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增壹阿-[31]-含經三供養品第二十-[32]-二======

=====導讀=====

=====(一)@@[0607a01]@@=====

@[0607a01]@聞如是:

@[0607a01]@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7a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人,世人所應供養。云何為三?[[如來、至真、等正覺]],世人所應供養;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0607a05]@「有何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乎?夫如來者,不伏者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未得解脫者令得解脫,未般涅槃者使成涅槃,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病者與作救護。最尊第一,魔若魔天、天及人民,於中最尊福田,可敬可貴,與人作-[1]-導,令知正路,未知道者與說-[2]-導教,以此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

@[0607a12]@「復有何因緣,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乎?比丘當知,漏盡阿羅漢以度生死-[3]-源,更不復受有,[*]以得無上法,[*]淫、怒、癡盡,永不得全,是世福田。以此因緣本末,使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

@[0607a17]@「復以何因緣,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比丘當知,轉輪聖王以法治化,終不殺生,復教[*]化人使不殺生;自不-[4]-盜竊,亦復教-[5]-他人使不-[6]-偷盜;自不[*]淫-[7]-泆,復教他人不行[*]淫泆;自不妄語,亦復教-[8]-人使不妄語;自不兩舌,鬪亂彼此,亦復教他人使不兩舌;自不-[9]-嫉妬、恚、癡,亦復教他人不習此法;自行正見,復教他人使不邪見。以此因緣,以此本末,使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0607a26]@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30] 〔增壹阿含經〕-【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增壹阿含經」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增壹阿含經」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31]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32] 二=一【聖】
    「二」,聖本作「一」。
    「一」,大正藏原為「二」,今依據聖本改作「一」。

[1] 導=道【聖】
    「導」,聖本作「道」。
    「道」,大正藏原為「導」,今依據聖本改作「道」。


[2] 導=道【宋】【元】【明】【聖】
    「導」,宋、元、明、聖四本作「道」。
    「道」,大正藏原為「導」,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道」。


[3] 源=原【宋】【元】【明】
    「源」,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為「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4] 盜=偷【聖】
    「盜」,聖本作「偷」。
    「偷」,大正藏原為「盜」,今依據聖本改作「偷」。


[5] 他=化【宋】
    「他」,宋本作「化」。
    「化」,大正藏原為「他」,今依據宋本改作「化」。


[6] 偷盜=盜竊【宋】【元】【明】
    「偷盜」,宋、元、明三本作「盜竊」。
    「盜竊」,大正藏原為「偷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盜竊」。


[7] 泆=沃【元】
    「泆」,元本作「沃」。
    「沃」,大正藏原為「泆」,今依據元本改作「沃」。


[8] (他)+人【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他人」。
    大正藏無「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9] 嫉妬=妬嫉【宋】【元】【明】
    「嫉妬」,宋、元、明三本作「妬嫉」。
    「妬嫉」,大正藏原為「嫉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妬嫉」。



====[註解]====

[] 轉輪聖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聖王。又譯為「轉輪王」。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二)@@[0607a28]@@=====

@[0607a28]@聞如是:

@[0607a28]@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7a29]@爾時,世尊告阿難:「-[10]-有三善根,不可窮盡,漸至涅槃界。云何為三?所謂於如來所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11]-正法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12]-聖眾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是謂,阿難!此三善根不可窮盡,得至涅槃界。是故,阿難!當求方便,獲此-[13]-不可窮盡之福。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0607b07]@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0] (曰)+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曰有」。
    大正藏無「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1] 正法+(中)【宋】【元】【明】
    「正法」,宋、元、明三本作「正法中」。
    大正藏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2] 聖眾+(所)【宋】【元】【明】
    「聖眾」,宋、元、明三本作「聖眾所」。
    大正藏無「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 不可窮=三不可【宋】【元】【明】
    「不可窮」,宋、元、明三本作「三不可」。
    「三不可」,大正藏原為「不可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三不可」。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三)@@[0607b09]@@=====

@[0607b09]@聞如是:

@[0607b09]@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7b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痛]]-[一]-。云何為三?所謂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諸比丘當知,彼樂痛者,欲愛使也;彼苦痛者,瞋恚使也;不苦不樂痛者,是-[14]-癡使也。是故,諸比丘!當學方便,求滅此使。所以然者,當自-[15]-[[熾然]]-[二]-,當自修行-[16]-法,得無比法。諸比丘當知,我滅度後,其有比丘念自[*]熾然,修-[17]-其行法,得無比法,此則是第一[[聲聞]]-[三]-。

