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經》第347經提到慧解脫,就是阿羅漢嗎?根據該經,是否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定? ---- David Chiou: 經中常講阿羅漢是無學聖者,心解脫、慧解脫,圓滿三學(戒、定、慧),具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在修學上,諸如《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64經都說:「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CBETA, T02, no. 99, p. 118, b23-25) 以慧觀入手而解脫煩惱的阿羅漢自然也應成就定力。 然而《雜阿含經》第347經提到有比丘沒證初禪卻說:「我是慧解脫也」,造成了千年來不同宗派的論中對於慧解脫阿羅漢的禪定能力的爭議。 就經、律的層級來看,同樣記載本事件的《摩訶僧祇律》、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經文,都不是講該比丘沒有初禪至四禪,而是講他沒有神通和四無色定,因此沒有違反其他經中所說的阿羅漢定慧兼具。 學術界一般認為《雜阿含經》由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所傳,《相應部尼柯耶》由上座部的「分別說部」所傳,而《摩訶僧祇律》由大眾部所傳,後兩者的部派差距大,此處記載卻一致,而與《雜阿含經》此處不同,因此一種合理的推論是此處相當的南傳經文及《摩訶僧祇律》的記載可能較貼近史實。 另一方面,對此段經文見解歧異的論師多也主張慧解脫阿羅漢有一定程度的禪定能力,差別只在於定力的高低(四禪、初禪、未到地定、剎那定)。 ---- David Chiou: 經、律的層次還是主要,至於論及註釋書的看法就很多元了,其在經律中的依據,多是基於第347這一經而加以闡發。 南傳倒是有註釋書在此經文註釋為慧解脫阿羅漢缺少定力,雖然南傳此段經文沒這麼講。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推論?南傳有「純觀乘者」的修法,是否因此南傳反而有人在此段改採信北傳《雜阿含經》的說法?這也蠻有趣的,北傳有法師採信南傳此段,而南傳有法師採信北傳此段。甚至學者 Combrich 教授認為北傳的《雜阿含經》中的須深經比巴利藏的該經更「原始」,不過 Combrich 教授對此段北傳經文的解讀似乎有誤。 在經、律的層次來看,大正藏及續藏超過萬卷的經文中,只有二、三小經的句子有相關的經文,因此容易有各種不同的解讀,甚至被故意曲解。 重要的法義佛陀是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在經律中應會強調許多次,而不是只有特例經文中提到,因此要有一致的看法自然是難上加難。「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定」這種看法比起許多明顯疑偽的觀念在經中被提到的還少,雖然論及註釋書的看法是五花八門,甚至引申冒出許多阿羅漢還會退轉的大乘論師見解,這些暫且不提。 南北傳各派系的論及註釋書都說是聖者著的,但各論互相抵觸的內容不少。除了可能是傳抄當中的錯誤外,一種解釋是那些論著的作者不見得真得是阿羅漢,另一種解釋是阿羅漢仍然要根據世間的義理來作事情的判斷,如果他們的師父跟他們說某種理論,而這種理論不算是違反他們自證的解脫境界,那麼他們也只是隨俗而說。(例如縱使阿羅漢自己是俱解脫,但自己是俱解脫不代表其他人絕對沒有沒定而解脫的,而其師父說過有沒定而解脫的阿羅漢,可能也就這樣傳下去了?)到頭來,佛陀教我們要基於經、律來釐清法義。 另外在二十年前網上的討論中,也有人提出認為本經的比丘是有自信能證涅槃,此處的「慧解脫」不是專有名詞,如《中阿含經》卷四十七〈心品3〉第178經獵師經:「心解脫、慧解脫衰退已,便隨魔王、魔王眷屬。」(CBETA, T01, no. 26, p. 719, b2-3) 該經的「慧解脫」便不是專有名詞,而是泛指智慧。 基於依經、依律,依法不依人的立場,個人認同此處不代表慧解脫阿羅漢沒定力,阿羅漢的基本定義還是定慧兼具的。