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五王品第三十

导读

(一)[0681c1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五大国王波斯匿为首,集在园观之中,各作此论。云何为五王?所谓波斯匿王、毘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

尔时,五王集在一处,各作此论:“诸贤当知,如来说此五欲。云何为五?若眼见色甚爱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如来说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为眼见色妙耶?为耳闻声妙耶?为鼻嗅香妙耶?为舌知味妙耶?为身知细滑妙耶?此五事何者为最妙?”

其中或有国王而作是说:“色最为妙。”或有作是论:“声最为妙。”或有作是论:“香最为胜。”或有作是论:“味最为妙。”或有作是论:“细滑为最胜。”是时,言色妙者,优陀延王之所说也。言声妙者,优填王之所论也。言香妙者,恶生王之所论也。言味妙者,波斯匿王之所论也。言细滑妙者,毘沙王之所论也。是时,五王各相谓言:“我等共论此五欲,然复不知何者为妙?”

是时,波斯匿王语四王曰:“今如来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我等尽共至世尊所,问斯义。若世尊有所教敕,当共奉行。”

是时,诸王闻波斯匿王语已,便共相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波斯匿王以所共论五欲者,具白如来。

尔时,世尊告诸五王曰:“诸王所论各随时宜。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深著色者,睹无厌足,此人于色最妙、最上,无复过者。尔时,彼人不着声、香、味、细滑之法,五欲之中色为最妙。若复有人性行着声,彼闻声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声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声最为妙。若复有人性行着香,彼闻香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香最妙、最上,五欲之中香最为妙。若复有人性行着味,彼知味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味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味最为妙。若复有人性行着细滑,彼得细滑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细滑最上、最妙,五欲之中细滑最为妙。

“若复彼人心以着色,尔时彼人不着声、香、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着声,尔时彼人不着色、香、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着香,尔时彼人不着色、声、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着味,尔时彼人不着色、声、香、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着细滑,尔时彼人不着色、声、香、味之法。”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意炽盛时,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  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欲,  贪欲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缘之最为妙。
 若复听声时,  所欲必可[*]克,
 闻已倍欢喜,  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声,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若复嗅香时,  所欲必可[*]克,
 嗅已倍欢喜,  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香,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若复得味时,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  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味,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若得细滑时,  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  所欲无疑难。
 彼以得细滑,  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  从之最为妙。

“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色有气味。若色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色为最妙。然色有过失。若当色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色有出要。若当色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然复,大王!若言声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声有气味故。若声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声为最妙。然声有过失。若当声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声有出要。若当声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声为最妙。

“大王当知,若言香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香有气味故。若香无气味者,众生之类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香为最妙。然香有过失。若香无过失者,众生则不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香有出要。若当香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香为最妙。

“然复,大王!若言味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味有气味故。若味无气味者,众生之类终不染著;以其有气味故,五欲之中味为最妙。然味有过失。若当味无过失者,众生则不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味有出要。若当味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味为最妙。

“然复,大王当知,言细滑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细滑无气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然细滑有过失。若细滑无过失者,众生之类则不厌患之;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细滑有出要。若当细滑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是故,大王!所乐之处,心即染著。如是,大王!当作是知。”

尔时,五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五=四【圣】*

  “五”,圣本作“四”。
  “四”,大正藏原为“五”,今依据圣本改作“四”。

(东晋…译)=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圣】

  ????

三=二【圣】

  “三”,圣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三”,今依据圣本改作“二”。

~S. 3. 2. 2. Pañcarājāno.

  ???

波斯匿~Pasenadi

  ???

胜=妙【明】

  “胜”,明本作“妙”。
  “妙”,大正藏原为“胜”,今依据明本改作“妙”。

是=此【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为最胜=最为胜【宋】【元】,=最为妙【明】

  ????

论=说【圣】

  “论”,圣本作“说”。
  “说”,大正藏原为“论”,今依据圣本改作“说”。

共=离共【宋】,=虽共【元】【明】

  ????

〔以〕-【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以”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深=染【宋】【元】【明】【圣】

  “深”,宋、元、明、圣四本作“染”。
  “染”,大正藏原为“深”,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染”。

上最妙=妙最上【宋】【元】【明】

  “上最妙”,宋、元、明三本作“妙最上”。
  “妙最上”,大正藏原为“上最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妙最上”。

〔彼人〕-【圣】

  圣本无“彼人”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彼人”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若复人彼不着色香味细滑之法)+若【圣】

  “若”,圣本作“若复人彼不着色香味细滑之法若”。
  大正藏无“若复人彼不着色香味细滑之法”十三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声+(香)【圣】

  “声”,圣本作“声香”。
  大正藏无“香”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彼人〕-【圣】

  圣本无“彼人”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彼人”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香+(味)【圣】

  “香”,圣本作“香味”。
  大正藏无“味”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彼人〕-【圣】

  圣本无“彼人”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彼人”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克=克【宋】*【元】*【明】*【圣】

  “克”,宋、元、明、圣四本作“克”。
  “克”,大正藏原为“克”,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克”。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复=欲【元】【明】

  “复”,元、明二本作“欲”。
  “欲”,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欲”。

最为妙=为最妙【圣】

  “最为妙”,圣本作“为最妙”。
  “为最妙”,大正藏原为“最为妙”,今依据圣本改作“为最妙”。

欲=愿【宋】【元】【明】【圣】

  “欲”,宋、元、明、圣四本作“愿”。
  “愿”,大正藏原为“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愿”。

彼=从【元】

  “彼”,元本作“从”。
  “从”,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元本改作“从”。

味+(故)【明】

  “味”,明本作“味故”。
  大正藏无“故”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无=不【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中+(五欲之中)【宋】【元】【明】

  “中”,宋、元、明三本作“中五欲之中”。
  大正藏无“五欲之中”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若)+言【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若言”。
  大正藏无“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滑+(有气味若细滑)【宋】【元】【明】

  “滑”,宋、元、明三本作“滑有气味若细滑”。
  大正藏无“有气味若细滑”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生+(之类)【宋】【元】【明】

  “生”,宋、元、明三本作“生之类”。
  大正藏无“之类”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为最=最为【宋】【元】【明】

  “为最”,宋、元、明三本作“最为”。
  “最为”,大正藏原为“为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最为”。

[注解]

波斯匿:优婆塞名,是舍卫城的城主、拘萨罗国的国王,相传与佛陀同年纪。年长后继承王位,早年暴恶无信,后来因末利夫人的引导,笃信佛法,治理拘萨罗国及迦尸国,国威强盛。他将妹妹为韦提希夫人嫁给摩竭提国频婆娑罗王,女儿胜鬘夫人嫁给阿逾阇国友称王。又译为“胜军”。

毘沙:毘舍(毘沙)离城的城主,佛陀称赞他“好喜惠施”第一。毘舍离城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佛世时此种族实施共和制,颇为富强。

优填:优婆塞名,憍赏弥国的国王,受王后舍弥的接引而皈依三宝,成为佛教的大护法。佛陀称赞他“至心向佛,意不变易”第一。依《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 36〉第5经所载,佛陀曾至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为时甚久,优填王以未能礼佛而忧苦成疾,群臣因此造一尊五尺佛像供王瞻礼,国王就痊愈了,相传此为造佛像的起源。又译为“优陀延那”。

恶生:国王名。波斯匿王之子,末利夫人所生。弑父王而嗣王位,又以旧怨灭迦毘罗城之释种。又称为“流离王”。

优陀延:(一般解释优陀延王为优填王的异译名。但是在增壹阿含第三十六品第五经提到“我是南海之主,名优陀延”,应该是不同人。事迹不详。???)