@[0607b17]@「云何,比丘!當自[*]熾然,當自修行,得修行法,獲無比法?於是,比丘![[內自觀身,外自觀身,內外自觀身而自遊戲]]-[四]-;內觀痛,外觀痛,內外觀痛;內觀意,外觀意,內外觀意;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而自遊戲。如是,比丘!當自[*]熾然,-[18]-盛修行其法,得無比法。-[19]-諸比丘行此法者,於聲聞中第一弟子。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0607b24]@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4] 癡=護【宋】
    「癡」,宋本作「護」。
    「護」,大正藏原為「癡」,今依據宋本改作「護」。


[15] 熾然=然熾【宋】【元】【明】*
    「熾然」,宋、元、明三本作「然熾」。
    「然熾」,大正藏原為「熾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然熾」。


[16] (當修行)+法【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當修行法」。
    大正藏無「當修行」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 其行=行其【宋】【元】【明】
    「其行」,宋、元、明三本作「行其」。
    「行其」,大正藏原為「其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行其」。


[18] 〔盛〕-【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19] 諸+(有)【宋】【元】【明】
    「諸」,宋、元、明三本作「諸有」。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一] 痛:即是「受」的意思。受是無常變易的,因此是苦(痛)的。

[二] 熾然:猛烈燃燒的樣子,在這裡引申指明亮、明白的樣子。

[三] 聲聞:從佛聽法而修行的佛弟子。另譯為「弟子」。

[四] 內自觀身,外自觀身,內外自觀身而自遊戲...內外觀法而自遊戲:專注於四念處而能任意自在,不受身受心法的束縛。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c.f. 《雜阿含經》第468經:「樂受所受時,則不知樂受,貪使之所使,不見出要道。苦受所受時,則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要道。不苦不樂受,正覺之所說,不善觀察者,終不度彼岸。比丘勤精進,正知不動轉,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覺知。覺知諸受者,現法盡諸漏,明智者命終,不墮於眾數,眾數既已斷,永處般涅槃。」

=====(四)@@[0607b26]@@=====

@[0607b26]@聞如是:

@[0607b26]@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7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云何為三?一者女人,覆則妙,露則不妙;婆羅門呪術,覆則妙,露則不妙;邪見之業,覆則妙,露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

@[0607c02]@「復有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云何為三?日、月,露則妙,覆則不妙;如來法語,露則妙,覆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

@[0607c05]@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女人及呪術,  邪見不善行,\\
 此是世三法,  覆隱而最妙。\\
 日-[20]-月廣所照,  如來正法語,\\
 此是三世法,  露則第一妙。\\

@[0607c10]@「是故,諸比丘!當露現如來法,勿使覆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0607c11]@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20] 月=日【元】
    「月」,元本作「日」。
    「日」,大正藏原為「月」,今依據元本改作「日」。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A03.129}
(內容似乎無對應?ywliu)

====[讀經拾得]====

可能會有人以為本經中說女人「覆則妙,露則不妙」有歧視意味,其實這是對聽眾的比丘所說,女人跑去比丘僧團暴露的話,會干擾他們修行,因此「覆則妙,露則不妙」。

=====(五)@@[0607c13]@@=====

@[0607c13]@聞如是:

@[0607c13]@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7c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三有為[[有為]]-[]-相。云何為三?知所從起,知當遷變,知當滅盡。彼云何知所從起?所謂生,長大成-[21]-五陰形,得諸持、入,是謂-[22]-所從起。彼云何為滅盡?所謂死,命過不住、無常,諸陰散壞,宗族別離,命根斷絕,是謂為滅盡。彼云何變易?齒落、髮白、氣力竭盡,年遂衰微,身體解散,是謂為變易法。是為,比丘!三有為有為相,當知此三有為相,善分別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607c23]@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21] (此)+五【宋】【元】【明】
    「五」,宋、元、明三本作「此五」。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2] (知)+所【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知所」。
    大正藏無「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 有為:有造作的;因緣而生的。「為」是「造作」的意思。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A03.047}

====[讀經拾得]====

=====-[23]-(六)@@[0607c24]@@=====

@[0607c24]@聞如是:

