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发信人: chungyan.bbs@bbs.cis.nctu.edu.tw (平行线),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连载--司马懿评传 [11]
发信站: 交大资科_BBS (Mon Jul 14 20:53:24 1997)
转信站: Lion!ccnews.nsysu!suncc.ccu!news.csie.nctu!news.cis.nctu!cis_nctu
来  源: ccsun7

二百二十七年  (魏明帝太和元年)  (49岁)

六月,加督都荆豫两州军事,前往魏南方战区大本营宛城驻防。年底,新城太守
孟达谋反,被魏兴太守申仪告密,十二月,八日行军一千两百里由宛城至上庸,
攻城16日,城破,擒斩孟达,徙孟达馀部七千人於幽州。

[chungyan曰]-盈旬擒孟达[原载 交大资科_BBS ]
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司马懿由抚军大将军高升为骠骑大将军,督都荆豫两州军事,
赴魏南部军团的大本营宛城上任,新官上任并无大事,他闷的荒,此时的司马懿还是第
一次统领方面大军,他在军界声望远不及曹休及曹真,他急想建功,但蜀吴都不是好惹
的,正当他苦思破敌之计时,魏兴太守申仪派心腹之人送来了新城太守孟达正密谋通
蜀谋反之消息.

孟达为何要谋反呢?这要从头说起,孟达字子度,其父孟他在东汉末曾用美酒换取
凉州刺史,孟达从小口才不凡,初在刘璋手下作事,後来从刘备,因他和刘封不发兵
救关羽之危,备恨之,他又与刘封内哄,遂领四千部属降曹丕,那时丕正想当皇帝,蜀将来降,
他爽的很,就命孟达为建武将军及新城太守,委以西南,又让他任散骑常侍,和曹丕同车
出入,风光一时.

好景不常,曹丕当了七年皇帝就死了,孟达顿失依靠,他也受同朝大臣排挤,他深感不安,
此时刘备已死,诸葛亮平南方回正欲北伐,孟达心想,刘备已死,诸葛亮对我无仇,我又可
助其袭击魏南方兵团,直攻洛阳,下定决心後,他决定降蜀.

没想到诸葛亮极恨那些反覆无常之人,於是他敷衍孟达,又暗中派郭模把消息提供给
和孟达不合的申仪,申仪得知此事後立刻通报上司司马懿.
司马懿一面上报洛阳,一面去信稳住孟达,让他以为司马懿对他没有防备,信曰:

将军昔弃刘备,托以国家,国家委将军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
蜀人愚智莫不切齿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恐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是也,亮岂轻之
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达见信,大为欣慰,又恨诸葛亮走漏风声,於是是否举兵,举旗不定.

在孟达以为司马懿不提防自己,松驰戒备时,司马懿却已暗中调集数万精兵,他下令
大军一日要行两日之路,直扑上庸而来,於是49岁的骠骑大将军率领大军从宛城出发
,此时正是227年的寒东,司马懿和众军士冒著寒风,翻山越岭,八日内行军1200里抵达
上庸城下.

孟达原以为司马懿若要来打他,势必要启奏陛下,宛城离洛阳要八百里,文书往反需
一月,那时我早就准备好了,他又认为,上庸山城,地处偏远,司马懿刚任新职,素无战
功,必不会自行前来,所以当他发现上庸城外尘土飞扬,他还不知是那来的大军呢.

司马懿抵达上庸後,立刻率兵围城,又派心腹之人对上庸城内的邓贤,李辅将军策反
於是他们开门倒戈,围城十六天,上庸攻克,斩杀孟达将其首级送至洛阳庆功,俘敌万人.

