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四====== -[3]-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一子品第九 =====導讀===== =====(一)@@[0562a14]@@===== @[0562a14]@聞如是: @[0562a14]@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2a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母人,心懷[[篤信]]-[一]-,唯有一子,恒作是念:『云何當教授比-[4]-,使成為人?』」 @[0562a17]@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義。世尊是諸法之本,[[如來所陳,靡不承受]]-[二]-。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深法,聞已奉行。」 @[0562a2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0562a21]@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0562a22]@世尊告曰:「猶彼[[優婆斯]]心懷篤信,作是教訓:『汝今在家,當如[[質多]]-[三]-長者,亦如[[象童子]]-[四]-。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證弟子,所謂質多長者、象童子也。』若童子意欲剃除鬚髮-[5]-,著[[三法衣]]-[五]-,出家學道,當如[[舍利弗]]-[六]-、[[目犍連]]-[七]-比丘。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所謂舍利弗、目犍連比丘!好學正法,莫作邪業,興起非法;設汝生此染著之想,便當墜墮三惡趣中。善念專心,不得者得,不獲者獲,未得證者,今當受證。所以然者,諸比丘![[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八]-。是故,諸比丘!莫生染著之意,已生當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2b06]@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3]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4] 大正藏無「授彼」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 「鬚髮」,宋、元、明三本作「髮鬚」。 ====[註解]==== [一] 篤信:堅定的信心。 [二] 如來所陳,靡不承受:如來所說的法,沒有不接受的。 [三] 質多:優婆塞名,佛陀稱讚他是在家弟子中「第一智慧」。又譯為「質多羅」。 [四] 象童子:優婆塞名,佛陀稱讚他是在家弟子中「恒坐禪思」第一。又譯為「呵侈阿羅婆」、「手長者」、「首長者」、「手阿羅婆長者子」、「曠野長者」。 [五] 三法衣:出家人的三種袈裟,包括安陀會(日常勞務或就寢時用;貼身的衣)、鬱多羅僧(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安陀會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缽或入聚落王宮,說法教化時用;外套)。 [六] 舍利弗:比丘名,以「智慧第一」聞名。又譯為「舍利子」,因為他的母親名叫「舍利」。 [七] 目犍連: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大目犍連」、「目揵連」、「大目揵連」。 [八] 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實在難以禁得起信徒的供養,(對於修為不夠的人,這些供養能造成障礙,)讓人無法成道。 ====[對應經典]==== * {ref>S17.23} ====[讀經拾得]==== ====[進階辨正]==== [[什麼是「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 [[什麼是「三法衣」]] [[研討:象童子]] =====(二)@@[0562b08]@@===== @[0562b08]@聞如是: @[0562b08]@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2b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篤信優婆斯唯有一女,彼當云何教訓成就?」 @[0562b10]@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義。世尊是諸法之本,如來所陳,靡不承受。唯願世尊與諸比丘說此深法,聞已奉行。」 @[0562b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0562b15]@諸比丘對曰:「如是。」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0562b16]@世尊告曰:「猶彼篤信優婆斯教訓女曰:『汝今在家者,當如[[拘讎多羅]]-[一]-優婆斯、[[難陀母]]-[二]-。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證弟子,所謂拘讎多羅優婆斯、難陀母是。』若女意欲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當如[[讖摩]]-[三]-比丘尼、[[優鉢花色]]-[四]-比丘尼。所以然者,此是其量,此是其限。所謂讖摩比丘尼、優鉢華色比丘尼!好學正法,莫作邪業,興起非法;設汝生此染著之想,便當墜墮三惡趣中。善念專心,不果者果,不獲者獲,未得證者,今當受證。所以然者,-[6]-諸比丘!信施之重,實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之趣。是故,諸比丘!