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八关斋戒”的核心是一日一夜效法阿罗汉,身在家、心出家而持八戒:
受持八关斋戒的时间,是从当天早上开始持戒,至第二天日出时结束,共一日一夜。传统上通常在六斋日(农历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以及月底二日)受持八关斋戒,当天一大早由出家人授戒,如果不易找到授戒的出家人,则可在佛像前自誓受八关斋戒。
五戒持得好可以生天,基于八关斋戒而修行则可能得涅槃,因此八关斋戒是了生脱死的门径。志在解脱的同学务必要多尝试于斋日持八关斋戒,由持八关斋戒、善护根门的清净,“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从慧得解脱”。
以下第第202经斋经即大藏经中说明如何持八关斋戒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余详述八关斋戒的经文还包括《增壹阿含经》卷十六〈高幢品 24〉第6经、卷三十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43〉第2经,以及单经译本《佛说斋经》和《佛说八关斋经》,这些经文说明如何持八关斋戒、持八关斋戒在于效法阿罗汉的心态,以及持八关斋戒的功德。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于东园鹿子母堂。
尔时,鹿子母毘舍佉ⓔ平旦沐浴,着白净衣,将子妇等眷属围绕,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世尊问曰:“居士妇!今沐浴耶?”
答曰:“世尊!我今持斋。善逝!我今持斋。”
世尊问曰:“居士妇!今持何等斋耶?斋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放牛儿斋,二者尼揵斋,三者圣八支ⓕ斋②。居士妇!云何名为放牛儿斋?若放牛儿朝放泽中,晡收还村,彼还村时,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处放牛,明日当在彼处放牛。我今日在此处饮牛,明日当在彼处饮牛。我牛今在此处宿止,明日当在彼处宿止。’居士妇!如是有人若持斋时,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当食如彼食也。我今日饮如此之饮,明日当饮如彼饮也。我今含消如此含消,明当ⓖ含消如彼含消。’其人于此昼夜乐着欲过,是谓名曰放牛儿斋。若如是持ⓗ放牛儿斋者,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
“居士妇!云何名为尼揵斋耶?若有出家学尼揵者,彼劝人曰:‘汝于东方过百由延③外有众生者,拥护彼故,弃舍刀杖,如是南方、西方、北方过百由延外有众生者,拥护彼故,弃舍刀杖,是为彼劝进人。或有想护众生,或无想不护众生,汝当十五日说从解脱时,脱衣裸形,东向住立,作如是说:“我无父母,非父母有,我无妻子,非妻子有,我无奴婢,非奴婢主ⓘ。”’居士妇!彼欲ⓙ劝进于真谛语,而反劝进虚妄之言④,彼人日日见其父母,便作此念:‘是我父母。’父母日日见其儿子,亦作此念:‘是我儿子。’彼见妻子,而作此念:‘是我妻子。’妻子见彼,亦作此念:‘是我尊长。’彼见奴婢,复作此念:‘是我奴婢。’奴婢见彼,亦作此念:‘是我大家⑤。’彼用此欲,不与而用,非是与用⑥,是谓名曰尼揵斋也。若如是持尼揵斋者,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
“居士妇!云何名为圣八支[*]斋?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汉ⓚ真人尽形寿⑦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我亦尽形寿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我ⓛ于杀生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汉[*]等同无异。’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汉[*]真人尽形寿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心乐放舍,欢喜无吝,不望其报,不以盗覆心,能自制己。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我亦尽形寿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心乐放舍,欢喜无吝,不望其报,不以盗覆心,能自制己。我于不与取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汉[*]等同无异。’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汉[*]真人尽形寿离非梵行、断非梵行,修行梵行,至诚心净,行无臭秽,离欲断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我于此日此夜离非梵行、断非梵行,修行梵行,至诚心净,行无臭秽,离欲断淫。我于非梵行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汉[*]等同无异。’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汉[*]真人尽形寿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为人所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净除其心,我亦尽形寿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为人所信,不欺世间。我于妄言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汉[*]等同无异。’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汉[*]真人尽形寿离酒放逸、断酒放逸。彼于酒放逸净除其心,我亦尽形寿离酒放逸、断酒放逸。我于酒放逸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汉[*]等同无异。’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汉[*]真人尽形寿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乐下坐卧,或床或敷草。