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

-[18]-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三寶品第二十一

=====導讀=====

=====-[19]-(一)@@[0601c27]@@=====

@[0601c27]@聞如是:

@[0601c27]@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1c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自歸之德。云何為三?所謂歸佛第一之德,歸法第二之德,歸僧第三之德。

@[0602a01]@「彼云何名為歸佛之德?-[1]-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2]-有想、無想,至-[3]-[[尼-[4]-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5]-[[酥]]-[]-,由酥得[[醍醐]]-[]-;然-[6]-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諸-[7]-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8]-諸有眾生[[承事]]-[]-佛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9]-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0602a11]@「云何名為自歸法者?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10]-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諸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無欲、無染,滅盡、涅槃;然涅槃法,於諸法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諸有眾生承事法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0602a20]@「云何名為自歸聖眾?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謂聖眾者,大眾大聚-[11]-者,有形之類眾生之中,如來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0602a29]@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第一承事佛,  最尊無有上;\\
 次復承事法,  無欲無所著;\\
 敬奉賢聖眾,  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  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  處眾為正導;\\
 亦得最妙座,  自然食甘露。\\
 身著[[七寶衣]]-[]-,  為人之所敬;\\
 戒具最完全,  諸根不缺漏。\\
 亦獲智慧海,  漸至涅槃界;\\
 有此三歸者,  趣-[12]-道亦不難。」\\

@[0602b11]@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8]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19] ~A. IV. 34. Pasāda.
    ???


[1] 諸=謂【宋】【元】【明】
    「諸」,宋、元、明三本作「謂」。
    「謂」,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謂」。


[2] 有想無想~Saññino vā asaññino.
    ???


[3] 尼維先天~Nevasaññināsaññino.
    ???


[4] 維=惟【宋】*【元】*【明】*
    「維」,宋、元、明三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為「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惟」。


[5] 酥=蘓【聖】*
    「酥」,聖本作「蘓」。
    「蘓」,大正藏原為「酥」,今依據聖本改作「蘓」。


[6] 復=後【宋】【元】【明】
    「復」,宋、元、明三本作「後」。
    「後」,大正藏原為「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後」。


[7] (所)+有【聖】
    「有」,聖本作「所有」。
    大正藏無「所」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8] 諸有=所有諸【聖】
    「諸有」,聖本作「所有諸」。
    「所有諸」,大正藏原為「諸有」,今依據聖本改作「所有諸」。


[9]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10] 復=彼【宋】【元】【明】
    「復」,宋、元、明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為「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11]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2] 道=導【聖】
    「道」,聖本作「導」。
    「導」,大正藏原為「道」,今依據聖本改作「導」。



====[註解]====

[] 尼維先天:即「非想非非想處天」,為無色界第四天,三界中最高天,故又名有頂天。此處無粗想之煩惱,故謂非想;然非無細想之煩惱,故謂非非想。外道錯認此處為真正的涅槃處。

[] 酪:以動物乳汁發酵所製成的軟質乾酪(英文為cheese)。

[] 酥:在動物乳汁發酵過程中取出的浮皮煎出油去渣而成的奶油為生酥(英文為cream),生酥進一步發酵所產生的乳酪為熟酥(英文為butter)。

[] 醍醐:將熟酥置於盤上以溫火加熱,所滴融出的無水奶油(英文為butter oil),乳脂肪含量接近100%,為油脂狀的凝結物,甘美溫潤,在古代被視為純一無雜的上等美味。

[] 承事:聽從、事奉。

[] 七寶衣:七寶之衣、寶衣。珍寶衣服。???


====[對應經典]====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一#九〇二|《雜阿含經》卷三十一第902經]]。
  * {ref>A04.034}
  * {ref>A05.032}

====[讀經拾得]====

=====-[13]-(二)@@[0602b12]@@=====

@[0602b12]@聞如是:

@[0602b12]@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2b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福之業。云何為三?施為福業,[[平等]]-[]-為福業,思惟為福業。

@[0602b15]@「彼云何名施為福業?若有一人,開心布施[[沙門、婆羅門]]-[]-、極貧窮者、孤獨者、無所趣向者,須食與食,須漿給漿,衣被、飯食、床臥之具、病瘦醫藥、香花、宿止,隨身所便,無所愛惜,-[14]-此名-[15]-曰施福之業。

@[0602b19]@「-[16]-云何名平等為福業?若有一人不殺、不盜,恒知慚愧,不興惡想。亦不盜竊,好惠施人,無貪悋心,語言和雅,不傷人心。亦不他-[17]-淫,自修梵行,[[己色自足]]-[]-。亦不妄語,恒念至誠,不欺誑言,世人所敬,無有增損。亦不飲酒,恒知避亂。復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上下遍滿其中,無量無限,不可限,不可稱計。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隱。復以悲、喜、護心,普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爾,八方、上下悉滿其中,無量無限,不可稱計。以此悲、喜、護心悉滿其中,是謂名為平等-[18]-為福-[19]-之業。

@[0602c02]@「彼-[20]-法云何名思惟為福業?於是,比丘!修行念覺意,依無欲、依無觀、依滅盡、依出要。修-[21]-法覺意,修念覺意,修猗覺意,修定覺意,修護覺意,-[22]-依無欲、依無觀、依滅盡、依出-[23]-要。是謂名為思惟為福-[24]-業。

@[0602c07]@「如是。比丘!有此三福之業。」

@[0602c07]@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布施及平等,  慈心護思惟;\\
 有此三處所,  智者所親近。\\
 此間受其報,  天上亦復然;\\
 緣有此三處,  生天必不疑。\\

@[0602c13]@「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索此三處。如是,諸比丘!當作如是學。」

@[0602c14]@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3] ~cf. A. IV. 32(gāthā)
    ???