性行:习性。

深著:深度染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以下待改为五欲的味、患、离的例子。】

  色味:漂亮的东西让人爱着于其滋味。
  受味:舒服的感受让人爱着于其滋味。
  想味:取相清晰,让人爱着于其滋味。
  行味:造作而成功,让人爱着于其滋味。
  识味:正确的识别,让人爱着于其滋味。

什么是爱着于“识味”?以打坐时来举例,明明是要练习专注在打坐的方法上、放下其它一切,但是脑袋一直转、停不下来,也算是因为染著于识,无法放下。

  色患:漂亮的东西会毁坏。
  受患:舒服的感受会消逝。
  想患:取相不一定清晰。
  行患:造作可能失败。
  识患:识别可能错误。
  色离:见美不贪著,见丑不嫌恶。
  受离:受苦不生瞋,受乐不忘形。
  想离:心中不管浮现什么相,都不贪著。
  行离:自己的意志是否能贯彻、都不起烦恼。
  识离:不管识别正确或错误,都不执著。

在禅修中观照的实例,在卷八将有更细部的讨论,届时可参见卷八第198209经的“读经拾得”。

(二)[0683a0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城中有月光长者,饶财多宝,象马七珍皆悉备具,金、银、珍宝不可称计。然月光长者无有儿息。尔时,长者以无儿故,求祷天神,请求日、月、天神、地神、鬼子母、四天王、二十八大神鬼王、释及梵天、山神、树神、五道之神、树木、药草,靡处不周,皆悉归命,见赐一男儿。

尔时,月光长者妇经数日中便自怀妊,即语长者:“我自怀[*]妊。”即语长者:“我自觉有娠。”长者闻已,欢喜[跃踊>踊跃],不能自胜,即与夫人敷好床座,食好甘食,著好衣裳。

是时,夫人经八、九月,便生男儿,颜色端正,世之希有,如桃华色。是时,此儿两手执无价摩尼珠,即时,便说此偈:

“此家颇有财,  宝物及谷食,
 我今欲惠施,  使贫无有乏。
 若此无物者,  财宝及谷食,
 今有无价珠,  常用惠施人。”

是时,父母及家中人闻此语已,各各驰走:“云何乃生此鬼魅种?”唯有父母哀愍儿故,不东西驰走。即时,母向儿说此偈:

“为天乾沓和,  鬼魅及罗刹,
 是谁姓字何,  我今欲知之。”

是时,小儿复以偈报母曰:

“非天乾沓和,  非鬼魅罗刹,
 我今父母生,  是人不足疑。”

是时,夫人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以此因缘,尽向月光长者说是语。

时,长者便作是念:“此将是何缘?我今当以此事向犍子说。”即抱此儿诣尼[*]犍子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月光长者以此因缘具向尼[*]犍子说。时,尼[*]犍子闻此语已,告长者:“此儿薄福之人,无益于身;当取杀之。若不杀者,门户衰耗,皆当死尽。”

是时,月光长者作是思惟:“我前后来无有儿息,由此因缘,请求天地,无处不遍,乃经历尔许年岁,方生此儿,我今不堪取此儿杀。当更问余沙门、婆罗门,令断我疑。”

尔时,如来成佛未久,众人称号名大沙门,是时,月光长者便作是念:“我可以因缘,具向大沙门说之。”是时,长者即从座起,抱此儿往诣世尊所。中道复作是念:“今有长老梵志,年过耆艾,聪明黠慧,众人所敬待,彼尚不知、不见,况此沙门瞿昙!年少学道未久,岂能知此事乎?将恐不解吾疑。我今宜可中道还家。”

是时,有天神昔与长者知旧,知长者心中所念,在虚空中而告之曰:“长者当知,小可前进,必当获利,得大果报,亦当至甘露之处。如来出世甚为难遇,如来降甘露雨。时时乃有。又复,长者!有四事最小不可轻。云何为四?国王虽小最不可轻;火虽小亦不可轻;龙虽小复不可轻;学道之人虽复年幼亦不可轻。是谓,长者!有此四事最不可轻。”

是时,天神便说此偈:

“国王虽复小,  斩害由其法,
 小火虽未炽,  焚烧山草木。
 神龙虽现小,  降雨随时宜,
 学者年幼稚,  度人无有量。”

尔时,月光长者心开意解,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前进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长者曰:“今此小儿极有大福,此小儿若当大者,当将五百徒众来至我所,而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我声闻中福德第一,无能及者。”

是时,长者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白世尊言:“如世尊教,非如尼揵子语。”是时,月光长者重白世尊:“唯愿受请及比丘僧并愍此小儿。”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时,长者[*]以见默然受请,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家中,供办种种甘馔饮食,敷好坐具,清旦自白:“时到,唯愿降神。”

是时,世尊[*]以知时到,将诸比丘前后围遶,入舍卫城,至长者家,即就于座。是时,长者见佛、比丘僧坐已定,即办种种饮食,自手斟酌,欢喜不乱,[*]以见食竟,除去钵器,行清净水,更取小座如来前坐,欲得闻佛所说妙法。是时,月光长者白世尊言:“我今持居家田业尽与此儿,唯愿世尊当与立名。”

世尊告曰:“此儿生时,人皆驰走东西,云是尸婆罗鬼,今即尸婆罗。”

尔时,世尊渐与长者及长者妇而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出要为妙。尔时,世尊以见长者及长者妇,心开意解,无复狐疑,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是时世尊尽与长者说之,令发欢喜之心。长者夫妇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犹如新白[(畾/且)*毛]易染为色。是时,长者夫妇亦复如是,即于座上得法眼净,彼以见法,分别诸法,[*]以度犹豫,无复狐疑,得无所畏,解如来深奥之法,即受五戒。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祀祠>祠祀]火为上,  诸论颂为首,
 王为人中尊,  海为众流源,
 月为星中明,  日为众明最。
 八方及上下,  所生万品物,
 欲求其福者,  三佛最为尊。”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即从座起而去。

是时,长者求五百童子,使侍卫尸婆罗。是时,尸婆罗年向二十,往至父母所,白父母言:“唯愿二尊许使出家学道。”

尔时,二亲即便听许。所以然者,世尊先[*]以记之,当将五百童子至世尊所,求作沙门。是时,尸婆罗及五百人礼父母足,便退而去。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尸婆罗白世尊言:“唯愿听许,得在道次。”

是时,世尊即便听许使作沙门。未经几日,便成阿罗汉,六通清彻,具八解脱。是时,五百童子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听作沙门。”世尊默然可之,出家未经几日,便成罗汉。

尔时,尊者尸婆罗还在舍卫国本邦之处,众人敬仰,得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是时,尊者尸婆罗便作是念:“我今在此本邦之中,极为烦闹,今可在人间游化。”是时,尊者尸婆罗到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诣所止,收摄坐具,着衣持钵,出祇桓精舍,将五百比丘,前后围遶,在人间游化;所至到处,无不供养者,皆供给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复有诸天告诸村落:“今有尊者尸婆罗,得阿罗汉福德第一,将五百比丘,在人间游化。诸贤可往供养,今不为者,后悔无益。”