彼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我于此日此夜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乐下坐卧,或床或敷草。我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汉[*]等同无异。’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汉[*]真人尽形寿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断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彼于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净除其心。我于此日此夜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断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我于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汉[*]等同无异。’是故说斋。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汉[*]真人尽形寿离非时食、断非时食、一食,不夜食、乐于时食。彼于非时食净除其心,我于此日此夜离非时食、断非时食、一食,不夜食、乐于时食。我于非时食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汉[*]等同无异。’是故说斋。
“彼住ⓞ此圣八支[*]斋已,于上当复修习五法。云何为五?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如来:‘彼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作如是忆念如来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如来故,心靖ⓡ⑧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譬若如人,头有垢腻,因膏泽、暖[*]汤、人力、洗沐故,彼便得净。如是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如来:‘彼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作如是忆念如来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如来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是谓多闻圣弟子持梵斋,梵共会,因梵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于法:‘此法世尊善说,究竟,恒不变易,正智所知,正智所见,正智所觉。’彼作如是忆念法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法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犹人身有垢腻不净,因麸、澡豆、暖[*]汤、人力,极洗浴故,身便得净。如是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于法:‘此法世尊善说,究竟,恒不变易,正智所知,正智所见,正智所觉。’彼作如是忆念法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法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是谓多闻圣弟子持法斋,法共会,因法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于众:‘世尊弟子众善趣向质直,行要行趣,如来众中实有阿罗汉[*]真人趣、阿罗汉[*]果证、阿那含趣、阿那含果证、斯陀含趣、斯陀含果证、须陀洹趣、须陀洹果证,是为四双人八辈圣士。是谓世尊弟子众,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可呼、可请、可供养、可奉事、可敬重,则为天人良福之田。’彼作如是忆念众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众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犹如人衣有垢腻不净,因灰、皂荚、澡豆、汤水、人力浣故,彼便得净。如是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于众:‘世尊弟子众善趣向质直,行要行趣,如来众中实有阿罗汉[*]真人趣、阿罗汉[*]果证、阿那含趣、阿那含果证、斯陀含趣、斯陀含果证、须陀洹趣、须陀洹果证,是为四双人八辈圣士。是谓世尊弟子众,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可呼、可请、可供养、可奉事、可敬重,则为天人良福之田。’彼作如是忆念众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众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是谓多闻圣弟子持众斋,众共会,因众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自戒:‘不缺不穿,无秽无污,极广极大,不望其报,智者称誉,善具善趣,善受善持。’彼作如是忆念自戒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戒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犹若如镜,生垢不明,因石磨锃莹,由人力治,便得明净。如是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自戒:‘不缺不穿,无秽无污,极广极大,不望其报,智者称誉,善具善趣,善受善持。’彼作如是忆念自戒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于戒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是谓多闻圣弟子持戒斋,戒共会,因戒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诸天:‘实有四王天,彼天若成就信,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闻、施、慧,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慧。