[14] 此名曰施福=是謂布施為福【宋】【元】【明】
    「此名曰施福」,宋、元、明三本作「是謂布施為福」。
    「是謂布施為福」,大正藏原為「此名曰施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是謂布施為福」。


[15] 〔曰〕-【聖】
    聖本無「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曰」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16] (彼)+云何【宋】【元】【明】
    「云何」,宋、元、明三本作「彼云何」。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 淫=媱【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媱」。
    「媱」,大正藏原為「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媱」。


[18] 〔為〕-【聖】
    聖本無「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為」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19] 〔之〕-【聖】
    聖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20] 〔法〕-【明】
    明本無「法」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法」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21] (擇)+法【聖】
    「法」,聖本作「擇法」。
    大正藏無「擇」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22] 〔依無欲〕-【聖】
    聖本無「依無欲」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依無欲」三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23] 要+(道)【聖】
    「要」,聖本作「要道」。
    大正藏無「道」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24] (之)+業【宋】【元】【明】
    「業」,宋、元、明三本作「之業」。
    大正藏無「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 平等:心中平等,不與他人計較;不執著自我與他人的分別。

[] 沙門、婆羅門:修行人的統稱。

[] 己色自足:

====[對應經典]====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六九|《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9經]]。
  * {ref>A04.032}
  * {ref>Tn0150A-6}
(以上三經所說內容和此經似乎不能直接對應。適合當成對應經典嗎?ywliu)

====[讀經拾得]====

施為福業,能對治貪欲;平等為福業,除了貪欲外也能對治瞋恚;思惟為福業,能夠對治愚癡。

作這三福,能伏三毒,自然有善報。

Also to incorporat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802402589933579/

=====-[25]-(三)@@[0602c16]@@=====

@[0602c16]@聞如是:

@[0602c16]@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2c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云何為三?於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復外識未應來趣,便不成胎。若復-[26]-欲識來趣,父母不集,則-[27]-非成胎。若復母人無欲,父母共集一處,爾時父欲意盛,母不大-[28]-慇懃,則[*]非成胎。若復父母集在一處,母欲熾盛,父不大[*]慇懃,則非成胎。

@[0602c24]@「若復父母集在一處,父有風病,母有冷病,則不成胎。若復父母集在一處,母有風病,父有冷病,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身水氣偏多,母無此患,則[*]非成胎。

@[0602c28]@「若復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相有子,母相無子,則不成胎。-[29]-若有時父母集在一處,母相有子,父相無子,則不成胎。若復有時父母俱相無子,則[*]非成胎。

@[0603a02]@「若復有時-[1]-[[識神]]-[一]-趣胎,父行不在,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母遠行不在,則-[2]-不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父身遇重患,時識神來趣,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母身得重患,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3]-集一處,識神來趣,然復父母身俱得疾病,則[*]非成胎。

@[0603a10]@「若復,比丘!父母集在一處,父母無患,-[4]-識神來趣,然復父母俱相有兒,此則成胎。是謂有此三因緣而來受胎。是故,-[5]-比丘,當求方便,斷三因緣。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603a14]@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25] ~cf. M. 38. Taṅh saṇkhaya sutta.
    ???


[26] 欲識=識欲【宋】【元】【明】【聖】
    「欲識」,宋、元、明、聖四本作「識欲」。
    「識欲」,大正藏原為「欲識」,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識欲」。


[27] 非=不【聖】*
    「非」,聖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非」,今依據聖本改作「不」。


[28] 慇懃=殷勤【聖】*
    「慇懃」,聖本作「殷勤」。
    「殷勤」,大正藏原為「慇懃」,今依據聖本改作「殷勤」。


[29] 若+(復)【宋】【元】【明】
    「若」,宋、元、明三本作「若復」。
    大正藏無「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 識神~Viññāṇaṃ.
    ???


[2] 不=非【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非」。
    「非」,大正藏原為「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非」。


[3] 集+(在)【宋】【元】【明】
    「集」,宋、元、明三本作「集在」。
    大正藏無「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4] 識神=神識【明】
    「識神」,明本作「神識」。
    「神識」,大正藏原為「識神」,今依據明本改作「神識」。


[5] (諸)+比丘【宋】【元】【明】
    「比丘」,宋、元、明三本作「諸比丘」。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一] 識神:心識。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Zho201}
  * {ref>M038}
(兩經內容和受胎只有一小部分有關,適合當成參考經典為佳? ywliu)

====[讀經拾得]====

人類成胎的因緣,也可參考《佛說胞胎經》。


=====-[6]-(四)@@[0603a15]@@=====

@[0603a15]@聞如是:

@[0603a15]@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3a1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欲起慈心,有篤信意,承受奉事父母、兄弟、宗族、室家、朋友、知識,當安三處,令不移動。云何為三?當發歡喜,於如來所,心不移動,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0603a21]@「復當發意於正法中。如來法者,善說無礙,極為微妙,由此成果。如是智者當學知之!

@[0603a23]@「亦當發意於聖眾所。如來聖眾,悉皆和合,無有錯亂,法-[7]-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十二賢聖]]-[]-,此是如來聖眾,可敬、可貴,此是世間無上福田。諸有比丘學此三-[8]-處,則成大果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603a29]@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6] ~A. III. 75. 2.
    ???


