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經》卷三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一〇二九|第1029經]]的偈子: 「智慧多聞者, 非不覺諸受,\\ 若於苦樂受, 分別諦明了。\\ **當知堅固事, 凡夫有昇降,**\\ 於樂不染著, 於苦不傾動。\\ 知受不受生, 依於貪恚覺,\\ 斷除斯等已, 其心善解脫。\\ 繫念緣妙境, 正向待終期,\\ 若比丘精勤,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慧者能覺知,\\ 了知諸受已, 現法盡諸漏。\\ 依慧而命終, 涅槃不墮數。」\\ 其中「當知堅固事,凡夫有昇降」是什麼意思? ---- David Chiou: > 其中「當知堅固事,凡夫有昇降」是什麼意思? 相當的南傳經文沒有這個偈子,「堅固事」也不是專有名詞。個人列出三種可能的解讀: -要知道修行人的心能不動,和凡夫是有差別的。「昇降」是前後高低次第、差別的意思。 -要知道一般人縱使修得堅固的定境,定境終究還是會進會退。參見同卷第1024經所說的三昧有退失,智慧不退失:「若沙門、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應作念:『我於三昧退減』」。 -凡夫所執著(堅固)的「受」,背後是有「觸」等因緣而生,也就會因緣而滅。 1. 的解讀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七〇|第470經]](箭喻經)的這個偈子,顯然和本經的偈子類似: 「多聞於苦樂, 非不受覺知,\\ **彼於凡夫人, 其實大有聞。**\\ 樂受不放逸, 苦觸不增憂,\\ 苦樂二俱捨, 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槃。」\\ 這個偈子在南傳版本 SN 36.6 作: 「有慧者及多聞者不感受,苦及樂受,\\ **而對善巧的明智者與一般人,這是大差別。**\\ 對悟法者、多聞者,對此世與他世(來世)的觀者,\\ 想要的諸法不使心攪亂,不想要的不來到敵意。\\ 他的順適又或排斥,已破壞已滅沒不存在,\\ 以及知道離塵無愁的足跡(境界)後,已到達有的彼岸者正確地知道。 但「堅固事」是指什麼,經中並沒有固定的定義,基於本經的脈絡,我以「心的不動」來解,參考《雜阿含經》卷三十六[[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六#九九三|第993經]]的這個偈子:「其心自在轉,堅固不傾動,智慧大德力,難伏魔能伏,斷除無明結,是故稽首禮。」 2. 的解讀是基於修定會有樂受,但如果修定失敗則會有苦受,因此將修定結合三受來分析,搭配第1024經的內容,個人覺得是一種合理的脈絡。 第1029經是《雜阿含經》「病相應」的最後一經,因此這偈子義理上可能是總結第1029經,也可能是總結「病相應」的經文,在「病相應」中比較對應這偈子的可能為第1024經所說的這個概念,因此個人認為以上的解較為合理。 但這個解的缺陷在於第1024經記載的是阿濕波誓尊者,他早證阿羅漢了,不是凡夫,但本偈中提到「凡夫」二字。) 3. 的解讀是對應到第1029經相當的南傳經文SN 36.8,有分析到「受」背後是「觸」,看破其因緣而能捨離貪瞋癡。 另外也有人將「堅固」解為「精進不懈」,或是「四不壞淨」,但在本經的脈絡來看可能比較難銜接。 第一種解讀支持的證據相對多,而且沒有明顯的缺點,因此註解採用第一種解讀。 如果有人發現更為合理的解說,還請不吝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