莫生染著之想,已生當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2b29]@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6] 〔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一] 拘讎多羅:優婆夷名,佛陀稱讚她是在家女弟子中「智慧第一」。又譯為「久壽多羅」。 [二] 難陀母:優婆夷名,佛陀稱讚她是在家女弟子中「行守護業」(捨無量心)第一。又譯為「鬱多羅難陀母」。 [三] 讖摩:比丘尼名,佛陀稱讚她是比丘尼中「智慧聰明」第一。「讖」讀音同「趁」。又譯為「差摩」。 [四] 優鉢花色:比丘尼名,佛陀稱讚她是比丘尼中「神足第一,感致諸神」。又譯為「優鉢華色」、「蓮華色」。 ====[對應經典]==== * {ref>S17.24} ====[讀經拾得]==== 本經和前一經中,佛陀以智慧、禪定第一的在家與出家弟子作為佛弟子們的榜樣。 其中「神通第一」的弟子也算「禪定第一」的弟子之一,因為神通是藉由定力而升起的。 有同學提問:「為什麼不是舉慈悲、智慧第一,而是舉禪定、智慧第一?」 因為「慈悲、智慧」是入世的說法,就究竟的出世法來看,則是強調「禪定、智慧」。「禪定」功夫好的,通常已破除了小我,自然入世時也慈悲喜捨,或是四無量心修得特別好。 =====(三)@@[0562c02]@@===== @[0562c02]@聞如是: @[0562c02]@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2c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見一法疾於心者,無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不同者-[7]-,以方便-[8]-法[[不可摸則]]-[二]-,心迴轉疾。是故,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是故,諸比丘!常當降伏心意,令趣善道,亦當作是學。」 @[0562c08]@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7] 宋、元、明三本無「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不同者」二十七字。 [8] 宋、元、明三本無「便」字。 ====[註解]==== [一] 獼猴捨一取一:獼猴在樹叢中抓著樹枝漫遊,放掉一個枝條時,又會抓取另一個枝條。 [二] 不可摸則:不能複製。「摸」在此同「模」,式樣。「則」指準則。 [三] ====[對應經典]==== * 參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二八九|《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89經]]。 * 參考[[agama1:增壹阿含經一子品第九#四|《增壹阿含經》卷四〈一子品9〉第4經]]。 * 參考{ref>S12.61} ====[讀經拾得]==== *《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89經與本經呼應:「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CBETA, T02, no. 99, p. 81, c14-17) 《本事經》卷二〈一法品 1〉也有相關的經文及實修法:「我觀世間無別一法,速疾迴轉,猶如其心。所以者何?是心於境速疾迴轉,世出、世間無可為喻,汝等應取如是心相。善取相已,應善思惟;善思惟已,應善觀察;善觀察已,應善安住;善安住已,若不覺有內貪欲纏,汝等復應審諦觀察:我今為有內貪欲纏而不覺耶?我今為無內貪欲纏而不覺耶?」(CBETA, T17, no. 765, p. 672, c5-12) *佛陀表示沒有任何事物比心更迅速的了。 就像獼猴在樹叢中抓著樹枝漫遊,放掉一個枝條時,又會抓取另一個枝條。我們的心不斷執取、攀緣各種事物,迅速地從一個對象攀緣到另一個對象,無法保持專注、穩定,捉摸不定。因此,一般人無法敏銳地觀察到心的變化。 修行人要練習專注,讓心穩定地專注在目標上,以往善的方向發展。 =====(四)@@[0562c10]@@===== @[0562c10]@聞如是: @[0562c10]@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2c1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見一法疾於心者,無譬可喻。猶如獼猴捨一取一,心不專定。心亦如是,前想、後想所念不同。是故,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觀察心意所由。是故,諸比丘!常當降伏心意,得趣善道。-[9]-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2c16]@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9] 是故=如是【宋】【元】【明】 「是故」,宋、元、明三本作「如是」。 「如是」,大正藏原為「是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二八九|《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89經]]。 * [[agama1:增壹阿含經一子品第九#三|《增壹阿含經》卷四〈一子品9〉第3經]]。 * {ref>S12.61} ====[讀經拾得]==== =====(五)@@[0562c18]@@===== @[0562c18]@聞如是: @[0562c18]@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2c1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念之起,當下輪迴}--<我恒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此人如屈伸臂頃墮-[10]-[[泥黎]]-[一]-中。所以然者,由惡心故,心之生病墜墮地獄。>-」 @[0562c22]@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猶如有一人,  心懷瞋恚想,\\  今告諸比丘,  廣演其義趣。