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增壹阿含經》廣演品第三講念佛的經文很長,好像很少見到有人講,不知其所以然,請問背後有什麼脈絡嗎?

----
David Chiou:

本經所載的念佛法,包含以下列的各個角度念佛陀的功德:

  *1. **形像**: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在眾勇健。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
  *2. **(五分)法身,即無學聖者所具備的五種功德**
    *2-1. **戒**: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
    *2-2. **定**: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泊。
    *2-3. **慧**: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罣礙。
    *2-4. **解脫**: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復生分,言我當更墮於生死。
    *2-5. **解脫知見**:如來身者,度知見城;
  *3. **覺他**: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

----
David Chiou:

如果單看字面,可能會以「三昧」為說定的一段的開頭,「慧身」為說慧的一段的開頭,而成為:

    *2-2. **定**: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泊,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
    *2-3. **慧**: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罣礙。

阿哲則指出「憍慢強梁諸情憺泊,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似乎已超過一般「定」的層次了,也比除五蓋還多些,例如沒有「愚惑之心」則有可能是指慧了。這段或許也跟因定發慧、定慧兼具相關。為了嚴謹地區分,因此將定、慧的句子區分為:

    *2-2. **定**: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泊。
    *2-3. **慧**: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罣礙。

----
Philosopher:

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 

=> 適合歸在解脫知見? 好像沒有覺他 (開啟他人智慧)?

----
David Chiou:

這句在句型上的確較難區分。

「解脫知見」的定義上是指「知道自己已證得了解脫的智慧。」單純跟自己的解脫相關,不包含知道他人的能力。因此「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不放在「解脫知見」當中。

不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的標題要寫什麼,是可以討論,寫「覺他」的確不是那麼精準。

「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比較像是「如來十力」的舉例,但「如來十力」在本段經文一開始提過,這邊又提出來怪怪的。而後面「念僧」的經文內容的對應部分,也明顯提到自覺覺他,因此暫時還是標為「覺他」,調整為「覺他的層面」。有人有更好的抬頭也可建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