是时,尊者尸婆罗便作是念:“今甚厌患此供养,当何处避之,令人不知吾处?”是时,即入深山之中。诸天复在村落间,各各告曰:“今尊者尸婆罗在此山中,可往供养;今不为者,后悔无益。”是时,人民闻天语已,即负饮食,往诣尊者尸婆罗所:“唯愿尊住,为我等故。”

是时,尸婆罗渐渐人中游化,来至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五百人俱,亦得供养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时,尸婆罗复作是念:“我今向在何处夏坐令人不知吾处?”复重作念:“当在耆阇山东,广普山西,于中夏坐。”即将五百比丘,在彼山中而受夏坐。

是时,释提桓因知尸婆罗心中所念,即于山中化作浮图,园果树木皆悉备具,周匝有浴池,化作五百高台,复化作五百床座,复化作五百小床座,复化作五百绳床,以天甘露而食之。是时,尊者尸婆罗便作是念:“我今已夏坐讫,不见如来甚久,今可往亲觐世尊。”即将五百比丘,往舍卫城,尔时盛热,比丘众皆悉汗出,污染身体。

是时,尊者尸婆罗作是念:“今日比丘众身体极热,得少许云在上及细雨者,甚是佳事,值小浴池及得少浆。”以生此念,即空中有大云,及作细雨,亦有浴池。有四非人负好甘浆:“毘沙门王所遣,唯愿尊者受此甘浆,及施比丘僧。”尔时,受此浆已,与比丘僧使饮之。

尔时,尸婆罗复作是念:“我今可在此间止宿。”是时,释提桓因知尸婆罗心中所念,即于道侧,化作五百房舍,床卧备具。是时,诸天奉上饮食,尸婆罗食讫,即从坐起而去。

尔时,尊者尸婆罗叔父在舍卫城内住,饶财多宝,无所短乏。然复悭贪,不肯布施,不信佛、法、众,不造功德。是时,诸亲族语此人曰:“长者!用此财货为?然复不作后世遗粮。”

尔时,彼长者闻此语已,一日之中以百千两金布施与外道梵志,不向三尊

是时,尊者尸婆罗闻叔父以百千两金施与外道异学,不布施与三尊。是时,尊者尸婆罗往诣祇洹精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与尸婆罗说微妙之法。是时,尊者尸婆罗从如来闻法已,即从[*]坐起,礼世尊足,右绕三匝,便退而去。

是时,尊者尸婆罗即其日,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渐渐往诣叔父家。到已,在门外默然立。是时,长者见尊者尸婆罗在门外乞食,即语之曰:“汝昨日何故不来?我昨日以百千两金惠施,我可以一张,持用施卿。”

尸婆罗对曰:“我今不用㲲为,今日来者,故乞食耳。”

长者对曰:“我昨日以用百千两金惠施,更不能复惠施。”

是时,尊者尸婆罗欲得度长者故,便飞在空中,身出水火,坐卧经行,随意所造。是时,长者见此变化已,便作是说:“可还来下就坐,今当相施。”

是时,尊者尸婆罗即舍神足,寻来就坐。是时,彼长者以弊恶饮食极为麤丑,与尊者尸婆罗使食之。是时,尊者尸婆罗生长豪家,饮食自恣,但以彼长者故,而受此食,便取食之。是时,尊者尸婆罗食讫,还诣所在。

即其夜,虚空神天来语长者曰:

“善施极大施,  乃与尸婆罗,
 无欲以解脱,  爱断以无疑。”

夜半、清旦二时说此偈:

“善施极大施,  乃与尸婆罗,
 无欲以解脱,  爱断以无疑。”

是时,长者闻天人语,便作是念:“我昨日以百千两金施与外道,乃无此应;我今日以弊恶食施与尸婆罗,乃致此应。何时当晓?自当以百千两金施尸婆罗。”是时,长者即其日检校家中,有直百千两金者,即持诣尸婆罗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尔时,长者以百千两金,奉上尸婆罗,并作是语:“唯愿受此百千两金。”

是时,尊者尸婆罗报曰:“当使长者受福无穷,长寿自然;然复如来不许比丘受百千两金。”

是时,长者便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长者白世尊言:“唯愿世尊使尸婆罗比丘受此百千两金,使我蒙其福。”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尸婆罗比丘所,云吾唤卿。”

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彼比丘从佛受教,即往至彼尸婆罗所,以如来语而告之。

是时,尊者尸婆罗承彼比丘语,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告尸婆罗曰:“汝今可受此长者百千两金,使蒙其福,此是宿缘之业,可受其报。”

尸婆罗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尊者尸婆罗即时而说哒嚫

“施衣及余物,  欲求其福德,
 往至天世人,  五乐自娱乐。
 从天至人中,  度有无疑难,
 涅槃无为处,  诸佛之所乐。
 施惠无难者,  蒙此获福祐,
 当起慈惠心,  作福无有懈。”

是时,尊者尸婆罗语长者言:“可持此百千两金,着我房中。”尔时,长者承受其教,持此百千两金,著尊者尸婆罗房中,便退而去。

是时,尸婆罗告诸比丘:“诸有所乏者,来至此而取之。若复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皆来取之,勿在余处而求之也。展转相告令知之。”

是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此尸婆罗昔作何福,生长者家,端正无双,如桃华色?复作何福,两手捉珠出母胎中?复作何福,将五百人,诣如来所,出家学道,值如来世?复作何福,所至到处,衣食自然无所短乏,余比丘无能及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佛号毘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出现于世,游在槃头国界,与六十万八千众俱。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尔时,有梵志名曰耶若达,住彼土界,饶财多宝,金银、珍宝、车璩、马瑙、真珠、琥珀,不可称计。是时,耶若达出彼国界,往至毘婆尸如来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是时,毘婆尸如来渐与说法,便发欢喜之心,是时,耶若达白毘婆尸如来:‘唯愿当受我请,欲饭佛及比丘僧!’是时,如来默然受请。耶若达梵志以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座起,遶佛三匝而去,至家中办种种甘馔饮食。

“是时,耶若达夜半便作是念:‘我今已办种种饮食,唯乏无酪,明日清旦当往城门中,其有卖酪者,尽当买之。’是时,耶若达清旦敷好坐具,寻复诣城门中求酪。

“当于尔时,有放牛人持酪,名尸婆罗,欲往祠祀。是时,耶若达梵志语放牛人曰:‘卿酪卖者,吾当与价。’尸婆罗报曰:‘我今欲祠祀。’婆罗门报曰:‘汝今祀天为何所求?但卖与我,当重顾价。’放牛人报曰:‘梵志!今用酪为?’梵志报曰:‘我今请毘婆尸如来及比丘僧;然饮食尽办,唯无有酪。’是时,尸婆罗问梵志曰:‘毘婆尸如来者,为何等相貌?’梵志报曰:‘如来者,无与等,戒具清净,慧、定三昧不可及,天上、人中无能及者。’

“是时,耶若达梵志叹说如来之德,尸婆罗闻已心开意解。是时,尸婆罗语梵志曰:‘我今躬持此酪往施如来,复用祀天为?’是时,耶若达梵志将此放牛人往至家中,即白:‘时到。今正是时,唯尊屈顾!’

