演的时候才进场,没有字幕辅助,一样懂得欣赏。为什麽?不过是长期耳
濡目染,看到熟透罢了。

然而仍有些有心的观众,想更上一层楼,想修持自己成为舞蹈「评论家」
,那就必须:第一、把基本知识建立起来;第二、训练自己眼睛可以掌握
得更多而且更快。一个「评论家」要同时在感官与知识上拥有非常渊博的
涉猎,而且这样的涉猎不单单只是在舞蹈方面,而是关乎整个艺术,所有
的人文素养。我知道国外有些舞评家看完一场,觉得自己掌握得还不够,
就再看一场,才敢落笔。

正因为评论是这样一件工程浩大的修练,所以我认为没准备好,又想兼做
「评论家」的观众往往容易成为最不健康的观众。在观舞的过程中,这样
的观众会有很多的心理挣扎,脑海中不断地做著各种辨解和评断的工作。
他在对舞蹈本身消化还不够的时候,就急著想把东西全部拆解分析,很辛
苦。如果观众抱持这种心态观舞,在本身没有足够基础的情况下,他的观
舞经验就会充满了紧张.如果舞作不是顺著他的理解来走,不是顺著他所
崇拜的主义来进行,他就会还遇到很大的挫折。

剧场应该是一个让人稍息的地方,在剧场中体验一个现实生活中没有经历
过的经验,会让人感到快乐,所以你若是想当一个好观众,我的建议是:
「珍惜那个经验。」

面对每一个令你感动的经验。不是去面对学问或是知识。看到自己喜欢的
作品。就再去看一次,常常去看,你就会「知道」。我自己是这麽做的;
大部分的时候不太看节目单,看演出的时候不觉得要去拼命,放松地让演
出左右我的呼吸与肌肉状态,在神奇的地方起鸡皮疙瘩,偶尔打个盹也不
以为意。往往看到一个让我感觉很好的演出之後,我总慢慢离开剧院,走
到没有人的角落,让观赏的感觉沉淀下来;不急著与朋友讨论,也不太去
思考,更不急著声嘶力竭地喊叫计程车,生怕感觉因此而粉碎、蒸发掉。
因为「资料」保存完好的缘故,等过了一两天,或是两三年,那个美好的
经验自然会在反刍过後跑出来。

把看舞当成生活中的一个寄托,就像有些人爱唱卡拉 OK ,有些人爱上酒
廊,有些人爱读书,有些人爱为一首交响乐做十五种 CD 比较,让舞蹈成
为生活中快乐与趣味的泉源,然後因为乐趣引发你想去懂得更多,而去读
书,去听演讲,去跟人讨论,广泛接触,那都是非常好的。这种事要让它
顺其自然,如果马上要知道意义、要懂、要成为「评论家」,就已经离开
单纯的观舞这个事情了。

我们的祖母几时抱怨过听不懂歌仔戏?歌仔戏就活在她们的生活里。亲近
艺术,让它活在你的生活里,用心去感觉、亲近它,如此而已。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