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導讀:婆耆舍尊者;婆耆舍相應 (2/2)]===== 婆耆舍尊者是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詩人,常以即興的詩偈讚歎三寶。 《雜阿含經》「婆耆舍相應」的內容依次為現今版本的[[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導讀_婆耆舍尊者_婆耆舍相應_1_2|卷四十五]]第1208~1221經和本卷第993~994經,收錄有婆耆舍尊者所作詩偈的經文。 從這些記載也可見到婆耆舍尊者的修學歷程,從讚佛、讚僧,到觀察自己的心念並捨去惡念,乃至親自證得三明,甚至第994經記載他圓寂前也不忘說偈讚佛,不愧是佛陀稱讚能造偈頌的詩人兼修行人。 =====(九九三)@@[0259a05]@@===== @[0259a05]@如是我聞: @[0259a0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59a06]@時,有諸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所謂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大迦葉|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摩訶目揵連]]、尊者[[阿那律陀]]-[]-、尊者[[二十億耳]]-[]-、尊者[[陀羅驃摩羅子]]-[]-、尊者[[婆那迦婆娑]]-[]-、尊者[[耶舍舍羅迦毘訶利]]-[]-、尊者[[富樓-[1]-那]]-[]-、尊者分陀檀尼迦。如此及餘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 @[0259a12]@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今日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諸上座比丘隨佛左右,依止而住,我今當往至世尊所,各各說偈歎諸上座比丘。」 @[0259a16]@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而-[2]-說偈言: 「-{念僧}-上上座比丘,  已斷諸貪欲,\\  [[超過諸世間,  一切之積聚]]-[]-,\\  深智少言說,  勇猛勤[[方便]],\\  道德淨明顯,  我今稽首禮。\\  已伏諸魔-[3]-怨,  遠離於群聚,\\  不為五欲縛,  常習於[[空閑]],\\  清虛而寡欲,  我今稽首禮。\\  [[遮羅延]]-[]-[[勝族]]-[]-,  [[禪思]]-[]-不放逸,\\  內心樂[[正受]],  清淨離塵穢,\\  辯慧顯深義,  是故稽首禮。\\  所得神通慧,  超諸神通力,\\  [[六神通]]-[]-眾中,  自在無所畏,\\  神通最勝故,  是故稽首禮。\\  於大千世界,  [[五道]]-[]-諸趣生,\\  乃至於[[梵世]]-[]-,  人天優劣想,\\  淨[[天眼]]悉見,  是故稽首禮。\\  精勤方便力,  斷除諸[[愛集]]-[]-,\\  壞裂生死網,  心常樂正法,\\  離諸[[悕望]]-[]-想,  超度於彼岸,\\  清淨無塵穢,  是故稽首禮。\\  永離諸恐畏,  無依離財物,\\  知足度疑惑,  伏諸魔怨敵,\\  [[身念觀清淨]]-[]-,  是故稽首禮。\\  無有諸世間,  煩惱棘刺林,\\  結縛使永除,  [[三有]]因緣斷,\\  精練滅諸垢,  究竟明顯現,\\  [[於林離林去]]-[]-,  是故稽首禮。\\  無舍宅所依,  幻偽癡恚滅,\\  調伏諸[[愛喜]]-[]-,  [[出一切見處]]-[]-,\\  清淨無瑕穢,  是故稽首禮。\\  其心自在轉,  堅固不傾動,\\  智慧大德力,  難伏魔能伏,\\  斷除無明結,  是故稽首禮。\\  -{念佛}-大人離闇冥,  寂滅[[牟尼]]尊。\\  正-[4]-法離垢過,  光明自顯照,\\  照一切世界,  是故名為佛。\\  [[地神]]-[]-[[虛空天]]-[]-,  三十三天子,\\  [[光明悉映障]]-[]-,  是故名為佛。\\  [[度生死有邊]]-[]-,  [[超踰越群眾]]-[]-,\\  [[柔弱善調伏]]-[]-,  正覺第一覺。\\  斷一切結縛,  伏一切異道,\\  降一切魔怨,  得無上正覺。\\  離塵滅諸垢,  是故[[稽首]]禮。」\\ @[0259c04]@尊者婆耆舍偈讚歎時,諸比丘聞其所說,皆大歡喜。 ====[校勘]==== [1] 「樓」,大正藏原為「留」,今依元、明二本改作「樓」。 [2] 宋、元、明三本無「而」字。 [3] 「魔」,聖本作「摩」。 [4] 「正」,聖本作「政」。 ====[註解]==== [] 阿若憍陳如:比丘名,以「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聞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又譯為「阿若拘隣」。 [] 摩訶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八天後即證得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十二頭陀,難得之行」第一,並曾在輕視摩訶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又譯為「大迦葉」。 [] 阿那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聞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譯為「阿那律」。 [] 二十億耳:比丘名,以「精進第一」聞名。出家後精勤苦行,卻一直未證果,因此萌生還俗的念頭。佛陀以彈琴為喻,說明修行不可太緩、也不可太急,二十億耳尊者依此修行而得阿羅漢。詳見《雜阿含經》卷九[[agama:雜阿含經卷第九#二五四|第254經]]。音譯為「輸屢那」。 [] 陀羅驃摩羅子:比丘名,少年出家後證阿羅漢,得六神通,在王舍城負責為僧團分派、管理臥具、飲食,不曾有任何私心,佛陀稱讚他「能廣勸率,施立齋講;安造房室,與招提僧」第一。又譯作「陀驃摩羅子」、「陀驃」、「陀羅婆摩羅」、「陀羅婆摩羅」、「小陀羅婆摩羅」。 [] 婆那迦婆娑:比丘名,以「居處巖峻,遊止山澤」第一聞名。又譯為「婆那伽婆蹉」。 [] 耶舍舍羅迦毘訶利:比丘名。又譯為「耶舍賒羅俱毘訶」、「耶舍行籌」。 [] 富樓那:比丘名,以通達經義、長於辯才聞名,被譽為「說法第一」。又譯為「富留那」。 [] 婆耆舍:比丘名,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詩人,常以即興的詩偈讚嘆三寶,佛陀稱讚他「能造偈頌嘆如來德」、「言論辯了而無疑滯」第一。又譯作「婆耆奢」、「鵬耆舍」、「傍耆舍」。 [] 超過諸世間,一切之積聚:超越了一切的五陰,「陰」即「積聚」的意思。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棄捨諸積聚」。 [] 遮羅延:為音譯,義譯作「庶察」,廣泛明辨的。 [] 勝族:貴族。 [] 禪思:禪定。 [] 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又譯為「六通」。 [] 五道: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為「六道」中阿修羅道散布於其餘道中,因此經中有時說「六道」、有時說「五道」。 [] 梵世:色界初禪天的統稱,由上而下可分為: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 [] 愛集:貪愛的集起。 [] 悕望:同「希望」。 [] 身念觀清淨:修習身念處而讓心念清淨。 [] 於林離林去:處於叢林但已捨離了叢林,指不染著、不起煩惱。 [] 愛喜:貪愛。 [] 出一切見處:超越一切見得到的地方,指超越世間。也可解為超越[[六見處]]、超越[[四識住]]等。 [] 地神:行走於地面的神祇。 [] 虛空天:飛行於空中的神祇。 [] 光明悉映障:(天人的)光明相對於佛陀都黯淡了。 [] 度生死有邊:度過生死之海,抵達岸邊。按:這句對應到如來十號中的「善逝」,即徹底地到達彼岸,不再退沒於生死之海。 [] 超踰越群眾:至高無上,超越所有眾生。按:這句對應到如來十號中的「無上士」,即至高無上的人。 [] 柔弱善調伏:善於調御柔弱的眾生,讓他們勇健修行。按:這句對應到如來十號中的「調御丈夫」,即能調御一切可以度的人,讓他們修行。 ====[對應經典]==== * {ref>BZa13.07} ====[讀經拾得]==== 念僧和念佛的方法,《雜阿含經》卷二十[[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五〇|第550經]]記載為: *念僧:憶念聖眾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應當恭敬供養。…… *念佛:憶念佛陀的德性,例如如來十號: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婆耆舍尊者的誦偈也包含了這些項目。 ====[進階辨正]==== *[[什麼是「遮羅延」]] *[[什麼是「於林離林去」]] *[[什麼是「地神」、「虛空神天」]] *各尊者的行誼或特點,也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六[[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六#四四七|第447經]]、《增壹阿含經》卷三〈弟子品4〉[[agama1:增壹阿含經弟子品第四#二|第2經]]。 =====(九九四)@@[0259c06]@@===== @[0259c06]@如是我聞: @[0259c0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59c07]@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尊者[[富鄰尼]]為看病人,供給供養。 @[0259c09]@時,尊者婆耆舍語尊者富鄰尼言:「汝往詣世尊所,持我語白世尊言:『尊者婆耆舍稽首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得自安樂住不?』復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欲求見世尊,無力方便堪詣世尊。善哉,世尊!願往至東園鹿子母講堂尊者婆耆舍所,[[哀愍故]]。』」 @[0259c16]@時,尊者富鄰尼即受其語,往詣世尊。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東園鹿子母講堂,疾病困篤,願見世尊,無力方便堪能奉見。善哉,世尊!願往東園鹿子母講堂尊者婆耆舍所,為哀愍故。」 @[0259c20]@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0259c21]@時,尊者富鄰尼知佛許已,即從坐起,禮佛足而去。 @[0259c22]@世尊[[晡時]]從禪起,[[往詣]]尊者婆耆舍。尊者婆耆舍遙見世尊,憑床欲起。 @[0259c24]@爾時,世尊見尊者婆耆舍憑床欲起,語言:「婆耆舍!莫自輕動。」世尊即坐,問尊者婆耆舍:「汝所患苦,為平和可堪忍不?身諸苦痛為增為損?……」 @[0259c27]@如前[[焰摩迦修多羅]]-[]-廣說,乃至「我所苦患,轉覺其增,不覺其損。」 @[0259c29]@佛告婆耆舍:「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不?」 @[0260a02]@婆耆舍白佛言:「我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 @[0260a03]@佛告婆耆舍:「汝云何得心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 @[0260a04]@婆耆舍白佛言-[1]-:「-<我過去眼識於色,心不[[顧念]]-[]-,於未來色不欣想,於現在色不著。>-我過去、未來、現在眼識於色,[[貪欲愛樂念於彼得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離諸顛倒,[[正受]]而住。-<如是耳、鼻、舌、身、意識,過去於法,心不顧念,未來不欣,現在不著。>-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念欲愛-[2]-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心解脫已,是故不染、不著、不污、解脫、離諸顛倒,正受而住。唯願世尊今日最後饒益於我,聽我說偈。」 @[0260a14]@佛告婆耆舍:「宜知是時。」 @[0260a15]@尊者婆耆舍起,[[正身端坐]]-[]-,[[繫念在前]]-[]-,而說偈言: 「我今住佛前,  稽首恭敬禮,\\  於一切諸法,  悉皆得解脫。\\  善解諸法相,  深信樂正法,\\  世尊等正覺,  世尊為大師。\\  世尊降魔怨,  世尊大[[牟尼]],\\  滅除一切[[使]]-[]-,  自度群生類。\\  世尊於世間,  諸法悉覺知,\\  世間悉無有,  知法過佛者。\\  於諸天人中,  亦無與佛等,\\  是故我今日,  稽首大精進。\\  稽首士之上,  拔諸愛欲刺,\\  我今是最後,  得見於世尊。\\  稽首[[日種]]-[]-尊,  暮當般涅槃,\\  正智-[3]-繫正念,  於此朽壞身。\\  [[餘勢之所起,  從今夜永滅]]-[]-,\\  三界不復染,  入無餘涅槃。\\  苦受及樂受,  亦不苦不樂,\\  從觸因緣生,  於今悉永斷。\\  苦受及樂受,  亦不苦不樂,\\  從觸因緣生,  於今悉已知。\\  若內及與外,  苦樂等諸受,\\  於受無所著,  正智正繫心。\\  [[於初中最後,  諸聚無障礙-[4]-,\\  諸聚既已斷,  了知受-[5]-無餘]]-[於初中最後]-。\\  [[明見真實者,  說九十一劫,\\  三劫中不空,  有大仙人尊。\\  餘空無洲依,  唯畏恐怖劫,\\  當知大仙人,  乃復出於世]]-[]-。\\  安慰諸天人,  開眼離塵冥,\\  示悟諸眾生,  令覺一切苦。\\  苦苦及苦集,  越-[6]-苦之寂滅,\\  賢聖[[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世間難得者,  現前悉皆得,\\  生世得人身,  演說於正法。\\  隨己之所欲,  離垢求清淨,\\  專修其己利,  勿令空無果。\\  [[空過-[7]-則生憂,  鄰-[8]-於地獄苦]]-[]-,\\  於所說正法,  不樂不欲受。\\  當久處生死,  輪迴息無期,\\  長夜懷憂惱-[9]-,  如商人失財。\\  我今眾慶集,  無復生老死,\\  輪迴悉已斷,  不復重受生。\\  愛識河水流,  於今悉枯竭,\\  已拔陰根本,  連鎖不相續。\\  供養大師畢,  所作者已作,\\  重擔悉已捨,  [[有流]]-[]-悉已斷。\\  不復樂受生,  亦無死可惡,\\  正智正繫念,  唯待終時至。\\  [[念空野龍象,  六十雄猛狩-[10]-,\\  一旦免枷鎖,  逸樂山林中]]-[念空野龍象]-。\\  婆耆舍亦然,  [[大師口生子]]-[]-,\\  厭捨於徒眾,  正念待時至。\\  今告於汝等,  諸來集會者,\\  聽我最後偈,  其義所饒益。\\  生者悉歸滅,  諸行無有常,\\  速生速死法,  何可久依怙?\\  是故強其志,  精勤方便求,\\  觀察有恐怖,  隨順牟尼道,\\  速盡此苦陰,  勿復增輪轉。」 @[0260c18]@佛口所生子,歎說此偈已,長辭於大眾,婆耆舍涅槃,彼以慈悲故,說此無上偈。尊者婆耆舍,如來法生子,垂心哀愍故,說此無上偈,然後般涅槃,一切當敬禮。 ====[校勘]==== [1]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 「愛」,宋、元、明、聖四本作「愛念」。 [3] 「智」,聖本作「知」。 [4] 「礙」,聖本作「閡」。 [5] 「受」,宋、元、明、聖四本作「愛」。 [6] 「越」,大正藏原為「超」,今依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越」。 [7] 「過」,宋本作「遇」。 [8]「鄰」,聖本作「憐」。 [9] 「惱」,宋、元、明三本作「悔」。 [10]「狩」,大正藏原為「獸」,今依宋、聖二本改作「狩」。 ====[註解]==== [] 疾病困篤:病勢沉重。又作「病篤」。 [] 焰摩迦修多羅:疑為「叉摩修多羅」的訛誤。叉摩修多羅為[[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五#一〇三|《雜阿含經》卷五第103經]],當中譬喻差摩比丘得重病時,比以下情況還痛苦 1) 頭被繩索網住大力絞殺時的頭痛 2) 牛被屠夫剖腹割取內臟時的腹痛 3) 兩手被從兩邊捉住以將身體懸掛在火上燒烤時兩腳的焚燒痛苦。 [] 顧念:愛顧、眷念。 [] 貪欲愛樂念於彼得盡,無欲、滅、沒、息、離、解脫:終止了對於色的貪、欲、愛、樂、惦記,而無欲、熄滅、終了、止息、捨離、解脫。 [] 正身端坐:端正身體而坐。 [] 繫念在前:專注於當下。 [] 使:煩惱。煩惱能驅使人,因此又稱「使」。 [] 日種: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印度神話傳說釋迦族的遠祖,是由甘蔗中孕育,之後甘蔗經過日曬裂開而出生,因此稱為「日種」、「甘蔗種」。音譯為「瞿曇」。 [] 餘勢之所起,從今夜永滅:剩餘的輪迴勢力,從今晚就永遠滅除了。意指入無餘涅槃。 [於初中最後] 於初中最後,諸聚無障礙,諸聚既已斷,了知受無餘:對於開始、中間、結束的(受)蘊都沒有障礙、沒有執著,所有(受)蘊的執著既然斷除了,也就完全徹底地了知受了。按:婆耆舍尊者受到極重的病苦,前幾句及這句是描述他對於包含苦受在內的各種受,都已不執著,捨斷而徹底地了知。 [] 明見真實者,說九十一劫,三劫中不空,有大仙人尊。餘空無洲依,唯畏恐怖劫,當知大仙人,乃復出於世:過去九十一劫中,只有過去第九十一劫、過去第三十一劫、現在賢劫這三劫中有佛出世,其餘都無佛,而成為眾生沉淪生死沒有依靠、讓人只覺得恐怖的劫,還好現在佛陀已出世了。 [] 空過則生憂,鄰於地獄苦:虛度光陰的話則會有憂悲苦惱,和地獄之苦也不遠了。 [] 有流:生命存在的相續。「有」即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念空野龍象] 念空野龍象,六十雄猛狩,一旦免枷鎖,逸樂山林中:惦記著空曠山野的大象,雖然被六十位雄壯的獵人合力狩獵圍捕上了枷鎖,只要有朝一日逃脫了枷鎖,就會回到山林中過著閒適快樂的生活。其中「龍象」是梵文及巴利文Nāga為龍及象的合稱,水中龍的力量最大,陸上象的力量最大,因此經中常以龍象比喻佛或阿羅漢。 [] 大師口生子:依佛陀口說的法修行,而出生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佛弟子。 ====[對應經典]==== * {ref>BZa13.08} * {ref>Mvt-C} ====[讀經拾得]==== ***過去七佛只出現在過去九十一劫的其中三劫,其他劫並無佛出世** 本經提到過去九十一劫中,只有過去第九十一劫、過去第三十一劫、現在賢劫這三劫中有佛出世,其餘都無佛。 這和其他各經所述是一致的,例如《長阿含經》卷一[[agama3:長阿含經第一經|第1經大本經]]:「過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棄,即於彼劫中,毘舍如來出。今此賢劫中,無數那維歲,有四大仙人,愍眾生故出:拘樓孫、那含、迦葉、釋迦文」,《雜阿含經》卷三十二[[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二#九一四|第914經]]:「我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一人施一比丘,有盡有減。」 \\ ***真正的供養** 本經提到:「供養大師畢,所作者已作。」呼應了《長阿含經》卷三第2經遊行經所說:「佛在雙樹間,偃臥心不亂;樹神心清淨,以花散佛上。阿難白佛言:『云何名供養?』『受法而能行,覺華而為供。紫金華如輪,散佛未為供;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 真正的供養如來,不是比供的花有多大朵,而是能聽聞信受並修行佛法。 所有供養中的第一名,則是能於「陰界入無我」:於五「陰」(色、受、想、行、識)、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如實知無我,乃至證得涅槃。 ====[進階辨正]==== *[[研討:焰摩迦修多羅是哪一經]] =====[導讀:諸天相應 (1/4)]===== 《雜阿含經》「諸天相應」的內容依次為現今版本的本卷第995~1022經、卷二十二、卷四十八、和卷四十九第1294~1318經,是和諸天眾有關的經文。《雜阿含經》後半段這些有大量偈子的內容,相當於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的「有偈篇」,也是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的第一篇,因此雖然內容看似較不具組織,卻深受南傳學人重視。 天界不是仍在六道中嗎?那佛陀和天人的問答有什麼重要性? 因為佛陀說法是有次第性的,先談如何做個好人,才能談如何做個聖人:佛陀對於剛接觸佛法的人,通常先說「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再說「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家為要」,等到聽法的人心開意解後,才說「諸佛所可常說法者,苦、集、滅、道」等解脫法。 《雜阿含經》「諸天相應」本卷的內容,大致也是這樣的次序,先說持戒、布施,而能升天,才說如何能進一步解脫,並解說是什麼讓人不得解脫?什麼能讓人解脫? 且看佛陀與諸天子的問答,將做好人到成聖人的次第,一一為我們顯露出來。 =====(九九五)@@[0260c24]@@===== @[0260c24]@如是我聞: @[0260c2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0c25]@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0c27]@-{清淨的修行人氣色好}-時,彼天子而說偈問佛: 「[[阿練若-[1]-比丘]]-[]-,  住於[[空閑|空閑處]],\\  寂靜修梵行,  於[[一坐而食]]-[]-,\\  以何因緣故,  [[顏色特-[2]-鮮明]]-[]-。」\\ @[0261a02]@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於過去無憂,  未來不欣樂,\\  現在隨所得,  [[正智繫念持]]-[]-,\\  [[飯食繫念]]-[]-故,  顏色常鮮澤。\\  未來心馳想,  過去追憂悔,\\  愚癡火自煎,  [[如雹-[3]-斷生草]]-[]-。」