实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乐天,彼天若成就信,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闻、施、慧,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慧。’彼作如是忆念已,及诸天信、戒、闻、施、慧。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诸天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犹如上色金,生垢不净,因火橐ⓥ钳ⓦ椎赤土、人力,磨拭莹治,便得明净。如是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忆念诸天:‘实有四王天,彼天若成就信,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闻、施、慧,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慧。实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乐天,彼天若成就信,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闻、施、慧,于此命终,得生彼间,我亦有彼慧。’彼作如是忆念已,及诸天信、戒、闻、施、慧,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
“居士妇!若行如是圣八支斋,若有十六大国,谓一者鸯迦ⓨⓩ,二者摩竭陀Ⓐ⑨,三者迦[*]尸Ⓑ,四者拘萨罗Ⓒ,五者拘楼Ⓓ,六者般阇罗Ⓔ,七者阿摄贝ⒻⒼ,八者阿和檀提Ⓗ,九者枝提Ⓘ,十者跋耆Ⓙ,十一者跋蹉Ⓚ,十二跋罗,十三苏摩,十四苏罗吒Ⓛ,十五喻Ⓜ尼,十六剑浮Ⓝ。此诸国中所有钱宝、金、银、摩尼、真珠、琉璃、坏Ⓞ伽Ⓟ、碧玉、珊瑚、留邵、鞞留、鞞Ⓠ勒、马瑙、蝳蝐Ⓡ、赤石、琁Ⓢ珠,设使有人于中作王,随用自在者,彼一切皆Ⓣ持圣八支斋,不直十六分。
“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若人五十岁是四王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五百岁是四王天寿。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四王天Ⓥ中。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若人百岁是三十三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千岁是三十三天寿。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三十三天中。
“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若人二百岁是焰摩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二千岁是焰摩天寿。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焰摩天中。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若人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四千岁是兜率陀天寿。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兜率陀[*]天中。
“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若人八百岁是化乐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八千岁是化乐天寿。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化乐天中。居士妇!我因此故说,人王者不如天乐。若人千六百岁是他化乐天一昼一夜,如是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此万六千岁是他化乐天寿。居士妇!必有是处,若族姓男、族姓女持圣八支斋,身坏命终,生他化乐天中。”
于是,鹿子母毘舍佉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圣八支斋甚奇!甚特!大利大果,有大功德,有大广布。世尊!我从今始,自尽形寿持圣八支斋,随其事力,布施修福。”
于是,鹿子母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佛说如是。鹿子母毘舍佉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持斋经第一竟⒝(四千四十九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中阿含”三字。
ⓑ “品第三”,大正藏原为“品”,宋、元二本作“品第三”,明本作“品第十七”,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品第三”。
ⓒ “鞞”,大正藏原为“随”,今依据明本改作“鞞”。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鹿子母毘舍佉”,巴利本作 Visākhā Migaramātā。
ⓕ “支”,宋本作“枝”。[*]
ⓖ “当”,大正藏原为“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当”。
ⓗ 大正藏在“持”字之后有一“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主”,大正藏原为“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主”。
ⓙ “欲”,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 “汉”,大正藏原为“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汉”。[*]
ⓛ 大正藏在“我”字之后有一“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而”,宋、元、明三本作“其”。