[7] 〔法〕-【聖】
    聖本無「法」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法」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8] 處+(者)【宋】【元】【明】
    「處」,宋、元、明三本作「處者」。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 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這些是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如來十號)。(古來對於如何斷句為如來十號,有不同的看法。一個合理的看法為,「世尊」是佛弟子對佛陀的尊稱、對佛德性的總稱,因此算十號之外的總稱。) 

[] 四雙八輩:四組共八種聖人,即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 十二賢聖:也作「十二賢士」、「十二賢者」。現存經論中並無記載是那十二類賢聖。依他經內容推測,應為菩薩乘聖眾。

====[對應經典]====

  * {ref>A03.075}

====[讀經拾得]====

=====-[9]-(五)@@[0603b02]@@=====

@[0603b02]@聞如是:

@[0603b02]@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3b03]@爾時,-[10]-[[瞿波離]]-[]-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曰:「此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造諸惡行。」

@[0603b05]@世尊告曰:「勿作是語。汝發歡喜心於如來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11]-純善,無有諸惡。」

@[0603b07]@是時,瞿波離比丘再三白世尊曰:「如來所說誠無虛妄;然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無有善本。」

@[0603b10]@世尊告曰:「汝是愚人,不信如來之所說乎?方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汝今造此惡行,後受報不久。」

@[0603b12]@爾時,彼比丘即於坐上,身生惡瘡,大如-[12]-芥子,轉如大豆,漸如-[13]-[[阿摩勒]]-[]-果,稍如胡桃,遂如合掌,-[14]-膿血-[15]-流逸,身壞命終,生-[16]-蓮華地獄中。

@[0603b15]@是時,尊者大目-[17]-揵連聞瞿波離命終,便-[18]-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19]-斯須退坐,白世尊曰:「瞿波離比丘為生何處?」

@[0603b18]@世尊告曰:「彼命終者生蓮華地獄中。」

@[0603b19]@是時,目連白世尊曰:「我今欲往至彼地獄,教化彼人。」

@[0603b20]@世尊告曰:「目連!不須往彼。」

@[0603b21]@目連復重白世尊曰:「欲往至彼地獄中,教化彼人。」

@[0603b22]@爾時,世尊亦默然不對。

@[0603b23]@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如力士屈申臂頃,從舍衛沒不現,便至蓮華大地獄中。當爾時,瞿波離比丘身體火然,又有百頭牛,以犁其舌。

@[0603b26]@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虛空中[[結跏趺坐]]-[]-,彈指告彼比-[20]-丘。

@[0603b27]@-[21]-彼比丘即仰問曰:「汝是何人?」

@[0603b28]@目揵連報-[22]-曰:「瞿波離!我是釋迦文佛弟子,字目揵連,姓拘-[23]-利陀。」

@[0603b29]@是時,比丘見目連已,吐此惡言:「我今墮此惡趣,猶不免汝前乎?」說此語訖,即-[24]-其時[*]以有千頭牛以犁其舌。

@[0603c03]@目連見已,倍增-[25]-愁悒,生變悔心,即於彼沒,-[26]-還至舍衛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目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0603c06]@世尊告曰:「我前語汝,不須至彼見此惡人。」

@[0603c07]@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彼息我息,  此二俱善。\\
 已造惡行,  斯墮惡趣,  此為最惡,\\
 有盡無盡,  向如來惡,  此者最重。\\
 一萬三-[27]-千,  六一灰獄,  謗聖墮彼,\\
 身口所造。」

@[0603c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學三法,成就其行。云何為三?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0603c16]@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9] ~S. 6. 1. 10. Kokālika.
    ???


[10] 瞿波離~Kokālika.
    ???


[11] 純=淳【宋】【元】【明】
    「純」,宋、元、明三本作「淳」。
    「淳」,大正藏原為「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淳」。


[12] 芥=疥【明】
    「芥」,明本作「疥」。
    「疥」,大正藏原為「芥」,今依據明本改作「疥」。


[13] 阿摩勒~Āmalaka.
    ???


[14] 膿=濃【明】
    「膿」,明本作「濃」。
    「濃」,大正藏原為「膿」,今依據明本改作「濃」。


[15] 流逸=流溢【宋】【元】【明】【聖】
    「流逸」,宋、元、明、聖四本作「流溢」。
    「流溢」,大正藏原為「流逸」,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流溢」。


[16] 蓮華地獄~Paduma niraya.
    ???


[17] 〔揵〕-【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揵」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8] 至=往【聖】
    「至」,聖本作「往」。
    「往」,大正藏原為「至」,今依據聖本改作「往」。


[19] 斯須=須臾【聖】
    「斯須」,聖本作「須臾」。
    「須臾」,大正藏原為「斯須」,今依據聖本改作「須臾」。


[20] 丘+(曰)【宋】【元】,丘+(曰時)【聖】
    ????


[21] 彼比丘即仰問=時瞿波離報【宋】【元】【明】
    「彼比丘即仰問」,宋、元、明三本作「時瞿波離報」。
    「時瞿波離報」,大正藏原為「彼比丘即仰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時瞿波離報」。


[22] 〔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3] 利=律【聖】
    「利」,聖本作「律」。
    「律」,大正藏原為「利」,今依據聖本改作「律」。


[24] 〔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5] 愁悒=愁邑【宋】【元】
    「愁悒」,宋、元二本作「愁邑」。
    「愁邑」,大正藏原為「愁悒」,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愁邑」。


[26] 還至=還到【宋】【元】【明】
    「還至」,宋、元、明三本作「還到」。
    「還到」,大正藏原為「還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還到」。


[27] 千=十【聖】
    「千」,聖本作「十」。
    「十」,大正藏原為「千」,今依據聖本改作「十」。



====[註解]====

[] 瞿波離:又作瞿婆離、拘迦利,譯為惡時者、何時,提婆達多之弟子。

{{ :agama:餘甘子.jpg?320|餘甘子,照片由grace提供}}

[] 阿摩勒:是音譯,即「餘甘子」,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藥用。又譯為「菴羅摩羅」、「菴摩羅」、「訶梨勒」。