不過大家本來就可以持不同的看法,這些就要由每個人自行研習後判斷了,最好是證個阿羅漢了 :-) ---- cleanmind: 轉載以前的討論 發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熱狗阿羅漢-\\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Fri Mar 12 17:50:47 1999) > 請問慧解脫阿羅漢是否會生起貪瞋癡之心, > 只是生起後不執著此貪瞋心為我; > 還是根本也不會生起貪瞋癡之心, 這問題並不存在。 “慧解脫阿羅漢” 這個名詞最被常拿來解說成“雖然沒有神通,但是因為有智慧而得解脫”所以稱為慧解脫阿羅漢。哇咧ABCD,無知如老小子者說這話也就罷了,偏偏古今大得們也一起來起哄,通天教徒們更以“慧解脫阿羅漢沒有神通”而自以為天下無敵了。 於是咱們才會有這種疑問:慧解脫阿羅漢是否會生起貪瞋癡之心。這不能怪發問的人,只能怪咱們被立正或通天教育得太澈底了。 世尊說過,阿羅漢是得到“心解脫、智慧解脫”的行者。但是沒說過阿羅漢『有』“心解脫阿羅漢”和“智慧解脫阿羅漢”兩種,結果不知道那個阿迷仔脫浮的居然解成了有“心解脫、智慧解脫、俱解脫”三種阿羅漢出來,而且還是啥啥論的大著呢。 請同學把阿含經所有的“慧解脫阿羅漢”找出來瞧瞧,把經文對照一下就知道世尊說得明明白白:“阿羅漢因為離欲故心解脫、離無明故智慧解脫”。 我們也都知道阿羅漢是“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是世尊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囑。 阿羅漢要心、智慧都解脫才叫阿羅漢,結果大得們把它分解成智慧解脫阿羅漢,大談神通之餘以為這下子可以把阿羅漢給當成阿羅漢堡吞了。可是偏偏“心解脫”這一樣不見了,於是我們只見大得們大談特談“智慧解脫阿羅漢”和“俱解脫阿羅漢”,但是沒聽過“心解脫阿羅漢”,而心解脫才是素牛肉,因此“智慧解脫阿羅漢”就是素牛肉在哪裡的那個漢堡。 好理家在,萬一世尊說了阿羅漢是“心、智慧、神通俱解脫”的話,今天可能通天教就會有“神通解脫阿羅漢”出現了。 經上說得更明白,心解脫是色、聲、香、味..皆不縛故解脫,照這樣子解經時,那就有“色解脫阿羅漢”“香解脫阿羅漢”了..。 阿羅漢的心、智慧解脫有啥不得了的?咱們看一段: 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 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大正二.一八七中) 同學們,阿羅漢是嘸蝦咪啦,如來十力中的第十力而魯已。不學阿羅漢,想靠搞搞氣功、搞搞不倒丹,搞搞入定八十年,搞搞大衛魔術..就要“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那還得休息多休息,免得累壞了。 所以這位同學所問的“慧解脫阿羅漢是否會生起貪瞋癡之心”是不成立的。若是改問“阿羅漢是否會生起貪瞋癡之心”也是不成立。 提醒同學們,阿羅漢就是阿羅漢,XX阿羅漢就不是阿羅,就如同佛一樣,多了一個字就不是佛了。 \\ 發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Re: -熱狗阿羅漢-\\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Sun Mar 14 08:10:32 1999) >發信人: ag3@Lion (搞笑寶寶Ⅲ), 信區: BudaHelp >: 提醒同學們,阿羅漢就是阿羅漢,XX阿羅漢就不是阿羅,就如同佛一樣,多了一個字就不是佛了。 > > 17.各種阿羅漢都從定和慧解脫,己經開發完成三重訓練 > anasavam cetovimuttim pannavimuttim dittheva dhamme sayam abhinna sacchiketva upasampajja vihatati: >「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見法,離熾燃,緣自覺知。」 > 「他住於無漏,透過定和慧進入解脫,就在當下,自證自知。」 > 從經文中的這個章節顯示,不論那一種阿羅漢,都是透過定和慧達到了解脫,當下免於諸漏(中譯注︰各種煩惱), > 沒有什麼區分就-這一群或那一群只是透過定,或只是透過慧而達到解脫。論師的解釋-透過定的解脫, > 屬於那些優先開發定的阿羅漢,而透過慧的解脫則屬於「犀利(dry)內明」的阿羅漢,他單獨地開發內明而 > 未先開發禪定-(中譯注︰這種說法)違反正道。