\\  今正是其時,  設有命終-[11]-者,\\  假令入地獄,  由心穢行故。\\ @[0562c27]@「是故,諸比丘!當降伏心,勿生穢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2c28]@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0] 泥黎=泥犂【宋】【元】【明】 「泥黎」,宋、元、明三本作「泥犂」。 「泥犂」,大正藏原為「泥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泥犂」。 [11] 者=時【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時」。 「時」,大正藏原為「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時」。 ====[註解]==== [一] 泥黎:地獄。 [二] [三]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43.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43經。]] * {ref>Itv20} ====[讀經拾得]==== =====(六)@@[0563a01]@@===== @[0563a01]@聞如是: @[0563a01]@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3a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恒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如屈伸臂頃而生天上。所以然者,由善心故;已生善心,便生天上。」 @[0563a04]@爾時,世尊便說偈-[1]-言: 「設復有一人,  而生善妙心,\\  今告諸比丘,  廣演其義趣。\\  今正是其時,  設有命終者,\\  便得生天上,  由心善行故。\\ @[0563a10]@「是故,諸比丘!當發淨意,勿生穢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3a11]@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為「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44.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44經。]] * {ref>Itv21} ====[讀經拾得]==== 本經及前一經所說,也可以解讀為日常生活中,一念之起,當下輪迴。《雜阿含經》卷十六[[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三二|第432經]]也將輪迴五道比喻為五個輻條相連的車輪,強調輪迴如同輪子的快速旋轉般。 這些經文可以說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在《阿含經》中的出處。 =====(七)@@[0563a13]@@===== @[0563a13]@聞如是: @[0563a13]@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3a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一]-,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男子見-[2]-女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二]-,動歷[[劫]]數。」 @[0563a19]@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梵音柔軟聲,  如來說難見;\\  或復有時見,  繫念在目前]]-[三]-。\\  亦莫與女人,  往來與言語;\\  [[恒羅伺捕人]]-[四]-,  不得至[[無為]]-[五]-。\\ @[0563a24]@「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六]-。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3a25]@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2] 女+(人)【宋】*【元】*【明】* 「女」,宋、元、明三本作「女人」。 大正藏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一] 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沒有見到其他的事物更勝妙而能夠眩惑世人的。 [二] 五道: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為「六道」中阿修羅道散布於其餘道中,因此經中有時說「六道」、有時說「五道」。 [三] 梵音柔軟聲,如來說難見;或復有時見,繫念在目前:具有美妙柔軟聲音的人,平常不易見到,若有時見到了,會讓人時常回想起來,歷歷在目。 [四] 恒羅伺捕人:總是像有張羅網般,伺機補捉人。 [五] 無為:無造作的;不是由因緣而生的(因此也不會隨因緣而滅),在這裡指涅槃。「為」是「造作」的意思。 [六] 當除諸色,莫起想著:色境進入感官中,經過意根的作用,賦予其意義,而浮現出心中的影像,應當如實地觀察,破除對於色境的貪愛染著。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01.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1~5經。]] ====[讀經拾得]==== =====(八)@@[0563a27]@@===== @[0563a27]@聞如是: @[0563a27]@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3a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3]-不生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女見男子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 @[0563b04]@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若生顛倒想,  興念恩愛心,\\  -[4]-除念意染著,  便無此諸穢。