司马懿风光的回到宛城,魏所属荆州各郡太守纷纷前来庆贺,於是司马懿稳坐了魏国
南方军团的领导地位,在军界中也建立了威望,皇帝曹□最高兴,心想:仲达真是大魏
之社稷之臣啊,於是对司马懿更为信任,可怜的孟达,头送到京师後,被当众焚於街头

[wcc曰]
这一点是三国志的记载吗? 通□好像没有提到这一点
还有 策反孟达这件事 如果是这样 那应该改成"毁灭孟达" 但这样做
只是巩固魏国的统治 对蜀国来说 不是最有力的做法

[chungyan曰]
这是正史"晋书"宣帝纪所载的,原文如下:

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司马懿)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
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
达於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
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

诸葛亮派郭模诈降泄密是有可能的,一是如晋书所言,诸葛亮极恨反覆之人,二是如三
国志刘封传载,诸葛亮力劝刘备杀刘封,当初孟达就劝刘封,刘备诸葛亮不会留他活路,
刘封不听,刘封将死时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如果诸葛亮又让孟达归降,谁知道他
会不会给刘封报仇.三是司马懿刚统领荆豫,诸葛亮可能怀疑此为司马懿之诈降计.

附带说明一点,我的这篇标题"盈旬擒孟达"是取自晋书宣帝纪李世民的评论"制曰"
中"擒孟达於盈旬"一语,盈旬是半个月,就是指司马懿16天破上庸城.

晋书是唐贞观18年房玄龄奉皇帝李世民之命所修,主要参考两晋宋齐梁陈所编的晋书
由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重撰而成.李世民亲撰司马懿,司马炎,陆机,王羲之的评论,
称"制曰". 其他人之评论称"史臣曰""赞曰".

[浩浩曰]
我是觉得说诸葛亮故意□漏孟达欲反的消息, 导至孟达叛变失败, 可能是後人
  扭曲事实, 用以推高司马懿之作。

  在三国志中有几项记载, 明显的与晋书不同, 而且都有曲解事实来提高司马懿的
  现像, 所以晋书宣帝纪不可尽信。

  举几个例子来说, 三国志注魏略写到孟达是受诸葛亮所诱, 数相往来, 为申仪发现,
  上报朝庭。在明帝纪及刘封传的注都是如此描述, 没有提到诸葛亮故意□漏机密。

  反而看到很多孟达与诸葛亮相往来的友好举动, 如诸葛亮南征之时, 孟达就托人送
  礼物过来等等。

  而且当初是诸葛亮, "阴欲诱达" 的, 怎会故意将它□漏出去呢?
  □漏出去, 只是让蜀得不到四省交会的要地上庸, 诸葛亮又何必砸自己脚?
  这是疑点一。

  既然是故意□漏出去, 孟达叛变事□被□, 早在意料, 何必又派兵去救, 这是疑点
  二。

  仔细看看晋书宣帝纪, 更可以看出许多扭曲事实之处。

  如诸葛亮出祈山, 与司马懿交战那次。宣帝纪绝口不提张□於木门处为蜀军所射杀
,(当然更不会提张□被司马懿强迫追击一事), 也不提诸葛亮数次出兵挑战, 司马
  懿坚垒不动(明帝纪), 还编出一场追击诸葛亮而俘斩万计的鬼话出来。

  在那次中, 所有的资料对司马懿的形象都不太好, 竟然到了宣帝纪时, 完全反过来
  。不敢出面与诸葛亮开打, 变成诸葛亮军望尘而遁、诸葛亮兵退之时, 张□追军遭
  伏大败, 变成追击破之, 伏斩万计.....

  宣帝纪□颇多鬼话, 如果没有参照三国志来考定一些史实的正确性, 很容易为其所
  骗。我在研究三国时, 通常把晋书宣帝志当做最後不得不参考的史料, 因其中有太
  多为司马懿讳的东西。

[chungyan曰]
晋书是唐代官修史,李世民对此极为重视,您也看过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论"制曰"吧,
凭价也不高,这是皇帝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价,大臣们没有必要和皇帝基调不同去讨好
司马懿吧,由其晋书主编房玄龄是著名大臣,他敢用这些史料一定有他的证据,因这史官
是要对历史负责的,由其是编撰这麽一套皇上重视的大书.

