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四======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 =====(一三六)大品商人求財經第二十(第三念誦)-[1]-===== @[0642a29]@我聞如是: @[0642a29]@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42b0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乃往昔時,閻浮洲中諸商人等皆共集會在賈客堂,而作是念:『我等寧可乘海裝船,入大海中取財寶來,以供家用。』復作是念:『諸賢入海,不可豫知安隱、不安隱,我等寧可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簿-[2]-[[栰]]-[]-。』彼於後時各各備辦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簿[*]栰,便入大海。彼在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其船,彼商人等各各自乘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簿[*]栰,浮向諸方。 @[0642b10]@「爾時,海東大風[[卒起]]-[一]-,吹諸商人至海西岸,彼中逢見諸女人輩,極妙端正-[3]-,一切嚴具以飾其身。彼女見已,便作是語:『善來,諸賢!快來,諸賢!此間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4]-、[[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5]-、珊瑚、琥-[6]-珀、瑪-[7]-瑙-[8]-、玳瑁、赤石、琁-[9]-珠,盡與諸賢,當與我等共相娛樂,莫令閻浮洲商人南行,乃至於夢。』彼商人等皆與婦人共相娛樂。彼商人等因共婦人合會,生男或復生女。彼於後時,閻浮洲有一智慧商人獨住靜處,而作是念:『以何等故?此婦人輩制於我等不令南行耶?我寧可伺共居婦人,知彼眠已,安徐而起,當竊南行。』 @[0642b23]@「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則於後,伺共-[10]-居婦人,知彼眠已,安徐而起,即竊南行。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既南行已,遙聞大音高聲喚叫-[11]-,眾多人聲啼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洲安隱快樂,不復得見。彼商人聞已,極大恐怖,[[身毛皆豎]],莫令人及非人觸嬈我者。於是,閻浮洲一智慧商人自制恐怖,復進南行。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進行南已,忽見東邊有大鐵城,見已,遍觀不見其門,乃至可容貓子出處。 @[0642c04]@「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見鐵城北有大叢樹,即往至彼大叢樹所,安徐緣上,上已,問-[12]-彼大眾人曰:『諸賢!汝等何故,啼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洲安隱快樂,不復得見耶?』時,大眾人便答彼曰:『賢者!我等是閻浮洲諸商人也,皆共集會在賈客堂,而作是念:「我等寧可乘海裝船,入大海中取財寶來-[13]-,以供家用。」賢者!我等復作是念:「諸賢!我等入海,不可豫知安隱、不安隱,我等寧可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簿[*]栰。」賢者!我於後時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簿[*]栰,便入大海。賢者!我等在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其船。賢者!我等商人各各自乘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簿[*]栰,浮向諸方。爾時,海東大風卒起,吹我等商人至海西岸,彼中逢見諸女人輩,極妙端正[*],一切嚴具以飾其身。彼女見已,便作是語:「善來,諸賢!快來,諸賢!此間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盡與諸賢,當與我等共相娛樂,莫令閻浮洲商人南行,乃至於夢。」 @[0642c27]@「『賢者!我等與彼婦人共相娛樂。我等因共婦人合會,生男或復生女。賢者!若彼婦人不聞閻浮洲餘諸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船者,則與我等共相娛樂。賢者!若彼婦人聞閻浮洲有諸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船者,便食我等,極遭逼迫。若食人時,有餘髮毛及爪-[14]-齒者,彼婦人等盡取食之。若食人時,有血滴-[15]-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賢者!當知我等閻浮洲商人本有五百人,於中已噉二百五十,餘有二百五十,今皆在此大鐵城中。賢者!汝莫信彼婦人語,彼非真人,是羅剎鬼-[16]-耳。』 @[0643a10]@「於是,閻浮洲一智慧商人於大叢樹安徐下已,復道而還彼婦人所本共居處,知彼婦人故眠未覺-[17]-,即於其夜,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速往至彼閻浮洲諸商人所,便作是語:『汝等共來!當至靜處,汝各獨往,勿將兒去,當共在彼,密有所論。』彼閻浮洲諸商人等共至靜處,各自獨去,不將兒息。 @[0643a17]@「於是,閻浮洲一智慧商人語曰:『諸商人!我則獨住於安靜處,而作是念:「以何等故?此婦人輩制於我等不令南行耶?我寧可伺共居婦人,知彼眠已,安徐而起,當竊南行。」於是,我便伺共居婦人,知彼眠已,我安徐起,即竊南行。我南行已,遙聞大音高聲喚叫,眾多人聲啼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洲安隱快樂,不復得見。我聞是已,極大恐怖,身毛皆豎,莫令人及非人觸嬈我者。於是,我便自制恐怖,復進南行,進南行已,忽見東邊有大鐵城,見已,遍觀不見其門,乃至可容貓子出處。 @[0643a29]@「『我復見於大鐵城北有大叢樹,即往至彼大叢樹所,安徐緣上,上已,問彼大眾人曰-[18]-:「諸賢!汝等何故,啼-[19]-哭懊惱,喚父呼母,呼喚妻子及諸愛念親親朋友?好閻浮洲安隱快樂,不復得見耶?」彼大眾人而答我曰:「賢者!我等是閻浮洲諸商人,皆共集會在賈客堂,而作是念:『我等寧可乘海裝船,入大海中取財寶來以供家用。』