ⓝ “伎”,元、明二本作“妓”。[*]
ⓞ “住”,大正藏原为“往”,今依据高丽藏改作“住”。
ⓟ “所”,明本作“我”。
ⓠ “伺”,宋本作“思”。[*]
ⓡ “靖”,宋、元、明三本作“静”。[*]
ⓢ “知见”,大正藏原为“见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知见”。[*]
ⓣ “便”,大正藏原为“秽”,今依据高丽藏改作“便”。
ⓤ “陀”,大正藏原为“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陀”。
ⓥ “橐”,大正藏原为“排”,元本作“橐”,明本作“橐”及“韛”,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橐”。
ⓦ “钳”,大正藏原为“钻”,今依据明本改作“钳”。
ⓧ “陀”,大正藏原为“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陀”。
ⓨ “迦”,宋、元、明三本作“伽”。[*]
ⓩ “鸯迦”,巴利本作 Aṅga。
Ⓐ “摩竭陀”,巴利本作 Magadha。
Ⓑ “迦尸”,巴利本作 Kāsi。
Ⓒ “拘萨罗”,巴利本作 Kosala。
Ⓓ “拘楼”,巴利本作 Kuru。
Ⓔ “般阇罗”,巴利本作 Pañcāala。
Ⓕ “贝”,宋本作“见”,元、明二本作“月”。
Ⓖ “阿摄贝”,巴利本作 Assaka。
Ⓗ “阿和檀提”,巴利本作 Avanti。
Ⓘ “枝提”,巴利本作 Ceti。
Ⓙ “跋耆”,巴利本作 Vajji。
Ⓚ “跋蹉”,巴利本作 Vaṃsa。
Ⓛ “苏罗吒”,巴利本作 Sūrasena。
Ⓜ “喻”,宋、元、明三本作“喻”。
Ⓝ “剑浮”,巴利本作 Kamboja。
Ⓞ “坏”,宋本作“儴”,元、明二本作“蠰”。
Ⓟ “伽”,宋本作“佉”。
Ⓠ 宋、元、明三本无“鞞”字。
Ⓡ “蝐”,大正藏原为“蜎”,今依据高丽藏改作“蝐”。
Ⓢ “琁”,大正藏原为“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琁”。
Ⓣ “皆”,大正藏原为“比丘”,宋本作“比”,元、明二本作“皆”,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皆”。。
Ⓤ “四王天”,巴利本作 Cātummahārājikā devā。
Ⓥ “王天”,大正藏原为“天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王天”。
Ⓦ “三十三天”,巴利本作 Tāvatiṃsā devā。
Ⓧ “持”,宋、元、明三本作“持于”。
Ⓨ “化乐天”,巴利本作 Paranimmitavasavatti devā。
Ⓩ 大正藏无“善受”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大正藏在“首”字之后有“稽首”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明本无“持斋经第一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无“四千四十九字”六字。
① 十经:卷五十五第202经至卷五十八第211经,计有:持斋经、晡利多经、罗摩经、五下分结经、心秽经、箭毛经、箭毛经、鞞摩那修经、法乐比丘尼经、大拘𫄨罗经,共十经。
② 八支斋:效法阿罗汉无贪、瞋、痴,戒除“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涂香歌舞、坐卧高广大床、非时食”。又译为“八关斋”。
③ 由延:长度单位,帝王一天行军的里程,约七、八公里。另译作“由旬”。
④ 彼欲劝进于真谛语,而反劝进虚妄之言:他们想要劝导修行于真理,但却劝导修行于虚假的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当他们应该被劝导为真实的时,那时,他们劝导妄语,我说,这是属于他的妄语。”
⑤ 大家:世家望族,此处指奴婢所事奉的主人家。
⑥ 彼用此欲,不与而用,非是与用:他做这样的欲行(却自称不做欲行),没有经过同意而做,不是经过同意而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当那夜过后,他吃未被给予的食物,我说,这是属于他的未给予而取。”
⑦ 尽形寿:终身;一辈子。
⑧ 靖:安定。
⑨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另译为“摩竭提”。
世俗的斋(放牛儿斋),只是规划、安排饮食。
外道的斋(尼揵斋),是说伟大的空话,不能导致身口意的解脱。
佛教的斋(八支斋),是效法阿罗汉、不随贪瞋痴,也是在家人解脱的练习。
持八关斋戒时,也可以搭配五念:
本经列举的是六念中的前五念,实修上也可以六念或十念的任何一念来修行,修行的结果则是达成“七觉支”(觉悟的七个要素)。以“念佛”为例:
本经是佛陀对第一次听闻八关斋戒的在家女众的开示,因此没有提到进一步的“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有兴趣了解更完整次第的同学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31经。
许多人常表示没有时间修行,转眼间一个月、一年、多年就过去了,修行仍无进展。
斋日则每月都有,尝试在一日一夜的生活中效法阿罗汉,修一日就有一日的修行。
在斋日善摄根门,学习六根缘六境时不起贪瞋痴,在禅七等精进禅修的机会时,也才能够较快地收摄心念,念头不到处乱跑,而从止观中获得利益。
借由八关斋戒或是五念(六念、十念)的修行,没时间的在家人也能有时间修行,而不虚度光阴。
八关斋戒当中有的戒条是“我亦尽形寿”持守、有的戒条是“我于此日此夜”持守,有何差别?
这是因为持八关斋戒的修行者要有持五戒的基础,而五戒是尽形寿持守的,因此五戒已有的戒条即尽形寿持守,五戒没有规定的部分,则是在持八关斋戒的这一日一夜持守。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那难大ⓒ,在波和利㮈ⓓ园之中。
居士自称断绝俗事但佛陀不承认
尔时,晡利多ⓔ居士着白净衣,白巾裹头,拄杖执盖,著世俗屣,从园至园,从观至观,从林至林,遍游ⓕ行彷徉。若见诸沙门、梵志者,便作是说:“诸贤!当知我离俗断俗,舍诸俗事。”
彼诸沙门、梵志以懦ⓖ软柔和语曰:“唯然。贤晡利多离俗断俗,舍诸俗事。”
于是,晡利多居士遍游行彷徉,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当在佛前,拄杖而立,世尊告曰:“居士!有座,欲坐便坐。”
晡利多居士白曰:“瞿昙!此事不然,此事不可。所以者何?我离俗断俗,舍诸俗事,而沙门瞿昙唤我为居士耶?”
