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十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 =====(七八)中阿含-[1]-長壽王品梵天請佛經第七(第二小土城誦)-[2]-===== @[0547a11]@我聞如是: @[0547a11]@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547a12]@爾時,有一[[梵天]]-[]-住梵天上,生如是邪見:「此處有常,此處恒有-[3]-,此處長存,此處是要,此處[[不終法]]-[]-,此處出要,此出要更無出要過其上,有勝、有妙、有最者。」 @[0547a15]@於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梵天心之所念,即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猶若力士屈伸-[4]-臂頃,於舍衛國勝林給孤獨園忽沒不現,往梵天上。 @[0547a19]@時,彼梵天見世尊來,即請世尊:「善來大仙人!此處有常,此處恒有[*],此處長存,此處是要,此處不終法,此處出要,此出要更無出要過其上,有勝、有妙、有最者。」 @[0547a22]@於是,世尊告曰:「梵天!汝無常稱說常,不恒稱說恒,不存稱說存,[[不要稱說要]]-[]-,終法稱說不終法,非出要稱說出要,此出要更無出要過其上,有勝、有妙、有最者。梵天!汝有是無明。梵天!汝有是無明。」 @[0547a27]@時,魔波旬在彼眾中。於是,魔波旬語世尊曰:「比丘!莫違此梵天所說,莫逆此梵天所說。比丘!若汝違此梵天所說,逆此梵天所說者,是為比丘猶如有人吉祥事來,而排卻之。比丘所說亦復如是,是故,比丘!我語汝莫違此梵天所說,莫逆此梵天所說。比丘!若汝違此梵天所說,逆此梵天所說者,是為,比丘!猶如有人從山上墮,雖以手足[[捫摸]]-[]-於空而無所得。比丘所說亦復如是,是故,比丘!我語汝莫違此梵天所說,莫逆此梵天所說。比丘!若汝違此梵天所說,逆此梵天所說者,是為,比丘!猶如有人從樹上墮,雖以手足捫摸枝葉而無所得。比丘所說亦復如是,是故,比丘!我語汝莫違此梵天所說,莫逆此梵天所說。所以者何?此梵天梵,福祐、能化、最尊、能作、能造、是父,已有、當有一切眾生皆從是生,此所知盡知、所見盡見。 @[0547b15]@「大仙人!若有沙門、梵志,憎惡他-[5]-、毀呰他[*]者,彼身壞命終,必生餘下賤妓樂神中,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憎惡梵天、毀呰梵天者,彼身壞命終,必生餘下賤妓樂神中。大仙人!若有沙門、梵志,愛樂他[*]、稱歎他[*]者,彼身壞命終,必生最上尊梵天中,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者,彼身壞命終,必生最上尊梵天中。大仙人!汝不見此梵天大眷屬坐如我輩耶?」 @[0547b24]@彼魔波旬非是梵天,亦非梵天眷屬,然自稱說我是梵天。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此魔波旬非是梵天,亦非梵天眷屬,然自稱說我是梵天;若說有魔波旬者,此即是魔波旬。」 @[0547b28]@世尊知已,告曰:「魔波旬!汝非梵天,亦非梵天眷屬,然汝自稱說我是梵天;若說有魔波旬者,汝即是魔波旬。」於是,魔波旬而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見我。」知已愁憂,即於彼處忽沒不現。 @[0547c03]@時,彼梵天至再三請世尊:「善來大仙人!此處有常,此處恒有,此處長存,此處是要,此處不終法,此處出要,此出要更無出要過其上,有勝、有妙、有最者。」 @[0547c06]@世尊亦至再三告曰:「梵天!汝無常稱說常,不恒稱說恒,不存稱說存,不要稱說要,終法稱說不終法,非出要稱說出要,此出要更無出要過其上,有勝、有妙、有最者。梵天!汝有是無明。梵天!汝有是無明。」 @[0547c11]@於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昔有沙門、梵志,壽命極長,存住極久。大仙人!汝壽至短,不如-[6]-彼沙門、梵志一燕坐頃。所以者何?彼所知盡知、所見盡見,若實有出要者,更無餘出要過其上,有勝、有妙、有最者;若無有實出要者,更無餘出要過其上,有勝、有妙、有最者。大仙人!汝於出要不出要想,不出要出要想,如是汝不得出要,便成大癡。所以者何?以無境界故。大仙人!若有沙門、梵志,愛樂他[*]、稱歎他[*]者,彼為我自在,為隨我所欲,為隨我所使。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者,彼為我自在,為隨我所欲,為隨我所使。大仙人!若汝愛樂他[*]、稱歎他[*]者,汝亦為我自在,為隨我所欲,為隨我所使。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者,汝亦為我自在,為隨我所欲,為隨我所使。」 @[0547c27]@於是,世尊告曰:「梵天!如是梵天所說真諦:若有沙門、梵志,愛樂他[*]、稱歎他[*]者,彼為汝自在,為隨汝所欲,為隨汝所使。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者,彼為汝自在,為隨汝所欲,為隨汝所使。梵天!若我愛樂他[*]、稱歎他[*]者,我亦為汝自在,為隨汝所欲,為隨汝所使。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者,我亦為汝自在,為隨汝所欲,為隨汝所使。 @[0548a07]@「梵天!若此八事,我隨其事愛樂稱歎者,彼亦有如是。梵天!我知汝所從來處、所往至處、隨所住、隨所終、隨所生。若有梵天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0548a11]@於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汝云何知我所知、見我所見。云何識悉-[7]-我?如日自在,明照諸方,是為千世界,於千世界中,汝得自在耶?知彼彼處無有晝夜,大仙人曾經-[8]-歷彼,數經歷彼耶?」 @[0548a15]@世尊告曰:「梵天!如日自在,明照諸方,是為千世界,於千世界中,我得自在,亦知彼彼處無有晝夜。梵天!我曾經[*]歷彼,我數經歷彼。梵天!有三種天,[[光天]]-[]-、[[淨光天]]-[]-、[[遍淨光天]]-[]-。梵天!若彼三種天有知有見者,我亦有彼知見。梵天!若彼三種天無知無見者,我亦自有知見。梵天!若彼三種天及眷屬有知有見者,我亦有彼知見。梵天!若彼三種天及眷屬無知無見者,我亦自有知見。梵天!若汝有知有見者,我亦有此知見。梵天!若汝無知無-[9]-見者,我亦自有知見。梵天!若汝及眷屬有知有見者,我亦有此知見。梵天!若汝及眷屬無知無見者,我亦自有知見。梵天!汝不與我一切等,不與我盡等,但我於汝最勝最上。」 @[0548b01]@於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何由得彼三種天有知有見者,汝亦有彼知見;若彼三種天無知無見者,汝亦自有知見;若彼三種天及眷屬有知有見者,汝亦有彼知見,若彼三種天及眷屬無知無見者,汝亦自有知見。若我有知有見者,汝亦有此知見;若我無知無見者,汝亦自有知見;若我及眷屬有知有見者,汝亦有此知見;若我及眷屬無知無見者,汝亦自有知見。大仙人!非為愛言耶?問已不知增益愚癡。所以者何?以識無量境界故,無量知、無量見、無量種別,我各各知別,是地知地,水、火、風、神、天、生主,是梵天知梵天。」 @[0548b13]@於是,世尊告曰:「梵天!若有沙門、梵志於地有地想,[[地是我,地是我所,我是地所;彼計地是我已,便不知地]]-[地是我]-。如是於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無煩、無熱,於-[10]-淨有淨想,淨是我,淨是我所,我是淨所;彼計淨是我已,便不知淨。梵天!若有沙門、梵志,地則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彼不計地是我已,彼便知地。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無煩、無熱,淨則知淨,淨非是我,淨非我所,我非淨所;彼不計淨是我已,彼便知淨。