八正道包含了正見和正定,一個要得到解脫的人,必須開發 > 所有的八個正道,否則他或她是不能得到解脫的,三重訓練包含了定和慧,一個要證得漏盡(中譯注︰心意煩惱淨盡) > 智的人,必須完整地開發三重訓練中的所有三個部份。 > 這就是我們說,各種阿羅漢必須達到定慧俱解脫的原因。 > >中譯註︰我國學人普遍認為單憑智慧亦可解脫並證得阿羅漢果,也就是所謂的「慧解脫阿羅漢」,其主要根據係來自梵文漢譯雜阿含,雜因誦,因 的確就論文式佛學的觀點來看,阿羅漢已經因為巴利語、梵語、漢語..的不同而被定義成各種等級。 但是佛法如果是實証的,那麼各種佛學的交集定然會顯示出佛法可証的那一部份。於是阿羅漢的真正面目才得以在人們實修的境地中被証明。 這也是証入阿羅漢者可以知道其他阿羅漢存在的原因。 當年阿難以未証阿羅漢而被排在集經僧團外,但也因立刻証入阿羅漢而又被接納為集經的主要關鍵者,這顯示証入阿羅漢與否不是由少數排除阿難的人所能決定,因為所有証入阿羅漢的人都知道阿羅漢應該具有哪些能力。 可以實証的東西不會因為語言文字的差別而有不同,正如一個馬達不會因為上面貼著中文標籤而拒絕轉動。 學術化的佛教可以用不同的文字比較來比較出各種文字下的阿羅漢的不同,但是也因此可以據此用來檢驗那些內容是否為真。 今天用巴利語也好、梵語也好、漢語也好,可以實証的東西應該是一樣。因此不要用“文字學”的比較來學佛法,那是學院的手段,而非印証佛法。佛法不是佛學,除了抬槓之外,這兩者沒有關連。 懂漢字的人有一個好處,一千多年所譯的經典其中的素牛肉一定比今人再依照梵文或巴利語者所譯者更多,因為當年那些譯經者都是有實修經驗的行者,他們不會賣弄文字學上的謎語。 這也是我們提倡讀經的原因,各種論著雖然都是各家的心得,但是行者只有由經入手,並且和實証相配合,才能知道經上所說的境界為何。 中土經典是世上極珍貴的佛陀法身,它被証明確是和世界其他經典的正確性相等,其至可用來檢視個中的法身三昧境。 入門者可由一些讀物來了解到學佛的一些知識,但是最後一定要入到經典中才能實証。因此我們在讀過--[印度大師著]--[英譯]--[漢譯]--的 佛“教”觀念後,一定要拿來和漢譯經典相印証。 當然對於喜歡“佛學”的人,以文字打文字更有樂趣,不過於實修和實証並無關連。 關於阿羅漢有個話頭可參,人們以為心解脫和智智解脫是兩個阿羅漢,甚至於“心智俱解脫”都可以搞出一個“俱解脫阿羅漢”出來,也因此在阿羅漢被定義化之後,我們就可以說阿羅漢有 A阿羅漢、B阿羅漢.. 這類的阿羅漢在我看來和“熱狗解脫阿羅漢”是一樣的。 注意,如果在學術上要寫的話,熱狗解脫阿羅漢是可以寫出一篇論文的,它和“因為心解脫或智慧解脫『而成為』阿羅漢”的說法沒有不同。 這就是現今對阿羅漢有不同種類說法的主要原因。不過管他是A阿羅或 B阿羅,都不是世尊所說的阿羅,經中已有明示。 ---- David Chiou: ※ 引述《CJ7669 (charlie)》之銘言: > 果真如此,那麼本版精華區[熱狗阿羅漢]一文,是否要稍作修正? 當然,如果是由於文字的 > 有漏性,造成我的誤解,也請說明並見諒! 個人是認為該文不須要修正,讓大家多了解各方的觀點即可。後世所謂「慧解脫阿羅漢」這個詞,各方看法本來就很紛歧 :Q 本篇經文中也沒有直接定義「慧解脫阿羅漢」一詞,這詞是後世論師整理出來的。 如果搜尋 CBETA 阿含經的「慧解脫」一詞,會有比較完整的了解。極少數一、二篇經文中的特例,則不確定是否為傳抄用詞訛誤,畢竟重要的法義佛陀是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在經律中應會強調許多次。往前搜尋本版討論串「熱狗阿羅漢」其餘的討論也可參考。 例如周利槃陀迦依掃地悟道,正常說來好像不能因此就主張「掃地解脫阿羅漢」和其他阿羅漢證量有何不同 :) 不論如何,祝大家都早日心解脫、慧解脫! ---- David Tsai: 《雜阿含經》347與 1171 都明確指出: 慧解脫的阿羅漢 沒有四禪八定的根本定 只依靠未至定 (初禪的近分定,又稱為剎那定) 於修行中以智慧觀照為主 了悟苦、空、無常、無我 終而漏盡以趨向涅槃 ---- David Chiou: > 《雜阿含經》347與 1171 都明確指出: 慧解脫的阿羅漢 沒有四禪八定的根本定 第347經的經文說沒四禪八定,但對應經典則是說沒神通及四空定。因此這部份是有疑義的。 第1212經(您所寫的1171經)則沒說慧解脫的阿羅漢沒有四禪八定的根本定。 > 只依靠未至定 (初禪的近分定,又稱為剎那定) 據我所知,這是某些論中的推論,不是出自經律。如果有經律中表示慧解脫阿羅漢是依近分定或剎那定的看法,還請告知。 > 於修行中以智慧觀照為主 > 了悟苦、空、無常、無我 > 終而漏盡以趨向涅槃 這大家都同意的 (y) ---- Satipatthana Shi: 《雜阿含347經》的「慧解脫阿羅漢」是古今中外南北傳典籍都有討論, 菩提比丘在其論文 "Susīma's Conversation with the Buddha: A Second Study of the Susīma-sutta",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30: 33–80 中有比較北傳經、律、論和南傳經典及注釋書對此經「慧解脫阿羅漢」的種種異同,他論文中有簡要的表格說明,論文版權尚未釋出,表格請參考附件。 {{:agama:347var.jpg?640|}} ---- Satipatthana Shi: 我認同「慧解脫阿羅漢沒定力」是錯誤知見,慧解脫阿羅漢定慧兼具是所有部派依經的共識,而此議題部派討論的要點在於:煩惱斷盡所需的最低定力為何? 依北傳《雜阿含347經》,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四禪八定的根本定,有部說明慧解脫阿羅漢依初禪未至定得諸漏永盡如下: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10:「世尊告曰。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蘇尸摩曰。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涅槃智。佛言。隨汝知與不知然法應爾。時蘇尸摩不果先願。然彼五百應真苾芻依未至定得漏盡已後。方能起根本等至。」(CBETA, T27, no. 1545, p. 572, c21-26) 依北傳《雜阿含347經》,瑜伽學者說明慧解脫阿羅漢依初靜慮近分定 (=初禪未至定)得諸漏永盡如下: 《瑜伽師地論》卷94:「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CBETA, T30, no. 1579, p. 835, c20-24) ~~~~~~~~~~~~~~~~~~~~~ 依北傳《雜阿含347經》,成實論主認為慧解脫阿羅漢依欲界定得諸漏永盡如下: 《成實論》卷16〈194 三慧品〉:「又經中說。除七依處亦許得道。故知依欲界定能生真智。問曰。是人依初禪近地得阿羅漢道。非欲界定。答曰。不然。言除七依則除初禪及近地已。又此中無有因緣能依近地非欲界定。若此行者能入近地。何故不能入初禪耶。是事亦無因緣。又須尸摩經中說。先法住智後泥洹智。是義不必先得禪定。而後漏盡。但必以法住智為先。然後漏盡。故知除諸禪定。除禪定故說須尸摩經。若受近地即過同諸禪。又無有經中說近地名。是汝自憶想分別。」(CBETA, T32, no. 1646, p. 367, c26-p. 368, a8) 但是有部反對成實論主的說法,認為欲界定不穩不足以斷結,有部是將初禪未至定含攝於初禪之下故能斷結: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41〈2 使揵度〉:「復有說者。以正觀名禪。問曰。若然者。欲界亦有正觀。應名為禪。答曰。若定能正觀亦能斷結者名禪。欲界定雖能正觀。不能斷結。故不名禪。」(CBETA, T28, no. 1546, p. 308, b27-c1) ~~~~~~~~~~~~~~~~~~~~~ 南傳對應經典SN 12:70則是說沒神通及四空定,但是南傳此經注釋書說有五種慧解脫阿羅漢,前四種得四禪,第五種是未得禪那的慧解脫阿羅漢如北傳《雜阿含347經》所說。(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Saṃyutta Nikāya, p.785) 北傳有部慧解脫阿羅漢亦有多種,慧解脫阿羅漢有得初禪未至定,亦有得四禪八定,但不得滅盡定,得滅盡定者是俱解脫阿羅漢如下: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09:「若慧解脫亦能現起根本靜慮。豈不違害蘇尸摩經。彼經中說。慧解脫者不能現起根本靜慮。答慧解脫有二種。一是少分。二是全分。少分慧解脫於四靜慮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脫於四靜慮皆不能起。此論中說少分慧解脫。故能起他心智。蘇尸摩經說全分慧解脫。彼於四靜慮皆不能起。如是二說俱為善通。由此少分慧解脫者。乃至能起有頂等至但不得滅定。若得滅定名俱解脫。」(CBETA, T27, no. 1545, p. 564, b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