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工作人的8种解答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作者: hank (hank) 站内: talk
标题: 给工作人的8种解答
时间: Wed Apr  7 15:40:47 2004

给工作人的8种解答
文--吴韵仪
2003年11月 CHEERS杂志


你今天工作快乐吗?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麽,相信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都会思索良久。


工作,现在是影响全球上亿人口的社会问题,也是深深影响心理与生活的个人问题。工
作,关系著生计、金钱、地位,甚至也关系著心底的自尊、日日的情绪。

我工作为什麽不快乐?如何与苛刻的主管相处?如何面对工作的愤怒与忌妒?我该换工
作吗?我会失业吗?祈祷也好、占卜也好,工作的问题总是问也问不完,求不到个让人
安定的答案。

现在,工作的难题,终於有了另一种解答,就是宗教精神领袖、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达赖
喇嘛最近出的新书《找到工作中的幸福》(The Art of Happiness at Work)。

《找到工作中的幸福》其实是美国神经与精神医师霍华.卡特勒(Howard Cutler)与
达赖喇嘛的访谈整理。卡特勒在1998年就曾求教於达赖喇嘛,整理出《幸福的艺术》(
The Art of Happiness)一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长达两年不坠,以精装
书销售超过1百万本。

这一次,卡特勒带著现代人的大苦恼——工作,再度求教於达赖喇嘛:工作,真的能带
给我们幸福吗?

达赖喇嘛谈工作?从来没有下过工厂、进过办公室的达赖喇嘛,真的了解工作吗?其实
,工作之所以令人渴望、挣扎、苦恼,是因为它牵涉现实、价值、欲望、人性,而这也
正是达赖喇嘛最能解惑的部份。

不过,达赖喇嘛并不是空谈形而上的论调,如果细读这本书,会惊讶的发现,达赖喇嘛
能感受到我们的苦与痛,给予真实的解答与建议。

要对工作满意,真的不容易。现在企业只在乎获利、获利、还是获利,主管只是要求、
要求、再要求。要如何才能转变工作的不满,维持个人内在的平静与满足?

我们人生中永远会碰到问题,永远会有些不满,没有哪件事情是让人百分之百的满意。
我们愈能够接受这个事实,就愈能够处理生活上的失望。

如果碰到工作超过负荷、企业只想获利而剥削员工的情形,就应该向主管表达、努力改
变情况。忍气吞声默默接受不正义的事情,是错误的容忍。主管如果给予过多的工作,
是缺乏关心、缺乏尊重,即使让动物工作过量也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现。

但是,很多工作上的痛苦或是裁员问题,其实不是起因於主管或企业,可能是全球经济
环境所造成,所以针对公司抱怨、把怒气发在特定主管身上,对於情况没有任何影响。
应该要分析问题的深层原因,拉大思考的角度,这样至少改变了自己的心理能量、调整
自己的看法。

我们碰到事情是会怨恨、沮丧,还是能够保持平静、快乐,中间的差别在於个人的态度
,这需要心的训练,可以用分析思考的方式,消散心里的沮丧与不安。

例如,你争取一个升迁机会,虽然你的条件符合,但是最後并没有得到机会,你可以选
择怨恨,或是平静面对。要多想想不同的反应方式对自己的影响,就会了解敌意、忌妒
的情绪对自己的伤害有多大、对达成目标并没有帮助,而容忍、满足这些正面的情绪对
自己多有益。光是这样的了解,就可以让自己对负面情绪反应更谨慎、减轻一点。

永远有更好的工作而你没有得到,不要一直想著没有得到的机会,心里满是竞争或忌妒
只会带来更多忧虑、不满,要用思考、分析带来心里的平静。我们习惯把事情看成非黑
即白,其实没有事情是百分之百的好或是百分之百的坏,在现实中生活每件事都是相对
的。拉开思考的角度,更期待的工作不代表没有任何问题,可能带来要付出的代价更高
、工作时间更长、责任更重、甚至置身更强烈的竞争与忌妒。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宠坏了,我们就是忘了自己有多幸运、自己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
事物,很多人根本没有任何工作机会、之前的世代在战乱中生活有多辛苦。如果多想这
些,可以增加我们感恩之心与满足。

不过,满足不是不关心、不求进步、不想学习。如果我们的技能与条件足以作更好的工
作,就应该尽最大努力争取较好的工作。不同的是,如果尝试失败,与其沮丧、生气,
还是可以想办法平静、满足。