梵天!我於地則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我非地所;我不計地是我已,我便知地。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無煩、無熱,淨則知淨,淨非是我,淨非我所,我非淨所;我不計淨是我已,我便知淨。」 @[0548b27]@於是,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此眾生愛有、樂有、習有,汝已拔有根本。所以者何?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故。」便說頌曰:  「於有見恐怖,  無有見不懼,\\  是故莫樂有,  有何可不-[11]-斷-[12]-。\\ @[0548c04]@「大仙人!我今欲自隱形。」 @[0548c04]@世尊告曰:「梵天!汝若欲自隱形者,便隨所欲。」 @[0548c05]@於是,梵天即隨所處自隱其形。世尊即知,「梵天!汝在彼,汝在此,汝在中。」 @[0548c07]@於是,梵天盡現如意,欲自隱形而不能隱,還住梵天中。於是,世尊告曰:「梵天!我今亦欲自隱其形。」 @[0548c09]@梵天白世尊曰:「大仙人!若欲自隱形者,便隨所欲。」 @[0548c10]@於是,世尊而作是念:「我今寧可現如其像如意足,放極妙光明,照一切梵天而自隱住,使諸梵天及梵天眷屬但聞我聲而不見形。」於是,世尊即現如其像如意足,放極妙光明,照一切梵天,便自隱住,使諸梵天及梵天眷屬但聞其聲而不見其形。於是,梵天及梵天眷屬各作是念:「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謂放極妙光明,照一切梵天而自隱住,使我等及眷屬但聞彼聲而不見形。」 @[0548c21]@於是,世尊復作是念:「我已化此梵天及梵天眷屬,我今寧可[[攝]]-[]-如意足。」世尊便攝如意足,還住梵天中。 @[0548c23]@於是,魔王亦至再三在彼眾中。爾時,魔王白世尊曰:「大仙人善見、善知、善達,然莫訓誨教呵弟子,亦莫為弟子說法,莫著弟子;莫為著弟子故,身壞命終,生餘下賤妓樂神中。行無為,於現世受安樂。所以者何?大仙人!此唐自煩勞。大仙人!昔有沙門、梵志訓誨弟子,教呵弟子,亦為弟子說法,樂著弟子;彼以著弟子故,身壞命終,生餘下賤妓樂神中。大仙人!是故我語汝,莫得訓誨教呵弟子,亦莫為弟子說法,莫著弟子;莫為著弟子故,身壞命終,生餘下賤妓樂神中。行無為,於現世受安樂。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煩勞。」 @[0549a07]@於是,世尊告曰:「魔波旬!汝不為我求義故說,非為饒益故,非為樂故,非為安隱故:『莫得訓誨教呵弟子,莫為弟子說法,莫著弟子,莫為著弟子故,身壞命終,生餘下賤妓樂神中。行無為,於現世受安樂。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煩勞。』魔波旬!汝作是念:『此沙門瞿曇為弟子說法,彼弟子聞法已,出我境界。』魔波旬!是故汝今語我:『莫得訓誨教呵弟子,亦莫為弟子說法,莫著弟子;莫為著弟子故,身壞命終,生餘下賤妓樂神中。行無為,於現世受安樂。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煩勞。』 @[0549a18]@「魔波旬!若有沙門、梵志訓誨弟子,教呵弟子,為弟子說法,樂著弟子;為著弟子故,身壞命終,生餘下賤妓樂神中。彼沙門、梵志,彼非沙門稱說沙門,非梵志稱說梵志,非阿羅訶稱說阿羅訶,非等正覺稱說等正覺。魔波旬!我實沙門稱說沙門,實梵志稱說梵志,實阿羅訶稱說阿羅訶,實等正覺稱說等正覺。魔波旬!若我為弟子說法,若不說者,汝且自去,我今自知應為弟子說法、不應為弟子說法。」 @[0549a28]@是為梵天請,魔波旬違逆世尊隨順說,是故此經名梵天請佛。 @[0549a29]@佛說如是。梵天及梵天眷屬,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549b02]@梵天請佛經第七竟-[13]-(三千九十字)-[14]- ====[校勘]==== [1]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2] 明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3] 「恒有」,大正藏原為「有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恒有」。[*] [4]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明本改作「伸」。 [5] 「他」,大正藏原為「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他」。[*] [6] 「如」,大正藏原為「知」,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如」。 [7] 「識悉」,明本作「悉識」。 [8] 「經」,大正藏原為「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經」。[*] [9] 宋、元、明三本無「無」字。 [10] 大正藏無「於」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11] 「可不」,大正藏原為「不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可不」。 [12] 「於有見恐怖…有何可不斷」,巴利本作 Bhave vāhaṃ bhayaṃ disvā bhavañ ca vibhavesinaṃ bhavaṃ nābhivadiṃ kañci nandiñ ca na upādiyin ti。 [13] 明本無「梵天請佛經第七竟」八字。 [14] 宋、元、明三本無「三千九十字」五字。 ====[註解]==== [] 梵天:婆羅門教認為的造物主。佛教中則認為梵天為初禪天之一,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 [] 不終法:永恆不滅。 [] 如其像定:如雕像般不動而入禪定。 [] 不要稱說要:不重要的,說是重要的。 [] 捫摸:抓取。「捫」讀音同「門」。 [] 生主:印度教神話中的創造神。又譯為「世界根本主」,音譯為「波闍波提」。 [] 光天:大梵天之上、少光天之下的一天,是第二禪中的最基層天。大梵天為初禪最高天,而經中較常以少光天為二禪最基層天,有些經典分類更細,特別在少光天下區分出此天。?? [] 淨光天:即「光音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是第二禪中的最上層天。 [] 遍淨光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是第三禪天中的最上層天。這天的天人相應於三禪的境界而身心清淨光明,充分體驗勝妙的快樂。又譯為「遍淨天」、「徧淨天」。 [地是我] 地是我,地是我所,我是地所;彼計地是我已,便不知地:將地大(堅固性)當作是我,或將地大當作是我所有的,或是將我當作是地大所擁有的;像這樣將地大視為有我,就無法看清地大(的本質、真相)。 [] 攝:整理。 ====[對應經典]==== * {ref>M049} ====[讀經拾得]==== ***沒有白天晚上差別的地方** 此經文提到:「如日自在,明照諸方,是為千世界,於千世界中,汝得自在耶?知彼彼處無有晝夜,大仙人曾經歷彼,數經歷彼耶?」 這段經文是自認為有常的梵天與釋迦牟尼佛的辯論,其中提到了「一個恒星所含攝的世界,有的地方是沒有白天晚上之分的」。從地球上來看,所有地方都有白天夜晚之分,南極北極的永晝或永夜只持續幾天而已。然而從現代天文學來看,就整個星系而言,由於每個行星的自轉速度不同,一些行星的日夜變化可能非常慢,甚至若一個行星的自轉速度與公轉速度一樣,那麼就沒有晝夜之分了。(類似月球對地球的公轉速及其自轉速一樣,因此月球永遠同一面朝向地球)。 三千年前的人就有這樣的觀念,蠻有趣的。不過當然這邊是梵天提到事,因此並不是佛教的專門知識。 ***以《中阿含經》校對《中部尼柯耶》的例子** 有時候漢譯與巴利經典在同一部經互相更正,我們可以在《中部.49經, Brahmanimantanika-sutta》與《中阿含.78經.