\\ @[0261a08]@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1a11]@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阿練若」,巴利本作 Arañña。 [2] 「特」,宋本作「持」。 [3] 「雹」,宋本作「暴」。 ====[註解]==== [] 阿練若比丘:離開聚落,寂靜而修行的出家人。其中「阿練若」指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 [] 一坐而食:一天只吃一餐,即日中一食,而且一離開座位就算結束用餐,不會再吃更多東西,這是十二頭陀行之一。 [] 顏色特鮮明:容貌氣色特別鮮亮明潔。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顏色極和悅」,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顏色、外表明亮潔淨」。 [] 正智繫念持:有正智地保持心念繫於當下。 [] 飯食繫念:吃飯時如理省察而不貪著,知足、不過量。詳見《雜阿含經》卷十一[[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二七五|第275經]]、卷四十二[[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一一五〇|第1150經]]。 [] 如雹斷生草:有如被天降冰雹所切斷的新生的草,指斷除了對未來的貪求、對過去的追悔,和愚癡。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如新生茅葦,剪之置日中」,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被割斷的綠蘆葦」。 []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好久不見如此的修行人,達到了完全的涅槃。 ====[對應經典]==== * {ref>BZa08.01} * {ref>S01.01.10}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7。 ====[讀經拾得]==== ***清淨的修行人氣色特別好** 天人提到清淨的修行人「顏色特鮮明」,氣色特別好,也可以說清淨修行有打從心底美容的效果。 《佛說八大人覺經》:「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陷入欲求或掉悔等五蓋,容易令人疲勞枯槁。相對地,清淨修行能自然產生喜樂(七覺支中的喜覺支),讓人身心安康。 ***「懺悔」與「不憂悔」** 本經表示聖人不會「過去追憂悔」,打坐時「掉悔」也是五蓋之一,但佛教又強調修行人應常慚愧、懺悔,這是否有衝突呢? 其實這是修行的先後次第,並沒有衝突,《雜阿含經》卷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三四六|第346經]]等經都記載學佛要從慚愧開始,懺悔得清淨後即不再犯戒,不犯戒且有正念正知,自然也就能去除導致打坐時追悔的過去事了。 ***跋地羅帝偈** 本經所述可與《中阿含經》卷四十三〈根本分別品13〉[[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三|第165經溫泉林天經]]的「跋地羅帝偈」相對照:\\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為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若學聖人行,孰知愁於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進階辨正]==== *[[什麼是「久見婆羅門」]] *[[研討:為什麼是「久見婆羅門」而不是「久見剎帝利」]] *[[研討:「於食繫數」的「數」是何義]] =====(九九六)@@[0261a13]@@===== @[0261a13]@如是我聞: @[0261a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1a14]@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1a16]@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不欲起[[憍慢]],  善自調其心,\\  未曾修寂默,  亦不入[[正受]],\\  處林而放逸,  不度死彼岸。」\\ @[0261a20]@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已離於憍慢,  心常入正受,\\  明智善分別,  解脫一切縛,\\  獨一處閑林,  其心不放逸,\\  於彼死魔怨,  疾得度彼岸。」\\ @[0261a25]@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1a28]@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對應經典]==== * {ref>BZa08.02} * {ref>S01.01.09} ====[讀經拾得]==== 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本經提到的「正受」即「定學」,「明智善分別,解脫一切縛」即「慧學」。 前一經的「飯食繫念」則可算是善攝根門的一部分,善攝根門才能持戒清淨,成就「戒學」。在見到外境時,心不貪著、不向外馳騁。心不馳騁才能安定,進一步修習禪定,甚至開啟智慧,所以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導讀:布施、持戒,得以生天]===== 如法布施及持戒得以往生欲界天,布施的發心愈清淨、福報愈大者,往生愈高的欲界天。(至於往生色界、無色界天則還須要禪定的工夫。) 第997至1000經即教導我們如法布施: *997:布施、持戒得生天。 *998:財施、法施的舉例。 *999:淨信心、清淨施。 *1000:所修功德利益來世。 =====(九九七)@@[0261a30]@@===== @[0261a30]@如是我聞: @[0261a3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1b01]@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1b03]@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得晝夜,  功德常增長?\\  云何得生天,  唯-[1]-願為解說?」\\ @[0261b06]@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種植園果-[2]-故,  林樹蔭清涼,\\  橋船以濟度,  造作[[福德舍]]-[]-,\\  穿井供渴乏,  客舍給行旅,\\  如此之功德,  日夜常增長,\\  [[如法戒具足]]-[]-,  緣斯得生天。」\\ @[0261b12]@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1b15]@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2] 「果」,宋、元二本作「菓」。 ====[註解]==== [] 福德舍:供應旅人及貧人的宿舍。 [] 如法戒具足:如法地持戒清淨。 ====[對應經典]==== * {ref>BZa08.03} * {ref>S01.05.07} ====[讀經拾得]==== 升天的基礎在於止惡行善,持戒能夠止惡,布施則為一種善行,因此布施、持戒得以生天。 本經提到種樹護林有功德,符合現今環保與減碳的潮流。種這些樹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讓後人乘涼。本經提到的造井、造橋、建福德舍,也都是基於善心的無私善行,才能有升天的功德。 同樣是造井,如果違法挖井給魚塭抽地下水,為了私利而導致地層下陷,貽害他人,則是造作惡業。 不管是種樹、造井、造橋、建福德舍,都是捨去自己能用以長年生財的資源而布施給大眾,能持續地日日嘉惠眾生,或許因此而說這樣的布施可日夜增長功德。 =====(九九八)@@[0261b17]@@===== @[0261b17]@如是我聞: @[0261b1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1b18]@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1b20]@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施何得大力?  施何得妙色?\\  施何得安樂?  施何得明目?\\  修習何等施,  名曰一切施?\\  今啟問世尊,  願為分別說。」\\ @[0261b2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種瓜得瓜}--<施食得大力,  施衣得妙色,>-\\  -<[[施乘]]-[]-得安樂,  施燈得明目,>-\\  -<[[虛館以待賓]]-[]-,  是名一切施,>-\\  -<以法而[[誨]]-[]-彼,  是則施[[甘露]]。>-」\\ @[0261b30]@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1c03]@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施乘:施與交通工具(例如車、船)以便利路人通行。例如在河邊造橋或設船,方便渡河。 [] 虛館以待賓:空下房舍以免費招待客人住宿。 [] 誨:教導;明示。 ====[對應經典]==== * {ref>BZa08.04} * {ref>S01.05.02} ====[讀經拾得]==== 布施食物能讓人身體有力氣,果報則是有大力。 布施衣服能莊嚴衣不蔽體的人,果報是身相莊嚴。 布施車船能讓人安全舒適地往返,果報是得到安樂。 布施燈明能讓人半夜還看得清楚,果報是眼睛明亮。 布施舍宅能讓人有安身的根據地,因此可稱一切施。 然而真正在一切的層面給人幫助的,是教人佛法,助人解脫而了生死。 以上所列舉的布施,包括「財施」及「法施」。要獲得怎麼樣的果報,要先做那麼樣的布施。 =====(九九九)@@[0261c05]@@===== @[0261c05]@如是我聞: @[0261c0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1c06]@時,有天子名悉鞞梨-[1]-,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1c08]@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諸天及世人,  於食悉欣樂,\\  [[頗有諸世間,  福樂自隨逐]]-[]-。」\\ @[0261c12]@爾時,世尊說-[2]-偈答言: 「-{清淨施的福報如影隨行}--<淨信心[[惠施]]-[]-,  此世及後世,>-\\  -<隨其所至處,  福報常影隨。>-\\  是故當捨[[慳]]-[]-,  行[[無垢惠施]]-[]-,\\  施已心歡喜,  此世他世受。」\\ @[0261c17]@時,彼悉鞞梨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義: 「淨信心惠施,  此世及他世,\\  隨其所至處,  福報常影隨。\\  是故當捨慳,  行無垢惠施,\\  施已心歡喜,  此世他世受。」\\ @[0261c23]@悉鞞梨天子白佛言:「世尊!