[] 結跏趺坐:禪坐時,將兩腳盤於大腿上的坐法。

====[對應經典]====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一二七八|《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78經]]。
  * {ref>BZa14.08}
  * {ref>S06.01.10}
  * {ref>Snp-D}
  * {ref>A10.089}

====[進階辨正]====

  *[[研討:芒果和餘甘子的譯名]]

=====-[28]-(六)@@[0603c18]@@=====

@[0603c18]@聞如是:

@[0603c18]@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3c1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三法,於現法中善得快樂,勇猛精進,得盡有漏。云何-[29]-為三?於是,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

@[0603c22]@「云何比丘諸根寂靜?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眼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眼根。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意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意根。如是,比丘諸根寂靜。

@[0603c28]@「云何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飲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男女身生惡瘡,或用脂膏塗瘡。所以塗瘡者,欲使時愈故,此亦如是。諸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1]-飯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重載之車所以[[膏]]-[]-[[轂]]-[]-者,欲致重有所至。比丘亦如是,飲食知節,-[2]-思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如是,比丘飲食知節。

@[0604a13]@「云何比丘不失經行?於是,比丘-[3]-前夜、後夜,恒念經行,不失時節,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晝日,-[4]-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中夜,右脇-[5]-臥,思惟繫意在明。彼復於後夜起,-[6]-行思惟深法,除去陰蓋。如是,比丘不失經行。

@[0604a19]@「若有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猶如善御之士,在平正道中,御四馬之車,無有-[7]-凝滯,所欲到處,必果不疑。此比丘亦復如是,若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漏盡、-[8]-得阿那含。」

@[0604a26]@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28] ~A. III. 16. Kataṃ.
    ???


[29] 為三=三法【宋】【元】【明】
    「為三」,宋、元、明三本作「三法」。
    「三法」,大正藏原為「為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三法」。


[1] 飯=飲【宋】【元】【明】【聖】
    「飯」,宋、元、明、聖四本作「飲」。
    「飲」,大正藏原為「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飲」。


[2] 思惟+(飲食)【宋】【元】【明】
    「思惟」,宋、元、明三本作「思惟飲食」。
    大正藏無「飲食」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3] 前=初【聖】
    「前」,聖本作「初」。
    「初」,大正藏原為「前」,今依據聖本改作「初」。


[4] 〔若行〕-【聖】
    聖本無「若行」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若行」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5] (而)+臥【宋】【元】【明】
    「臥」,宋、元、明三本作「而臥」。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6] 行=若行若坐【宋】【元】【明】
    「行」,宋、元、明三本作「若行若坐」。
    「若行若坐」,大正藏原為「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若行若坐」。


[7] 凝=疑【宋】【元】【明】【聖】
    「凝」,宋、元、明、聖四本作「疑」。
    「疑」,大正藏原為「凝」,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疑」。


[8] 得+(阿羅漢若)【宋】【元】【明】,得+(羅漢)【聖】
    ????



====[註解]====

[] 膏:潤滑。讀音同「告」。

[] 轂:車輪中心的圓木。讀音同「穀」。

====[對應經典]====

  * {ref>A03.016}
  * {ref>A04.164}
  * {ref>Pgp-D}

====[讀經拾得]====

=====(七)@@[0604a28]@@=====

@[0604a28]@聞如是:

@[0604a28]@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4a2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風為大患,-[9]-痰為大患,冷為大患。是謂,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有三良藥。云何為三?若風患者[*]酥為良藥,及[*]酥所作飯食。若[*]痰患者蜜為良藥,及蜜所作飯食。若冷患者油為良藥,及油所作飯食。是謂,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藥。

@[0604b06]@「如是,比丘亦有此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瞋恚,愚癡。是謂,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有三良藥。云何為三?若貪欲起時,以不淨往治,及思惟不淨道。瞋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愚癡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緣所起道。是謂,比丘!此三-[10]-患有此三藥。是故,比丘!當求方便,索此三藥。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0604b14]@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9] 痰=澹【宋】*【聖】*
    「痰」,宋、聖二本作「澹」。
    「澹」,大正藏原為「痰」,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澹」。


[10] (大)+患【宋】【元】【明】
    「患」,宋、元、明三本作「大患」。
    大正藏無「大」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11]-(八)@@[0604b16]@@=====

@[0604b16]@聞如是:

@[0604b16]@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4b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惡行。云何為三?所謂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是謂,比丘!有三惡行。當求方便,修三善行。云何為三?身惡行者,當修身善行;口惡行者,當修口善行;意惡行者,當修意善行。」

@[0604b21]@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當護身惡行,  修習身善行,\\
 念捨身惡行,  當學身善行。\\
 當護口惡行,  修習口善行,\\
 念捨口惡行,  當學口善行。\\
 當護意惡行,  修習意善行,\\
 念捨意惡行,  當學意善行。\\
 身行為善哉,  口行亦復然,\\
 意行為善哉,  一切亦如是。\\
 護口意清淨,  身不為惡行,\\
 淨此三行跡,  至仙無為處。\\

@[0604c04]@「如是,諸比丘!當捨三惡行,修三善行。如是,比丘!當作如是學。」

@[0604c05]@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1] ~Iti vuttaka, 64-65.
    ???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Itv64}
  * {ref>Itv65}

====[讀經拾得]====

=====-[12]-(九)@@[0604c07]@@=====

@[0604c07]@聞如是:

@[0604c07]@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4c08]@爾時,有眾多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眾多比丘便生此念:「我等入城乞食,日時猶早,今可相率至外道梵志所。」

@[0604c10]@爾時,眾多比丘便往至異學梵志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13]-是時,梵志問沙門曰:「瞿曇[[道士]]-[]-恒說欲論、色論、痛論、想論,如此諸論有何差別?我等所論亦是沙門所說,沙門所說亦是我等所論。說法同我說法,教誨同我教誨。」