賢者!我等復作是念:『諸賢!我等入海,不可豫知安隱、不安隱,我等寧可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簿[*]栰。』賢者!我等後時各各備辦浮海之具,謂羖羊皮囊、大瓠、簿[*]栰,便入大海。賢者!我等在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其船。賢者!我等商人各各自乘浮海之具,羖羊皮囊、大瓠、簿[*]栰,浮向諸方。爾時,海東大風卒起,吹我等商人至海西岸,彼中逢見諸女人輩,極妙端正[*],一切嚴具以飾其身,彼女見已,便作是語:『善來,諸賢!快來,諸賢!此間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盡與諸賢,當與我等共相娛樂,莫令閻浮洲商人南行,乃至於夢。』賢者!我等與彼婦人共相娛樂。我等因共婦人合會,生男或復生女。賢者!若彼婦人不聞閻浮洲更有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船者,則與我等共相娛樂。賢者!若彼婦人聞閻浮洲更有商人在於海中,為摩竭魚王破壞船者,便食我等,極遭逼迫。若食人時,有餘髮毛及爪[*]齒者,彼婦人等盡取食之。若食人時,有血滴[*]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賢者!當知我等閻浮洲商人本有五百人,於中已噉二百五十,餘有二百五十,今皆在此大鐵城中。賢者!汝莫信彼婦人語,彼非真人,是羅剎鬼耳。」』 @[0643c06]@「於是,閻浮洲諸商人問彼閻浮洲一智慧商人曰:『賢者!不問彼大眾人,諸賢!頗有方便令我等及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閻浮洲一智慧商人答曰:『諸賢!我時脫不如是問也。』於是,閻浮洲諸商人語曰:『賢者!還去至本共居婦人處已,伺彼眠時,安徐而起,更竊南行。』復往至彼大眾人所問曰:『諸賢!頗有方便令我等及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於是,閻浮洲一智慧商人為諸商人默然而受。 @[0643c16]@「是時,閻浮洲一智慧商人還至共居婦人處已,伺彼眠時,安徐而起,即竊南行,復往至彼大眾人所,問曰:『諸賢!頗有方便令我等及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彼大眾人答曰:『賢者!更無方便令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賢者!我作是念:「我等當共破掘此牆,還歸本所。」適發心已,此牆轉更倍高於常。賢者!是謂方-[20]-令我等不得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賢者!別有方便可令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我等永無方便。諸賢!我等聞天於空中唱曰:「閻浮洲諸商人愚癡不定,亦不善解。所以者何?不能令[[十五日說從解脫時]]-[]-而南行,彼有䭷馬王-[21]-,食自然粳米,安隱快樂,充滿諸根,再三唱曰:『誰欲度彼岸,誰欲使我脫,誰欲使我將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汝等可共詣䭷馬王而作是語:『我等欲得度-[22]-至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賢者!是謂方便令汝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商人汝來!可往至彼䭷馬王所,而作是語:「我等欲得度[*]至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 @[0644a08]@「於是,閻浮洲有一智慧商人語曰:『諸商人!今-[23]-時往詣䭷馬王所,而作是語:「我等欲得度[*]至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諸商人隨諸天意,諸商人若使十五日說從解脫時,䭷馬王食自然粳米,安隱快樂,充滿諸根,再三唱曰:「誰欲度[*]彼岸,誰欲使-[24]-我脫,誰欲使我將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耶-[25]-?」我等爾時即往彼所,而作是語:「我等欲得度[*]至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 @[0644a18]@「於是,䭷馬王後十五日說從解脫時,食自然粳米,安隱快樂,充滿諸根,再三唱曰:『誰欲得度彼岸?我當脫彼,我當將彼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時,閻浮洲諸商人聞已,即便往詣䭷馬王所而作是語:『我等欲得度至彼岸,願脫我等,願將我等從此安隱度至閻浮洲。』時䭷馬王語曰:『商人!彼婦人等必當抱兒共相將來而作是語:「諸賢!善來還此,此間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26]-瑁[*]、赤石、琁[*]珠,盡與諸賢,當與我等共相娛樂,設不用我者,當憐-[27]-念兒子。」若彼商人而作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我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者,彼雖騎我正當背中,彼必顛倒,落墮於水,便當為彼婦人所食,當遭逼迫。若食人時,有餘髮髦-[28]-及爪[*]齒者,彼婦-[29]-便當盡取食之。復次,若食人時,有血滴[*]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30]-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若彼商人不作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我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者,彼雖持我身上一毛,彼必安隱度至閻浮洲。』」 @[0644b16]@於是,世尊告諸比丘:「彼婦人等抱兒子來,而作是語:『諸賢!善來還此,此間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盡與諸賢,當與我等共相娛樂。』若彼商人而作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我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者,彼雖得騎䭷馬王脊正當背中,彼必顛倒,落墮於水,便當為彼婦人所食,當遭逼迫。若食人時,有餘髮髦[*]及爪[*]齒者,彼婦人等盡取食之。