@[0607c24]@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7c2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人有三相三法,不可[[恃怙]]-[]-。云何為三?於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0607c28]@「云何愚者不可思惟而思念之?於是,[[愚者意三行]]-[]-便思憶之。云何為三?於是,愚者起嫉心,於他財物及於女色,心念-[1]-惡言悉興嫉心:『彼之所有,願是我許。』如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

@[0608a03]@「云何愚者不可論說而論說之?於是,愚者造口四過。云何為四?於是,愚者恒喜妄言、綺語、惡口、鬪亂彼此。如是,愚者造口四過。

@[0608a06]@「云何愚者造於惡行?於是,愚者造身惡行,常念殺生、竊盜、[*]淫泆。如是,愚者造於惡行。如是,比丘!愚者有此三行,愚癡之人習此三事。

@[0608a09]@「復次,比丘!智者有三事,當念修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應論說者,便論說之;應行善者,便修行善。

@[0608a12]@「彼云何智者應思惟事,便思惟之?於是,智者思惟意三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不嫉妬、恚、癡,常行正見,見他財貨,不生想念。如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

@[0608a16]@「云何智者應論-[2]-說之?於是,智者成就口四行。云何為四?於是,智者不行妄語,亦不教人妄語,見人妄語者意不喜樂,是謂智者而護其口。復次,智者不行綺語、惡口、鬪亂彼此,亦不教人使行綺語、惡口、鬪亂。如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0608a22]@「云何智者成就身三行?於是,智者思惟身行,無所觸犯。然復智者自不殺生,亦不教人殺生,見人殺者心不喜樂。自不偷-[3]-竊,不教人盜,見人盜者心不喜樂。亦不淫泆,見他女-[4]-人色,心不起想,亦不教人使行[*]淫泆。設見老母,視之如己親,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無高下。如是,智者身成就三行,是謂智者所行。如是,比丘!有此三-[5]-有為之相。是故,諸比丘!愚者三相常當捨離,此三智者所行,不-[6]-發[[斯須]]-[]-。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608b03]@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23] ~A. III. 2-9.
    ???


[1] 惡=要【宋】
    「惡」,宋本作「要」。
    「要」,大正藏原為「惡」,今依據宋本改作「要」。


[2] (說者便論)+說之【宋】【元】【明】【聖】
    「說之」,宋、元、明、聖四本作「說者便論說之」。
    大正藏無「說者便論」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3] 竊=盜【聖】
    「竊」,聖本作「盜」。
    「盜」,大正藏原為「竊」,今依據聖本改作「盜」。


[4]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5] 〔有為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為之」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有為之」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6] 發=廢【宋】【元】【明】
    「發」,宋、元、明三本作「廢」。
    「廢」,大正藏原為「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廢」。



====[註解]====

[] 恃怙:依靠、憑藉。

[] 愚者意三行:愚者意念起貪、瞋、癡這三種造作。

[] 斯須:片刻、短暫的時間。

====[對應經典]====

  * {ref>A03.002}
  * {ref>A03.003}
  * {ref>A03.004}
  * {ref>A03.005}
  * {ref>A03.006}
  * {ref>A03.007}
  * {ref>A03.008}
  * {ref>A03.009}

====[讀經拾得]====

=====(七)@@[0608b04]@@=====

@[0608b04]@聞如是:

@[0608b04]@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8b0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法,[[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7]-未曾瞻覩,我及爾等-[8]-曾不見聞。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未曾瞻覩,我及爾等[*]曾不見聞。賢聖三昧、賢聖智慧,不可覺知,不見、不聞,如今我身并及-[9]-汝等,皆悉覺知賢聖禁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皆悉成就,不復受有,已斷生死根原。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此三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608b14]@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7] 未=末【元】*
    「未」,元本作「末」。
    「末」,大正藏原為「未」,今依據元本改作「末」。


[8] 曾不=不曾【宋】*【元】*【明】*
    「曾不」,宋、元、明三本作「不曾」。
    「不曾」,大正藏原為「曾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曾」。


[9] 汝=爾【宋】【元】【明】
    「汝」,宋、元、明三本作「爾」。
    「爾」,大正藏原為「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爾」。



====[註解]====

[] 不可覺知:(學習佛法以前)不曾覺知。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10]-(八)@@[0608b16]@@=====

@[0608b16]@聞如是:

@[0608b16]@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8b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甚可-[11]-敬愛,世人所貪。云何為三?所謂少壯,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無病,甚可愛敬,世人所貪。壽命,甚可愛敬,世人所貪。是謂,比丘!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

@[0608b21]@「復次,比丘!雖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然更有三法,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云何為三?雖有少壯,然必當老,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無病,然必當病,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壽命,然必當死,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是故,-[12]-諸比丘!-[13]-設有少壯,當求不老,至涅槃界;雖有無病,當求方便,使不有病;雖有壽命,當求方便,使不命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608c02]@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0] ~A. III. 39. Madā.
    ???