\\ @[0563b08]@「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3b09]@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3] 不生=不至【宋】【元】【明】 「不生」,宋、元、明三本作「不至」。 「不至」,大正藏原為「不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至」。 [4] 除念=念除【宋】【元】【明】 「除念」,宋、元、明三本作「念除」。 「念除」,大正藏原為「除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念除」。 ====[註解]==== [一] 當除諸色,莫起想著:色境進入感官中,經過意根的作用,會浮現出心中的影像,自行賦予其意義,應當如實地觀察,破除對於色境的貪愛染著。 [二] [三]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06.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6~10經。]] ====[讀經拾得]==== =====[導讀:五蓋]===== 五蓋是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 -貪欲蓋:感官慾望。 -瞋恚蓋:生氣。 -睡眠蓋:昏沉和嗜睡。 -掉悔蓋(調戲蓋):心浮動靜不下來。「掉」又譯為「掉舉」,心浮動不安;「悔」即「追悔」,於所作的事心懷憂惱。 -疑蓋:疑惑。 五蓋會阻礙入定。覺察五蓋生滅的因緣,進而去除造成五蓋的原因、避免五蓋生起,而調伏五蓋,是修行的一個重要環節。 =====(九)@@[0563b11]@@===== @[0563b11]@聞如是: @[0563b11]@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3b1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一]-,無欲想便起欲想;已起欲想便增益。無瞋恚想便起瞋恚;已起瞋恚便增多。無睡眠想便起睡眠;已起睡眠便增多。無[[調戲]]-[二]-想便起調戲;已起調戲便增多。無疑想便起疑想;已起疑想便增多。亦當[[觀惡露不淨]]-[三]-想。設作亂想,無欲想便有欲想;已有欲想便增多。瞋恚、睡眠,本無疑想便起疑想;-[5]-疑想已起便增多。是故,諸比丘!莫作亂想,常當專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3b21]@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5] 疑想已起=已起疑想【宋】【元】【明】 「疑想已起」,宋、元、明三本作「已起疑想」。 「已起疑想」,大正藏原為「疑想已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起疑想」。 ====[註解]==== [一] 不見一法:此指沒有其他的事物像亂想 (不如實觀、不保持正念) 一般。 [二] 調戲:即「掉舉」,心浮動不安。 [三] 觀惡露不淨:即「不淨觀」,以心念專注觀察身體各組成成分的不淨,可以對治貪欲。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11.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11~15經。]] ====[讀經拾得]==== 沒有其他的事物像亂想 (不如實觀、不保持正念) 一般,會導致五蓋 (貪、瞋、睡眠、掉舉、疑,五種對於禪定的障礙) 的增長。 =====(一〇)@@[0563b23]@@===== @[0563b23]@聞如是: @[0563b23]@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63b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法中,[[不見一法]]-[一]-,未有欲想便不生欲想;已生欲想便能滅之。未生瞋恚想便不生,已生瞋恚想便能滅之。未生睡眠想便不生;已生睡眠想便能滅之。未生調戲想便不生;已生調戲想便能滅之。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滅之。亦當觀惡露不淨,已觀惡露不淨,未生欲想便不生;已生便能滅之。未生瞋恚便不生;已生瞋恚便能滅之。乃至疑,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滅之。是故,諸比丘!常當專意觀不淨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563c06]@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斯及二心  一墮一生天\\  男女-[6]-想受樂  二欲想在後\\ ====[校勘]==== [6] 想受=相愛【元】【明】 「想受」,元、明二本作「相愛」。 「相愛」,大正藏原為「想受」,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相愛」。 ====[註解]==== [一] 不見一法:此指沒有其他的事物像專意 (如實觀、保持正念) 一般。 [二] [三] ====[對應經典]====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016.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第16~20經。]] ====[讀經拾得]==== 沒有其他的事物像專意 (如實觀、保持正念) 一般,能夠滅除五蓋 (貪、瞋、睡眠、掉舉、疑,五種對於禪定的障礙)。 ====[進階辨正]==== [[什麼是「不見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