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经班上,大家讨论到了跋地罗帝偈和金刚经三心不可得偈的异同或关系。
说简单可以很简单,不过若要搞得复杂一点,也可以搞得比较复杂。因此作了些各经文因果关系的比对,整理如下。
只想了解结论的人则可以直接跳到最后二段。另一方面,若有同学认为只有阿含是佛说的,则这篇可以直接跳过,然而此篇结论就我所知是符合《阿含经》义理的。
-.-.-.-.-.-.-.-.-.-.-.-.-.-.-.-.-.-.-.-.-.-.-.-.-.-.-.-.-.-.-
《阿含经》中常提到“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这类的意涵,尤其《中阿含经》卷43的的“跋地罗帝偈”,更是由大迦旃延尊者作了详尽的解说,表示这是指当六根识六境时,不管识的是过去、现在、未来,心不愿、不欲染著。
《阿含经》中的这些偈,和《金刚经》中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偈有何异同?
来看看《金刚经》该偈的前后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CBETA, T08, no. 235, p. 751, b24-28)
“所以者何?”是“什么原因呢?”的意思。也就是说,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而因为“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另外可注意以下的《杂阿含经》文,提到一些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希求,和“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一体的:
《杂阿含经》卷12:“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CBETA, T02, no. 99, p. 84, b26-c9)
简言之,《阿含经》讲的是因,《金刚经》讲的是果,如果要串起来看的话,因果关系大致如下:
1、2在字面上就几乎相同。
2、3同义,因为3是大迦旃延尊者对2的解说。
3、4近似,参见《杂阿含经》卷12那段经文。
4→5的因果关系,可参考《金刚经》整体的逻辑。
5→6→7的因果关系,则可见《金刚经》三心不可得那一段经文。
若就实修上的意义来说,则《阿含经》所述是因、是基础,能完成才有后续《金刚经》所说的一些佛的境界。而就字面上瞎子摸象的推测, 有了《阿含经》的修习,才能在完全不染着他心的状态下,自然生起广大的他心通。也就是说,知道但是不染着他心,才能有广大的他心 通。
一般在论中所提到的他心通的修法,都提到要一一观到他人心,以他心为所缘,越观越广大;而参考这些经文,则提醒我们就佛教的角度 “不染着他心”是更重要的,或许有染著了就容易受限、甚至退失吧(最后这句话是我自己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