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 Chen:

《增壹阿含经》第30品:

须陀沙弥对曰:

“有漏义、无漏义是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有漏义是生死结使,无漏义者是涅槃之法,以是之故,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漏是生死,无漏是涅槃。”

跟后世说世间即涅槃,是不同的说法。


David Chiou:

后人常将经典截取一句来用,其实读经一定要看上下文,从整体经文的脉络了解佛陀说法的意义。

“生死即涅槃”出自以下这经。

《大宝积经》卷90:“一切众生如幻化,求其边际不可得,
 若知如是无边性,斯人处世无疲厌。
 了知诸法如实相,常行生死即涅槃,
 于诸欲中实无染,调伏众生言离欲。
 大悲利益诸众生,而实无人无寿者,
 不见众生而利益,当知此事甚为难。
(CBETA, T11, no. 310, p. 519, a1-7)

这是讲已经证悟的修行者的境界,因为证知一切缘生缘灭,无我、人、众生、寿者,纵使仍活在有生有死的世间,也没有烦恼、没有苦,因此“生死(世间)即涅槃(苦的止息)”。

这“无我、人、众生、寿者”是佛陀一贯的说法,例如《杂阿含经》卷十六第410经中佛陀要比丘们不要起“亲里觉、国土人民觉、不死觉”,正对应到“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烦恼即菩提”也是常见的一个词,出自《六祖坛经》,其实禅宗六祖惠能是这么解释的:“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CBETA, T48, no. 2008, p. 350, b29)

另外,常有附佛外道说《维摩诘经》讲:“贪瞋痴即佛性”。例如卢某某即这么说。

其实《维摩诘经》没有这么说,原经文是:“贪瞋痴性即是平等”(CBETA, T12, no. 340, p. 108, c18) 差一个“性”字差很多。

贪、瞋、痴都是缘起缘灭的,其缘起性质自然都一样,其缘起性质是平等的,自然不应执著。

但被附佛外道断章取义,不了解前后文,就会有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