復次,食彼人時,有血渧地,彼婦人等便以手爪[*]掘地深四寸,取而食之。若彼商人不作是念:『我有男女,我有極樂最妙好處,園觀浴池、坐臥處所、林木蓊鬱,我多有錢財、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碧玉、白珂、硨磲[*]、珊瑚、琥[*]珀、瑪[*]瑙[*]、玳[*]瑁[*]、赤石、琁[*]珠。』者,彼雖持䭷馬王一毛者,彼必安隱度至閻浮洲。 @[0644c07]@「諸比丘!我說此喻,欲令知義,此說是義,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0644c11]@「若有比丘作如是念:『眼是我,我有眼,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有意。』者,彼比丘必被害,猶如商人為羅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若有比丘作如是念:『眼非是我,我無有眼,耳、鼻、舌、身、意非是我,我無有意。』者,彼比丘得安隱去,猶如商人乘[馬*毛]馬王安隱得度。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0644c24]@「若有比丘作如是念:『色是我,我有色,聲、香、味、觸、法是我,我有法。』者,彼比丘必被害,猶如商人為羅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若有比丘作如是念:『色非是我,我無有色,聲、香、味、觸、法非是我,我無有法。』者,彼比丘得安隱去,猶如商人乘[馬*毛]馬王安隱得度。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0645a07]@「若有比丘作如是念:『色陰是我,我有色陰,覺、想、行、識陰是我,我有識陰。』者,彼比丘必被害,猶如商人為羅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31]-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若有比丘作如是念:『色陰非是我,我無有色陰,覺、想、行、識陰非是我,我無有識陰。』者,彼比丘得安隱去,猶如商人乘䭷馬王安隱得度。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 @[0645a20]@「若有比丘作如是念:『地是我,我有地,水、火、風、空、識是我,我有識。』者,彼比丘必被害,猶如商人為羅剎所食。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說,發露極廣,善護無有空缺,如橋栰浮具,遍滿流布,乃至天、人。若有比丘作如是念:『地非是我,我無有地,水、火、風、空、識非是我,我無有識。』者,彼比丘得安隱去,猶如商人乘䭷馬王安隱得度。」 @[0645b01]@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有不信於,  佛說正法律,\\  彼人必被害,  如為羅剎食。\\  若人有信於,  佛說正法律,\\  彼得安隱度,  如乘䭷馬王。」\\ @[0645b06]@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45b08]@商人求財經第二十竟-[32]-(四千二百七十三字)-[33]- ====[校勘]==== [1]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2]「簿」,大正藏原為「押」,宋、元、明三本作「簿」,聖本作「[椑-(白-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簿」。 [3] 「正」,聖本作「政」。[*] [4] 「琉璃」,聖本作「流離」。[*] [5] 「硨磲」,大正藏原為「車𤦲」,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硨磲」。[*] [6] 「琥」,大正藏原為「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7] 「瑪」,大正藏原為「馬」,宋、元二本作「瑪」,明本作「碼」,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瑪」。 [8] 「瑙」,明本作「碯」。[*] [9] 「琁」,大正藏原為「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琁」。[*] [10]「共」,大正藏原為「其」,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共」。 [11] 「叫」,聖本作「嗷」。[*] [12] 「問」,聖本作「聞」。 [13]「來」,大正藏原為「求」,今依據高麗藏改作「來」。 [14] 「爪」,聖本作「抓」。[*] [15] 「滴」,大正藏原為「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16] 「羅剎鬼」,巴利本作 Yakkhinī。 [17]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覺」。 [18] 「曰」,聖本作「曰語」。 [19] 聖本無「啼」字。 [20] 大正藏在「方」字之後有一「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1] 「䭷馬王」,巴利本作 Valāhassarājā。 [22] 「度」,大正藏原為「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度」。[*] [23] 「今」,元本作「令」。 [24] 「使」,大正藏原為「從」,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使」。 [25] 宋、元、明、聖四本無「耶」字。 [26] 「玳」,宋、元、明、聖四本作「瑇」。[*] [27] 「憐」,宋、元二本作「怜」。 [28] 「髦」,大正藏原為「毛」,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髦」。[*] [29] 大正藏在「婦」字之後有一「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30] 「爪」,宋本作「瓜」,聖本作「抓」。[*] [31] 「我」,聖本作「念色陰我」。 [32] 明本無「商人求財經第二十竟」九字。 [33]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千二百七十三字」八字。 ====[註解]==== [] 羖羊:雄山羊。「羖」讀音同「股」。 [] 栰:同「筏」。 [一] 卒起:倉猝生起;突然生起。 [] 蓊鬱:草木茂盛的樣子。 [] 摩尼:寶珠。 [] 珂:一種次於玉的美石。「珂」讀音同「柯」。 [] 十五日說從解脫時:每月第十五天,也是古印度文化中說戒的日子。 ====[對應經典]==== *待加上:參考 增壹阿含45品[[agama1:增壹阿含經馬王品第四十五|1經]]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䭷馬王後十五日說從解脫時」能帶人飛離羅剎島,可比喻依佛所教而持戒,然後不貪愛六根六境,才能解脫自由。 =====(一三七)中阿含-[1]--[2]-大品世間經第二十一(第三念誦)-[3]-===== @[0645b11]@我聞如是: @[0645b11]@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45b1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自覺世間,亦為他說,如來知世間。如來自覺世間習-[4]-,亦為他說,如來斷世間習。如來自覺世間滅,亦為他說,如來世間滅作證。如來自覺世間道跡,亦為他說,如來修世間道跡。若有一切盡普正,有彼一切如來知見覺得。所以者何?如來從昔夜覺無上正盡之覺,至于-[5]-今日夜,於無餘涅槃界,當取滅訖。於其中間,若如來口有所言說,有所應對者,彼一切是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若說師子者,當知-[6]-說如來。所以者何?如來在眾有所講說,謂師子吼,一切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如來是梵有,如來[[至冷有]]-[]-,無煩亦無熱,有-[7]-諦不虛有。」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知一切世間,  出一切世間,\\  說一切世間,  一切世如真。\\  彼最上尊雄,  能解一切縛,\\  得盡一切業,  生死悉解脫。\\  是天亦是人,  若有歸命佛,\\  稽首禮如來,  甚深極大海。\\  知已為-[8]-修敬,  諸天香音神,\\  [[彼亦稽首禮,  謂隨於死者]]-[]-。\\  稽首禮智-[9]-士,  歸命人之上-[10]-,\\  無憂離塵安,  無礙諸解脫。\\  是故常-[11]-樂禪,  住遠離極定,\\  當自作燈明,  [[無我必失時]]-[]-。\\  失時有憂慼,  謂墮地獄中。」\\ @[0645c11]@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45c13]@世間經第二十一竟-[12]-(三百九十六字)-[13]- ====[校勘]==== [1] 「含」,聖本作「鋡」。[*] [2]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3]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4] 「習」,元、明二本作「集」。 [5] 「于」,聖本作「乎」。 [6] 「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7] 「有」,大正藏原為「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8] 「為」,大正藏原為「亦」,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為」。 [9] 「智」,聖本作「知」。 [10] 「上」,宋、元二本作「土」。 [11] 「常」,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常」。 [12] 明本無「世間經第二十一竟」八字。 [13]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百九十六字」六字。 ====[註解]==== [] 至冷有:究竟清涼的存在。參見《中阿含經》卷3〈業相應品2〉第12經惒破經:「彼無明已盡,明已生,生後身覺便知生後身覺,生後命覺便知生後命覺,身壞命終,壽已畢訖,即於現世一切所覺便盡止息,當知至竟冷。」 [] 彼亦稽首禮,謂隨於死者:(天與人)都被死亡驅趕,而頂禮佛陀。 [] 無我必失時:如果沒有以自己的修行作為燈明,必定會錯失(解脫的)機會。 ====[對應經典]==== 待加上: 參考 《雜阿含經》第894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894.html 增支部4集23經/世間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605.htm ====[讀經拾得]==== 佛陀十號之一即「世間解」。 《雜阿含經》卷九第230經中,佛陀說六入處因緣是「世間」: 「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 佛告三彌離提:「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一三八)中阿含[*]-[1]-大品福經第二十二(第三念誦)-[2]-===== @[0645c16]@我聞如是: @[0645c16]@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45c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莫畏於福,愛樂意所念。所以者何?福者是說樂]]-[]-。畏於福,不愛樂意所念。所以者何?非福者,是說苦。何以故?我憶往昔長夜作福,長夜受報,愛樂意所念。我往昔時[[七年行慈]]-[]-,七反-[3]-成敗,不來此世,世敗壞時,生[[晃昱天]]-[]--[4]-,[[世成立時,來下生空梵宮殿-[5]-中]]-[]-,於彼梵中,作[[大梵天]],餘處千反[*]作自在天王,三十六反[*]作[[天帝釋]]-[]-,復無量反[*]作剎利[[頂生王]]-[]-。 @[0645c25]@「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大象,被好乘具,眾寶校-[6]-飾,白珠珞覆,于-[7]-娑賀象王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馬,被好乘具,眾寶嚴飾,金銀交-[8]-絡-[9]-,䭷馬王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車,四種校-[10]-飾,莊以眾好,師子、虎豹斑-[11]-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校[*]飾,極利疾,名樂聲車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大城,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拘舍和[*]提王城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樓,四種寶樓,金、銀、琉璃[*]及水精,正法殿為首。 @[0646a07]@「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御座,四種寶座,金、銀、琉璃[*]及水精,敷以氍氀、毾-[12]-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13]-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和[*]羅、波遮悉哆羅那。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雙衣,有芻-[14]-摩衣,有錦繒衣,有劫貝衣,有加-[15]-陵伽波和羅衣。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女,身體光澤,皦潔明淨,美色過人,小不及天,姿-[16]-容端正,睹者歡悅,眾寶[[瓔珞]]嚴飾具足,盡剎利種女,餘族無量。 @[0646a17]@「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種食,晝夜常供,為我故設,欲令我食。比丘!彼八萬四千種食中,有一種食,極美淨潔,無量種味,是我常所食。比丘!彼八萬四千女中,有一剎利女,最端正[*]姝好-[17]-,常奉侍我。比丘!彼八萬四千雙衣中,有一雙衣,或芻[*]摩衣,或錦繒衣,或劫貝衣,或加[*]陵伽波和羅-[18]-衣,是我常所著。比丘!彼八萬四千御座中,有一御座,或金或銀,或琉璃,或水精,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和羅[*]、波遮悉哆羅[*]那,是我常所臥。 @[0646a28]@「比丘!彼八萬四千[[樓觀]]-[]-中,有一樓觀,或金或銀,或琉璃[*],或水精,名正法殿,是我常所住。比丘!彼八萬四千大城中,有一城極大富樂,多有人民,名拘舍和[*]提,是我常所居。比丘!彼八萬四千車中而有一車,莊以眾好,師子、虎豹斑[*]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莊飾,極利疾,名樂聲車,是我常所載,至觀望園觀。比丘!彼八萬四千馬中而有一馬,體紺青色,頭像如烏,名䭷馬王,是我常所騎,至觀望園觀。比丘!彼八萬四千大象中而有一象,舉體極白,七支盡正-[19]-,名于娑賀象王,是我常所乘,至觀望園觀。 @[0646b11]@「比丘!我作此念:『是何業果,為何業報,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比丘!我復作此念:『是三業果,為三業報,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一者布施,二者[[調御]]-[]-,三者[[守護]]-[]-。』」 @[0646b16]@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觀此福之報,  妙善多饒益,\\  比丘我在昔,  七年修慈心。\\  七反[*]成敗劫,  不來還此世,\\  世間敗壞時,  生於晃昱天。\\  世間轉成時,  生於梵天中,\\  在梵為大梵,  千生自在天。\\  三-[20]-十六為釋,  無量百頂王,\\  剎利頂生王,  為人之最尊。\\  如法非刀杖,  政御於天下,\\  如法不如-[21]-抂-[22]-,  正安樂教授。\\  如法轉相傳,  遍一切大地,\\  大富多錢財-[23]-,  生於如是族。\\  財穀具-[24]-滿足,  成就七寶珍,\\  因此大福祐,  所生得自在。\\  諸佛御於世,  彼佛之所說,\\  知此甚奇特,  見神通不少。\\  誰知而不信,  如是生於冥,\\  是故當自為,  欲求大福祐,\\  當恭敬於法,  常念佛法律。」\\ @[0646c07]@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46c08]@福經第二十二竟-[25]-(一千一百五十四字)-[26]-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3] 「反」,大正藏原為「返」,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反」。[*] [4] 「晃昱天」,巴利本作 Ābhassara。 [5] 「空梵宮殿」,巴利本作 Suñña-Brahmavimāna。 [6] 「校」,大正藏原為「珓」,宋、元、明三本作「校」,聖本作「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校」。 [7] 「于」,聖本作「珓」。 [8] 「銀交」,宋、聖二本作「鏡珓」。 [9] 「絡」,聖本作「珞」。 [10] 「校」,大正藏原為「珓」,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校」。[*] [11] 「斑」,宋本作「班」。[*] [12] 「毾」,聖本作「𣰅」。[*] [13]「襯」,大正藏原為「儭」,宋、元、明三本作「襯」,聖本作「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襯」。 [14] 「芻」,大正藏原為「初」,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芻」。[*] [15] 「加」,聖本作「伽」。[*] [16] 「姿」,大正藏原為「恣」,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姿」。 [17] 「好」,大正藏原為「妙」,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好」。 [18] 「羅」,大正藏原為「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羅」。[*] [19] 「正」,宋、聖二本作「政」。 [20] 「三」,明本作「二」。 [21] 「如」,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如」。 [22]「抂」,明本作「枉」,聖本作「狂」。 [23] 「錢財」,聖本作「財錢」。 [24] 「滿足」,大正藏原為「足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滿足」。 [25] 明本無「福經第二十二竟」七字。 [26] 宋、元、明、聖四本無「一千一百五十四字」八字。 ====[註解]==== [] 莫畏於福,愛樂意所念。所以者何?福者是說樂:不須要害怕福德,福德是意念所愛樂的。