梵天請佛經》看到這樣的例子。此經敘述佛陀遇到自負的梵天,梵天自認為常住永存。為了斥責梵天的邪見,佛陀指出他知道梵天從何處來、往何處去,因此梵天現在的狀態離長住永存尚遠。 (5)《中阿含.78經》:「梵天,我知汝所從來處、所往至處。」 不過,《中部.49 經》裡,佛陀告訴梵天知道他的去處與「榮耀」, te ahaṃ, Brahme, gatiñca pajānāmi jutiñca pa­jā­nāmi 。經文此處出現「榮耀 juti」這個字令人困惑,因為佛陀完全了知梵天,因此也了知梵天的所有榮耀,在質疑梵天的常見時去提他的榮耀並不實際,如《中阿含.78經》,佛陀指出梵天的所從來、所去處,已足以破斥梵天自以為常的見解。至於提及對梵天榮耀的瞭解,在經文中並不貼切。 《中阿含》版本的讀法得到PTS 版本與Sinhalese 古錫蘭語版本的支持,在這兩個版本均讀為「死亡 cuti」而不是「榮耀 juti」。就經文而言,「死亡 cuti」顯得是較合適的讀法,也與《中阿含》版本吻合。如此《中阿含》的對應經文協助我們決定不同版本的巴利經文中那一版本比較合適。 c.f. yifertw.blogspot.tw/2011/04/2_18.html =====(七九)中阿含-[1]-長壽王品有勝天經第八(第二小土城誦)-[2]-===== @[0549b05]@我聞如是: @[0549b05]@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549b06]@於是,[[仙餘]]-[一]-財主告一使人:「汝往詣佛,為我稽首,禮世尊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作如是語:『仙餘財主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汝既為我問訊佛已,往詣尊者阿那律陀所,為我稽首禮彼足已,問訊尊者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不?作如是語:『仙餘財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問訊尊者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不?仙餘財主請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供-[3]-明日食。』若受請者,復作是語:『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多事多為,為王眾事料-[4]-理臣佐,唯願尊者阿那律陀為慈愍故,與四人俱,明日早來至仙餘財主家。』」 @[0549b20]@於是,使人受仙餘財主教已,往詣佛所,稽首佛-[5]-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仙餘財主稽首佛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耶?」 @[0549b23]@爾時,世尊告使人曰:「令仙餘財主安隱快樂,令天及人、阿修羅、[[揵塔和]]、羅剎及餘種種身安隱快樂。」 @[0549b26]@於是,使人聞佛所說,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往詣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曰:「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問訊尊者聖體康強,安快無病,起居輕便,氣力如常不?仙餘財主請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供[*]明日食。」 @[0549c03]@是時,尊者真迦旃延去尊者阿那律陀不遠而燕坐也。於是,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賢者迦旃延!我向所道,明日我等為乞食故,入舍衛國,正謂此也。今仙餘財主遣人請我等四人,供[*]明日食。」 @[0549c07]@尊者真迦旃延即時白曰:「願尊者阿那律陀為彼人故,默然受請。我等明日出此闇林,為乞食故,入舍衛國。」尊者阿那律陀為彼人故,默然而受。 @[0549c10]@於是,使人知尊者阿那律陀默然受已,尋復白曰:「仙餘財主白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多事多為,為王眾事料[*]理臣佐,願尊者阿那律陀為慈愍故,與四人俱,明日早來,至仙餘財主家。」 @[0549c15]@尊者阿那律陀告使人曰:「汝便還去,我自知時。」於是,使人即從坐起,稽首作禮,繞三匝而去。 @[0549c17]@於是,尊者阿那律陀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四人共俱,往詣仙餘財主家。爾時,仙餘財主[[婇女]]圍遶,住中門下,待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遙見尊者阿那律陀來,見已,叉手向尊者阿那律陀,讚曰:「善來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阿那律陀久不來此。」於是,仙餘財主敬心扶抱尊者阿那律陀,將入家中,為敷好床,請使令坐。 @[0549c24]@尊者阿那律陀即坐其床,仙餘財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卻坐一面,坐已,白曰:「尊者阿那律陀!欲有所問,唯願見聽。」 @[0549c27]@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隨汝所問,聞已當思。」 @[0549c28]@仙餘財主便問尊者阿那律陀:「或有沙門、梵志來至我所,語我:『財主!汝當修[[大心解脫]]-[6]--[二]-。』尊者阿那律陀!復有沙門、梵志來至我所,語我:『財主!汝當修[[無量心解脫]]-[7]--[三]-。』尊者阿那律陀!大心解脫、無量心解脫,此二解脫,為文異義異耶?為一義文異耶?」 @[0550a05]@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汝前問此事,汝-[8]-先自答,我當後答。」 @[0550a06]@仙餘財主白曰:「尊者阿那律陀!大心解脫、無量心解脫,此二解脫一義文異,仙餘財主不能答此事。」 @[0550a08]@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當聽我為汝說大心解脫、無量心解脫。大心解脫者,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依一樹意解大心解脫遍滿成就遊,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若不依一樹者,當依二三樹,意解大心解脫遍滿成就遊,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若不依二三樹者,當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9]-,當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者,當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當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當依一國,若不依一國者,當依二三國,若不依二三國者,當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大心解脫遍滿成就遊,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是謂大心解脫。 @[0550a22]@「財主!云何無量心解脫?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是謂無量心解脫。財主!