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与历史文化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Eater.bbs@twserv.csie.nctu.edu.tw (长铗归来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转贴] 隐士与历史文化
发信站: 台湾文化资讯站 (Thu Jun  4 18:02:04 1998)
转信站: Lion!ccnews.nsysu!news.civil.ncku!news.csie.nctu!twserv.csie.nctu!TWser


     【 本篇文章原是由 穷学生%孔孟之乡. 於 act 板所发表 】

发信人: 穷学生%孔孟之乡.中国@b2h.csie.nctu.edu.tw, 信区: act
标  题: 隐士与历史文化
发信站: [posted via] Leibniz-Rechenzentrum, Mue (Thu Jun  4 23:28:16 1998)
转信站: twserv.csie.nctu!news.csie.nctu!mirrorpost
Origin: gatesrv.rz.unibw-muenchen.de

隐士与历史文化

·南怀瑾·

    有人说中国过去的隐士,就是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者“不同意”的主张,他不
反对,反正个人超然独立,这是民主政治的自由精神。这个比方表面上看起来很对
,实际上还是不大对,因为中国一般的知识分子中,走隐士路线的人并不是不关心
国家天下大事,而是非常关心,也许可以说关心得太过了,往往把自己站开了,而
站开了并不是不管。印度的思想,绝对出家了,去修道了,就一切事物不管;中国
的隐士并不是这种思想。我们研究中国的隐士,每一个对于现实的政治社会,都有
绝对的关系,不过所采取的方法,始终是从旁帮助人,自己却不想站到中间去,或
者帮助他的朋友,帮助他的学生,帮助别人成功,自己始终不站出来。在中国过去
每一个开创的时代中,看到很多这样的人。

    最有名的  如明朝朱元璋开国的时候,能够把元朝打垮,当然中间是靠几
个道
家思想的隐士人物出力,正面站了出来的是刘伯温,背后不站出来,故意装疯卖傻
。疯疯癫癫的人有好几个,如装疯的周颠,另一个是铁冠道人,这是著名的。这些
人朱元璋都为他们写过传记。正史不载,因为正史是儒家的人编的,他们觉得这些
人太神奇了,这些资料都不写在正史中。尤其是周颠这个人更怪,既不是和尚,又
不是道士,一个人疯来疯去的,与朱元璋的交情也非常好,每逢朱元璋有问题解决
不了的时候,他突然出现了,告诉解决的办法。有一次朱元璋测验他,周颠自己说
不会死,朱元璋把他用蒸笼去蒸烤,结果蒸了半天,打开一看,他等于现在洗一个
土耳其浴,洗得一身好舒服。从此朱元璋告诉部下,不可对周颠怠慢,这是一个奇
人。像这一类的人,也属于有名的隐士思想一流的人物。

    中国过去有道之士,可以不出来干涉现实的事,但他非常热心,希望国家太平
,希望老百姓过得好,宁可辅助一个人到太平的时代,而自己不出来做官;等到天
下太平了,成功了,他的影子也找不到了,他什么都不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这
一类的人是非常多的。当然正面历史不容易看到,从反面的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
,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些人。就拿王阳明来讲,他所碰到的于普通人的生活及观
念不同的异人也很多。

    隐士思想,明知道时代不能挽救的时候,他们站开了,担并不是消极的逃避,
等于是保留了文化的精神,培养后一代,等待下一代。最有名的,如唐代的王通,
我曾经提到过很多次,他的学生在他死后私缢他为“文中子”。在隋炀帝的时候,
他本来有志于天下,自己想出来干,但与隋炀帝谈过话,到处看过以后,知道不行
,回去讲学,培养年轻一代。所以到了唐太宗开国的时候,如李靖、房玄龄、魏征
这一批唐代的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几乎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开创唐代的文化思想
,文中子是最有功劳的。可是我们读唐代的历史,还没有他的传记,所以后人还是
怀疑文中子的事迹是不是真的,否则为什么没有他的传记?最后经考证,原来文中
子的儿子,得罪了唐太宗的舅子,也是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人也很好,不过在学术
思想上意见不同,所以后来修唐史的时候,就没有把文中子的思想摆进去。因此文
中子死后,他的缢号,还是朝中这班大臣。也就是他的学生私下给他的。历史上有
名的“自比尼山”故事,就是说不仅他的弟子,连他自己也比为当代的孔子。而实
际上以功业来说,也许他比孔子还要幸运,因为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结果没有看
到一个人在功业上的成就,而文中子在几十年培养了后一代的年轻人,开创了唐代
的国运与文化。

    像这一类,也属于隐士之流的思想,明知道时代不可以挽回了,不勉强去做,
不作儒家思想的“中流砥柱”--人应该有中流砥柱的气概,但能不能把水流挽回
呢?这是不可能的,只可以自己流传忠臣之名而已,对时代社会则无法真正有所贡
献。道家说要“因应顺势”,这类人的做法,就形成了后世的隐士。


               原载『华夏文摘』 第296 期





********“穷学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君子安贫;回也不改其乐”
…不与虎谋皮,懒对驴弹琴…
**************************

--
  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
  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
  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
  呜呼!   谁人客我?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