世尊答曰:“汝有相标ⓗ帜如居士,是故我唤汝:‘居士!有座,欲坐便坐。’”
世尊如是复至再三告曰:“居士!有座,欲坐便坐。”
晡利多居士亦至再三白曰:“瞿昙!此事不然,此事不可。我离俗断俗,舍诸俗事,而沙门瞿昙唤我为居士耶?”
世尊答曰:“汝有相标[*]帜如居士,是故我唤汝:‘居士!有座,欲坐便坐。’”
世ⓘ尊问曰:“汝云何离俗断俗,舍诸俗事耶?”
晡利多居士答曰:“瞿昙!我家一切所有财物尽持施儿,我无为无求游,唯往取食,存命而已,如是我离俗断俗,舍诸俗事。”
佛说八支断俗事
世尊告曰:“居士!圣法、律中不如是断绝俗事。居士!圣法、律中有八支ⓙ断俗事也。”
于是,晡利多居士舍杖却盖,及脱俗屣,叉手向佛,白曰:“瞿昙!圣法、律中云何八支[*]断俗事耶?”
世尊答曰:“居士!多闻圣弟子依离杀、断杀,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依离邪淫、断邪淫,依离妄言,断妄言,依无贪著、断贪著,依无害恚、断害恚,依无憎嫉恼①、断憎嫉恼,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居士!多闻圣弟子云何依离杀、断杀耶?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杀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我杀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者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②,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如是杀者受此恶报,现世及后世,我今宁可依离杀、断杀耶?’便依离杀、断杀。如是多闻圣弟子依离杀、断杀也。
“居士!多闻圣弟子云何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耶?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不与取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我不与取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者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如是不与取者受此恶报,现世及后世,我今宁可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耶?’便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如是多闻圣弟子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也。
“居士!多闻圣弟子云何依离邪淫、断邪淫耶ⓚ?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邪淫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我邪淫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者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如是邪淫者受此恶报,现世及后世,我今宁可依离邪淫、断邪淫耶?’便依离邪淫、断邪淫。如是多闻圣弟子依离邪淫、断邪淫也。
“居士!多闻圣弟子云何依离妄言、断妄言耶?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妄言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我妄言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者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如是妄言者受此恶报,现世及后世,我今宁可依离妄言、断妄言耶?’便依离妄言、断妄言。如是多闻圣弟子依离妄言、断妄言也。
“居士!多闻圣弟子云何依无贪著、断贪著耶?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贪著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我贪著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者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如是贪著者受此恶报,现世及后世,我今宁可依无贪著、断贪著耶?’便依无贪著、断贪著。如是多闻圣弟子依无贪著、断贪著也。
“居士!多闻圣弟子云何依无害恚断害恚耶?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害恚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我害恚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者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如是害恚者受此恶报,现世及后世,我今宁可依无害恚、断害恚耶?’便依无害恚、断害恚。如是多闻圣弟子依无害恚、断害恚也。
“居士!多闻圣弟子云何依无憎嫉恼、断憎嫉恼耶?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憎嫉恼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我憎嫉恼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者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如是憎嫉恼者受此恶报,现世及后世,我今宁可依无憎嫉恼、断憎嫉恼耶?’便依无憎嫉恼、断憎嫉恼。如是多闻圣弟子依无憎嫉恼、断憎嫉恼也。
“居士!多闻圣弟子云何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耶?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增上慢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我增上慢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者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如是增上慢者受此恶报,现世及后世,我今宁可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耶?’便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如是多闻圣弟子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也。是谓圣法、律中有八支[*]断绝俗事。”
佛说另有八支断俗事,欲的八喻
居士问曰:“瞿昙!圣法、律中但是断俗事,复更有耶?”
世尊答曰:“圣法、律中不但有是断绝俗事,更有八支[*]断绝俗事得作证也。”
晡利多居士闻已,便脱白巾,叉手向佛,白曰:“瞿昙!圣法、律中云何更有八支断绝俗事得作证耶?”