大心解脫,無量心解脫,此二解脫為義異文異,為一義文異耶?」 @[0550b02]@仙餘財主白尊者阿那律陀曰:「如我從尊者聞,則解其義,此二解脫義既異文亦異。」 @[0550b03]@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有三種天,光天、淨光天、遍淨光天。於中光天者,彼生在一處,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光天隨其所往,即樂彼中。財主!猶如蠅在肉段,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蠅隨肉段去,即樂彼中。如是彼光天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光天隨其所往,即樂彼中。有時光天集在一處,雖身有異而光不異。財主!猶如有人然無量燈,著一室中,彼燈雖異而光不異。如是彼光天集在一處,雖身有異而光不異。有時光天各自散去,彼-[10]-各散去時,其身既異,光明亦異。財主!猶如有人從一室中出眾多燈,分著諸室,彼燈即異,光明亦異。如是彼光天各自散去,彼各散去時,其身既異,光明亦異。」 @[0550b18]@於是,尊者真迦旃-[11]--[12]-延白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光天生在一處,可知有[[勝如]]-[]-、妙不妙耶?」 @[0550b20]@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可說彼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 @[0550b22]@尊者真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光天生在一處,何因何緣知有勝如、妙與不妙耶?」 @[0550b24]@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依一樹,意解作光明-[13]-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若不依一樹者,或依二三樹,意解作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賢者迦旃[*]延!此二心解脫,何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耶?」 @[0550c02]@尊者真迦旃[*]延答曰:「尊者阿那律陀!若有沙門、梵志不依一樹者,或依二三樹,意解作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尊者阿那律陀!二解脫中,此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 @[0550c07]@尊者阿那律陀復問曰:「賢者迦旃[*]延!若不依二三樹者,或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或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者,或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或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或依一國,若不依一國者,或依二三國,若不依二三國者,或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作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賢者迦旃延!此二解脫,何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 @[0550c16]@尊者真迦旃延答曰:「尊者阿那律陀!若有沙門、梵志不依二三樹者,或依一林,若不依一林者,或依二三林,若不依二三林-[14]-者,或依一村,若不依一村者,或依二三村,若不依二三村者,或依一國,若不依一國者,或依二三國,若不依二三國者,或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作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尊者阿那律陀!二解脫中此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 @[0550c26]@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迦旃[*]延!因是緣是,彼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勝如故,修便有精麤,因修有精麤故,得人則有勝如。賢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說,人有勝如。」 @[0551a01]@尊者真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淨-[15]-光天生在一處,可知有勝如、妙與不妙耶?」 @[0551a03]@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可說彼淨[*]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 @[0551a05]@尊者真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淨[*]光天生在一處,何因何緣,知有勝如、妙與不妙耶?」 @[0551a07]@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不修、不習、不廣,不極成就。彼於後時,身壞命終,生淨[*]光天中。彼生已,不得極-[16]-止息,不得極寂靜,亦不得盡壽訖。賢者迦旃[*]延!猶青蓮華,紅、赤、白蓮,水生水長,在水底時,爾時根、莖、葉、華,彼一切水漬水澆,水所潤,無處不漬。賢者迦旃[*]延!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不修、不習、不廣,不極成就,彼身壞命終,生淨[*]光天中。彼生-[17]-已,不得極止息,不得極寂靜,亦不得盡壽訖。 @[0551a20]@「賢者迦旃[*]延!復有沙門、梵志意解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數修、數習、數廣,極成就,彼身壞命終,生淨[*]光天中。彼生已,得極止息,得極寂靜,亦得壽盡訖。賢者迦旃[*]延!猶青蓮華,紅、赤、白蓮,水生水長,出水上住,水所不汙-[18]-。賢者迦旃[*]延!如是復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數修、數習、數廣,極成就,彼身壞命終,生淨[*]光天中。彼生已,得極止息,得極寂靜,亦得壽盡訖。 @[0551b01]@「賢者迦旃[*]延!因是緣是,彼淨[*]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勝如故,修便有精麤,因修有精麤故,得人則有勝如。賢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說,人有勝如。」 @[0551b05]@尊者真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遍淨光天生在一處,可知有勝如、妙與不妙耶?」 @[0551b07]@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可說彼遍淨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 @[0551b09]@尊者真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遍淨光天生在一處,何因何緣知有勝如、妙與不妙耶?」 @[0551b11]@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遍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不極止睡眠,不善息掉-[19]-悔,彼於後時身壞命終,生遍淨光天中。彼生已,光不極淨。賢者迦旃[*]延!譬如燃-[20]-燈,因緣油炷,若油有滓,炷復不淨,因是燈光生不明淨。賢者迦旃[*]延!如是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遍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不極止睡眠,不善息掉[*]悔,彼身壞命終,生遍淨光天中。彼生已,光不極淨。 @[0551b22]@「賢者迦旃[*]延!復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遍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極止睡眠,善息掉[*]悔,彼身壞命終,生遍淨光天中。彼生已,光極明淨。賢者迦旃[*]延!譬如燃[*]燈,因緣油炷,若油無滓,炷復極淨,因是燈光生極明淨。 @[0551b27]@「賢者迦旃[*]延!如是復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意解遍淨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極止睡眠,善息掉[*]悔,彼身壞命終,生遍淨光天中。彼生已,光極明淨。 @[0551c02]@「賢者迦旃[*]延!因是緣是,彼遍淨光天生在一處,知有勝如、妙與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心勝如故,修便有精麤,因修有精麤故,得人則有勝如。賢者迦旃[*]延!世尊亦如是說,人有勝如。」 @[0551c07]@於是,尊者真迦旃[*]延歎仙餘財主曰:「善哉,善哉,財主!汝為我等多所饒益。所以者何?初問尊者阿那律陀有勝天,我等未曾從尊者阿那律陀聞如是義,是謂彼天、有彼天、如是彼天。」 @[0551c11]@於是,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賢者迦旃[*]延!多有彼天,謂此日月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以光不及光,彼與我集,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然我不如是說,是謂彼天、有彼天、如是彼天。」 @[0551c16]@爾時,仙餘財主知彼尊者所說已訖,即從座-[21]-起,自行澡水,以極淨美種種豐饒食噉含消,手自斟酌,令得飽滿。食訖[[舉]]器,行澡水已,取一小床,別坐聽法。仙餘財主坐已,尊者阿那律陀而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座[*]起去。 @[0551c22]@尊者阿那律陀所說如是。仙餘財主及諸比丘,聞尊者阿那律陀所說,歡喜奉行。 @[0551c25]@有勝天經第八竟-[22]-(二千五百九十九字)-[23]-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 「第二小土城誦」六字,明本置於「中阿含長壽王品有勝天經第八」次行。 [3] 「供」,宋、元、明三本作「共」。[*] [4] 「料」,大正藏原為「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料」。[*] [5] 「佛」,明本作「禮」。 [6]「大心解脫」,巴利本作 Mahaggatā cetovimutti。 [7]「無量心解脫」,巴利本作 Appamāṇā cetovimutti。 [8] 宋、元、明三本無「汝」字。 [9]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10] 大正藏在「彼」字之後有一「時」字,今依據高麗藏刪去。 [11]「旃」,宋、元二本作「栴」。[*] [12]「旃」,巴利本作 Kaccāna。 [13] 「明」,宋、元、明三本作「天」。[*] [14] 宋、明二本無「林」字。 [15] 「淨」,宋、元二本作「清」。[*] [16] 宋、元、明三本無「極」字。 [17] 「生」,宋、元、明三本作「生天」。 [18] 「汙」,大正藏原為「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汙」。 [19]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20] 「燃」,宋、元、明三本作「然」。[*] [21]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22] 明本無「有勝天經第八竟」七字。 [23]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五百九十九字」八字。 ====[註解]==== [一] 仙餘:佛弟子,「仙餘」指從仙人處求得的孩子,音譯為「梨師達多」,和其兄弟(富那羅)二人是佛世時波斯匿王的大臣,拘薩羅國的首富。《雜阿含經??》:「富蘭羅耑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華,遠諸凡鄙,持戒為勝。梨師達不耑精梵行,然其智足達四聖諦,智慧為勝。後時二俱命終。佛記二人,一持戒勝,一智慧勝,二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盡苦邊際。」 (註:見《雜阿含經》990 經。上述句子應為後人將990經中句子重組改寫,並非經中完整原句。 ywliu) [二] 大心解脫:心量廣大而成就的禪定。此詞中的「解脫」是外道說詞,是指「禪定」而非佛教的解脫生死。 [三] 無量心解脫:起慈、悲、喜、捨四種心,廣大沒有邊界,所成就的定。此詞中的「解脫」是當時世俗外道的用語,是指定境而非佛教的解脫生死。又譯為「無量心三昧」、「無量三昧」。 [] 勝如:優劣。 ====[對應經典]==== * {ref>M127} ====[讀經拾得]==== 菩提比丘:「大心三摩地」的修法為遍處定的修法,可修到色界定,「無量心三摩地」的修法為四無量心的修法,可修到無量空處定、無量識處定。兩者修法是想陰的差別,後者打破了邊界、沒有了邊界。 初禪、二禪天人的天身都是內有光明、外無光明,三禪天人內外都有光明。 c.f. 《瑜伽師地論》卷12:「云何無量三摩地。謂或由所緣故。無量無邊無際觀諸色故。或由作意故。無量無邊無際信欲勝解故。此中大心三摩地者。謂於一樹下想諸天光而生勝解。乃至廣說。無量三摩地者。謂四無量。云何於一樹下想諸天光而生勝解。謂於欲界極厭壞已得初靜慮。為令此定善清淨故。更修方便。又聞諸天身帶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遍一樹下乃至大地大海邊際。發生勝解。由三摩地。後後轉增。有差別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別。云何作意得成唯二。謂隨勝解分齊。施設作意故。云何作意唯二為緣修成唯二。謂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設所修定有差別。圓滿清淨轉增勝故。云何以修唯二為緣行成唯二。謂如如善修定轉增勝。如是如是施設所感生有差別。云何以行唯二為緣補特伽羅建立唯二。謂此因緣所生有情。施設高下勝劣差別。問初二靜慮諸天光明有何差別。答如末尼珠外有光明內無光明。初靜慮身亦復如是。外放光明內則不爾。譬如明燈外發光明內自照了。第二靜慮身亦如是。若內若外俱有光明。是故經說彼地已上唯一種身。非於下地。」(CBETA 2020.Q1, T30, no. 1579, pp. 337c25-338a24) 增支部10集29經/憍薩羅經第一(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四想,哪四種呢?認知少的、認知廣大的、認知無量、[知:]『什麼都沒有』而認知無所有處,比丘們!這是四想。 《中阿含111經》:「云何知想?謂有四想。比丘者,小想亦知,大想亦知,無量想亦知,無所有處想亦知,是謂知想。」