办公室的组织气氛,是许多人工作不快乐的来源。有的组织气氛紧绷,有的是同事之间
互不信任,有的是无法忍受苛刻的上司。

到底该如何面对复杂的工作人际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相互依赖而生存的,我们愈能够理解与体会这个事实,我们就愈愿意与
别人合作、相处。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与别人分离不相关,认为「我的钱
是我努力赚来的,我不需要靠别人」,尤其是还年轻、健康的时候,更容易认为「我可
以自己处理,我不需要理会别人」。其实,不论我们做什麽工作,总是还有很多同事对
公司做出贡献,没有了这些同事,公司就不可能存在、我们就不可生存,更不用说我们
需要消费者、供应商了。

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一个人而没有朋友,再强壮也不会快乐、满足、也无法存活。如
果我们要讨论工作中的幸福与满足,我们如何与周围的同事、主管、顾客建立关系,就
是首要因素。基本上我们都具备对人温暖、友善、关爱的能力。如果我们特别花心力与
工作中的人建立良好关系、了解别人、把人性基本的良善特质带到工作场所,就会造成
极大的不同,不论是做什麽工作,都会成为满意的来源之一。而且,如果心里充满温暖
与感情,自己也比较平静、会有更大的力量、判断与决策能力更好。

大家通常等别人开始第一步,这是错误的,就好像做了好久的邻居,但是从来没有人先
去认识另一家人。必须要主动一点,即使第一天新进办公室也要试著表现友善、介绍自
己、询问别人工作。当然,这有时候蛮容易放弃的。有时候我对别人微笑,只得到对方
用怀疑的眼光看著我,如果对方持续表现忽视的态度,我也可能变成同样忽视他们,这
是人性。但是,这也显示我们每个人都对别人有影响,即使只是一个人也可能带来很大
的不同,所以一个人的改变就可能改变工作环境的气氛。

站在了解大家是彼此相互关连、相互依赖的基础上,不论对人是否有特别的感情或是热
情,至少都会比较愿意与他人合作,甚至不必定需要同情心或是同理心。但是如果想要
加强关系、达到更满意的层次,就必须要具备同理心与热情。

同理心应该是公平、没有偏见的。通常我们想到同理心多是对比我们不幸的人,对比我
们有钱、有名的人,就觉得不值得同情,取而代之的是忌妒。其实,不论一个人多有钱
或是多有名,他们还是一样经历生老病死,在同样是人的基础上,他们也是值得同情的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很容易对上司、主管产生忌妒、羡慕、害怕、敌意,因而产生冲
突,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他们想成只是另一个人、就像其他人一样值得同情。

不过,如果我自己到今天的企业工作,碰上了恶劣的主管或是同事,我也不知道我能落
实多少我的建议,我可能也会大叫、摔东西。

钱,是工作与成就的重要指标。

为什麽钱总是赚不够?钱赚得愈多,就真的愈自由、愈有尊严吗?把赚钱当成工作的主
要动力有错吗?

除非我们学会告诉自己:「我这样就够了。」否则我们永远不会真正的满足。追逐金钱
就好像进入终点不断往前延伸的竞赛,你永远不会是赢家。永远有人比你有钱,除非能
够成为世界上极少数最有钱的人,而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极为不可能。所以,你赚一百
万、就想赚一千万,赚了一千万、就想赚一亿。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需要谋生的方法,工作赚钱没有什麽不对,将工作视为生计的主要来
原是很实际的,尤其有了家庭、小孩出生以後,工作养活家庭是高尚的事情。问题是,
如果赚钱从动机变成了目的,我们就再也看见赚钱的目的,只是为了钱而追求金钱,使
我们变得永不满足、成为无止境贪婪的受害者、成了钱的奴隶。

我们需要一定数量的钱,如果极度贫穷,很难想到别人、追求人的基本价值,我们必须
满足温饱需求,才能关怀。

但是有些人假设金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即使是接受佛教思想的人也不例外。例如,藏
语有个描述钱的说法,kunga dhondup,意思是「让每个人快乐、心想事成」。这样对
钱的假设是危险的。如果是很贫穷的国家对钱有这样的态度,可以理解,因为如果经济
能够发展,就可以解决很多社会问题,但是如果社会经济情况已经改善却还残留这样的
想法,那就是因为没有同时培养内在价值。

如果我们将钱与幸福划上等号,就是把自己放在创造财富的循环中。而且,愈有钱,在
很多问题上愈脆弱,因为钱赚得愈多,生活形态就愈挥霍、花费愈多、结果被金钱奴役
得比一开始还深,不论赚多少钱,还是不断担心钱不够。

我认为应该自问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问:「我对人生的基本期待是什麽?」如果期待是外
在导向的,认为幸福是由外而来的、经由创造财富而来的,那就永远会留在追逐金钱的
循环中。如果期待是认为钱虽然重要,但是还有其他因素可能比金钱对幸福的影响更大
,那就会有比较幸福的人生。