世尊答曰:“居士!犹如有狗,饥ⓛ饿羸③乏,至屠牛处,彼屠牛师、屠牛弟子净剔ⓜ除肉,掷骨与狗。狗得骨已,处处咬啮,破唇缺齿,或伤咽喉,然狗不得以此除饥[*]。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骨锁。世尊说欲如骨锁,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居士!犹去村不远,有小肉脔,堕在露地,或乌或鸱,持彼肉去,余乌鸱鸟竞而逐之。于居士意云何?若此乌鸱不速舍此小肉脔者,致余乌鸱竞而逐耶?”
居士答曰:“唯然。瞿昙!”
“于居士意云何?若此乌鸱能速舍此小肉脔者,余乌鸱鸟当复竞逐耶?”
居士答曰:“不也。瞿昙!”
“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肉脔。世尊说欲如肉脔,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居士!犹如有人,手把火炬、向风而行。于居士意云何,若使此人不速舍者,必烧其手、余肢ⓝ体耶?”
居士答曰:“唯然。瞿昙!”
“于居士意云何?若使此人速舍炬者,当烧其手、余肢[*]体耶?”
居士答曰:“不也。瞿昙!”
“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火炬。世尊说欲如火炬,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居士!犹去村不远,有大火坑,满其中火,而无烟焰ⓞ。若有人来,不愚不痴,亦不颠倒,自住本心,自由自在,用乐不用苦,甚憎恶苦,用活不用死,甚憎恶死。于居士意云何?此人宁当入火坑耶?”
居士答曰:“不也。瞿昙!所以者何?彼见火坑,便作是思惟:‘若堕火坑,必死无疑,设不死者,定受极苦。’彼见火坑,便思远离,愿求舍离。”
“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火坑。世尊说欲如火坑,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居士!犹去村不远,有大毒蛇,至恶苦毒,黑色可畏。若有人来,不愚不痴,亦不颠倒,自住本心,自由自在,用乐不用苦,甚憎恶苦,用活不用死,甚憎恶死。于居士意云何?此人宁当以手授与及余肢[*]体,作如是说:‘蜇我蜇我耶?’”
居士答曰:“不也。瞿昙!所以者何?彼见毒蛇,便作是思惟:‘若我以手及余肢[*]体使蛇蜇者,必死无疑,设不死者,定受极苦。’彼见毒蛇,便思远离,愿求舍离。”
“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毒蛇。世尊说欲如毒蛇,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居士!犹如有人,梦得具足五欲自娱,彼若寤ⓟ已,都不见一。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梦也。世尊说欲如梦也。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
“居士!犹如有人假借④乐具,或宫殿楼阁,或园观浴池,或象马车乘,或缯彩锦罽ⓠ,或指环、臂钏,或香璎珞颈钳,或金宝华鬘,或名衣上服,多人见已,而共叹曰:‘如是为善,如是为快。若有财物,应作如是极自娱乐。’其物主者,随所欲夺,或教人夺,即便自夺,或教人夺,多人见已,而共说曰:‘彼假借者,实为欺诳,非是假借。’所以者何?其物主者,随所欲夺,或教人夺,即便自夺,或教人夺。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假借,世尊说欲如假借,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
“居士!犹去村不远,有大果ⓡ树,此树常多有好美果[*]。若有人来,饥饿羸乏,欲得食果,彼作是念:‘此树常多有好美果[*],我饥[*]羸乏,欲得食果,然此树下无自落果[*]可得饱食及持归去,我能缘ⓢ树,我今宁可上此树耶?’念已便上。复有一人来,饥[*]饿羸乏,欲得食果[*],持极利斧,彼ⓣ作是念:‘此树常多有好美果[*],然此树下无自落果[*]可得饱食及持归去,我不能缘[*]树,我今宁可斫倒此树耶?’即便斫倒。于居士意云何?若树上人不速来下者,树倒地时,必折其臂、余肢[*]体耶?”
居士答曰:“唯然。瞿昙!”
“于居士意云何?若树上人速来下者,树倒地时,宁折其臂、余肢[*]体耶?”
居士答曰:“不也。瞿昙!”