為什麼?福德相當於安樂。 [] 七年行慈:修行慈心七年。 [] 晃昱天:即「光音天」,色界第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 [] 世成立時,來下生空梵宮殿中:這個世界剛生成時,來出生在還沒有眾生的梵天天界中。按:大梵天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眾,因此被後來往生梵天的天眾尊為天主。 [] 天帝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 頂生王:遠古以前的一位轉輪聖王,極有福報,財寶無數,統一人間四大洲後拜訪忉利天,天帝釋分一半的座位給他坐,以示尊重。然而頂生王還不滿足,起了篡天帝釋位的念頭,此時卻墜落回人間,重病而死。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之一。詳見卷十一〈王相應品 6〉[[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十一#六〇_中阿含-_1_-王相應品四洲經第三_初一日誦_-_2|第60經四洲經]]、《增壹阿含經》卷八〈安般品 17〉[[agama1: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七|第7經]]。 [] 樓觀:泛指樓殿之類的高大建築物。 [] 調御:調整駕御。這邊指對心的掌控,即修定。 [] 守護:守衛保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應對外境時不貪著,即持戒。 ====[對應經典]==== 待加上: *增壹阿含10品7經 *南傳:增支部7集62經 ====[讀經拾得]==== 佛陀曾修行慈心七年不間斷,因此獲得殊勝的福報。本經後段則表示這些福報是布施、調御(修定)、守護(持戒)三者的果報。 有同學提問:「那到底這些殊勝的福報是由於修行慈心七年,還是由於布施、修定、持戒三者?」 是基於慈心,布施以給眾生安樂;基於慈心,修定成就慈無量心三昧;基於慈心,持戒以不惱害眾生。身口意都貫徹慈心,因此而能獲得殊勝的福報。 要能往生到色界天,必須具備有相對應的禪定能力,佛陀前世能往生到光音天,生前必須具備最少第二禪的定力。可見佛陀所修行的慈心不只是一般人偶爾發起的慈心,而應是心量無邊無際的慈無量心三昧。 《中阿含經》卷十一〈王相應品 6〉[[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十一#六一_中阿含-_1_-王相應品牛糞喻經第四_初一日誦_-_2|第61經牛糞喻經]]則表示佛陀前世修行七年慈心這麼巨大、持續那麼久的福德,因為無常,最終還是一丁點都不剩,可見無常的厲害。 * * * * 待整合佛陀表示比丘不需畏福的經:「[[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1:%E5%A2%9E%E5%A3%B9%E9%98%BF%E5%90%AB%E7%B6%93%E9%9D%9E%E5%B8%B8%E5%93%81%E7%AC%AC%E4%BA%94%E5%8D%81%E4%B8%80#%E4%B8%80%E3%80%87 |讀經拾得]]」。印度有苦行的風氣,或許因此某些修行人有畏福的想法。 對於有正見的佛弟子,福報能協助修行 c.f. 增壹阿含10品7經:「快哉福報,所願者得,速至滅盡,到無為處。」 =====(一三九)中阿含[*]-[1]-大品息止道經第二十三(第三念誦)-[2]-===== @[0646c11]@我聞如是: @[0646c11]@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46c1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年少比丘始成就戒,當以[[數數]]詣[[息止道]]-[]-觀相,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彼善受善持此相已,還至住處,澡洗手足,敷尼師壇-[3]-,在於床上結跏-[4]-趺坐,即念此相,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所以者何?若彼比丘修習此相,速除心中欲恚之病。」 @[0646c18]@於是,世尊說此頌曰-[5]-: 「若年少比丘,  學-[6]-未得止-[7]-意,\\  當詣息止道,  欲除其婬欲。\\  心中無恚諍,  慈愍於眾生,\\  遍滿一切方,  往至觀諸身。\\  當觀於青相,  及以爛腐壞,\\  觀烏-[8]-蟲所食,  骨骨節相連。\\  修習如是相,  還歸至本處,\\  澡洗於手足,  敷床正基坐。\\  當以觀真實,  內身及外身,\\  盛滿大小便,  心腎肝肺等。\\  若欲[[分衛食]]-[]-,  到人村邑間,\\  如將鎧纏絡,  常正念在前。\\  若見色可愛,  [[清淨欲相應]]-[]-,\\  見已觀如真,  正念佛法律。\\  此中無骨筋,  無肉亦無血,\\  無腎心肝肺,  無有涕唾腦。\\  一切地皆空,  水種亦復然,\\  空一切火種,  風種亦復空。\\  若所有諸覺,  清淨欲相應,\\  彼一切息止,  如慧之所觀。\\  如是行精懃,  常念不淨想,\\  永斷婬-[9]-怒癡,  除一切無明,\\  興起清淨明,  比丘[[得苦-[10]-邊]]-[]-。」\\ @[0647a13]@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47a14]@息止道經第二十三竟-[11]-(三百七十二字)-[12]-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3]「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4]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明、聖三本改作「跏」。 [5] 聖本無「曰」字。 [6] 「學」,大正藏原為「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學」。 [7] 「止」,大正藏原為「上」,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止」。 [8] 「烏」,大正藏原為「鳥」,宋、元、明三本作「烏」,聖本作「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烏」。 [9] 「婬」,聖本作「淫」。 [10] 「苦」,明本作「若」。 [11] 明本無「息止道經第二十三竟」九字。 [12]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百七十二字」六字。 ====[註解]==== [] 息止道:墓地。另譯為「息道」。??