[11] 敬愛=愛敬【宋】【元】【明】
    「敬愛」,宋、元、明三本作「愛敬」。
    「愛敬」,大正藏原為「敬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愛敬」。


[12] 〔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3] 設=雖【宋】【元】【明】
    「設」,宋、元、明三本作「雖」。
    「雖」,大正藏原為「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雖」。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Zho117}
  * {ref>A03.038}
  * {ref>A03.039}

====[讀經拾得]====

=====(九)@@[0608c03]@@=====

@[0608c03]@聞如是:

@[0608c03]@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8c0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春時天雨大雹,設如來不出-[14]-世,眾生入地獄,亦復如是。是時,女人入地獄多於男子。所以然者,比丘當知,以三事故,眾生之類,身壞命終,入三惡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睡眠、[[調戲]]-[一]-,有此三事纏著心意,身壞命終,入三惡趣。

@[0608c09]@「女人竟日習翫三法而自[[娛樂]]-[二]-。云何為三?晨朝以嫉妬心而自-[15]-纏縛,若至日中,復以睡眠結而自-[16]-纏裹,向暮以貪欲心而自[*]纏縛。以此因緣,使彼女人身壞命終,生三惡趣。是故,諸比丘!當念離此三法。」

@[0608c14]@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嫉妬睡眠-[17]-調,  貪欲是惡法,\\
 牽人至地獄,  至竟無解脫。\\
 是-[18]-以當捨離,  嫉妬及睡調,\\
 亦當捨於欲,  莫造彼惡行。\\

@[0608c20]@「是故,諸比丘!當念去離嫉妬,無慳悋心,常行惠施,不著睡眠,當行不-[19]-染,不著貪欲。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608c22]@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4] 世+(時)【宋】【元】【明】
    「世」,宋、元、明三本作「世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5] 纏縛=纏絡【宋】*【元】*【明】*,=纏裹【聖】*
    ????


[16] 纏裹=纏絡【宋】【元】【明】
    「纏裹」,宋、元、明三本作「纏絡」。
    「纏絡」,大正藏原為「纏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纏絡」。


[17] 調=掉【元】【明】
    「調」,元、明二本作「掉」。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18] 以=故【聖】
    「以」,聖本作「故」。
    「故」,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聖本改作「故」。


[19] 染=淨觀【宋】【元】【明】,=淨【聖】
    ????



====[註解]====

[一] 調戲:即「掉舉」,心浮動不安。

[二] 娛樂:沉迷的意思。

[三] 

====[對應經典]====

  * {ref>A03.127}
(內容不像對應經典?ywliu)

====[讀經拾得]====

=====(一〇)@@[0608c24]@@=====

@[0608c24]@聞如是:

@[0608c24]@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8c2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法,習之、翫之,不知厭足,亦復不能至休息處。云何為三?所謂貪欲。若有人習此法,[[初]]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20]-有人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1]-之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609a03]@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供養.三善根  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2]-覺  愛敬.-[3]-春.無足\\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4]-二-[5]- 


====[校勘]====

[20] 有人=人有【宋】【元】【明】
    「有人」,宋、元、明三本作「人有」。
    「人有」,大正藏原為「有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人有」。


[1]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 覺=學【宋】【元】【明】
    「覺」,宋、元、明三本作「學」。
    「學」,大正藏原為「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學」。


[3] 春無=無厭【宋】【元】【明】【聖】
    「春無」,宋、元、明、聖四本作「無厭」。
    「無厭」,大正藏原為「春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無厭」。


[4] 二=一【聖】
    「二」,聖本作「一」。
    「一」,大正藏原為「二」,今依據聖本改作「一」。


[5]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A03.104}
(內容不對應)

====[讀經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