“居士!多闻圣弟子亦复作是思惟,欲如树果[*],世尊说欲如树果,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若有此舍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谓此一切世间饮食永尽无余,当修习彼,是谓圣法、律中更有此八支[*]断绝俗事而得作证。
修学四禅乃至漏尽智
“居士!彼有觉、有观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已离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已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修学漏尽智通作证。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说此法时,晡利多居士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于是,晡利多居士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由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世尊!我本着白净衣,白巾裹头,拄杖执盖,及著俗屣,从园至园,从观至观,从林至林,遍游行彷徉,若见诸沙门、梵志者,便作是说ⓩ:‘诸贤!我离俗、断俗,舍诸俗事。’彼诸沙门、梵志懦[*]软柔和,语我言:‘唯然。贤晡利多离俗、断俗,舍诸俗事。’世尊!我于尔时,彼实无智安著智处,实无智祠,又无智食⑤,实无智,奉事如智慧人。世尊!我从今日,诸比丘众及世尊弟子,此实有智,安著智Ⓐ处,实有智祠,又有智食,实有智,奉事智慧人也。世尊!我今再自归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世尊!我本所信敬重外道沙门、梵志者,从今日断。世尊!我Ⓑ今三自归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晡利多居士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晡利多经第二竟Ⓒ(三千六百四十二字)Ⓓ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五(七千六百九十一字)Ⓔ(第五后诵)Ⓕ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明本无“第五后诵”四字。
ⓒ “大”,宋、元、明三本作“大国”。
ⓓ “㮈”,明本作“奈”。
ⓔ “晡利多”,巴利本作 Potaliya。
ⓕ 大正藏在“游”字之后有一“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懦”,大正藏原为“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懦”。[*]
ⓗ “标”,大正藏原为幖,宋本作“摽”,元、明二本作“标”,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标”。[*]
ⓘ “世”,宋、元、明三本作“尔时世”。
ⓙ “支”,宋本作“枝”。[*]
ⓚ 大正藏无“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饥”,明本作“饥”。[*]
ⓜ “剔”,大正藏原为“摘”,宋本作“擿”,元、明二本作“剔”,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剔”。
ⓝ “肢”,大正藏原为“支”,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肢”。[*]
ⓞ “焰”,大正藏原为“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 “寤”,大正藏原为“悟”,元本作“窹”,明本作“寤”,今依据明本改作“寤”。
ⓠ “彩锦罽”,大正藏原为“绵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彩锦罽”。
ⓡ “果”,宋、元、明三本作“菓”。[*]
ⓢ “缘”,宋本作“沿”。[*]
ⓣ “彼”,宋、元、明三本作“便”。
ⓤ “静”,大正藏原为“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静”。
ⓥ “室”,宋、元、明三本作“定”。
ⓦ “秽”,宋、元、明三本作“热”。
ⓧ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说”,大正藏原为“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说”。
Ⓐ 大正藏在“智”字之后有一“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大正藏在“我”字之后有一“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明本无“晡利多经第二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三千六百四十二字”八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七千六百九十一字”八字。
Ⓕ 宋、元、明三本无“第五后诵”四字。
① 憎嫉恼:憎恨、嫉妒、痛恼,偏瞋心的一些心所。??