【這註釋是依莊居士的對讀結果而標註,得查其它佐證。】 [] 青相:屍體青瘀的景象。 [] 骨鎖:屍體腐朽後所遺留的白骨。 [] 分衛食:乞食。比丘托鉢後,在半途或回宿處,可將乞得的食物分給別的比丘(如病比丘)或上座,以保衛他們身體,並維護其修行,因此乞食又稱分衛食。 [] 清淨欲相應:身體看似乾淨美麗,因此挑起欲望。 [] 得苦邊:到達苦的盡頭。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不淨觀不只是在墓地看作噁的屍體;不淨相是為了內攝諸根,修身念處,觀身不淨,進而破除對美色的誤解,以及對治貪欲的執著。 偈誦中似乎是指以下修行次第:不淨觀->空觀->除無明 =====(一四〇)中阿含[*]-[1]-大品至邊經第二十四(第三念誦)-[2]-===== @[0647a17]@我聞如是: @[0647a17]@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47a1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生活中下極至邊,謂行乞食。世間大諱,謂為禿頭手[[擎]]-[]-鉢行,彼族姓子為義故受-[3]-。所以者何?以厭患生老病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或得此淳具足大苦陰邊,汝等非如是心出家學道耶?」 @[0647a23]@時,諸比丘白曰:「如是。」 @[0647a23]@世尊復告諸比丘曰:「彼愚癡人以如是心出家學道,而[[行伺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4]-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掉-[5]-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人以墨-[6]-[[浣]]-[]-墨[*]所污,以血除血,以垢除垢,以濁除濁,以廁除廁,但增其穢。從冥入冥,從闇入闇,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7]-亦復如是。謂彼人行-[8]-伺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掉[*]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猶[[無事處燒人殘木,彼火燼者,非無事所用,亦非村邑所用]]-[]-,我說彼愚癡人持沙門戒[*]亦復如是。謂彼人行伺欲染著至重,濁纏心中,憎嫉無信,懈怠失正念,無正定,惡慧心狂,掉[*]亂諸根,持戒極寬,不修沙門,不增廣行。」 @[0647b09]@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愚癡失欲樂,  復失沙門義,\\  俱忘失二邊,  猶燒殘火燼-[愚癡失欲樂]-。\\  猶如無事處,  燒人殘火燼,\\  無事村不用。  人著欲亦然,\\  猶燒殘火燼,  俱忘失二邊。」\\ @[0647b16]@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47b17]@至邊經第二十四竟-[9]-(四百二十二字)-[10]-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3] 「受」,宋本作「愛」。 [4] 「懈」,聖本作「懈」。 [5]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6] 「墨」,聖本作「默」。[*] [7] 宋、元、明、聖四本無「戒」字。[*] [8] 大正藏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9] 明本無「至邊經第二十四竟」八字。 [10]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百二十二字」六字。 ====[註解]==== [] 擎:持;拿。 [] 行伺欲染著至重:貪求、有強烈的貪欲。相當的《雜阿含經》經文作「起貪欲極生染著」,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貪婪的、在欲上重貪欲的」。 [] 浣:洗滌。讀音同「緩」。 [] 無事處燒人殘木,彼火燼者,非無事所用,亦非村邑所用:郊外已燒過的木頭,剩下的餘燼,在郊外也不能用來當柴,在村落也不能用來當柴。 [愚癡失欲樂] 愚癡失欲樂,復失沙門義,俱忘失二邊,猶燒殘火燼:愚癡的人出家,失去了在家生活的欲樂,卻不除強烈的貪欲而喪失出家修行的目標,在家出家兩邊都落空,猶如燒剩的灰燼在哪兒都無法當柴。 ====[對應經典]==== 待新增: *參考雜阿含272經 *參考南傳相應部22相應80經 ====[讀經拾得]==== 了解出家(修行)的目的以及乞食的意涵。 =====(一四一)中阿含[*]-[1]-大品喻經第二十五(第三念誦)-[2]-===== @[0647b20]@我聞如是: @[0647b20]@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47b2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無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因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作田業,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得作田業。如是若有無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因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種子,村及與[[鬼村]]-[]-,百穀藥木得生長養,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得生長養。 @[0647c01]@「如是,若有無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因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諸根香,沈香為第一。猶諸樹香,赤栴檀為第一。猶諸水華,青蓮華為第一。猶諸陸華,須摩那華為第一。猶諸獸-[3]-跡,彼一切悉入象跡中,象跡盡攝,彼象跡者為最第一,謂廣大-[4]-故。如是,若有無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因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諸獸-[5]-中,彼師子王為最第一。