所以,追逐金钱的人不妨停下来问自己:「我在做什麽?」「我为什麽要这麽做?」其
实,即使是为赚钱而赚钱的人,心底深处还是相信钱可以使他更快乐,所以最终的动机
是提升幸福。如果是如此,让自己成为金钱与贪婪的奴隶,其实是打击原本的目的、苦
於无止境的需求、自我毁灭。相反的,了解金钱目的的人,才能够将金钱与合理的愿景
相连,即使拥有的钱较少,享受的幸福感却更大,因为他们了解金钱的真正价值,免於
对财富的不切实际的期待。

工作太简单,让人无聊得发疯;工作挑战太大,精神又紧绷得受不了。一定要选择挑战
高的工作,才代表上进、就会有成就感吗?

快乐的生活应该是多元、完整的。一个人不应该只专注在工作或金钱上,这一点很重要
。

一般来说,工作愈困难,满足感愈大。如果你正面临困难,走过之後你绝对会享受到特
别的满足,幸福会来的。挑战可以刺激、促进发展与创意。在挑战的环境中,你的创造
力充分展现、运用,不论是心理上或是身体上要更进一步,就必须有挑战。相反的,在
一切是例行事务、没有挑战的环境,心就变得软弱、有停滞的危险。

不过,生活永远会给我们挑战,我们不用再自己额外找问题增加挑战,而是要把碰到的
挑战转换为创造更大幸福的机会,欢迎挑战、甘心拥抱,把它看作是锻□自己、达到更
大幸福的方法。

如果所做的工作是重复的动作,觉得无聊是蛮自然的。而且,不论是多好的工作、多难
得的升迁,到某个时间点後都会逐渐成为习惯,变得疲倦、不喜欢、不情愿或是缺乏热
情。我也会。

例如我曾在闭关两个星期的最後三天,要连续进行一种非常冗长、复杂的加持仪式。到
了第三天,我整天想的就是「啊!我明天就不用做这件事了!我真期待它结束。」这是
很自然的反应。

每当我觉得不情愿时,就会想到我每天早上吟诵的17世纪印度佛教大师Shantideva的经
诗:只要宇宙尚存、生命尚存,我也就能存在,消除世间悲苦。我一面吟诵,一面就想
到时空之辽阔,就受到很大的鼓舞、感受到很大的力量,那种不情愿、没兴趣的反应就
会消失。

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情,不见得每个人都觉得挑战高的工作比较好。我不认为挑战是满足
的绝对必要条件。例如,自然的对人表达温暖、关爱,不用费任何力气,但是却可以从
中得到很大的满足。

当然有人的工作是非常重复、例行的,不但不具挑战性、甚至本来就很无聊,还必须从
很早工作到很晚,但是,这些人还是可能很快乐,而且,其实这样的人很多。对那些人
来说,工作不见得是他们主要的满足来源,他们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来自其他地方。

我认为我们谈工作与满足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要有个全面的图像。尤其对於工作变化
较少的人,如果工作是唯一的满足来源,如果在工作之外没有个人生活、只有少许的时
间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甚至没有在工作中与同事培养友谊,就很可能不快乐、严重的甚
至会有精神问题。相反的,虽然工作可能无趣,但是有个有趣的生活,有工作之外的兴
趣、能够花时间与家人相处、与朋友出游,就会比较快乐,就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方法
,而由生活其他方面得到满足与成就。快乐的生活,应该是多元、完整的。

有人说只要赚够了钱,工作就不辛苦?有人说要为自己的兴趣工作,就不觉得辛苦?到
底什麽是影响工作中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全世界的工作者都为别人带来幸福,即使是自己看不见工作发挥的影响。我们所食、所
穿、所用,都是由社会上千百人工作提供,虽然他们可能无法直接看到别人受惠,但是
只要经过一点解释,他们就可以了解自己工作对别人的帮助,而以工作为荣、得到成就
感。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经由积极的参与劳动力,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有生产力的一员
,也就间接的对社会贡献。我们顺著这个逻辑思考,就可以发现工作中超越仅仅是养活
自己的目的,感受到工作有更高的目的、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人,就会比较有成就感
,也会有更大的决心,即使没有加薪与升迁,应该还是可以保持工作的兴趣与热情。

对工作的成就感影响最大的,我认为是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的态度。如果抱持的工
作态度是工作就只是为了钱、除了赚薪水之外别无所求,即使把工作当作是事业,还是
很可能不满足。成就与满足与个人的动机有关,如果关心的只有事业的升迁、头衔、任
务,得不到就会挫折、看到别人升迁就忌妒,当然不会满足,甚至还有处处树敌的危险
。但是,如果了解工作更高的目的、把工作看作是志业,就比较能得到内在的满足。