② 若我杀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者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如果我杀生的话,就会害到自己,而且自欺欺人,天众及有智慧的清净修行人谈到我戒行缺失,大家都将听说我不好的名声。相当的南传经文:“如果我是杀生者,我会以杀生之缘而责骂我自己,智者了知后也会以杀生之缘而斥责我”。
③ 羸:衰弱。读音同“雷”。
④ 假借:借用,指无法持续下去。
⑤ 实无智祠,又无智食:实在没有智慧能供养(他人),也没有智慧能滋养(自己)。“祠”即供养。
古印度婆罗门年至五十入山修道,自以为就是出家人了,而相对于婆罗门自认的断俗事,佛说的八支断俗事为:
前四支为外在的行为,后四支为内在的心理。
欲的八喻:
也可对读《增壹阿含经》卷七〈火灭品 16〉第1经:“彼以作是观察,解了淫坑之火,犹如骨锁、肉聚、蜜涂利刀、菓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剑树、毒树,如毒害药,悉观了知,此则有处。已解了知淫火所兴,便能得渡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此事必然。”(CBETA 2021.Q4, T02, no. 125, p. 578b29-c7)
Chen Jian:中阿含203经的八个欲望的譬喻之理解与讨论 在中阿含203经提到八个看待欲望的譬喻,我读后发现这八个还可再分为四类,有些虽然没有很严谨的在同一类,但我觉得以白话文理解并分类有理解上的帮助,也贴上来跟大家讨论看看:
一、欲望会伤害自己 1. 欲如骨锁:如狗咬骨头,咬了无法充饥却让嘴唇、牙齿受伤。此喻在说明伤害自己以外,还有被欲望驱动的行为,无法为个人带来真正的满足,此处可与心理学对话:个人因欲望而追求事物时,是被多巴胺驱动,而不是真正体验到脑内啡带来的安适。 2. 欲如火炬:手拿火把迎著风,不马上放下就会烧到自己。此欲强调尽快放下欲望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有经验,顺着某种欲望去做,结果做了伤害到自己,极端的例如心情不好追求好心情而使用成瘾药物,一用就停不下来。不过,我个人觉得,佛经的理解上,也容易误解,也不是所有欲望都是要被否定的,善法欲与正常的食欲、睡欲还是需要适当的满足的。
二、所欲之物大家抢,自己没放手就可能会受伤 1.欲如肉脔:一只乌鸦叼著小肉块,其他乌鸦也跟着来抢,第一只乌鸦若不赶快放掉小肉块,可能还没吃到就先别其他乌鸦啄伤了。 2.欲如树果:两个口渴的人想吃树上的果子,第一个人爬上去想摘果子,第二个人带着斧头来,没看到第一个人,想说直接把树砍倒拿果子吃,第一个人若没有即时下来,树倒之后大概会受不小的伤。此欲让我觉得,另外有玉石俱焚、杀鸡取卵的意味在,把树砍倒实在是很极端的作法。
三、欲望的样子有明显可怕或微细难见的 1.欲如火坑:火坑里都是火,但似乎被盖住了,但地面上都没烟雾、火焰,有正常思考的人会想:我要是掉下去不死也重伤。这点跟心理学的“再犯预防”也可以对话,小心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决定”,例如酒瘾者,如果不够警戒,走路随便走,可能经过酒吧闻到酒味就完全失控;若有此喻的认知,酒瘾者走路会更小心一点,不会漫不经心。 2.欲如毒蛇:在郊区,有毒蛇看起来很可怕,正常思考的人不会去用手招惹蛇,还说“咬我啊!”会想:被咬到不死也重伤。 我想,有些欲望看起来明显会有祸害,但有些人或许就是会去刻意挑战?或如俗语讲的:不要去挑战人性。或是刻意在危险的情境下扑向危险?我目前还没想到例子。
四、欲望无法让自己真正拥有,总有一天会失去 1. 欲如梦也:作梦的时候,所知觉的形象、声音、香气、(舌头尝的)味道、身体所接触的触感都是最美好的,醒来什么都不剩。 2.欲如假借:有人跟物主借了超跑跑车、帝宝别墅、香奈儿名牌包、劳力士钻表、玉珮戒指等等,其他人看到了赞叹:“真好啊!拥有这些,真是要好好娱乐自己。”物品的主人,看自己心情来把这些东西拿回来,或叫别人去拿回来,此时,其他人又说话了:“这些东西都是借来的啊!不是他所有,是他骗人的!”。 此欲也让我联想:个人寻求这些东西,某程度上也受“社会眼光”或“其他人的言语”的影响;但当个人失去这些东西,其他人也不会安慰这个人,来来去去的也只有“赞美的言词”而已。 而身为在家人的我,也不要说的太高,说什么不用顾虑他人眼光;光在社会上要赚钱,就需要顾虑工作职责与他人需求等等,只是说,也需要自己分辨,哪些社会眼光或制度是要顾虑的,例如总不会去脱光衣服走在路上;哪些眼光是比较不必要的,如手表一只十几万或以上,我是觉得不太需要,不过若许有人做生意需要吧。
综上所述,我觉得佛经中的欲望譬喻,跟当代生活依然可以连结,也蛮能激发想像力跟实践上的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