没错,宣帝纪对仲达有些隐讳,这是对历代开国皇帝写史的基调,如三国志武帝纪,但我想
说的事,隐讳是避重就轻而不是被离史实,.

[浩浩曰]
因为司马懿的急速反应, 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诸葛亮接到孟达信时就已经知道
  孟达这次逃不过司马懿之手, 再接到其求救信, 知道此时派出援军根本来不及了,
  所以派过去的只是偏师而已。没有必要为那座势不可为的城牺牲太多北伐兵力。

  我记得没错的话, 此时诸葛亮好像在汉中练兵, 准备北伐, 孟达应该也是其北伐
  的一部棋, 如同那有进行地下工作的陇西三郡。他没有必要让孟达被灭, 增加他
  北伐时, 汉中的东南方面威胁。就算孟达不是很可靠的人, 上庸留在他手上也总
  比交给另一个曹魏死忠派的司马懿强。

  真的无心取得上庸以增加蜀的优势, 又是自己故意□漏出去的, 以诸葛亮的算盘
  一算, 恐怕连个援军都不会派出去吧。

[wcc曰]
我觉得 如果诸葛亮真的是这样做 把孟达毁灭 是很奇怪的 和他的作风不太一样

就我所知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理智的政治家 他替刘备规画政略 平定西南方
斩杀刘封 东和孙权 乃至出祁山 都有著深沉的考量 而非以一己的好恶判断

[暴民曰]
从费诗传的说法是诸葛亮没有派兵援救。如果是派人通风曹魏也有可能,
 当时孟达还看不清时势,拿不定主意,这样才可以加速他的决定。
 诸葛亮如果想援救孟达或者吞下上庸,从汉中出发的部队一定需要是大部
 队,依靠孟达抵挡司马懿带领的大军,诸葛亮大军先以兵力威胁魏兴郡或
 者攻击魏兴郡,这些部队应该已经有所准备,在接到第一封信的时候就应
 该立刻出发,这个情况并不是突发事件,诸葛亮和孟达的书信往来也有一
 段日子,从汉中到新城郡也是长路程,还需要先突破申仪的魏兴郡,

另外请问在那里有东吴援兵的记录?我只看见资治通□有提过,但不清楚
东吴的兵力或者路线。

[浩浩曰]
如果诸葛亮有派人□漏这机密, 大概也只有您说的那种可能了。
  记得孙吴也搞过这一套, 在对吴质的时候。

  诸葛亮仅派偏师的原因, 有可能就是因为孟达起义过早, 在他预料之外 (如果
  配合第一次北伐, 效果更强) 。另有两种可能: 1.认为救不得了, 但还是试试看,
  又怕大军顺汉水而下, 如果势不可为, 大军很难全身而退, 所以只派部份。 2. 派
  出的是少数精锐 ,强行军赶去。孟达起义八天司马懿兵到, 围攻十六天而城陷, 史
  载曹军顺利截住了东吴及蜀的援军, 孟达写信给孔明时有说 "吾举事八日.." , 可
  知蜀军最快也是在第八天派出, 而在第八到第二十四天之间接近魏兴附近的木阑塞
  。上庸离宛城和汉中差不多远, 援军不知何到达 (魏军八日即可到) , 故无法知道
  蜀军是兼程赶往, 还是慢兵虚应故事。而汉中往上庸可由汉水而下, 理论上应会比
  曹魏越山而过来得快, 如果蜀军那时即便出发, 又无舟船准备顾虑的话。



--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筝鸣  眼前飞扬著一幕幕  鲜活的面容
     淹没了黄尘古道  远去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  您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  胜衰岂无凭  担当身前事  何计身後评
     聚散皆是缘  离合总关情  一夜风云散  淹没了时空
     长江有意化作泪  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逞纵横
--
 * Origin: ★ 交通大学资讯科学系 BBS ★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