举例来说,年轻出家人刚进入修道,每天必须非常早起床、不断劳动与做杂务、非常晚
睡觉,他还不太了解宗教经文的深意,觉得生活的负担很重、非常累、非常烦、可能做
事都满怀不甘愿。等他开始体会领悟经文的深意、劳动的目的後,他的态度就变了,不
仅心甘情愿从早到晚劳动,而且充满热情,甚至完全没有无聊、疲累的迹象。其实在这
两个阶段中,他的工作时间与内容是一样的,差别只有态度,但是就造成很大的不同。
我想这个情形在所有工作中都是一样的。

不过,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不同的观点、兴趣、倾向,所以发觉工作的意义或更高的
目标的方法也不同,对於某些人可能比较困难。农夫要如何把他的工作看作是志业?可
能要想自己是在照顾自然、孕育生命;工厂作业员要如何找更高的目标?可能要想所生
产的机器最後带来的利益。一个人或许有个无聊的工作,但是他以工作养活小孩、双亲
,养育家庭就可以是他工作的更高目标,当他在工作中觉得无聊或是沮丧,就可以想想
这份工作是如何让每个家人享有温饱、脑中浮现每个人的舒适与幸福,我想这样就可以
给那个人更大的力量,不论他是否喜欢工作,工作都还有个目的。

为什麽我的期待总是落空?为什麽我觉得适合的工作总是得不到?要怎麽样才能得到我
觉得适合、满意的工作?

我们对自己的自我概念经常是我们精神与情绪苦恼的根源。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自己坚
信的自我概念,问题是我们认定的自我概念可能与真实情况不同,产生落差。所以,佛
教很强调建立在实际情况中的自知,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我们如何与别人和世界建立
关系、在特定情况之下如何反应,密切关连。

例如,一个对工作不满、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好的工作、赚更多钱的人,可能是因为对自
己没有真实的认识,不清楚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并不够好,除非他能改变自己的态度、了
解自己的能力,否则他的工作永远一无是处,不会是成就的来源。

要更深层的了解自我,最主要的就是要看到实际情况中的自己,没有扭曲的认识自己的
能力与特质、观察自己、精确的评量自己。这很重要,对自己有真实感,才比较不会有
精神与情绪上的苦恼。

首先要找出阻碍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因素,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愚蠢、固执。我们通常
因为过去经验而坚持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最好的、最正确的,这样的态度有时候是保护
我们的自尊,但是却关闭了让我们看到自己短处的机会。另一个原因是过度骄傲,而导
致膨胀自我的重要性,既无法敞开心胸听别人的建议或批评,也使得自己把不实际的特
质投射在身上、对自己有不实际的期望,而那些不实际的期望通常是无法实现,就成为
一次又一次的不满。

过度贬低自己是另一个障碍。虽然谦卑是很好的特质,但是过度谦卑、自尊太低、甚至
贬损自己、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就是负面的,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也杜绝了改进的可
能、甚至放弃自己。这样的人碰到任何事情都倾向说:不,我不可能做得到。其实每个
人都有很好的智慧、足以完成很多事情,要多想个人的潜力。

还有一个深入了解自我的障碍,就是激动的心。了解自己需要专注思考、分析於自己的
能力、特质,如果内心不断骚动,就没有办法认真内省。

更正确而实际的了解自己,表示更能掌握真实,对工作满足感有正面的影响。例如,大
家在工作中都怕被批评,一被批评就感觉很糟、总是想得到赞美才有满足或是价值感。
虽然更真实的了解自我可能不会影响受批评的程度,但是可能改变一个人对批评的反应
。真实的自知让人有一定程度的自信与内在力量,知道自己真正的能耐与极限,如果受
到合理的批评,就更容易接受、用为学习的机会,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批评,反应也不会
太激烈,因为对自己的特质、技能、知识有自信,也不需要太依赖别人的赞美让自己觉
得有成就。

大家都怕失业。丢了工作,就没了营生的依靠,某种程度也丧失的自己。我们该如何面
对失业的恐惧?