我自知過去世時曾為國王,名悉鞞梨,於四城門普施為福,於其城內有[[四交道]]-[]-,亦於其中布施作福。 @[0261c26]@「時,有第一夫人來語-[3]-我言:『大王大作福德,而我無力修諸福業。』我時告言:『城東門外布施作福悉皆屬汝。』時,諸王子復來白我:『大王多作功德,夫人亦同,而我無力作諸福業,我今願得依於大王少作功德。』我時答言:『城南門外所作施福悉皆屬汝。』時,有大臣復來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悉皆共之,而我無力作諸福業,願依大王少有所作。』我時告言:『城西門外所作施福悉皆屬汝。』時,諸將士復來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太子及諸大臣悉皆共之,唯我無力能修福業,願依大王得有所作。』我時答言:『城北-[4]-門外所作施福悉皆屬汝。』國中庶民復來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大臣、諸將悉皆共之,唯我無力不能修福,願依大王少有所作。』我時答言:『於其城內四交道頭所作施福悉屬汝等。』爾時,國王夫人、王子-[5]-、大臣、將士、庶民悉皆惠施,作諸功德,我先所作惠施功德[[於茲則斷]]-[]-。 @[0262a15]@「時,我所使諸作福者,還至我所,為我作禮而白我言:『大王當知,諸修福處,夫人、王子、大臣、將士及諸庶民各據其處,[[行施]]作福,大王所施於茲則斷。』我時答言:『善男子!諸方邊國歲輸財物應入我者,分半入庫,分其半分,即於彼處惠施作福。』彼聞教旨,往-[6]-詣邊國,集諸財物,半送於庫,半留於彼惠施作福。 @[0262a22]@「我先長夜如是惠施作福,長夜常得可愛、可念、可意福報,常受快樂,無有窮極。以斯福業及福果福報,悉皆入於大功德聚數。譬如五大河合為一流,所謂[[恒河]]、[[耶蒲那]]-[]-、[[薩羅由]]-[]-、[[伊羅跋提]]-[]-、[[摩醯]]-[]-。如是五河合為一流,無有人能量其河水百千萬億斗斛之數。彼大河水得為大水聚數,我亦如是,所作功德果、功德報不可稱量,悉得入於大功德聚數。」 @[0262b01]@爾時,悉鞞梨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悉鞞梨」,巴利本作 Serī。 [2] 「說」,聖本作「以」。 [3] 「語」,宋、元、明、聖四本作「詣」。 [4] 「城北」,聖本作「北城」。 [5] 宋、元、明、聖四本無「王子」二字。 [6] 聖本無「往」字。 ====[註解]==== [] 頗有諸世間,福樂自隨逐:世間有沒有什麼辦法讓福報、安樂自動追隨著我們? [] 惠施:以慈悲心而施福利給人。又譯為「布施」。 [] 慳:吝嗇。 [] 無垢惠施:清淨的布施,指布施的動機沒有貪、瞋、癡、慢、疑等煩惱。 [] 四交道:十字路口。 [] 於茲則斷:到此為止,指先前國王在四城門和十字路口的布施,因為都讓給其他人負責,就不再由國王負責了。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斷於王施,兼竭庫藏」,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現在無陛下的任何布施被施與」。 [] 耶蒲那:五大河(恆河及其四大支流)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Yamuna 河,為恆河的最大支流。又譯為「耶符那」、「耶扶那」、「耶菩那」、「搖尤那」。 [] 薩羅由: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Ghaghara 河。又譯為「薩羅遊」、「薩羅㳛」、「舍牢浮」。 [] 伊羅跋提: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Rapti 河。又譯為「阿夷羅婆提」。 [] 摩醯: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Koshi 河。又譯為「摩企」。 ====[對應經典]==== * {ref>BZa08.05} * {ref>S02.03.03} * 參考{ref>S01.05.03} ====[讀經拾得]==== 本經強調要以淨信心、捨慳(離貪)、無垢(清淨)布施,那麼所獲得的福報如影隨行,能從此世帶至後世。 卷四十八[[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八#一二九一|第1291經]]也表示行善所得的福報,無論火災、風災、水災、盜賊,都搶不走。 ====[進階辨正]==== *[[研討:《雜阿含經》第999經是否提到迴向]] =====(一〇〇〇)@@[0262b03]@@===== @[0262b03]@如是我聞: @[0262b0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2b04]@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皆悉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2b06]@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人能為,  遠遊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  居家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  通財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  後世善知識?」\\ @[0262b12]@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商人之導師,  遊行善知識,\\  [[貞祥賢良妻]]-[]-,  居家善知識,\\  [[宗親相習近]]-[]-,  通財善知識,\\  -<自所修功德,  後世善知識。>-」\\ @[0262b17]@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2b20]@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貞祥賢良妻:忠貞又賢淑的好妻子。 [] 宗親相習近:熟識且關係好的親戚。 ====[對應經典]==== * {ref>BZa08.06} * {ref>S01.06.03} ====[讀經拾得]==== 佛陀說:「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我們所造的功德,將成為在後世幫助自己的好朋友。 =====[導讀:布施之後]===== 布施能讓人生天,但單靠布施仍無法解脫。如同先前提到的,佛陀在說完「生天之論」後,會再說「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家為要」,等到聽法的人心開意解後,才說「諸佛所可常說法者,苦、集、滅、道」等解脫法。這些就是本卷自1001經開始所提到的一些重點。 雖然前面幾經都讚嘆布施,第1001經至1003經中佛陀教導如何超越布施: *1001:作功德(布施)是不夠的,斷貪愛、證涅槃才能解脫老病死。 *1002:斷五、捨五、修五、超越五,而能解脫。 *1003:持五戒、去五蓋、證五分法身,而能覺悟。 \\ 自1004經開始則分析是什麼讓人不得解脫?什麼能讓人解脫? *1004:有餘眾生憂,無餘則無憂。 *1005:業為眾生依。 *1006:光明無過慧。 *1007:正覺最尊貴。 *1008:三明及三寶最上,六入處因緣是世間。 *1009:心制御世間。 =====(一〇〇一)@@[0262b22]@@===== @[0262b22]@如是我聞: @[0262b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2b23]@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2b25]@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冥運]]-[]-持命去, 故令人短壽,\\  為老所侵迫,  而無救護者。\\  睹斯老病死,  令人大恐怖,\\  唯作諸功德,  樂往-[1]-至樂所。」\\ @[0262c02]@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冥運持命去,  故令人短壽,\\  為老所侵迫,  而無救護者。\\  觀此[[有餘]]-[]-過,  令人大恐怖,\\  當斷世貪愛,  無餘涅槃樂。」\\ @[0262c07]@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2c10]@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往」,大正藏原為「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往」。 ====[註解]==== [] 冥運:幽暗的命運,指人命無常。 [] 有餘:還有餘留的,這裡特指還有餘留的執著。 ====[對應經典]==== * {ref>BZa08.07} * {ref>S01.01.03} * {ref>S02.02.09} ====[讀經拾得]==== ***如何「無有恐怖」** 本經提到老、病、死「令人大恐怖」,因此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愛執著。 卷二十八[[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五八|第758經]]則提到老、病、死三種「無母子畏」,這是指能讓母子永不相見而令人畏懼的事情;修行「八正道」能斷這三種「無母子畏」。 卷二十六[[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七〇|第670經]]則提到另外五個恐怖:不活恐怖(無法存活下去的恐懼)、惡名恐怖(怕自己名譽被破壞的恐懼)、眾中恐怖(面對群眾膽怯的恐懼)、死恐怖(對死亡的恐懼)、惡趣恐怖(往生三惡道的恐懼);若成就四力:覺力(覺悟的力量)、精進力(徹底地斷惡生善的力量)、無罪力(身口意清淨遠離罪惡的力量)、攝力(四攝法與人為善的感召力),則能離此五恐怖。 卷三十[[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四五|第845經]]則稱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等五種罪業因緣而生的惡報為五恐怖,不做這五種罪業就不會有這五恐怖,即「五恐怖怨對休息」。 =====(一〇〇二)@@[0262c12]@@===== @[0262c12]@如是我聞: @[0262c1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2c13]@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2c15]@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斷除於幾法,  幾法應棄捨,\\  而復於幾法,  增上方便修,\\  幾聚應超越,  比丘度[[駛-[1]-流]]-[]-。」\\ @[0262c20]@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斷除五、捨五]]-[]-,  增修於[[五根]],\\  [[超越五和合]]-[]-,  比丘度流淵。」