猶如列陣共鬥戰時,唯[[要誓]]-[]-為第一。猶[[樓觀]]-[]-椽,彼一切皆依[[承-[6]-椽梁]]-[]-立,承椽梁、承椽梁皆攝持之,承椽梁者為最第一,謂盡攝故。 @[0647c15]@「如是,若有無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為本,不放逸為習,因不放逸生,不放逸為首;不放逸者,於諸善法為最第一。猶如諸山,須彌山王為第一。猶如諸泉,大海-[7]-攝水,大海為第一。猶諸大身,阿須羅王為第一。[[猶諸瞻侍-[8]-,魔王為第一]]-[]-。猶諸[[行欲]]-[]-,頂生王為第一。猶如諸小王,[[轉輪王]]-[]-為第一。猶如虛空諸星宿,[[月殿]]-[]-為第一。猶諸綵-[9]-衣,白練為第一。猶諸光明,慧光明為第一。猶如諸眾-[10]-,如來弟子眾為-[11]-第一。猶如諸法,有為及無為,愛盡、無欲、滅盡、涅槃為第一。猶諸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於彼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猶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12]-,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為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如是若有諸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有想、無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於彼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 @[0648a05]@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有求財物,  極好轉增多,\\  稱譽不放逸,  [[事無事慧說]]-[]-。\\  有不放逸者,  [[必取二俱義]]-[]-,\\  即此世能獲,  後世亦復得,\\  雄猛觀諸義,  慧者必解脫。」\\ @[0648a12]@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48a13]@喻經第二十五竟-[13]-(七百七十一字)-[14]- 中阿含經大品第一竟-[15]--[16]-(五萬三百六十九字)-[17]--[18]--[19]- 中阿含-[20]-經卷第三十四(第三念誦)-[21]-(七千三百八十八字)-[22]-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3] 「獸」,聖本作「狩」。 [4] 「大」,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高麗藏、聖二本改作「大」。 [5] 「獸」,宋、聖二本作「狩」。 [6] 「承」,宋本作「子」。 [7] 「海」,大正藏原為「泉」,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海」。 [8] 「侍」,聖本作「待」。 [9] 「綵」,聖本作「采」。 [10] 「眾」,聖本作「眾生」。 [11]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12] 「酥」,聖本作「蘇」。[*] [13] 「喻經第二十五竟」,明本無「喻經第二十五竟」七字,聖本作「喻經第五竟」。 [14] 宋、元、明、聖四本無「七百七十一字」六字。 [15] 「竟」,聖本作「竟第三念誦」。 [16] 「中阿含經大品第一竟」,宋、元二本無此「中阿含經大品第一竟」九字,明本作「大品第一竟」。 [17] 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經大品第一竟(五萬三百六十九字)」十七字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四(第三念誦)(七千三百八十八字)」後行,今依據明、聖二本改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三十四(第三念誦)(七千三百八十八字)」前行。 [18] 宋、元、明、聖四本無「五萬三百六十九字」八字。 [19] 聖本在「字」字之後有「藥王佛寂上天王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二十四字及光明皇后願文。 [20] 「含」,宋、元二本作「含大品」。 [21] 大正藏無「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22] 宋、元、明、聖四本無「七千三百八十八字」八字。 ====[註解]==== [] 鬼村:鬼類依止而居住的草木,參見《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8〉:「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無有空者」。又譯為「鬼神村」。 [] 要誓:約法;律令。按:這段是指軍令如山,是軍隊的命脈。 [] 樓觀:泛指樓殿之類的高大建築物。 [] 承椽梁:屋頂承受椽條的橫樑,「椽」是架在屋樑上用以承接瓦片和屋面的木條,讀音同「船」。 [] 猶諸瞻侍,魔王為第一:猶如佛陀說法時在一旁隨侍的諸天眾中,魔王是最高級的天眾。瞻侍即照顧和隨侍,對長者或病人的隨護,也指佛說法時在一旁的諸天。魔王是欲界或色界最高天的天主之一,習性上不想讓眾生脫離其國土,而被稱為魔天。 [] 行欲:享受感官快樂,在這裡指享受感官快樂的人。相當的《雜阿含經》經文作「受五欲者」。 [] 轉輪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王。又譯為「轉輪聖王」。 [] 月殿:月亮。 [] 事無事慧說:猶如做事(要努力才會愈來愈有錢),巧妙地來看,修行無為法也要這樣。 [] 必取二俱義:一定能兼得兩方面的利益(此世、後世都能有收獲)。 ====[對應經典]====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八八二|《雜阿含經》卷三十一第882經]]。 * 參考 {ref>S45.139-148} * 參考 {ref>S49.13-22} ====[讀經拾得]==== 有什麼不放逸的具體方法? 經中有提到的方法為「念死」(死隨念),憶想人命呼吸間,一口氣吸不了就沒命了,縱使仍活著,也是離死亡更近一口氣,因此而能釐清生命的重點,加緊修行。 另外也可以透過固定時間作功課、共修例如讀經班、打禪七等方法,藉用團體的力量來讓自己不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