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不要怕福报,要怕没福报”
《增壹阿含经》卷四〈护心品 10〉第7经中佛陀表示不要怕福报,要怕没福报:“汝等莫畏福报。所以然者,此是受乐之应,甚可爱敬。所以名为福者,有此大报。汝等当畏无福。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愁忧苦恼不可称记,无有爱乐,此名无福。”
佛陀并以自己过去生中曾七年行慈,获得极长远的福报为例,这在《杂阿含经》卷十第264经中也有提到:“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从是已后,复三十六反,作天帝释。复百千反,作转轮圣王[……]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CBETA, T02, no. 99, p. 67, c17-p. 68, a29)
而在该经中,佛陀进一步表示:“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纵使是这么大的福报也有点滴不剩的一天,佛弟子要运用有漏的福报,培养无漏的修行。因此在行善之上,佛陀更开示无常、无我的道理,让佛弟子们能究竟解脱。
《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一〈力品 38〉第5经中佛陀也说:“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CBETA, T02, no. 125, p. 719, b2-6)
乔瑟夫:
不能两部一起来比对,两者重点不一样啊
“不要怕福报,要怕没福报”vs “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不觉得很茅吗?
这边根本是修法不一样.......把264拖近来,请问?我要不要”作福莫惓(倦)”
David Chiou:
这就是佛陀常常讲的说法次第,先谈如何做个好人,才能谈如何做个圣人:
佛陀对于刚接触佛法的人,通常先说“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再说“欲为不净,断漏为上,出家为要”,等到听法的人心开意解后,才说“诸佛所可常说法者,苦、集、灭、道”等解脱法。
因此不会矛盾,而是一个一个阶段的增上 :)
不过乔瑟夫所提出的也的确可能为一般佛弟子的疑惑,因此最后一句略为修改如下,看是否较能展现次第的概念:
而在该经中,佛陀进一步表示:“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纵使是这么大的福报也有点滴不剩的一天,佛弟子要运用有漏的福报,培养无漏的修行。因此在行善之上,佛陀更开示无常、无我的道理,让佛弟子们能究竟解脱。
David Chiou:
也可参考下一经(AA 10.8),要解脱并非就完全忽视福德,只是知道轻重缓急。像佛陀成道前,因为福业的关系,而能不为魔王所动。(当然,更重要的是佛陀破心魔,而不被魔干扰。)
Chen Jian:
是,单纯福德,佛经中也有恶王的故事,我的理解是:若你有心向道,那么福德可以帮助你,若你有心作恶,福德则是加大你造恶业的力道。
唐璟喨:
修行后烦恼会越来越少,就是福报了,不然每天烦东烦西的,哪会有时间或心力学习佛法呢!
Tommy Lu:
所以除了布施,还有调伏、修道为事因,福报为业果。
Bowen Ke 读这段经文, 让我想起佛陀为阿那律尊者穿针的故事. 修福有许多不同的次第跟方法, 只要心态跟方法正确, 就是一条能从凡夫走到解脱的修习法.
<增一阿含> 38品5经 (节录)
尔时,阿那律缝故衣裳。是时,眼遂败坏,而得天眼,无有瑕秽。是时,阿那律以凡常之法而缝衣裳,不能得使缕通针孔中。 是时,阿那律便作是念:“诸世间得道罗汉当与我贯针。” 是时,世尊以天耳清净,闻此音声: “诸世间得道阿罗汉者,当与我贯针。” 尔时,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汝持针来,吾与贯之。” 阿那律白佛言: “向所称说者,谓诸世间欲求其福者,与我贯针。” 世尊告曰: “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是谓,阿那律!如来于此六法无有厌足。”
阿那律曰: “如来身者真法之身,复欲更求何法?如来已度生死之海,又脱爱着,然今日故求为福之{首}[道]。” 世尊告曰:“如是,阿那律!如汝所说,如来亦知此六法为无厌足,若当众生知罪恶之原身、口、意所行者,终不堕三恶趣,以其众生不知罪恶之原,故坠堕三恶趣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 是故,阿那律!当求方便,得此六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David Chiou:
谢谢 Bowen Ke 的分析,依此在本读经拾得最后加上:
《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一〈力品 38〉第5经中佛陀也说:“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CBETA, T02, no. 125, p. 719, b2-6)
Jason Chen:
还是爱大乘多些,读完这篇觉得像是小时候大人都要小朋友好读书,一路领奖学金到硕士毕业后发现怎么要从22K做起
Bowen Ke:
也可想成, 因为诸行无常, 生者尽灭, 所以应无所住, 行于布施. 法义的脉络是一致的.
而且, 可能因为读了阿含经, 对大乘佛法的义理, 可以更准确的诠释.
Jason Chen:
怕读完反深入大乘非佛说XD
Bowen Ke:
阿含经是不分大小乘的,它也没说只有本经才是佛法, 而是教导要以比对律跟经, 来作为判断是否为合乎佛法的准则.