\\ @[0262c23]@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2c26]@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駛」,大正藏原為「駃」,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駛」。 ====[註解]==== [] 駛流:湍急的水流。 [] 斷除五、捨五: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能斷於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棄捨於五欲(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應該切斷五、應該捨斷五」,南傳註釋書解為斷除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捨斷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 超越五和合:超越五陰(「陰」又譯為「蘊」,是積聚、和合的意思)。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成就五分法(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超越五執著」,南傳註釋書將五執著解為貪執著、瞋執著、癡執著、慢執著、見執著。 ====[對應經典]==== * {ref>Za49.19} * {ref>BZa08.09} * {ref>BZa15.14} * {ref>S01.01.05} ====[讀經拾得]==== 本經經文中的幾個「五」,不同的經論舉了不同的例子,列表如下供參照: ^出處^斷五^捨五^修五^超越五^ | 《雜阿含經》第1002經 | 五 | 五 | 五根 | 五和合 | | 《雜阿含經》第1312經 | 五 | 五 | 五 | 五種積聚 | | 《別譯雜阿含經》第140經 | 五蓋 | 五欲 | 五根| (成就)五分法 | | 《別譯雜阿含經》第311經 | 五欲受陰 | 五蓋 | 五根 | (成就)五分身 | | 《尊婆須蜜論》卷十 | 五蓋 | 五下分結 | 五根 | 五上分結 |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諸天相應1〉第5經 | 五 | 五 | 五 | 五執著 | | 南傳註釋書《顯揚真義》 | 五下分結 | 五上分結 | 五根 | 貪執著、瞋執著、癡執著、慢執著、見執著 | =====(一〇〇三)@@[0262c28]@@===== @[0262c28]@如是我聞: @[0262c2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2c29]@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3a02]@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幾人於覺眠?  幾人於眠覺?]]-[]-?\\  幾人取塵垢?  幾人得清淨?」\\ @[0263a06]@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五人於覺眠,  五人於眠覺,\\  五人取於垢,  五人得清淨]]-[]-。」\\ @[0263a09]@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3a12]@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幾人於覺眠?幾人於眠覺?:什麼樣的人在醒時是睡著的?什麼樣的人在睡時是醒著的? [] 五人於覺眠,五人於眠覺,五人取於垢,五人得清淨:有五種法的人在醒時是睡著的,有五種法的人在睡時是醒著的,有五種法的人染上污垢,有五種法的人得到清淨。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若持[[五戒]]者,雖睡名為寤。若造五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者,雖寤名為睡。若為[[五蓋]]覆,名為染塵垢。無學五分身(即「五分法身」),清淨離塵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當清醒時五已睡,在已睡時五清醒,以五事他抓取了塵垢,以五事他被清淨」,南傳註釋書解為五蓋睡時五根醒,五根睡時五蓋醒,有五蓋則染上污垢,有五根則得到清淨。 ====[對應經典]==== * {ref>BZa08.10} * {ref>S01.01.06} ====[讀經拾得]==== 本經經文中的幾個「五」,不同的經論舉了不同的例子,列表如下供參照: ^出處^於眠覺^於覺眠^取塵垢^得清淨^ | 《雜阿含經》第1003經 | 五人 | 五人 | 五人 | 五人 | | 《別譯雜阿含經》第141經 | 五戒 | 五惡 | 五蓋 | 無學五分身 | | 《尊婆須蜜論》卷十 | 五根 | 五邪見 | 五見 | 五根 |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諸天相應1〉第6經 | 五 | 五 | 五 | 五 | | 南傳註釋書《顯揚真義》 | 五根 | 五蓋 | 五蓋 | 五根 | =====(一〇〇四)@@[0263a14]@@===== @[0263a14]@如是我聞: @[0263a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3a15]@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3a17]@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母子更相喜,  牛主樂其牛]]-[]-,\\  眾生樂有餘,  無樂無餘者。」\\ @[0263a20]@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母子更相憂,  牛主憂其牛]]-[]-,\\  -<有餘眾生憂,  無餘則無憂。>-」\\ @[0263a23]@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3a26]@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母子更相喜,牛主樂其牛:母子因為彼此而歡喜,牛主樂於擁有牛。 [] 母子更相憂,牛主憂其牛:母子因為彼此而憂慮,牛主憂慮他的牛。 ====[對應經典]==== * {ref>BZa08.11} * {ref>S01.02.02} * {ref>S04.01.08} ====[讀經拾得]==== ***我所擁有的喜樂與憂愁** 天人讚頌擁有孩子、財產而得到喜樂,佛陀則表示擁有孩子、財產也會得到憂愁。 喜樂由因緣而生,喜樂因緣滅時常生憂愁,經中的說明諸如卷三十二[[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二#九一三|第913經]]:「若一愛念無常變異者,則一憂苦生」,卷二十二[[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五八五|第585經]]:「煩惱生歡喜,喜亦生煩惱」。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惡魔相應4〉第8經歡喜經則記載天魔波旬也宣揚本經中天人讚頌的偈子。 ***母子相憂** 本經提到「母子更相憂」,母子因為彼此而憂慮的實例可見卷二十八[[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五八|第758經]]所說的「無母子畏」,也就是能讓母子永不相見而令人畏懼的事情: *凡夫重視的「無母子畏」:刀兵災、水災、火災。(其實這些都還算「有母子畏」,因為災難之後,母子還是可能有相見的一天。) *佛陀重視的「無母子畏」:老、病、死。 =====(一〇〇五)@@[0263a28]@@===== @[0263a28]@如是我聞: @[0263a2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3a29]@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3b02]@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人之物,  何名第一伴,\\  以何而活命,  眾生何處依。」\\ @[0263b0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田宅眾生有,  賢妻第一伴,\\  飲食已存命,  [[業為眾生依]]-[]-。」\\ @[0263b08]@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3b11]@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業為眾生依:業力是眾生的依靠,也就是說眾生依著業力而輪迴。 ====[對應經典]==== * {ref>BZa12.18} * {ref>S01.06.04} ====[讀經拾得]==== =====(一〇〇六)@@[0263b13]@@===== @[0263b13]@如是我聞: @[0263b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3b14]@時,有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3b15]@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所愛無過子,  財無貴於牛,\\  光明無過日,  [[薩羅]]-[1]--[]-無過海。」\\ @[0263b19]@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無過於己,  財無過於穀,\\  光明無過慧,  [[薩羅無過見]]-[]-。」\\ @[0263b22]@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3b25]@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薩羅」,巴利本作 Samudda。 ====[註解]==== [] 薩羅:為音譯,義譯為湖泊或溪流。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淵」,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池湖」。 [] 薩羅無過見:沒有比「見解」更大的湖泊。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雨為第一淵」,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雨為最上湖」。 ====[對應經典]==== * {ref>BZa12.19} * {ref>S01.02.03} ====[讀經拾得]==== 有同學問:「本經說『光明無過慧』,智慧的光明看得到嗎?」 光明可消除黑暗,讓我們看東西看得清楚,智慧則能消除無明,讓我們看清楚事物的本質。 ====[進階辨正]==== *[[研討:「薩羅無過見」的異譯]] =====(一〇〇七)@@[0263b27]@@===== @[0263b27]@如是我聞: @[0263b2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3b28]@時,有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1]-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3b29]@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剎利-[2]-[[兩足尊]]-[]-,  [[犎牛]]-[3]--[]-四足勝,\\  [[童英]]-[]-為上妻,  [[貴生]]-[]-為上子。」\\ @[0263c04]@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覺兩足尊,  [[生馬]]-[]-四足勝,\\  順夫為賢妻,  漏盡子之上。」\\ @[0263c07]@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3c10]@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佛」,大正藏原為「禮」,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佛」。 [2] 「剎利」,巴利本作 Khattiya。 [3] 「犎」,大正藏原為「𭷟」,,聖本作「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犎」。[*] ====[註解]==== [] 兩足尊:兩隻腳的人中最尊貴的人。按:經中稱呼佛陀為兩足尊,本經中天人稱剎帝利種姓為兩足尊,可能是因為剎帝利是王族及武士的種姓,在世俗中最有權力。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Waldbison_Bison_bison_athabascae_Tierpark_Hellabrunn-13.jpg?320|美洲野牛,圖片出自Wikipedia}} [] 犎牛:一種背上肉隆起像駱駝的野牛,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牛之一,儘管身軀龐大,仍可在奔跑時維持時速六十公里的高速。為牛科.野牛屬.美洲野牛種,台灣黃牛也是一種犎牛。「犎」讀音同「封」。 [] 童英:童女。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童女」,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處女」。 [] 貴生:較早出生而排名在前的。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長子」,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生在前的」。 [] 生馬:強悍的馬。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善乘」,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駿馬」。 ====[對應經典]==== * {ref>BZa12.20} * {ref>S01.02.04} ====[讀經拾得]==== 有同學問:「曾聽說婆羅門是印度種姓制度中最高階級者,為何此經中天人說『剎利兩足尊』?」 印度在不同時代的種性分類及排行不太相同,剎帝利是王族及武士的種姓,在世俗中最有權力,也可能是因為佛陀的種姓是剎帝利,因此天人這麼說。但佛陀的回答則表示「正覺」才是重點,種姓並不構成兩足尊的條件。 在卷四十四第1190經中:「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絕妙色身,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於諸種姓中,剎利兩足尊,明行具足者,天人中最勝!』」該經中「剎利兩足尊」只是形容佛陀,而不是指剎帝利種性有特別優越,佛陀就沒有反對,而回答「如是」。 =====(一〇〇八)@@[0263c12]@@===== @[0263c12]@如是我聞: @[0263c1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3c13]@時,有天子容色絕妙,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3c14]@時,彼天子而說偈言: 「從地起眾生,  何者為最勝?\\  於空墮落者,  復以何勝上?\\  凡所祈請處,  何者最第一?\\  於諸言語中,  何者為上辯?」\\ @[0263c20]@時,有一天子-[1]-本為田家子,今得生天上,以本習故,即便說偈答彼天子: 「五穀從地生,  是則為最勝,\\  種子於空中,  落地為最勝。\\  犎[*]牛資養人,  是則依中勝,\\  愛子有所說,  是則言中勝。」\\ @[0263c26]@彼發問天子語答者言:「我不問汝,何故多言輕躁妄說,我自說偈問世尊言: 「從地起眾生,  何者為最勝?\\  於空墮地者,  復以何為勝?\\  凡所祈請處,  何者為最勝?\\  於諸言語中,  何者為上辯?」\\ @[0264a03]@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從下踊出者,  [[三明]]-[]-為最上,\\  從空流下者,  三明亦第一,\\  賢聖弟子僧,  是師依之上,\\  如來之所說,  諸說之最辯。」\\ @[0264a08]@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世間幾法起?  幾法相順可?\\  世幾法取愛?  世幾法損減?」\\ @[0264a11]@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世六法等起,  世六法順可,\\  世六法取愛,  世六法損減]]-[]-。」\\ @[0264a14]@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4a17]@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宋、元、明、聖四本無「子」字。 ====[註解]==== [] 三明: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盡明(漏盡神通)。 [] 世六法等起,世六法順可,世六法取愛,世六法損減: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六愛(眼觸生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身觸生愛、意觸生愛)生世間,六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能和合,六愛能得有,六情(即「六根」的舊譯)生諸苦。」 ====[對應經典]==== * {ref>BZa12.21} * {ref>S01.08.04} ====[讀經拾得]==== ***天人能憶念自己的前世** 天人能憶念自己的前世,但在貪著於享天福後則可能忘失前世。經上即記載了一些天人記得前世的例子: 《雜阿含經》卷二十二第594經提到,曠野長者往生無熱天(聖者所居的五淨居天之一)後立刻回人間拜訪佛陀,說「本人間時,有所聞法,不盡得者,今亦憶念。」 《雜阿含經》卷二十二第593經則記載給孤獨長者一往生兜率天,馬上回人間拜訪佛陀,並說偈。 《雜阿含經》卷三十六第999經記載,悉鞞梨天子能憶念自己的前世為樂善好施的國王。 由本經來看,天人仍會因為在人世時的所習而有偏見,從自己的角度來看世間;而佛陀則是客觀地以智慧看世間。 ***六入處因緣是世間** 本經提到各種「六法」,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三第304經:「何等為六六法?謂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CBETA, T02, no. 99, p. 86, c26-28) 《雜阿含經》卷九第230經也說六入處因緣是世間:「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CBETA, T02, no. 99, p. 56, a27-b3) =====(一〇〇九)@@[0264a19]@@===== @[0264a19]@如是我聞: @[0264a1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4a20]@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4a22]@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持世間去,  誰[[拘牽]]-[]-世間?\\  何等為一法,  [[制御]]-[]-於世間?」\\ @[0264a2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心持世間去,  心拘引世間,\\  其心為一法,  能制御世間。」\\ @[0264a28]@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4b02]@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拘牽:拘束牽絆。 [] 制御:控制、支配。 ====[對應經典]==== * {ref>BZa12.22} * {ref>BZa12.23} * {ref>S01.07.02} * {ref>S01.07.10} ====[讀經拾得]==== 本經說:「心持世間去,心拘引世間,其心為一法,能制御世間」,或許也可說和《華嚴經》〈覺林菩薩偈〉:「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CBETA, T10, no. 279, p. 102, b1) 相關。依據《阿含經》,這心也是因緣生滅的,不應誤解為外道的梵我,以為有個常住的真我。 《法句經》:「諸法意為導,意主意造作。人若清淨意、或語或〔身〕行,樂事則隨彼,如影之隨形。」(CBETA, N26, no. 9, p. 13, a9-10 // PTS.Dhp.1) 也有類似的意義。 雖然世間是因緣生滅,但佛教並不是宿命論,佛弟子不應消極、被動地等死;相反地,由於心能制御世間(並在修行佔主導地位,讓心)積極修行才能夠超脫輪迴。 =====[導讀:愛欲纏縛眾生]===== 貪、瞋、癡、慢、疑是凡夫常見的煩惱: -貪欲:對於我所喜愛的,就生貪欲。 -瞋恚:我所喜愛的拿不到、有違逆我的,就生瞋恚。 -愚癡: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智慧(癡),也就是無明。 -我慢:自我中心、傲慢。 -疑結:對正法的疑惑。 感官接觸到外境時起貪愛執著等煩惱,這樣的因緣才會纏縛眾生,造成生老病死的輪迴。若作更細部的解析,可分解為十二因緣: (1) 無明 -> (2) 行 -> (3) 識 -> (4) 名色 -> (5) 六入處 -> (6) 觸 -> (7) 受 -> (8) 愛 -> (9) 取 -> (10) 有 -> (11) 生 -> (12) 老病死憂悲惱苦 {{:agama:卷2第44經_導讀十二因緣.jpg|}} 以下第 1010 至 1012 三經提到一些相關於十二因緣的名詞: -第1010經:愛欲綁住世間,無欲則解脫。 -第1011經:愛欲綁住眾生,老、死圍繞世間,因緣法建立世間。 -第1012經:無明、愛欲、隱覆(或瞋恚)、我慢。 這幾經可說是對應到佛陀說法次第中「欲為不淨,斷漏為上」的階段。 至於十二因緣的詳述可見卷十二等「因緣相應」的經文。 =====(一〇一〇)@@[0264b04]@@===== @[0264b04]@如是我聞: @[0264b0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4b05]@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4b07]@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縛於世間,  誰[[調伏]]-[]-令解?\\  斷除何等法,  說名得涅槃?」\\ @[0264b10]@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欲能縛世間,  調伏欲解脫,\\  斷除愛欲者,  說名得涅槃。」\\ @[0264b13]@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4b16]@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調伏:調教、馴服。 ====[對應經典]==== * {ref>BZa12.24} * {ref>S01.07.04} ====[讀經拾得]==== =====(一〇一一)@@[0264b18]@@===== @[0264b18]@如是我聞: @[0264b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4b19]@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4b21]@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掩]]-[]-於世間?  誰[[遮絡]]-[]-世間?\\  誰[[結縛]]-[]-眾生?  何處建立世?」\\ @[0264b2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衰老掩世間,  死遮絡世間,\\  愛繫縛眾生,  法建立世間。」\\ @[0264b28]@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4c02]@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掩:掩蔽、關閉。 [] 遮絡:被錯綜複雜的網線所覆蓋。以前後相對應兩句,「誰遮絡世 間...死遮絡世間」比喻有生就有死亡。 [] 結縛:如被網纏繞般,無法脫離其束縛。 ====[對應經典]==== * {ref>BZa12.25} * {ref>S01.07.08} ====[讀經拾得]==== =====(一〇一二)@@[0264c04]@@===== @[0264c04]@如是我聞: @[0264c0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4c05]@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1]-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4c07]@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隱彼世間,  誰繫於世間,\\  誰憶-[2]-於眾生,  誰建眾生[[幢]]?」\\ @[0264c11]@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無明覆世間,  愛結縛眾生,\\  [[隱覆憶[*]眾生]]-[]-,  [[我慢]]眾生幢。」\\ @[0264c14]@時,彼天子即復說偈而問佛言: 「誰無有覆蓋,  誰復無愛結,\\  誰即出隱覆,  誰不建慢幢?」\\ @[0264c17]@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如來等正覺,  正智-[3]-心解脫,\\  不為無明覆,  亦無愛結繫,\\  超出於隱覆,  摧滅我慢幢。」\\ @[0264c21]@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4c24]@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遍」,聖本作「現」。 [2] 「憶」,聖本作「億」。[*] [3] 「智」,明本作「者」。 ====[註解]==== [] 隱覆憶眾生:被隱藏、覆蓋的人想念眾生。本經經文沒有講明是指被什麼隱覆。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瞋污染眾生」。 ====[對應經典]==== * {ref>BZa12.26} ====[讀經拾得]==== =====[導讀:信戒施聞慧]===== 佛陀表示優秀的在家佛教徒應該要具足信、戒、施、聞、慧,俗稱「在家五法」: -信具足:堅固信佛。 -戒具足:持守五戒。 -施具足:清淨布施。 -聞具足:聽聞受持佛法。 -慧具足:如實知四聖諦。 當然,這五法並不僅在家眾要具足,出家眾更是要具足。這五法的詳細介紹可見卷三十三第927、929經所載。 以下第 1013 至 1015 三經提到一些相關的名詞: -第1013經:信心、正法、真諦、智慧。 -第1014經:信心、智慧、涅槃。 -第1015經:正戒、淨信、智慧、功德。 自第1014經開始,或許可大略對應到佛陀說法次第中「出家為上」的階段,表示比丘能斷各種的束縛。 =====(一〇一三)@@[0264c26]@@===== @[0264c26]@如是我聞: @[0264c2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4c27]@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4c29]@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為上士,  所有資財物?\\  云何善修習,  而致於安樂?\\  云何眾味中,  得為最上味?\\  云何眾生中,  得為[[第一壽]]-[]-?」\\ @[0265a06]@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清淨信樂心,  名士夫勝財。\\  修行於正法,  能招安樂果。\\  [[真諦]]-[]-之妙說,  是則味之上。\\  賢聖[[智慧命]]-[]-,  是為壽中最。」\\ @[0265a11]@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5a14]@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第一壽:第一等的活命。此處的「壽」指生命、活命。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壽命得最勝」,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最上活命者」。 [] 真諦:真理;真實。 [] 智慧命: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慧命」。 ====[對應經典]==== * {ref>BZa12.27} * {ref>S01.08.03} ====[讀經拾得]==== 有智慧的生活,才是最高尚的生活。 =====(一〇一四)@@[0265a16]@@===== @[0265a16]@如是我聞: @[0265a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5a17]@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5a19]@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為比丘,  [[同己]]-[1]--[]-之第二?\\  云何為比丘,  隨順教授者?\\  比丘於何處,  遊心自娛樂,\\  娛樂彼處已,  能斷諸結縛?」\\ @[0265a2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信為同己二,  智慧教授者,\\  涅槃喜樂處,  比丘斷結縛。」\\ @[0265a28]@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5b02]@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己」,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己」。 ====[註解]==== [] 同己: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伴侶」。 ====[對應經典]==== * {ref>BZa12.28} * {ref>S01.06.09} ====[讀經拾得]==== =====(一〇一五)@@[0265b04]@@===== @[0265b04]@如是我聞: @[0265b0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5b05]@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5b07]@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善至老?  云何善建立?\\  云何為人寶?  云何賊不奪?」\\ @[0265b10]@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正戒善至老,  [[淨信]]-[]-善建立,\\  智慧為人寶,  功德賊不奪。」\\ @[0265b13]@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5b16]@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淨信:堅固的信心。 ====[對應經典]==== * {ref>BZa12.29} * {ref>S01.06.01} * 參考{ref>S01.05.01} ====[讀經拾得]==== *《相應部尼柯耶》1相應41經/燃燒經中佛說一切財產都可能為盜賊、國王奪走,火燒掉或遺失,只有所布施的善果別人搶不走。該經沒有對應的《雜阿含經》經文,但和本經所說「功德賊不奪」義理也相通。另外,本卷第1000經說「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也表示來世只能靠自己修的功德。 *「正戒善至老,淨信善建立,智慧為人寶,功德賊不奪」,人生在世也可以正戒、淨信建立心中的淨土,以智慧、功德成就七寶莊嚴。 *有同學問「功德賊不奪,那為何功德可以迴向?」一般是認為功德迴向如同點燈,不管點多少燈,不損自身的光明。 =====[導讀:心理的運作]===== 人的心理運作可以區分為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例如貪愛、造業都屬於行陰的範疇;而在《阿含經》的用詞中通常心、意、識三者相通,只是作用略有不同,都屬於識陰的範疇。 本卷自第1016經開始即結合先前提到的「心持世間去、心制御世間」、「因緣生煩惱與輪迴」等義理:眾生由心(意)為先導,起貪愛等煩惱而造業,形成生老病死的輪迴。 這些經文的屬性或許可大約對應到佛陀說法次第中「苦、集、滅、道」當中的「苦、集」的階段,表示生死為苦,並略為探究苦生起的原因。「諸天相應」在本卷之外的其他卷,則可約略對應到「滅、道」的階段。 =====(一〇一六)@@[0265b18]@@===== @[0265b18]@如是我聞: @[0265b18]@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5b19]@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1]-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5b21]@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生眾生,  何等前[[驅馳]]-[]-,\\  云何[[起生死]]-[]-,  何者不解脫?」\\ @[0265b24]@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欲生眾生,  意在前驅馳,\\  眾生起生死,  苦法不解脫。」\\ @[0265b27]@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5c01]@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大正藏無「於後夜時」四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註解]==== [] 驅馳:奔走。 [] 起生死:輪迴生死。 ====[對應經典]==== * {ref>BZa12.30} * {ref>S01.06.06} ====[讀經拾得]==== =====(一〇一七)@@[0265c03]@@===== @[0265c03]@如是我聞: @[0265c03]@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5c04]@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5c06]@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生眾生?  何等前驅馳?\\  云何起生死?  何法可[[依怙]]-[1]--[]-?」\\ @[0265c09]@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欲生眾生,  意在前驅馳,\\  眾生起生死,  業者可依怙-[2]-。」\\ @[0265c12]@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5c15]@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法可依怙」,宋本作「者不解脫」。 [2] 「業者可依怙」,宋本作「苦法不解脫」。 ====[註解]==== [] 依怙:依賴。 ====[對應經典]==== * {ref>BZa12.31} * {ref>S01.06.07} ====[讀經拾得]==== 本經說「業者可依怙」,如同第1005經所說「業為眾生依」。 =====(一〇一八)@@[0265c17]@@===== @[0265c17]@如是我聞: @[0265c17]@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5c18]@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5c20]@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生眾生?  何等前驅馳?\\  云何起生死?  何法甚可畏?」\\ @[0265c23]@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欲生眾生,  意在前驅馳,\\  眾生起生死,  業為甚可畏。」\\ @[0265c26]@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5c29]@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對應經典]==== * {ref>BZa12.32} * {ref>S01.06.05} ====[讀經拾得]==== 第1016、1017、1018三經幾乎一模一樣,只有一句的差別: *第1016經:苦法不解脫。 *第1017經:業者可依怙。 *第1018經:業為甚可畏。 業雖然是眾生所依,但也是甚為可畏的,沈迷於輪迴的人即無法出離苦,而不得解脫。 =====(一〇一九)@@[0266a02]@@===== @[0266a02]@如是我聞: @[0266a02]@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6a03]@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6a05]@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名為非道?  云何日夜[[遷]]-[]-?\\  云何垢梵行?  云何累世間?」\\ @[0266a08]@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貪欲名非道,  壽命日夜遷,\\  女人梵行垢,  女則累世間。\\  [[熾然修梵行,  已洗諸非水]]-[1]--[]-。」\\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6a15]@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水」,大正藏原為「小」,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水」 ====[註解]==== [] 遷:變化;不定。 [] 熾然修梵行,已洗諸非水:精進地清淨修行,已洗去各種煩惱污垢。 ====[對應經典]==== * {ref>BZa12.33} * {ref>S01.06.08} * {ref>S01.08.06} ====[讀經拾得]==== ====[進階辨正]==== *[[什麼是「已洗諸非小」]] =====(一〇二〇)@@[0266a17]@@===== @[0266a17]@如是我聞: @[0266a17]@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6a18]@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6a20]@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映世間?  何法無有上?\\  何等為一法,  普制御眾生?」\\ @[0266a23]@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名]]-[]-者映世間,  名者世無上,\\  唯有一名法,  能制御世間。」\\ @[0266a26]@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6a29]@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名: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對應經典]==== * {ref>BZa12.34} * {ref>S01.07.01} ====[讀經拾得]==== 人的身心運作可以區分為五陰,其中色陰是「色法」,受陰、想陰、行陰、識陰是「名法」。 在《阿含經》中通常心、意、識三者相通,只是描述的角度有時彰顯不同的作用面向。 由於「名法」當中的「識陰」也可說是「心」,第1009經中說「心制御世間」,也就可以如本經說「名法制御世間」。 =====(一〇二一)@@[0266b02]@@===== @[0266b02]@如是我聞: @[0266b02]@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6b03]@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6b05]@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為偈因?  以何莊嚴偈?\\  偈者何所依?  何者為偈體?」\\ @[0266b08]@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欲者是偈因]]-[]-,  文字莊嚴偈,\\  名者偈所依,  造作為偈體。」\\ @[0266b11]@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6b14]@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欲者是偈因:(想要作詩的)欲望是偈頌的起因。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偈以欲為初」,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因為有韻律而有偈頌」。梵文及巴利文的 Chanda 為欲,Chando 為韻律,可能在傳抄中有訛誤。 ====[對應經典]==== * {ref>BZa12.35} * {ref>S01.06.10} ====[讀經拾得]==== 本經相當於以說偈時的身心運作,作為前幾經所述義理的舉例:有心理運作(名法),想要(欲)說偈,有了造作,而以文字說出偈來(文字莊嚴偈)。 =====(一〇二二)@@[0266b16]@@===== @[0266b16]@如是我聞: @[0266b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66b17]@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1]-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266b19]@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知車乘?  云何復知火?\\  云何知國土?  云何知妻婦?」\\ @[0266b23]@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見幢蓋知車,  見煙則知火,\\  見王知國土,  見夫知其妻。」\\ @[0266b26]@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266b29]@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退」,大正藏原為「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退」。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2.36} * {ref>S01.08.02} ====[讀經拾得]==== ====[進階辨正]==== *[[研討:《雜阿含經》卷三十六諸天相應經文次序]] *[[研討: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諸天相應」的其餘經文]]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六-[1]- ====== ====[校勘]==== [1] 聖本在「六」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