(CBETA 2020.Q1, T01, no. 26, p. 599c26-28)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云何建立想蘊?謂六想身,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無相、或了小大無量、或了無少所有無所有處。有[26]相想者,謂除不善言說、無相界定及有頂定想所餘想。無相想者,謂前所除想。小想者,謂能了欲界想。大想者,謂能了色界想。無量想者,謂能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想。無所有處想者,謂能了無所有處想。不善言說想者,謂未學語言故,雖於色起想而不能了此名為色故,名無相想。無相界定想者,謂離色等一切相無相,涅槃想故,名無相想。有[27]頂定想者,謂彼想不明利,不能於境圖種種相故,名無相想。小者,謂欲界下劣故。大者,謂色界增上故。無量者,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邊際故。是故緣彼諸想,亦名小大無量。」(CBETA 2020.Q1, T31, no. 1606, pp. 696c18-697a4) 「仙餘財主請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 別眾食 比 丘(尼)四人或四人以上一同接受飯、麨、乾飯、魚及肉等五種可以吃飽的食物中的任何一種,就叫別眾食。由於比丘(尼)四人以上就可以議決大部份僧團事務,且當時印度人生活普遍拮据,若太多人一起向同一位居士乞食,會增加居士負擔,因此除非有特殊因緣,佛陀不允許比丘(尼)別眾食。\\ 若比丘別眾食,除餘時,波逸提。(大正藏二二冊658c10)\\ 別眾食者,若四人、若過四人;食者,飯、麨、乾飯、魚及肉。(658c13)\\ 自今已去,不得別眾食,聽齊三人食。所以然者,有二事利故,為攝難調故,為慈愍白衣家故,何以故?恐彼難調人故自結別眾以惱眾僧。(594a16) =====(八〇)中阿含-[1]-長壽王品迦絺那經第九(第二小土城誦)-[2]--[3]-===== @[0551c28]@我聞如是: @[0551c28]@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551c29]@爾時,尊者阿那律陀亦在舍衛國,住娑羅邏巖山中。於是,尊者阿那律陀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舍衛乞食。尊者阿難亦復平旦著衣持鉢,入舍衛乞食。 @[0552a03]@尊者阿那律陀見尊者阿難亦行乞食,見已,語曰:「賢者阿難!當知我[[三衣]]-[一]-麤素壞盡。賢者!今可[[倩]]諸比丘為我作衣。」尊者阿難為尊者阿那律陀默然許倩。 @[0552a07]@於是,尊者阿難舍衛乞食已-[4]-,食訖,中後收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5]-著於肩上,手執[[戶鑰]],遍詣房房,見諸比丘便語之曰:「諸尊!今往詣娑羅邏巖山中,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0552a11]@於是,諸比丘聞尊者阿難語,皆往詣娑羅邏巖山中,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0552a13]@於是,世尊見尊者阿難手執戶鑰,遍詣房房,見已,問曰:「阿難!汝以何事,手執戶鑰,遍詣房房?」 @[0552a15]@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我今倩諸比丘,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0552a16]@世尊告曰:「阿難!汝何以故不請-[6]-如來為阿那律陀比丘作衣?」 @[0552a18]@於是,尊者阿難即叉手向佛,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往詣娑羅邏巖山中,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世尊為尊者阿難默然而許。 @[0552a21]@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詣娑羅邏巖山中比丘眾前,敷坐而坐。爾時,娑羅邏巖山中有八百比丘及世尊共集坐,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 @[0552a24]@彼時,尊者大目揵連亦在眾中。於是,世尊告曰:「目揵連!我能為阿那律陀舒張衣裁,割截連綴而縫合之。」 @[0552a26]@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即從座-[7]-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唯願世尊為賢者阿那律陀舒張衣裁,諸比丘當共割截,連綴縫合。」 @[0552b01]@於是,世尊即為尊者阿那律陀舒張衣裁,諸比丘便共割截,連綴縫合,即彼一日為尊者阿那律陀成三衣訖。 @[0552b03]@爾時,世尊知尊者阿那律陀三衣已成,則便告曰:「阿那律陀!汝為諸比丘說[[迦絺那]]-[二]-法,我今腰痛,欲小自息。」 @[0552b05]@尊者阿那律陀白曰:「唯然。世尊!」 @[0552b06]@於是,世尊四疊[[優多羅僧]]-[]-以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作光明想,立正念正智,常作起想。 @[0552b09]@彼時,尊者阿那律陀告諸比丘:「諸賢!我本未出家學道時,厭生老病死、啼哭懊惱、悲泣憂慼,欲斷此大苦聚。諸賢!我厭已而作是觀:『居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發露曠大。我今在家為鎖所鎖,不得盡形壽修諸梵行,我寧可捨少財物及多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諸賢!我於後時捨少財物及多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諸賢!我出家學道,捨族姓已,受比丘學,修行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介-[8]-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 @[0552b21]@「諸賢!我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我於殺生淨除其心。諸賢!我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吝,不望其報,我於不與取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非梵行,斷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婬,我於非梵行淨除其心。 @[0552b28]@「諸賢!我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我於妄言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兩舌,斷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欲破壞此,不聞彼語此,欲破壞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說群黨,我於兩舌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麤言,斷麤言,若有所言,辭氣麤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我於麤言淨除其心。諸賢!我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說,事順時得宜,善教善訶,我於綺語淨除其心。 @[0552c13]@「諸賢!