“时,如来以知时到,着衣持钵,将诸比丘,前后围遶,至耶若达梵志家,各次第坐。是时,放牛人见如来容貌世之希有,诸根惔怕,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亦如日月,犹如须弥山出众山上,光明远照,靡不蒙润。见已欢喜,便前进世尊所,而作是说:‘设当如来功德如梵志所论者,使此一瓶酪尽充众僧!’尔时,尸婆罗白世尊言:‘愿受此酪!’是时,如来即舒钵受酪,亦复与比丘僧,犹故有酪。

“尔时,放牛人白世尊言:‘今故有余酪。’时,如来告曰:‘汝今更持此酪施佛及比丘众。’时,放牛人对曰:‘如是。世尊!’是时,放牛人更重行酪,犹故遗余酪在。放牛人复白佛言:‘今故有遗余酪在。’是时,如来告此人曰:‘今可持此酪与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众,使得充饱。’故有遗余酪在。尔时,佛语放牛人:‘汝今持此酪与檀越主人。’对曰:‘如是。’寻复与檀越主人,故有遗余酪在。复施与乞人贫匮者,亦有遗余酪在。来白佛言:‘故有遗余酪在。’时佛告曰:‘今持此酪,泻著净地,若著水中。所以然者,我不见有人、天及世能消此酪者,唯除如来。’放牛人即受佛教,持此酪而著水中。寻时,水中大火炎出,高数十仞。

“是时,放牛人见此变怪已,叹未曾有,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叉手而住,复作此誓愿:‘今持此酪施与四部之众,设当有福德者,缘此福祐,莫堕八难之处,莫生贫匮之家,所生之处,六情完具,面目端正,亦莫在家,使将来之世亦值如此圣尊。’

“比丘当知,三十一劫复有佛名式诘如来,出现于世。是时,式诘如来游化于野马世界,与大比丘十万人俱。是时,式诘如来到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彼城中有大商客,名曰善财,遥见式诘如来诸根寂静,容貌端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面如日月。见已,便发欢喜之心,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贾人以好宝珠,散如来上,现其微心普作誓愿:‘持此功德,所生之处,饶财多宝,无所乏短,无令手中有空缺时,乃至母胞胎中亦使不空。’

“于此劫中复有毘舍罗婆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尔时,有长者名善觉,饶财多宝,复请毘舍罗婆如来.至真.等正觉,及比丘僧。时,彼长者少于使人,是时长者躬自办种种甘馔饮食,饭彼如来,作是誓愿:‘我持功德,所生之处,常值三尊,无所短乏,恒多使人,令将来之世值如来,如今日也。’

“今此贤劫中有佛名屡孙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有长者名多财,复请拘[*]屡孙如来,七日之中饭佛及比丘僧,供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所生之处常饶财多宝,莫生贫贱之家,使我所生之处恒得四事供养,为四部之众、国王、人民所见宗敬,天、龙、鬼神、人若非人,所见接遇。’

“诸比丘当知,尔时耶若达梵志,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今月光长者今身是也。尔时放牛人,名尸婆罗,以酪供养佛者,今比丘尸婆罗是也。尔时善财贾人,岂异人乎?莫作是观,今尸婆罗比丘是也。尔时善觉长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今尸婆罗比丘是。尔时多财长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今日尸婆罗比丘是也。

“诸比丘当知,尸婆罗比丘作此誓愿:‘使我所生之处,恒端正无双,常在富贵家生,使将来之世值遇世尊,设为我说者,即得解脱,得出家作沙门。’缘此功德,今尸婆罗比丘得生富贵家,端正无双,今遭值我,即得阿罗汉。然比丘当知,复以宝珠散如来上,持是功德,今处母胎,手执双珠出母胎中,价直阎浮提,当生之日便作是说。复请拘[*]屡孙如来求多使人,今将五百徒众至我所,出家学道,得阿罗汉。复于七日之中供养拘[*]屡孙如来,求得四事供养,今日不乏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缘此功德,余比丘所不及,释提桓因身来供养给其所须,又且诸天转告村落,使四部之众知有尸婆罗,此其义也。我弟子中第一福德者,尸婆罗比丘是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神鬼=鬼神【宋】【元】【明】

  “神鬼”,宋、元、明三本作“鬼神”。
  “鬼神”,大正藏原为“神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鬼神”。

〔我自怀妊即语长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我自怀妊即语长者”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我自怀妊即语长者”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娠=身【圣】

  “娠”,圣本作“身”。
  “身”,大正藏原为“娠”,今依据圣本改作“身”。

是语=此语【宋】【元】,=是【明】

  ????

犍=健【宋】*【元】*【明】*【圣】

  “犍”,宋、元、明、圣四本作“健”。
  “健”,大正藏原为“犍”,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健”。

说+(是时月光长者)【宋】【元】【明】

  “说”,宋、元、明三本作“说是时月光长者”。
  大正藏无“是时月光长者”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者+(曰)【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者曰”。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以+(此)【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以此”。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小〕-【圣】

  圣本无“小”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小”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唯愿=唯尊【宋】【元】,=惟尊【明】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在)+如【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在如”。
  大正藏无“在”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立=云【圣】

  “立”,圣本作“云”。
  “云”,大正藏原为“立”,今依据圣本改作“云”。

字+(名)【宋】【元】【明】

  “字”,宋、元、明三本作“字名”。
  大正藏无“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谓〕-【圣】

  圣本无“谓”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谓”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法+(得法)【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法得法”。
  大正藏无“得法”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使=便【圣】

  “使”,圣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圣本改作“便”。

具八=俱【圣】

  “具八”,圣本作“俱”。
  “俱”,大正藏原为“具八”,今依据圣本改作“俱”。

可=许【宋】【元】【明】

  “可”,宋、元、明三本作“许”。
  “许”,大正藏原为“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许”。

(阿)+罗【宋】【元】【明】

  “罗”,宋、元、明三本作“阿罗”。
  大正藏无“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人=生【圣】

  “人”,圣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圣本改作“生”。

褥=蓐【宋】【元】【圣】

  “褥”,宋、元、圣三本作“蓐”。
  “蓐”,大正藏原为“褥”,今依据宋、元、圣三本改作“蓐”。

桓=洹【宋】【元】

  “桓”,宋、元二本作“洹”。
  “洹”,大正藏原为“桓”,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洹”。

饮=饭【宋】*【元】*【明】*

  “饮”,宋、元、明三本作“饭”。
  “饭”,大正藏原为“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饭”。

〔具〕-【明】

  明本无“具”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具”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为=去【圣】

  “为”,圣本作“去”。
  “去”,大正藏原为“为”,今依据圣本改作“去”。

(世)+尊【圣】

  “尊”,圣本作“世尊”。
  大正藏无“世”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闻=间【元】

  “闻”,元本作“间”。
  “间”,大正藏原为“闻”,今依据元本改作“间”。

阅=越【明】

  “阅”,明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阅”,今依据明本改作“越”。

丘+(众)【宋】【元】【明】

  “丘”,宋、元、明三本作“丘众”。
  大正藏无“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令=使【宋】【元】【明】

  “令”,宋、元、明三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为“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是)+念【宋】【元】【明】

  “念”,宋、元、明三本作“是念”。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往+(诣)【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往诣”。
  大正藏无“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王〕-【圣】

  圣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王”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卧=座【宋】【元】【明】

  “卧”,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遗=资【宋】【元】【明】

  “遗”,宋、元、明三本作“资”。
  “资”,大正藏原为“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资”。

洹=桓【明】

  “洹”,明本作“桓”。
  “桓”,大正藏原为“洹”,今依据明本改作“桓”。

(以)+其【宋】【元】【明】

  “其”,宋、元、明三本作“以其”。
  大正藏无“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弊=憋【宋】【元】