@[0604c16]@是時,眾多比丘聞彼語已,亦不言善,復-[14]-非言惡,即從坐起而去。並作-[15]-是念:「我等當以此義往問世尊。」

@[0604c18]@爾時,眾多比丘食後便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眾多比丘從梵志所,-[16]-問事因緣本末,盡白世尊。

@[0604c2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設彼梵志作[*]是問者,汝等當以此義,[[詶]]-[]-彼來問:『欲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欲。色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色。痛有何味?復有何過?當捨離-[17]-痛。』汝等設以此語詶彼來問者,彼諸梵志默然不對。設有所說者,亦不能解此深義,遂增愚惑,墮於邊際。所以然者,非彼境界。然復,比丘!魔及魔天、釋、梵、四天王、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能解此深義者,除如來.等正覺及如來聖眾受吾教者,此-[1]-即不論。

@[0605a02]@「欲有何味?所謂五欲者是。云何為五?眼見色,為起眼識,甚愛敬念,世人所喜。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甚愛敬念,世人所喜。若復於此五欲之中,起苦、樂心,是謂欲味。

@[0605a06]@「云何欲有何過者?若有一[[族姓子]]-[]-,學諸-[2]-伎術,而自營己。或學[[田作]]-[]-,或學書-[3]-疏,或學傭作,或學算數,或學權詐,或學-[4]-剋鏤,或學通信,至彼來此。或學承事王身,不避寒暑,記累懃苦,不自由己,作此-[5]-辛苦而獲財業,是-[6]-為欲為大過。現世苦惱,由此恩愛,皆由貪欲。然復彼族姓子,作此懃勞,不獲財寶,彼便懷愁憂,苦惱不可稱-[7]-記。便自思惟:『我作此功勞,施諸方計,不得財貨。如此之比者,當念捨離。』是為當捨離欲。

@[0605a16]@「復次,彼族姓子或時作此方計而獲財貨,-[8]-以獲財貨,廣施方宜,恒自擁護,恐王-[9]-勅奪,為賊偷竊,為水所-[10]-漂,為火所燒。復作是念:『正欲藏窖,恐-[11]-後亡失,正欲出利,復恐不剋。或家生惡子,費散吾財。』是為欲為大患,皆-[12]-緣欲本,致此災變。

@[0605a21]@「復次,族姓子恒生此心,欲擁護財貨。後猶復為國王所奪,為賊所劫,為水所[*]漂,為火所燒;所藏窖者亦復不剋;正使出利亦復不獲;居家生惡子,費散財貨,萬不獲一,便懷愁憂苦惱,-[13]-椎胸喚呼:『我本所得-[14]-財貨,今盡-[15]-忘失!』遂成愚惑,心意錯亂,是謂欲為大患,緣此欲本,不至無為。

@[0605a28]@「復次,緣此欲本,著鎧執-[16]-仗,共相攻伐。[*]以相攻伐,或在象眾前、或在馬眾前、或在步兵前、或在車-[17]-眾前,見馬共馬鬪、見象共象鬪、見車共車鬪、見步兵共步兵鬪,或相斫射,以矟相-[18]-斫刺。如此之比,欲為大患。緣欲-[19]-為本,致此災變。

@[0605b05]@「復次,緣此欲本,著鎧執[*]仗,或在城門、或在城上,共相斫射,或以矟刺、或以鐵輪而轢其頭,或消鐵相灑。受此苦惱,死者眾多。

@[0605b08]@「復次,欲者亦無有常,皆代謝變易,不-[20]-停不解。此欲變易無常者,此謂欲為大患。

@[0605b09]@「云何當捨離欲?若能修行除貪欲者,是謂捨欲。-[21]-謂諸-[22]-有沙門、婆羅門,不知欲之大患,亦復不知捨欲之原,如實不知沙門、沙門威儀,不知婆羅門、婆羅門威儀,此非沙門、婆羅門,亦復不能-[23]-舉身作證而自遊戲。謂諸沙門、婆羅門審知欲為大患,能捨離欲,如實不虛。知沙門有沙門威儀,知婆羅門有婆羅門威儀,已身作證而自遊戱,是-[24]-為捨離於欲。

@[0605b18]@「云何色味?設有見剎利女種、婆羅門女種、長者女種,年十四、十五、十六,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25]-端政無雙,世之希有。-[26]-彼最初見彼顏色,起-[27]-喜樂想,是謂色味。

@[0605b22]@「云何-[28]-為色大患?復次。若-[29]-後見彼女人,年八十、九十,乃至百歲,顏色變異,年過少壯,牙齒缺落,頭髮皓白,身體-[30]-垢堺,皮緩面皺,脊-[31]-僂呻吟,身如故車,形體戰掉,扶杖而行。云何,比丘!初見妙色,後復變易,豈非是大患乎?」

@[0605b27]@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605b27]@世尊告諸比丘:「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此若見彼女人,身抱重患,臥於床褥,失大小便,不能起止。云何,比丘!本見妙色,今致此患,豈非大患乎?」

@[0605c02]@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605c02]@世尊告曰:「諸比丘!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比丘!若見彼女人身壞命終,將詣塜間。云何,比丘!本見妙色,今[*]以變改,於中-[32]-見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0605c06]@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605c06]@世尊告曰:「是-[33]-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死經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至七日,身體-[34]-胮脹爛臭,散落一處。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豈非大患乎?」

@[0605c10]@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605c10]@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烏、鵲、鵄、鷲競來食噉,或為狐、狗、狼、虎所見食噉,或為蜎-[35]-飛蠢動、極細-[36]-蠕蟲而見食噉。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0605c15]@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605c15]@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蟲鳥[*]以食其半,腸胃肉血污穢不淨。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非大患乎?」