我離[[治生]],斷治生,棄捨稱量及斗斛,不受財貨,不縛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於人,我於治生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寡婦、童女,斷受寡婦、童女,我於受寡婦、童女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奴婢,斷受奴婢,我於受奴婢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象、馬、牛、羊,斷受象、馬、牛、羊,我於受象、馬、牛、羊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雞、豬,斷受雞、豬,我於受雞、豬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田業、店肆,斷受田業、店肆,我於受田業、店肆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生稻、麥、豆,斷受生稻、麥、豆,我於受生稻、麥、豆淨除其心。 @[0552c25]@「諸賢!我離酒,斷酒,我於飲酒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高廣大床,斷高廣大床,我於高廣大床淨除其心。諸賢!我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斷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我於花鬘、瓔珞、塗香、脂粉淨除其心。諸賢!我離歌舞、倡妓及往觀聽,斷歌舞、倡妓及往觀聽,我於歌舞、倡妓及往觀聽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生色像寶]],斷受生色像寶,我於受生色像寶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過中食,斷過中食,一食,不夜食,學時食,我於過中食淨除其心。 @[0553a06]@「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當復學極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9]-,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猶如鷹鳥與兩翅俱,飛翔空中。諸賢!我亦如是,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及極知足,當復學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三]-。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10]-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 @[0553a18]@「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當復學[[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四]-,屈申-[11]-低仰,儀容[[庠序]]-[五]-,善著僧伽梨-[12]-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覺-[13]-語默,皆正知之。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當復學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山巖石室、露地穰-[14]-𧂐,或至林中,或在塚間。諸賢!我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結跏-[15]-趺坐,[[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我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嗔恚、睡眠、掉[*]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我於疑惑淨除其心。諸賢!我已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 @[0553b04]@「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如意足智通作證。諸賢!我得無量如意足,謂分一為眾,合眾為一,[[一則住一,有知有見]]-[六]-,不礙石壁,猶如行空;沒地如水,履水如地,結跏[*]趺坐,上昇虛空,猶如鳥翔。今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以手捫摸身至梵天。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天耳智通作證。諸賢!我以天耳聞人、非人音聲,近遠、妙與不妙。 @[0553b14]@「諸賢!我已-[16]-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他心智通作證。諸賢!我為他眾生所念、所思、所為、所行,以他心智知他心如真,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無穢、合散、高下、小大、修不修、定不定,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 @[0553b21]@「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憶宿命智通作證。諸賢!有行有相貌,憶本無量昔所經歷,謂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敗劫、無量成敗劫,彼眾生名某,彼昔更歷,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命訖,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命訖。 @[0553c01]@「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生死智通]]-[七]-作證。諸賢!我以-[17]-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妙與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上生天中。 @[0553c11]@「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漏盡智通作證。諸賢!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18]-、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習[*]、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0553c18]@「諸賢!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為梯,昇無上慧堂正法閣者,終無是處。諸賢!猶去村不遠,有[[樓觀]]堂閣,其中安梯或施十隥-[19]-,或十二隥[*],若有人來,求願欲得昇彼堂閣,若不登此梯第一隥[*]上,欲登第二隥[*]者,終無是處;若不登第二隥[*],欲登第三、四,至昇堂閣者,終無是處。諸賢!如是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為梯,昇無上慧堂正法閣者,終無是處。 @[0553c28]@「諸賢!若有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為梯,昇無上慧堂正法閣者,必有是處。諸賢!