  “弊”,宋、元二本作“憋”。
  “憋”,大正藏原为“弊”,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憋”。

丑=涩【宋】【元】【明】

  “丑”,宋、元、明三本作“涩”。
  “涩”,大正藏原为“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涩”。

空+(中)【宋】【元】【明】

  “空”,宋、元、明三本作“空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此)+长【宋】【元】【明】

  “长”,宋、元、明三本作“此长”。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施+(与)【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施与”。
  大正藏无“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所)+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所有”。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此)+百【宋】【元】【明】

  “百”,宋、元、明三本作“此百”。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语=念【元】【明】

  “语”,元、明二本作“念”。
  “念”,大正藏原为“语”,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念”。

寿=受【宋】【元】【明】

  “寿”,宋、元、明三本作“受”。
  “受”,大正藏原为“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世=尊【元】

  “世”,元本作“尊”。
  “尊”,大正藏原为“世”,今依据元本改作“尊”。

使蒙=便满【圣】

  “使蒙”,圣本作“便满”。
  “便满”,大正藏原为“使蒙”,今依据圣本改作“便满”。

“哒”,大正藏原为“达”,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哒”。

乐=欲【宋】【元】【明】

  “乐”,宋、元、明三本作“欲”。
  “欲”,大正藏原为“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欲”。

〔敷〕-【圣】*

  圣本无“敷”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敷”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正=政【圣】

  “正”,圣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圣本改作“政”。

(共)+俱【宋】【元】【明】

  “俱”,宋、元、明三本作“共俱”。
  大正藏无“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马=码【宋】【元】【明】

  “马”,宋、元、明三本作“码”。
  “码”,大正藏原为“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码”。

琥珀=虎魄【圣】

  “琥珀”,圣本作“虎魄”。
  “虎魄”,大正藏原为“琥珀”,今依据圣本改作“虎魄”。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是=尔【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尔”。
  “尔”,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尔”。

唯=以【圣】

  “唯”,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唯”,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去〕-【圣】

  圣本无“去”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去”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往)+至【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往至”。
  大正藏无“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乏无=无有【宋】【元】【明】

  “乏无”,宋、元、明三本作“无有”。
  “无有”,大正藏原为“乏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无有”。

达+(梵志)【宋】【元】【明】

  “达”,宋、元、明三本作“达梵志”。
  大正藏无“梵志”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吾〕-【圣】

  圣本无“吾”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吾”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今=令【元】

  “今”,元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元本改作“令”。

等+(也)【宋】【元】【明】

  “等”,宋、元、明三本作“等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皆)+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皆不”。
  大正藏无“皆”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中+(往诣佛所)【宋】【元】【明】

  “中”,宋、元、明三本作“中往诣佛所”。
  大正藏无“往诣佛所”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顾=愿【宋】

  “顾”,宋本作“愿”。
  “愿”,大正藏原为“顾”,今依据宋本改作“愿”。

惔=淡【宋】,=憺【明】

  ????

亦=面【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面”。
  “面”,大正藏原为“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面”。

受=授【宋】

  “受”,宋本作“授”。
  “授”,大正藏原为“受”,今依据宋本改作“授”。

曰+(今)【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曰今”。
  大正藏无“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夷=斯【宋】【元】【明】【圣】

  “夷”,宋、元、明、圣四本作“斯”。
  “斯”,大正藏原为“夷”,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斯”。

(可)+持【宋】【元】【明】

  “持”,宋、元、明三本作“可持”。
  大正藏无“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泻=写【宋】【元】【圣】

  “泻”,宋、元、圣三本作“写”。
  “写”,大正藏原为“泻”,今依据宋、元、圣三本改作“写”。

人天=天人【宋】【元】【明】

  “人天”,宋、元、明三本作“天人”。
  “天人”,大正藏原为“人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天人”。

能消=人能有消【宋】【元】【明】,=能有【圣】

  ????

(时)+放【宋】【元】【明】

  “放”,宋、元、明三本作“时放”。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炎=焰【宋】【元】【明】

  “炎”,宋、元、明三本作“焰”。
  “焰”,大正藏原为“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仞=刃【宋】【元】【圣】

  “仞”,宋、元、圣三本作“刃”。
  “刃”,大正藏原为“仞”,今依据宋、元、圣三本改作“刃”。

今=令【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财+(是时善财)【宋】【元】【明】

  “财”,宋、元、明三本作“财是时善财”。
  大正藏无“是时善财”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来+(来)【宋】【元】【明】

  “来”,宋、元、明三本作“来来”。
  大正藏无“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珠=珍【圣】

  “珠”,圣本作“珍”。
  “珍”,大正藏原为“珠”,今依据圣本改作“珍”。

普=并【圣】

  “普”,圣本作“并”。
  “并”,大正藏原为“普”,今依据圣本改作“并”。

(足)+成【圣】

  “成”,圣本作“足成”。
  大正藏无“足”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请=诣【圣】

  “请”,圣本作“诣”。
  “诣”,大正藏原为“请”,今依据圣本改作“诣”。

饭=食【圣】

  “饭”,圣本作“食”。
  “食”,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圣本改作“食”。

(此)+功【宋】【元】【明】

  “功”,宋、元、明三本作“此功”。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尊=宝【宋】【元】【明】【圣】

  “尊”,宋、元、明、圣四本作“宝”。
  “宝”,大正藏原为“尊”,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宝”。

人=入【圣】

  “人”,圣本作“入”。
  “入”,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圣本改作“入”。

屡=娄【元】,=楼【明】*

  ????

〔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是+(也)【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说+(法)【宋】【元】【明】

  “说”,宋、元、明三本作“说法”。
  大正藏无“法”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价直=贾值【圣】

  “价直”,圣本作“贾值”。
  “贾值”,大正藏原为“价直”,今依据圣本改作“贾值”。

(来)+至【宋】【元】【明】【圣】

  “至”,宋、元、明、圣四本作“来至”。
  大正藏无“来”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尽)+得【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尽得”。
  大正藏无“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于〕-【圣】

  圣本无“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注解]

鬼子母:本名诃梨帝,为五百鬼子之母。以人类小孩为食物,后受佛感化,皈依三宝。

五道之神:即“五道大神”,古印度相传协助分派命终的众生至五道轮回的神祇。“五道”即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因阿修罗有许多种,散布于天道、鬼道、畜道等各处,因此印度古时有时说“五道”即是指将“六道”中的“阿修罗道”并入其余各道中。(原注解为民间道教“五道将军”之解释,改采增壹阿含中“五道大神”注解。ywliu ???)