切记,人不是生产的机器,人的生活不只是工作。

失业是西方的概念。在西藏语言中没有失业,西藏大部份的人是农夫、牧人、商人,工
作都是季节性的,季节到了就非常努力工作,季节结束就回家,他们不把那当作是失业
。在西方,经济情况与社会结构都是工作概念中的一部份,失业是很困难的问题,没有
简单的解决方法。我们虽然无法控制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态度。

个人的态度是面对失业问题的重要关键。我们必须了解不确定与改变绝对是现代经济的
一部份,尤其在就业上,今天有工作,也不保证明天有工作。提早了解这一点,如果失
业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不会太吃惊。而且,失业有很多原因是根植於全球经济问题
,所以不用看作是针对个人而难过,或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给周遭的人。单是了解这一
点就可以减轻精神上的不安。

面对失业或是退休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自我印象。尤其有些人高度认同工作角色,
把个人自我概念与工作角色、赚钱多寡紧紧结合在一起,丢了工作好像自己就不再有存
在价值一样。这样的人多半极度重视金钱、地位,而不重视人的内在价值、良善特质。
他们有些以工作头衔作为庇护,欺负威吓下属、陶醉在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中,他们一旦
失去工作,就好像形体上缩小了一号,觉得失去自我、失去价值。这样的人非常愚笨!
除非他们愿意改变自己的基本态度,否则没什麽好建议的。

面对失业问题比较好的方式,也许不只是避免失业,还要处理失业带来的精神上的不安
。人需要更平衡的生活。生活不只是工作、或是赚多少钱,私人生活是完整生活的重要
部份。要了解在工作之外,自己还可以是父母、孩子、兄弟姊妹、还有能力做个友善的
朋友,还可以有其他兴趣嗜好。

所以,如果你有选择,就选择有创意、能够与家庭相处的工作,即使薪水比较少。自己
要有一些休□的时间、一点假期、一些与朋友家人相处的时间,这些都很重要,这样才
是完整的生活。如果生活变成只是生产的工具,很多人类的良善特质将会丧失,就将不
会、也不能成为完整的人。

过去大家的工作多是子承父业,但是现在工作形式、职业的种类很多。我们选择工作时
到底应该考虑那些因素,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

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多的选择,但是如果能够选择、愿意认真思考,最好能够选择不伤害
、不剥削、不欺骗别人的工作,不论是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佛教有「正当的生活」(
right livelihood)的概念,意思是人应该努力从事无害於人的活动,希望大家以合道
德的方式营生,不伤害、不破坏,不欺骗、不狡诈,重点是在谋生的方式,而不是赚多
少钱。

其实对工作满意与否,深深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评量人的
标准偏重赚多少钱,而不是工作的性质,如果洗碗工能够赚很多钱,在美国就不会被视
为是苦工。但是在印度以及其他某些国家,就会对某些工作性质有偏见,例如服务人员
就不是高尚的工作,但是美国强调自由与平等,某种程度就减少了对工作的偏见。

例如,我曾到美国前总统卡特家拜访,他家除了外面有一位警卫,里面非常简单、□实
,他甚至自己做家事。我拜访捷克总统,他的家也非常简□,他还自己来应门。但是,
如果在印度,就无法想像有卸任总统会做这些事情,他们有很多仆人包办做饭、倒茶所
有事情,如果要印度高官做这些事情,那太苛求了。这是文化态度的差异。

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也有文化的差异。例如西藏的中国人与西藏人的态度也不一样。中
国人比较重视钱,西藏没有把钱看得那麽重。如果同样做裁缝,中国裁缝师会日以继夜
工作,要赚钱、赚钱、赚钱。西藏裁缝师也要工作赚钱,但是也可以接受换一杯麦酒,
他们愿意牺牲一点钱,换取更多的休□时间、与家人相处的机会。西藏人认为生活的满
足是全面的。

很难说工作对人的幸福的贡献,到底有多少。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关连、相互影响的。
我享受美好的早餐,这有益於健康,我享有较健康的身体,就可以用我的身体继续工作
。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对我整体的心境都有影响。如果你能够体会生活中所有层面
都是相互关连的,你将会了解,个人的价值、态度、情绪这些不同的因素,都对工作的
成就感以及生活的满足与幸福有所贡献。

达赖喇嘛的建议,许多都看来浅显,甚至让人觉得是熟悉的常识。但是,在忙碌、烦躁
、尔虞我诈的环境中,我们就是很容易遗忘、忽略这些简单的道理。我愿意静下心来,
被达赖喇嘛再提醒一次:我们每个人都是相互依赖而生存的;全世界的工作者都为别人
带来幸福;快乐的生活应该是多元、完整的;工作再快乐,也不该是唯一的满足感来源
。我愿意相信达赖喇嘛,因为我真心期待转变工作的苦痛,让它成为幸福的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健康饮食 - 养生要诀, 素餐好康倒相报.                             BudaFood

		 
精华阅读 | 首篇 | 上一篇 | 转寄 | 返回上层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