猶去村不遠,有樓觀堂閣,其中安梯或施十隥[*],或十二隥[*],若有人來,求願欲得昇彼堂閣,若登此梯第一隥[*]上,欲登第二隥[*]者,必有是處;若登第二隥[*],欲登第三、四,至昇堂閣者,必有是處。諸賢!如是若有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為梯,昇無上慧堂正法閣者,必有是處。 @[0554a09]@「諸賢!我依戒立戒,以戒為梯,昇無上慧堂正法之閣,以小方便觀千世界。諸賢!猶有目人住高樓上,以小方便觀下露地,見千土墩-[20]-。諸賢!我亦如是,依戒立戒,以戒為梯,昇無上慧堂正法之閣,以小方便觀千世界。諸賢!若王大象,或有七寶,[[或復減八]]-[八]-,以多羅葉覆之,如我覆藏於此六通。 @[0554a16]@「諸賢!若於我如意足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我當答之。諸賢!若於我天耳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我當答之。諸賢!若於我他心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我當答之。諸賢!若於我宿命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我當答之。諸賢!若於我生死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我當答之。諸賢!若於我漏盡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我當答之。」 @[0554a25]@於是,尊者阿難白曰:「尊者阿那律陀!今娑羅邏-[21]-巖山集坐八百比丘及世尊在中,為尊者阿那律陀作衣,若於尊者阿那律陀如意足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於尊者阿那律陀天耳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於尊者阿那律陀他心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於尊者阿那律陀宿命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於尊者阿那律陀生死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於尊者阿那律陀漏盡智通作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但我等長夜以心識尊者阿那律陀心,如尊者阿那律陀,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0554b12]@於是,世尊所患已除-[22]-而得安隱,即時便起,結跏[*]趺坐。世尊坐已,歎尊者阿那律陀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極善。阿那律陀!謂汝為諸比丘說迦絺那法。阿那律陀!汝復為諸比丘說迦絺那法。阿那律陀!汝為諸比丘[[數數]]說迦絺那法。」 @[0554b17]@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比丘!汝等受迦絺那法,誦習迦絺那法,善持迦絺那法。所以者何?迦絺那法與法相應,為梵行本,致通致覺,亦致涅槃。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應當至心受迦絺那法,善受善持迦絺那法。所以者何?我不見過去時諸比丘作如是衣,如阿那律陀比丘;不見未來、現在諸比丘作如是衣,如阿那律陀比丘。所以者何?謂今娑羅邏[*]巖山集坐八百比丘及世尊在中,為阿那律陀比丘作衣,如是阿那律陀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0554b29]@佛說如是。尊者阿那律陀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554c02]@迦絺那-[23]-經第九竟-[24]-(三千七百八十字)-[25]- 中阿含經卷第十九(一萬四百六十九字)-[26]-(第二小土城誦)-[27]- ====[校勘]====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 明本無此六字。 [3] 宋、元二本將「第二小土城誦」置於「中阿含長壽王品迦絺那經第九」次行。 [4] 「已」,宋、元、明三本作「訖」。 [5]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6] 「請」,元、明二本作「倩」。 [7] 「座」,宋本作「坐」。 [8] 「介」,明本作「芥」。 [9] 「軀」,宋本作「體」。 [10] 宋、元、明三本無「亦」字。 [11] 「申」,明本作「伸」。 [12] 「梨」,明本作「黎」。 [13]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覺」。 [14] 「穰」,大正藏原為「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穰」。 [15]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16]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17]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18] 「習」,元、明二本作「集」。[*] [19] 「隥」,宋本作「橙」。[*] [20] 「墩」,大正藏原為「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墩」。 [21] 「邏」,宋、元二本作「羅」。[*] [22] 「除」,大正藏原為「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除」。 [23] 「那」,宋、元二本作「那衣」。 [24] 明本無「迦絺那經第九竟」七字。 [25] 宋、元、明三本無「三千七百八十字」七字。 [26] 宋、元、明三本無「一萬四百六十九字」八字。 [27] 宋、元、明三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註解]==== [一] 三衣:出家人的三種袈裟,包括安陀會(日常勞務或就寢時用;貼身的衣)、鬱多羅僧(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安陀會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缽或入聚落王宮,說法教化時用;外套)。 [二] 迦絺那:功德衣。僧團的制度,在結夏安居中或結束當天起,出家眾可以在三件衣服外,保有額外的衣服四個月。 [] 優多羅僧:三法衣中的上衣。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內衣之外。又譯為「鬱多羅僧」。 [三] 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當眼根見到色境時,不執著於所見的相,也不回味、愛著於色境,就沒有瞋恨、衝突的原因。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以眼見色後,不要成為相的執取者、細相的執取者」。 [四] 正知出入,善觀分別:清楚覺知自己的每個行為舉止。 [五] 庠序:安詳肅穆。「庠」通「詳」。 [六] 一則住一,有知有見:心意收攝為一而不變,明明白白的了知。?? [七] 生死智通:基於天眼,而能得知眾生輪迴生死的前後因果的神通。 [八] 或復減八:或者小於八,意指大象或七寶有少其中一些。 ====[對應經典]==== 加上:中部107經 ====[讀經拾得]==== 本經中僧團幫阿那律陀縫衣服,可能是因為阿那律陀尊者當時已失明了。 本經提到的修行次第大致為:持戒(心淨除惡業)為必須的基礎 -> 修念處 -> 修定(除五蓋證初禪->四禪)-> 證六通(包含漏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