靡处不周:即无微不至,此处意指向所有的大小神鬼祈求。

归命:归附顺从。

天乾沓和:即乾闼婆,香神。

尼犍子:外道六师之一,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须以苦行偿还,要脱离轮回,必须修苦行,等苦行成就、旧业消灭,新业不生时,生命就回复清净,舍离肉体、获得解脱。此派与外道其余五师相比,较类似佛教,但主张命与非命二元论,而不是因缘论,所主张的极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对的。又译为“尼揵子”、“尼揵陀若提子”。

小座:矮的座位。又译为“小床”、“卑床”。

王舍城周边地图

尸婆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功德盛满,所适无短”第一。

三佛:“三佛陀”的简写,为音译,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三菩提”,义译为正觉者。

广普山: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周围的五座山中最高的一座山,位于王舍城的西部。又译为“毘富罗山”。

浮图:佛陀;佛寺;佛塔。

出自见量法师“漫谈四分律中的绳床”一文,青松萌芽期刊第3期,民国86年9月

绳床:以木板作骨架,并铺上绳子织成的垫子的椅子或床。

三尊:同于“三宝”,即佛、法、僧。

㲲:细致的棉布。读音同“叠”。

哒嚫:斋食之后,布施给僧人的财物叫做达嚫,僧人回报而讲说佛法,也叫做达嚫。

毘婆尸如来:过去七佛中的第一位。

式诘如来:即尸弃佛,过去七佛中的第二位。

微心:谦卑恭敬的心。

毘舍罗婆如来:过去七佛中的第三位。

使人:仆人。

拘屡孙如来:过去七佛中的第四位。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戒律是行事的原则,然而若有特殊情况,可在佛陀允许下“开遮”作为例外。

例如出家人不持银钱,本经中佛陀则开遮允许尸婆罗尊者接受其叔父这次的金钱供养,尸婆罗尊者并以所受的供养分送给僧众。

出家人也不向未受大戒者示现神通,然而有时会开缘示现神通以渡化因缘成熟的亲人。

To incorporat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937924466381390/

[进阶辨正]

(三)[0686c2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五健丈夫堪任战斗出现于世。云何为五?于是,有人著铠仗,[人>入]军战斗,遥见风尘,便怀恐怖,是谓第一战斗人也。

“复次,第二战斗人,著铠持[*]仗,欲入军战。若见风尘,不怀恐怖;但见高幢,便怀恐怖,不堪前斗,是谓第二人。

“复次,第三战斗人,著铠持[*]仗,欲入军战斗,彼若见风尘,若见高幢,不怀恐怖;若见弓箭,便怀恐怖,不堪战斗,是谓第三人也。

“复次,第四战斗人,著铠持[*]仗,入军共斗,彼若见风尘,若见高幢,若见箭,不怀恐惧;但入阵时,便为他所捉,或断命根,是谓第四战斗人也。

“复次,第五战斗人,著铠持[*]仗,欲入阵斗,彼若见风尘,若见高幢,若见[*]箭,若为他所捉,乃至于死,不怀恐怖;能坏他军境界内外而领人民,是谓第五战斗人也。

“如是,比丘!世间有此五种人。今比丘众中亦有此五种之人出现于世。云何为五?或有一比丘游他村落,彼闻村中有妇人,端[*]正无双,面如桃华色。彼闻已,到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即见此女人颜貌无双,便起欲想,除去三衣,还佛禁戒,而作居家,犹如彼斗人,小见风尘,以怀恐怖,似此比丘也。

“复次,有比丘闻有女人在村落中住,端[*]正无比,到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彼若见女人不起欲想;但与彼女人共相调戏,言语往来;因此调戏,便舍法服,还为白衣。如彼第二人,见风尘不怖,但见高幢便怀恐怖,此比丘亦复如是。

“复次,有一比丘闻村落中有女人,容貌端[*]正,世之希有,如桃华色,到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若见女人不起欲想,设共女人共调戏,亦复不起欲意之想;但与彼女人手拳相加,或相捻挃,于中便起欲想,舍三法衣,还为白衣,习于家业。如彼第三人入阵时,见风尘、见高憧不恐怖,见弓箭便怀恐怖。

“复次,有一比丘闻村落中有女人,面容端[*]正,世之希有,到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彼若见女人不起欲想,设共言语,亦复不起欲想,设彼女人共相捻挃,便起欲想;然不舍法服,习于家业,如彼第四人入军,为他所获,或丧命根,而不得出。

“复次,有一比丘,依村落而住,彼闻村中有女人,然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彼若见女人不起欲想,设共言笑,亦不起欲想,设复共相捻挃,亦复不起欲想。是时,比丘观此身中三十六物恶秽不净,谁著此者?由何起欲?此欲为止何所?为从头耶?形体出耶?观此诸物了无所有。从头至足亦复如是,五藏所属,无有想像,亦无来处,彼观缘本,不知所从来处。彼复作是念:‘我观此欲从因缘生。’彼比丘观此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如彼第五战斗之人,不难众敌而自游化。由是故,我今说此人舍于爱欲,入于无畏之处,得至涅槃城。是谓,比丘!有此五种之人,出现于世。”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生,  且汝而不有

“是故,诸比丘!当观恶秽淫不净行,除去色欲。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 75. Yodhājīvā.

  ???

〔持〕-【圣】

  圣本无“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持”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仗=杖【宋】【圣】*

  “仗”,宋、圣二本作“杖”。
  “杖”,大正藏原为“仗”,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杖”。

〔第〕-【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第”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欲〕-【圣】

  圣本无“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欲”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弓)+箭【宋】*【元】*【明】*

  “箭”,宋、元、明三本作“弓箭”。
  大正藏无“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惧=怖【宋】【元】【明】

  “惧”,宋、元、明三本作“怖”。
  “怖”,大正藏原为“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怖”。

〔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内”,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内”。

〔游〕-【圣】

  圣本无“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游”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佛=舍【明】,~Sikkham paccakkhāya.

  ????

共+(相)【宋】【元】【明】

  “共”,宋、元、明三本作“共相”。
  大正藏无“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憧=[憧>幢]【宋】【元】【明】

  “憧”,宋、元、明三本作“[憧>幢]”。
  “[憧>幢]”,大正藏原为“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憧>幢]”。

〔有〕-【圣】

  圣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依村…村=闻村落【宋】【元】【明】

  “依村…村”,宋、元、明三本作“闻村落”。
  “闻村落”,大正藏原为“依村…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闻村落”。

〔然比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然比丘”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然比丘”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笑=语【宋】【元】【明】

  “笑”,宋、元、明三本作“语”。
  “语”,大正藏原为“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语”。

想=心【宋】

  “想”,宋本作“心”。
  “心”,大正藏原为“想”,今依据宋本改作“心”。

设=若【宋】【元】【明】

  “设”,宋、元、明三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为“设”,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若”。

〔得〕-【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得”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得”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已得解脱)+便【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已得解脱便”。
  大正藏无“已得解脱”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爱=忧【元】

  “爱”,元本作“忧”。
  “忧”,大正藏原为“爱”,今依据元本改作“忧”。

生=汝【圣】

  “生”,圣本作“汝”。
  “汝”,大正藏原为“生”,今依据圣本改作“汝”。

[注解]

五健丈夫:五种人。

高幢:高挂的旗帜。

三衣:出家人的三种袈裟,包括安陀会(日常劳务或就寝时用;贴身的衣)、郁多罗僧(礼拜、听法、听戒时加披于安陀会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钵或入聚落王宫,说法教化时用;外套)。

白衣:在家人。古印度的在家人多穿白色衣服,因此以“白衣”称之。

捻挃:触碰。其中“捻”是用手指搓揉。“挃”是碰撞。

三十六物恶秽不净:人的身体中三十六种构成成分,解析来看则不干净、不美好。这三十六物包括: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膱、膀胱、屎、尿、百叶、仓、肠、胃、脬、溺、泪、唾、涕、脓、血、肪脂、㵪、髑髅、脑。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 3〉第9经、《中阿含经》卷二十四〈因品 4〉第98经念处经。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非我思想生,且汝而不有:欲望,我知道你是怎么产生的:欲意是由思想而因缘产生的。如果我没有思想缘生欲望,就没有你这欲望了。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法句经》卷二〈32 爱欲品〉:“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CBETA, T04, no. 210, p. 571, b20-21)