@[0605c19]@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605c19]@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血肉[*]以盡,骸骨相連。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此豈非大患乎?」

@[0605c23]@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605c23]@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血肉[*]以盡,唯有筋纏束薪。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37]-此非大患乎?」

@[0605c26]@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605c27]@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38]-復見彼女人身,骸骨-[39]-散落,各在一處,或脚骨一處,或膊骨一處,或-[40]-髀骨一處,或臗骨一處,或脇-[1]-肋一處,或肩臂骨一處,或-[2]-頸骨一處,或髑髏一處。云何,諸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3]-此豈非大患乎?」

@[0606a04]@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606a04]@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身,骨皓白色,或似鴿色。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0606a07]@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606a08]@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若見彼女人,骸骨經無數歲,或有腐爛壞敗,與土同色。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變,於中起苦、樂想,豈非大患乎?」

@[0606a11]@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606a12]@世尊告曰:「是謂色為大患。復次,此色無常、變易,不得久[*]停,無有-[4]-老幼,是謂色為大患。

@[0606a14]@「云何色為出要?若-[5]-能捨離於色,除諸亂想,是謂捨離於色。謂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著色,不知大患,亦不捨離,如實而不知,此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不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不知婆羅門威儀,不能己身作證而自遊戲。-[6]-謂諸-[7]-有沙門、婆羅門,於色不著色,深知為大患,能知捨離,是謂於沙門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知婆羅門威儀,己身作證而自遊戲,是謂捨離於色。

@[0606a23]@「云何-[8]-為名痛味?於是,比丘!得樂痛時,便知我得樂痛;得苦痛時,便知我得苦痛;若得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若得食樂痛時,便知我得食樂痛;若得食苦痛時,便知我-[9]-得食苦痛;若-[10]-得食不苦不樂痛時,便知我得不苦不樂痛。不食苦痛時,便-[11]-自知-[12]-我不食苦痛;若不食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樂痛;若不食不苦不樂痛時,便自知我不食不苦不樂痛。

@[0606b03]@「復次,比丘!若得樂痛,爾時不得苦痛,亦復無不苦不樂痛,爾時我唯有樂痛。若得苦痛時,爾時無有樂痛,亦無不苦不樂痛,唯有苦痛。若復,比丘!得不苦不樂痛時,爾時無有樂痛、苦痛,唯有不苦不樂痛。復次,痛者無常、變易之法,[*]以知痛無常、變易法者,是謂痛為大患。

@[0606b09]@「云何痛為出要?若能於痛捨離於痛,除諸亂想,是謂捨離於痛。諸有沙門、婆羅門於痛著痛,不知大患,亦不捨離,如實而不知,此非沙門、婆羅門,於沙門不知沙門威儀,於婆羅門不知婆羅門威儀,不能[*]以身作證而自遊戲。諸有沙門、婆羅門於痛不著痛,深知為大患,能知捨離,是謂於沙門知沙門威儀,-[13]-於婆羅門知婆羅門威儀,[*]以身作證而自遊戲,是謂捨離於痛。

@[0606b18]@「復次,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不知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如實而不知,復教-[14]-化人使行者,此非其宜。若有沙門、婆羅門能捨離痛,如實-[15]-而知,復勸教人使遠離之,此正其宜,是謂捨離於痛。

@[0606b23]@「我今,比丘![*]以說著欲、味欲,-[16]-欲為大患,復能捨者;亦說著色、味色,色為大患,能捨離色;[*]以說著痛、味痛,-[17]-痛為大患,能捨離痛,諸如來所應行者,所-[18]-謂施設者,我今-[19]-周訖。常當念在樹下空閑之處,坐禪思惟,莫有懈怠,是謂我之教勅。」

@[0606b28]@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12] ~M. 13. Mahā-Dukkhakkhandha sutta.,[No. 26(99), No. 53]
    ????


[13] 是時=時諸【宋】【元】【明】
    「是時」,宋、元、明三本作「時諸」。
    「時諸」,大正藏原為「是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時諸」。


[14] 非=不【宋】【元】【明】
    「非」,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15] 是=此【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16] 問=聞【宋】【元】【明】
    「問」,宋、元、明三本作「聞」。
    「聞」,大正藏原為「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聞」。


[17] (色)+痛【聖】
    「痛」,聖本作「色痛」。
    大正藏無「色」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1] 即=則【聖】
    「即」,聖本作「則」。
    「則」,大正藏原為「即」,今依據聖本改作「則」。


[2] 伎=技【元】【明】
    「伎」,元、明二本作「技」。
    「技」,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技」。


[3] 疏=跡【聖】
    「疏」,聖本作「跡」。
    「跡」,大正藏原為「疏」,今依據聖本改作「跡」。


[4] 剋=刻【宋】【元】【明】
    「剋」,宋、元、明三本作「刻」。
    「刻」,大正藏原為「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刻」。


[5] 辛苦=勤苦【宋】【元】【明】
    「辛苦」,宋、元、明三本作「勤苦」。
    「勤苦」,大正藏原為「辛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勤苦」。


[6] 為=謂【明異】
    「為」,明異本作「謂」。
    「謂」,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明異本改作「謂」。


[7] 記=計【明】
    「記」,明本作「計」。
    「計」,大正藏原為「記」,今依據明本改作「計」。


[8]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9] 勅=所【宋】【元】【明】,=劫【聖】
    ????


