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77等經提到「學力」。
莊居士特別註明這邊的「學」是指學人、有學,也就是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
但第684經比較佛陀和阿羅漢的不同,這裡「學力」包含阿羅漢的力量,那和莊居士的註明抵觸。
請問有沒有人可以幫忙比對「學力」這個詞的巴利文:南傳對應的經文整個是「學力品」,是否有明確指出是「學人」、未證阿羅漢的人,這種意義?還是巴利文也可解為「學佛」的「學」?
謝謝!
----
Anderson Chang:
> 這邊巴利文是否有明確指出是「學人」、未證阿羅漢的人,這種意義?
1.從巴利文釋字,學人是屬於蠻清楚、沒什麼疑問的一字。
學人:sekha=仍需要學習的人=有學。sekhabala學力=有學(階段)的力量
2.卷二十六中「學力」共出現35次。
其中將學力與如來十力作對比的有三經:684、685、703。
但這三經的南傳對應都沒有出現學力sekhabala,只有如來十力tathāgatabalaṃ這個字。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12.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553.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867.htm
> 但第684經比較佛陀和阿羅漢的不同,這裡「學力」包含阿羅漢的力量,那和莊居士的註明抵觸。
3. 分析這三經\\
a.如來和阿羅漢不同、有何差別?\\
b.如來能覺悟聲聞,這幾經的聲聞從行為看,主要指有學,甚至是剛來學。\\
c.聲聞有學力;如來有十力。
d.個人意見:學力可以從有學修習到無學,到無學才圓滿,並且依然發揮作用。
684經:
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
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③,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這一段的兩個「聲聞」,在我看起來都是來學法、聽法的聲聞弟子,而非聲聞聖僧。
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④。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什麼是如來十力何等為如來十力?
這一段呼應最末段,聲聞(學人)有學力,如來則獨有殊聖的十力,這是聲聞與如來的差別。
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685經:
佛告比丘:「嬰兒小時,乳母隨時料理消息,及其長大,智慧成就,乳母放捨,不勤消息,以其長大不自放逸故。如是,比丘!若諸聲聞始學,智慧未足(還會吃草跟吃土XD),如來以法隨時教授而消息之;若久學智慧深固,如來放捨,不復隨時慇懃教授,以其智慧成就不放逸故。是故,聲聞五種學力,如來成就十種智力……」如上廣說。
一樣是有學階段。
703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證①,悉皆如來無畏智②所生。不諂不偽,質直心生若比丘來為我聲聞,不諂不偽ⓐ,質直③心生,我則教誡、教授為其說法。晨朝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日中時得勝進處④;若日暮時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晨朝時得勝進處。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實則知實、不實知不實,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當知、當見、當得、當覺者,皆悉了知,斯有是處。
「謂五學力、十種如來力。五學力何等為五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來十種力。何等為十?謂是處如實知非處……」如上十力廣說。
從這三經中聲聞的行為判斷,都是屬於有學、學人階段,甚至是剛來親近佛陀學法的弟子。而這五力在學人階段需要重點培育鍛鍊(尤其有幾經加入慚愧)。
由於這五力從有學貫穿到無學,並沒有說阿羅漢、如來因為覺悟了,就沒有。
這幾種力量。明行具足的行就將這些力都包含在裡面:
第一到第四行是波羅提木叉律儀(Pāṭimokha sīla) 、守護六根(īndriya-samvara sīla)、飲食知量(bhojane mattaññutā)、警寤策勵(jāgariyānuyoga);第五到十一行是七個妙法,包括信(saddhā)、慚(hiri)、愧(ottappa)、多聞(bahussuta)、精進(viriya)、正念(sati)、智慧(pañña);第十二到十五行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所以一共有十五行。
故我覺得「學力」一詞,側重有學、無學一邊都不夠完整。
或可註解為:需要成就、學習的力量。
參考
678:『我當成就信力是學力、成就精進力是學力、成就慙力是學力、成就愧力是學力、成就慧力是學力。』
680:『我當成就信力是學力,精進力、慚力、愧力、慧力是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