更不用说, 大乘八宗共祖龙树菩萨著作中处处引用阿含经文; 大乘唯识论师的著作常以”契经(阿含经)言:...”, 来作为论证的基础. 他们一定没想到, 后世自诩为大乘学者有人把他们视为权威的经典, 当成小乘经典. (其实, 也是到中国才有人这样判). 当然, 应该更没想到有人连读都觉得不妥 :Q
圣严法师曾说:“如果真想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有兴趣的话, 可以看看他怎么说: https://www.ddm.org.tw/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nuid=1237&modid=9&mode&nid=5526&noframe
Jason Chen:
是啊,阿含是,大乘不是
Bowen Ke:
其实, 大乘经典也不会把佛经分成大小乘. 听起来有点矛盾? 末学刚好也是从读金刚经之后开始学佛的, 一开始好几年接触的都是大乘经典. 但从来没看过有哪部经典介绍哪些经是大乘经典, 哪些经是小乘经典. 顶多只有说哪种心态, 行为是”小乘行者”. (把经典分大小乘的, 是出于某些论师个人的看法)
跟您分享一段经文, 然后就此打住吧 ^^ 我也没打算一定要说服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不过, 这边是读经版, 所以尽量还是聚焦经典法义的讨论, 而非个人的选择, 好恶或认定 ^^
由杂阿含769经来看, “大乘”是用来形容佛法的, 而非佛法有大小乘之别 ^^ (这种例子其实很多, 有兴趣可以查一查经典)
佛告阿难: “... 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阿难!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Jason Chen:
不过再想,世人追逐欲乐,纵使有天天吃到饱的福报也是坐吃山空到不能满足;而离欲的行者也许一澹食瓢饮即感恩天地甚至分一半给孤苦弱者,我想佛陀并不是要吓我们再大佛报都将消尽,而在于有无精进,毕竟世间福有时尽,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无漏的智慧才能随趣转生与时俱进期能变现无尽灯探求无尽藏
也许是我想太多喏
Jiss Ye:
法友提到:【“不要怕福报,要怕没福报”vs “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这岂不是互相矛盾吗?】
这不矛盾!~
把理路次第.完整的展开.就能清楚理解:
【不要怕福报,要怕没福报】→【然而.世间的福报是有漏的、世间的一切福报与善报,终将会变易、尽灭、皆悉磨灭。】→【所以.有智慧的修行人.应当善加利用世间的有漏福报.进一步的培育出世间的无漏解脱,证得不会变易、磨灭的涅槃。】
- - - - -
重点是:“世间的福报是有漏的.如何善加利用有漏的布施之福.而进一步的培育出世间的无漏解脱?”
佛世时.被佛陀称赞[布施第一]的鹿子母(毗舍怯).就堪称是经典案例:
鹿子母(毗舍怯)在布施之前.细心的观察僧团.考虑僧团的实际需要.提供最适合供养僧团的布施物品. 她因为忆念自己将要做的布施.而满心欢喜!
布施之时.她正念自己所做的布施.更是满心的欢喜!
布施之后.她利用种种的善巧方便.使自己经常回想起自己所曾经做过的种种布施! 因为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布施.而满心欢喜!
她借由忆念自己曾经做过的种种布施.而使自己的内心高兴、快乐!
→借由内心高兴、快乐.而进一步的使身体轻安!
→借由身体轻安.而进一步的使内心喜乐!
→借由内心喜乐.而进一步的培育起禅定!
→借由禅定.更进一步的培育五根、五力与七觉支!
- - - - -
因布施而感到的”高兴、快乐”,其实就是最直接可见的”现世福报”!~
善加利用布施的”现世福报”以培育七觉支.成就圣道!
~鹿子母(毗舍怯)真不愧为[布施第一]的女居士!~
乔瑟夫:
布施之后.她利用种种的善巧方便.使自己经常回想起自己所曾经做过的种种布施!......vs......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
(干嘛经常回想起自己所曾经做过的种种布施!)(茅)
Chengshu Wu:
念施法门
Jiss Ye:
法友提到:【干嘛经常回想起自己所曾经做过的种种布施】?
善巧的回想起自己所曾经做过的种种布施.既可以增长广大善心.也是培育禅定的一种方法~六随念的舍随念!
善巧的回想起自己所曾经做过的种种布施.也是修观的一种方法:
例如:【他如是审察、了知:‘此布施的随念,也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凡是被造作的、被思所制造的都是无常的、灭法。他住于其处,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
又例如:
修行[慈无量心]的所缘是[无量的有情众生]
~这就必需要以[人相、我相、众生相]而修行.
然而.修行观禅的所缘是:[观察五蕴都是无常的、灭法]
~这可是会直接破除[人相、我相、众生相]的!
那么.这两者的修行.会矛盾吗?
如果懂得善巧的修习慈心.就可以依慈心而直接进修观禅.进入”不死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