[10] 漂=[漂*寸]【聖】*
    「漂」,聖本作「[漂*寸]」。
    「[漂*寸]」,大正藏原為「漂」,今依據聖本改作「[漂*寸]」。


[11] 後亡=復忘【宋】【元】【明】
    「後亡」,宋、元、明三本作「復忘」。
    「復忘」,大正藏原為「後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忘」。


[12] 緣=由【宋】【元】【明】
    「緣」,宋、元、明三本作「由」。
    「由」,大正藏原為「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由」。


[13] 椎=槌【明】
    「椎」,明本作「槌」。
    「槌」,大正藏原為「椎」,今依據明本改作「槌」。


[14] (所有)+財【宋】【元】【明】
    「財」,宋、元、明三本作「所有財」。
    大正藏無「所有」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5] 忘=亡【聖】
    「忘」,聖本作「亡」。
    「亡」,大正藏原為「忘」,今依據聖本改作「亡」。


[16] 仗=杖【宋】【聖】*
    「仗」,宋、聖二本作「杖」。
    「杖」,大正藏原為「仗」,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杖」。


[17] 眾=兵【宋】【元】【明】
    「眾」,宋、元、明三本作「兵」。
    「兵」,大正藏原為「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兵」。


[18] 〔斫〕-【聖】
    聖本無「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斫」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19] 為=原【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20] 停=亭【聖】*
    「停」,聖本作「亭」。
    「亭」,大正藏原為「停」,今依據聖本改作「亭」。


[21] 〔謂〕-【聖】
    聖本無「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謂」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22]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3] 舉=與【宋】【元】【明】,=以【聖】
    ????


[24] 為=謂【明】
    「為」,明本作「謂」。
    「謂」,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明本改作「謂」。


[25] 端政=端正【宋】【元】【明】
    「端政」,宋、元、明三本作「端正」。
    「端正」,大正藏原為「端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端正」。


[26]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7] 喜=苦【宋】【元】【明】
    「喜」,宋、元、明三本作「苦」。
    「苦」,大正藏原為「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苦」。


[28] 為色=色為【宋】【元】【明】【聖】
    「為色」,宋、元、明、聖四本作「色為」。
    「色為」,大正藏原為「為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色為」。


[29] 後=復【宋】
    「後」,宋本作「復」。
    「復」,大正藏原為「後」,今依據宋本改作「復」。


[30] 垢堺=垢圿【宋】【元】【明】【聖】
    「垢堺」,宋、元、明、聖四本作「垢圿」。
    「垢圿」,大正藏原為「垢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垢圿」。


[31] 僂=屢【聖】
    「僂」,聖本作「屢」。
    「屢」,大正藏原為「僂」,今依據聖本改作「屢」。


[32] 見=現【宋】【元】【明】
    「見」,宋、元、明三本作「現」。
    「現」,大正藏原為「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現」。


[33] 謂=為【宋】【元】【明】【聖】
    「謂」,宋、元、明、聖四本作「為」。
    「為」,大正藏原為「謂」,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為」。


[34] 胮=膖【聖】
    「胮」,聖本作「膖」。
    「膖」,大正藏原為「胮」,今依據聖本改作「膖」。


[35] 「飛」,聖本作「[( (雪-雨)/(雪-雨))*?]」。

編輯註:由於 Ⓘ 「飛」,聖本作「[( (雪-雨)/(雪-雨))*?]」。 \\
此項有連續兩個左括弧,會造成 dokuwiki 顯示錯誤,因此暫時在兩個左括弧間手動加上一個空白,以後編輯書本時再修正。


[36] 蠕=螺【宋】
    「蠕」,宋本作「螺」。
    「螺」,大正藏原為「蠕」,今依據宋本改作「螺」。


[37] 此=豈【宋】【元】【明】,此+(豈)【聖】
    ????


[38] 〔復〕-【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39] 散落=離散【宋】【元】【明】
    「散落」,宋、元、明三本作「離散」。
    「離散」,大正藏原為「散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離散」。


[40] 髀=髀【宋】【元】【明】
    「髀」,宋、元、明三本作「髀」。
    「髀」,大正藏原為「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髀」。


[1] 肋=勒【聖】
    「肋」,聖本作「勒」。
    「勒」,大正藏原為「肋」,今依據聖本改作「勒」。


[2] 頸=項【宋】【元】【明】
    「頸」,宋、元、明三本作「項」。
    「項」,大正藏原為「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項」。


[3]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4] 老幼=牢強【元】【明】
    「老幼」,元、明二本作「牢強」。
    「牢強」,大正藏原為「老幼」,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牢強」。


[5] 能=乃於色【宋】【元】【明】
    「能」,宋、元、明三本作「乃於色」。
    「乃於色」,大正藏原為「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乃於色」。


[6] 〔謂〕-【聖】
    聖本無「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謂」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7]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8] 為名=名為【宋】【元】【明】【聖】
    「為名」,宋、元、明、聖四本作「名為」。
    「名為」,大正藏原為「為名」,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名為」。


[9] 〔得〕-【聖】
    聖本無「得」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得」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10] 〔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得」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得」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11] 〔自〕-【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自」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2] 我+(自)【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自」。
    大正藏無「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3] 〔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4] 化=他【宋】*【元】*【明】*
    「化」,宋、元、明三本作「他」。
    「他」,大正藏原為「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他」。


[15] 而知=知之【宋】【元】【明】
    「而知」,宋、元、明三本作「知之」。
    「知之」,大正藏原為「而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之」。


[16] 〔欲〕-【聖】
    聖本無「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欲」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17] 〔痛為大患〕-【聖】
    聖本無「痛為大患」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痛為大患」四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18] 謂=應【宋】【元】【明】,〔謂〕-【聖】
    ????


[19] 周訖=具說【宋】【元】【明】,=說訖【聖】
    ????