(四)[0687b27]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战斗之人出现于世。云何为五?或有一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彼见风尘,便怀恐怖,不敢入彼大阵之中,是谓第一之人。

“复次,第二战斗之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彼见风尘,不生畏惧;但闻击鼓之音,便怀恐怖,是谓第二之人。

“复次,第三之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彼见风尘,不生畏惧,设闻鼓角之声,不起畏惧;彼若见高幢,便怀恐怖,不堪战斗,是谓第三之人。

“复次,第四战斗之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中,若见风尘,不起畏惧,若闻鼓角之音,复非恐惧,若见高幢,亦[*]非怖畏;设为他所捉,或断命根,是谓第四之人。

“复次,第五有人著铠持仗,入军共斗,彼尽能有坏广接国界,是谓第五之人出现于世。

比丘当知,今比丘亦有五种之人,出现于世间。云何为五?或有一比丘住村落中,彼闻有女人,端[*]正无双,如桃华色。彼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守根门,不护身、口、意法,彼若见女人便起欲意,还舍禁戒,习白衣法。如彼初人闻扬尘之声,不堪战斗,便怀恐怖,我由是故而说此人。

“复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闻村中有女人,端正无比,面如桃华色,而便舍戒,习白衣法。如彼第二斗人,但闻鼓角之声,不堪战斗,此亦如是。

“复次,有比丘住在村落,闻有女人在彼村落。彼闻已,便起欲意,若见女人不起欲想;但共女人共相调戏,于中便舍禁戒,习白衣法,如彼第三人遥见幢已,便怀恐怖,不堪战斗。由是故,今说此人,是谓第三战斗之人。

“复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比丘闻村中有女人。闻已,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守护身、口、意,彼见女人端[*]正无双,于中便起欲意,或与女人共相捻挃或手拳相加,便舍禁戒,还为白衣。如彼第四战斗之人,在大军中为他所捉,丧失命根,由是之故,今说此人。

“复次,有比丘闻村落中有女人,世之希有。彼虽闻此不起欲想,彼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而守护身、口、意。彼虽见女人,不起欲想,无有邪念;设共女言语往返,亦不起欲想,亦无邪念:设共女人共相捻挃,手拳相加,尔时便起欲想,身、口、意便炽盛。欲意已炽盛,还诣园中,至长老比丘所,以此因缘,向长老比丘说之:‘诸贤当知,我今欲意炽盛,不能自禁制,唯愿说法,使脱欲之恶露不净!’是时,长老比丘告曰:‘汝今当观此欲为从何生?复从何灭?如来所说,夫去欲者,以不净观除之,及修行不净观之道。’

“是时,长老比丘便说此偈言:

“‘设知颠倒者,  加心而炽盛,
  当去诸炽心,  欲意止休息。

“‘诸贤知之,欲从想生,以兴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复害他人,起若干灾患之变,于现法中受其苦患,复于后世受苦无量。欲意[*]以除,亦不自害,不害他人,于现法报不受其苦。是故,如何除欲心无乱想今当除想念。以无想念;便无欲心,以无欲心,便无乱想。’

“尔时,彼比丘受如此教敕,即思惟不净之相。以思惟不净之想,尔时有漏心得解脱,至无为处,如彼第五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彼见众敌无有恐惧,设有来害者心不移动,能破外寇,居他界中。由是故,今说此人能破魔众,去诸乱想,至无为处,是谓第五人出现于世。

“比丘当知,世间有此五人出现世间。是故,诸比丘!当念修行欲不净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 76. Yodhājīva.

  ???

仗=杖【元】

  “仗”,元本作“杖”。
  “杖”,大正藏原为“仗”,今依据元本改作“杖”。

彼+(若)【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彼若”。
  大正藏无“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非=不【宋】*【元】*【明】*

  “非”,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所+(忍无所畏难能有所)【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所忍无所畏难能有所”。
  大正藏无“忍无所畏难能有所”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坏=怀【圣】

  “坏”,圣本作“怀”。
  “怀”,大正藏原为“坏”,今依据圣本改作“怀”。

〔是〕-【圣】

  圣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比=现【元】

  “比”,元本作“现”。
  “现”,大正藏原为“比”,今依据元本改作“现”。

比丘亦=此比丘中亦复【宋】【元】【明】

  “比丘亦”,宋、元、明三本作“此比丘中亦复”。
  “此比丘中亦复”,大正藏原为“比丘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比丘中亦复”。

而=即【宋】【元】【明】

  “而”,宋、元、明三本作“即”。
  “即”,大正藏原为“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即”。

(彼)+若【宋】【元】【明】【圣】

  “若”,宋、元、明、圣四本作“彼若”。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幢=箭【宋】【元】【明】【圣】

  “幢”,宋、元、明、圣四本作“箭”。
  “箭”,大正藏原为“幢”,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箭”。

怖=惧【宋】【元】【明】

  “怖”,宋、元、明三本作“惧”。
  “惧”,大正藏原为“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惧”。

拳=卷【圣】

  “拳”,圣本作“卷”。
  “卷”,大正藏原为“拳”,今依据圣本改作“卷”。

丧失=或丧【宋】【元】【明】

  “丧失”,宋、元、明三本作“或丧”。
  “或丧”,大正藏原为“丧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或丧”。

女+(人)【宋】【元】【明】

  “女”,宋、元、明三本作“女人”。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夫=失【圣】

  “夫”,圣本作“失”。
  “失”,大正藏原为“夫”,今依据圣本改作“失”。

〔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炽心=识想【宋】【元】【明】,=识心【圣】

  ????

止=便【宋】【元】【明】

  “止”,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为“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复)+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复不”。
  大正藏无“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汝)+今【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汝今”。
  大正藏无“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相=想【宋】【元】【明】【圣】

  “相”,宋、元、明、圣四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为“相”,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想”。

动=种【元】

  “动”,元本作“种”。
  “种”,大正藏原为“动”,今依据元本改作“种”。

居+(也)【元】

  “居”,元本作“居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元本补上。

破=敌【元】【明】

  “破”,元、明二本作“敌”。
  “敌”,大正藏原为“破”,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敌”。

[注解]

[对应经典]

 

(五)[0688b0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夫扫地之人有五事不得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扫地之人不知逆风,不知顺风,复不作聚,复不除粪,然扫地之处复非净洁。是谓,比丘!扫地之人,虽有五事,不成大功德。

“复次,比丘!扫地之人成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扫地之人知逆风、顺风之理,亦知作聚,亦能除之,不留遗余极令净好。是谓,比丘!有此五事成大功德。

“是故,诸比丘!当除前五事,修后五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在佛陀涅槃地拘尸那罗天天以竹扫帚扫大涅槃寺的老人。

(六)[0688b2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人扫偷婆不得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有人扫偷婆不以水洒地、不除去瓦石、不平整其地、不端意扫地、不除去秽恶。是谓,比丘!扫地之人不成五功德。

“比丘当知,扫地之人成五功德。云何为五?于是,扫偷婆之人以水洒地、去瓦石、平整其地、端意扫地、除去秽恶。是谓,比丘!有五事令人得功德。是故,诸比丘!欲求其功德者,当行此五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除)+去【宋】【元】【明】

  “去”,宋、元、明三本作“除去”。
  大正藏无“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导读:执著于住处或出游]

接下来几经中,佛陀提醒了出家人一直向外跑、或是一直居在一处的过与不及。

第7经表示“长游行之人有五艰难”,是一种极端,出家人一直在外跑、不断地游行,心容易散乱,不适合修行。

第8、9经表示“恒一处止有五非法”,是另一种极端,出家人一直居留一处,产生执著,也不适合修行。

(七)[0688c0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长游行之人有五艰难。云何为五?于是,恒游行人不诵法教;所诵之教而忘失之;不得定意;以得三昧,复忘失之;闻法不能持。是谓,比丘!多游行人有此五难。”

“比丘当知,不多游行人有五功德。云何为五?未曾得法而得法;已得不复忘失;多闻能有所持;能得定意;以得三昧不复失之。是谓,比丘!不多游行人有此五功德。是故,诸比丘!莫多游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 221. Dīghacārika.