====[註解]====

[] 道士:有道之士,即修行人。中國早年稱呼佛教僧眾為道士,直到北魏太武帝獨尊神仙道術士為天師,術士建立道教並迫害佛教,這個稱謂才改為道教所用。

[] 詶:應答。「詶」是古字,同「酬」。

[] 族姓子:婆羅門大族的子弟。

[] 田作:耕作。

====[對應經典]====

  * {ref>Zho099}
  * {ref>M013}
  * {ref>Tn0053}

====[讀經拾得]====

  *本經以通俗的例子說明五欲及五陰的味、患、離。《雜阿含經》卷二第41、42、58等經則有定義味、患、離:「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CBETA, T02, no. 99, p. 14, c21-23) 《中阿含經》卷二十五〈因品4〉第99經苦陰經 (CBETA, T01, no. 26, p. 585, c17-p. 586, a28) 也有舉出色及受的味、患、離的實例。

  *色、受、想、行、識之「味」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色味:漂亮的東西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受味:舒服的感受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想味:取相清晰,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行味:造作而成功,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識味:正確的識別,讓人愛著於其滋味。

什麼是愛著於「識味」?以打坐時來舉例,明明是要練習專注在打坐的方法上、放下其它一切,但是腦袋一直轉、停不下來,也算是因為染著於識,無法放下。

  *色、受、想、行、識之「患」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色患:漂亮的東西會毀壞。
    受患:舒服的感受會消逝。
    想患:取相不一定清晰。
    行患:造作可能失敗。
    識患:識別可能錯誤。

  *色、受、想、行、識之「離」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色離:見美不貪著,見醜不嫌惡。
    受離:受苦不生瞋,受樂不忘形。
    想離:心中不管浮現什麼相,都不貪著。
    行離:自己的意志是否能貫徹、都不起煩惱。
    識離:不管識別正確或錯誤,都不執著。

在禪修中觀照的實例,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八[[agama:雜阿含經卷第八#一九八|第198]]、[[agama:雜阿含經卷第八#二〇九|209經]]的「讀經拾得」。

=====(一〇)@@[0606c01]@@=====

@[0606c01]@聞如是:

@[0606c01]@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06c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不[[牢要]]-[]-。云何為三?身不牢要、命不牢要、財不牢要。是謂,比丘!有此三不牢要。於此,比丘!三不牢要中,當求方便,成三牢要。云何為三?不牢要身,求於牢要;不牢要命,求於牢要;不牢要財,求於牢要。

@[0606c07]@「云何不牢要身,求於牢要?所謂謙敬禮拜,隨時問訊。是謂不牢要身,求於牢要。

@[0606c09]@「云何不牢要命,求於牢要?於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形壽]]-[]-不殺生,不加刀杖,常知慚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眾生;盡形壽不-[20]-盜,恒念惠施,心無悋-[21]-相;盡形壽[[不-[22]-淫,亦不他[*]淫]]-[]-;盡形壽不妄語,常念至誠,不欺世人;盡形壽不飲酒,意不錯亂,持佛禁戒。是謂命不牢要,求於牢要。

@[0606c15]@「云何財不牢要,求於牢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念惠施與沙門、婆羅門、諸貧匱者,須食-[23]-者與食,須漿與漿,衣被、飲食、-[24]-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舍宅、城郭,所須之具-[25]-悉皆與之。如是,財不牢要,求於牢要。

@[0606c20]@「是謂,比丘!-[26]-以此三不牢要,求此三牢要。」

@[0606c21]@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知身不牢要,  命亦不-[27]-牢固,\\
 財貨衰耗法,  當求牢要者。\\
 人身甚難得,  命亦不久停,\\
 財貨-[28]-磨滅法,  歡喜念惠施。」\\

@[0606c26]@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一德.福業  三因.三安.瞿\\
 三夜.病.惡行  苦-[29]-除.不牢要\\

====[校勘]====

[20] (得)+盜【宋】【元】【明】
    「盜」,宋、元、明三本作「得盜」。
    大正藏無「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1] 相=想【宋】【元】【明】【聖】
    「相」,宋、元、明、聖四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想」。


[22] 淫=媱【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媱」。
    「媱」,大正藏原為「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媱」。


[23] 〔者〕-【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24] 床敷=床席【宋】【元】【明】,〔床〕-【聖】
    ????


[25] 悉皆=皆悉【宋】*【元】*【明】*
    「悉皆」,宋、元、明三本作「皆悉」。
    「皆悉」,大正藏原為「悉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皆悉」。


[26] 以=有【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有」。
    「有」,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27] 牢=堅【宋】【元】【明】
    「牢」,宋、元、明三本作「堅」。
    「堅」,大正藏原為「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堅」。


[28] 磨=摩【宋】【元】【明】
    「磨」,宋、元、明三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為「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摩」。


[29] 除=陰【宋】【元】【明】【聖】
    「除」,宋、元、明、聖四本作「陰」。
    「陰」,大正藏原為「除」,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陰」。



====[註解]====

[] 牢要:穩當可靠。

[] 盡形壽:終身;一輩子。

[] 不淫,亦不他淫:不(邪)淫,也不教他人(邪)淫。這裡「不他淫」是「不教他淫」的簡稱。

[] 臥具:坐、臥時的資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人們常以為身體是我,身體的延續則是生命,為了維生,人們也努力賺取錢財。

本經指出身體、生命、錢財三者都是無常的,都不牢靠。

如何用不牢靠的東西,求得牢靠的東西呢?

可以不牢靠的身體來禮拜,以不牢靠的生命來持戒,以不牢靠的錢財來布施。這三者也就是「在家五法」(信戒施聞慧)的前三法,是信佛、學佛的開始,邁向解脫的途徑;解脫涅槃是不生不滅的,自然極為牢靠。

與《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五所說偈子相呼應:「若人知淨信,歸依佛法僧,於身及命財,常念不堅固。知不堅固已,於彼不迷惑,能於身命財,永得常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