  ???

艰难~Ādīnava.,=难事【元】【明】,=难艰【圣】

  ????

诵=谓【圣】

  “诵”,圣本作“谓”。
  “谓”,大正藏原为“诵”,今依据圣本改作“谓”。

[注解]

游行:游历各个地方,随缘度化。也称作“游行人间”、“人间游行”、“行脚”。

[对应经典]

 

(八)[0688c1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恒一处止,有五非法。云何为五?于是,比丘一处住者,意著屋舍,畏恐人夺;或意著财产,复恐人夺;或多集物,犹如白衣,贪著亲亲不欲使人至亲亲家;恒共白衣而相往来。是谓,比丘!一处住人有此五非法。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勿一处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亲亲:亲属。

不欲使人至亲亲家:不愿意派别人至亲属家(而执着要自己串门子)。

[对应经典]

 

(九)[0688c25]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不一处住人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不一处住人有五功德不贪屋,不贪器物,不多集财物,不着亲族,不与白衣共相往来。是谓,比丘!不住一处人有此五功德。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五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屋+(舍)【宋】【元】【明】

  “屋”,宋、元、明三本作“屋舍”。
  大正藏无“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第7至9经中,佛陀提醒了出家人一直向外跑、或是一直居在一处的过与不及。

这个提醒除了对出家人外,对于在家人工作上的增进,也可有所启发:永远待在公司内,容易过度耽逸在自己的舒适圈;永远在外面跑,也难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因此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步伐,训练自身的历练与能力。

(一〇)[0689a04]

闻如是:

一时,佛在摩竭国光明池侧,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人间游化。

尔时,世尊遥见大树为火所烧,见已,如来更诣一树下。到已,就树下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比丘!宁持身投此火中?为宁与端[*]正女人而共交游?”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宁与女人共相交游,不投身入此火中。所以然者,此火毒热不可称计,断其命根,受苦无量。”

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门行,言是沙门,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闻正法,言我闻法。无清白法,如是之人,宁投入此火中不与女人共相交游。所以然者,彼人宁受此苦痛,不以此罪入地狱中受苦无量。”

“云何,比丘!宁受人礼拜恭敬?为宁使人取利剑断其手足?”

诸比丘对曰:“宁受恭敬礼拜,不使人以剑断其手足。所以然者,断其手足,痛不可称计。”

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门行,言是沙门;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闻正法,言闻正法。无清白行,断善根。如是之人,宁投身受此利剑,不以无戒受他恭敬。所以然者,此痛斯须间耳;地狱苦痛不可称计。”

“云何,比丘!宁受人衣裳?为宁以热鍱用缠裹身?”

诸比丘对曰:“宁以受人衣裳,不受此苦痛。所以然者,此毒痛不可称计。”

世尊告曰:“我今重告汝,无戒之人,宁以热铁[*]鍱缠裹其身,不受人衣裳。所以然者,此痛须臾间耳;地狱苦痛不可称计。”

“云何,比丘!宁受人信施之食?为宁以吞热铁丸乎?”

诸比丘对曰:“宁受人信施之食,不吞热铁丸。所以然者,此痛不可堪处。”

世尊告曰:“我今语汝,宁吞热铁丸,不以无戒受人信施。所以然者,吞热铁丸,痛斯须间,不以无戒受他信施。”

“云何,比丘!宁受人床敷之具?为宁卧热铁床上?”

诸比丘对曰:“我等,世尊!宁受人床卧之具,不卧铁床上。所以然者,此之毒痛不可称计。”

世尊告曰:“彼愚痴之人无有戒行,非沙门言是沙门;无有梵行,言修梵行,宁当卧铁床上,不以无戒受他信施。何以故?卧铁床上,痛斯须间,不以无戒受他信施。”

“比丘当知,如我今日观无戒之人所趣向处,设彼人间者,形体枯悴,沸血从面孔出,便取命终,不与女人共相交游,不受人礼敬之德,不受人衣被、饭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以其无戒之人,不观后世、前世之罪,不顾命根受此苦痛,无戒之人[意>当]生三恶趣中。所以然者,以其造恶行之所致也。”

“如来今日观察善行人之所趣向,正使中毒,为刀所伤,自断命根。何以故?欲舍此身受天之福,当生善处,皆由前世受善行报之所致也。”

“是故,比丘,当念修行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所见身。欲使今世获其果报,得甘露道,正使受人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而无过失,又使檀越受福无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说此法时,六十比丘漏尽意解,六十比丘还舍法服而作白衣。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王及月光  尸婆.二种斗
 二扫.二行法  去住有二种
 枯树最在后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校勘]

~A. VII. 68. Aggi.,[No. 26(5)]

  ????

计=许【元】

  “计”,元本作“许”。
  “许”,大正藏原为“计”,今依据元本改作“许”。

(正)+法【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正法”。
  大正藏无“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投+(身)【宋】【元】【明】

  “投”,宋、元、明三本作“投身”。
  大正藏无“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根+(本)【宋】【元】【明】

  “根”,宋、元、明三本作“根本”。
  大正藏无“本”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铁〕-【圣】

  圣本无“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铁”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鍱=叶【圣】[>*]

  “鍱”,圣本作“叶”。
  “叶”,大正藏原为“鍱”,今依据圣本改作“叶”。

丸+(也)【宋】【元】【明】

  “丸”,宋、元、明三本作“丸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语=告【宋】【元】【明】【圣】

  “语”,宋、元、明、圣四本作“告”。
  “告”,大正藏原为“语”,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告”。

〔铁〕-【圣】

  圣本无“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铁”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敷=卧【宋】【元】【明】【圣】

  “敷”,宋、元、明、圣四本作“卧”。
  “卧”,大正藏原为“敷”,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卧”。

(热)+铁【宋】【元】【明】

  “铁”,宋、元、明三本作“热铁”。
  大正藏无“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何以故=所以然者【宋】【元】【明】

  “何以故”,宋、元、明三本作“所以然者”。
  “所以然者”,大正藏原为“何以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所以然者”。

间=闻【宋】【元】【明】【圣】

  “间”,宋、元、明、圣四本作“闻”。
  “闻”,大正藏原为“间”,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闻”。

〔敷〕-【圣】*

  圣本无“敷”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敷”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诸)+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诸比”。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所=知【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为“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法=来【宋】

  “法”,宋本作“来”。
  “来”,大正藏原为“法”,今依据宋本改作“来”。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信施:基于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漏尽意解:断尽烦恼而心得解脱。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