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旧①童子菴婆园ⓔ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王阿阇世ⓕ韦提希子②ⓖ以十五日月满时,命一夫人而告之曰:“今夜清明③,与昼无异,当何所为作?”
夫人白王言:“今十五日夜月满时,与昼无异,宜沐发澡浴,与诸婇女④五欲自娱⑤。”
时,王又命第一太子优耶婆陀而告之曰:“今夜月十五日月满时,与昼无异,当何所施作?”
太子白王言:“今夜十五日月满时,与昼无异,宜集四兵⑥,与共谋议伐于边逆,然后还此共相娱乐。”
时,王又命勇健大将而告之曰:“今十五日月满时,其夜清明,与昼无异,当何所为作?”
大将白言:“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宜集四兵,案行ⓗ天下,知有逆顺。”
时,王又命雨舍⑦婆罗门而告之曰:“今十五日月满时,其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时,雨舍白王ⓘ:“今夜清明,与昼无异。有富兰迦叶⑧ⓙⓚ,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多所容受⑨,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雨舍弟须尼陀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宜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须尼陀白言:“今夜清明,与昼无异。有末伽梨瞿舍梨⑩ⓛⓜ,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典作大臣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典作大臣白言:“有阿耆多翅舍钦婆罗⑪ⓝ,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伽罗守门将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伽罗守门将白言:“有波浮陀迦旃那⑫ⓞⓟ,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优陀夷漫提子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优陀夷白言:“有散若夷毘罗梨沸⑬ⓠ,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所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弟无畏⑭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弟无畏白言:“有尼干子⑮ⓢ,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所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寿命童子⑯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寿命童子ⓤ白言:“有佛、世尊今在我菴婆园中。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必开悟。”
耆旧ⓥ受教,即严王象及五百象讫,白王言:“严驾已备,唯愿知时。”
阿阇世王自乘宝象,使五百夫人乘五百牝象⑱,手各执炬⑲,现王威严,出罗阅祇ⓦ,欲诣佛所。小行⑳进路,告寿命曰:“汝今诳我,陷固㉑于我,引我大众欲与怨ⓧ家。”
寿命白言:“大王!我不敢欺王,不敢陷固引王大众以与怨[*]家。王但前进,必获福庆。”
时,王少㉒ⓨ复㉓前进,告寿命言:“汝欺诳我,陷固于我,欲引我众持与怨[*]家。如是再三。所以者何?彼有大众千二百五十人,寂然无声,将有谋也。”
寿命复再三白言:“大王!我不敢欺诳陷固,引王大众持与怨[*]家。王但前进,必获福庆。所以者何?彼沙门法常乐闲静,是以无声。王但前进,园林已现。”
阿阇世王到园门,下象、解剑、退盖,去五威仪㉔,步入园门,告寿命曰:“今佛、世尊为在何所?”
寿命报言:“大王!今佛在高堂㉕上,前有明灯,世尊处师子座㉖,南面而坐,王少[*]前进,自见世尊。”
尔时,阿阇世王往诣讲堂所,于外洗足,然后上堂,默然四顾,生欢喜心,口自发言:“今诸沙门寂然静默,止观具足,愿使我太子优婆耶ⓩ亦止观㉗成就,与此无异。”
尔时,世尊告阿阇世王曰:“汝念子故,口自发言:‘愿使太子优婆耶亦止观成就,与此无异。’汝可前坐。”
时,阿阇世王即前头面礼佛足,于一面坐,而白佛言:“今欲有所问,若有闲暇,乃敢请问。”
佛言:“大王!欲有问者,便可问也。”
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如今人乘象、马车,习刀、矛Ⓐ、剑、弓矢、兵杖Ⓑ、战斗之法,王子、力士、大力士、僮Ⓒ使㉘、皮师、剃Ⓓ发师、织鬘㉙师、车师、瓦师、竹师、苇师,皆以种种技Ⓔ术以自存Ⓕ生,自恣㉚娱乐,父母、妻子、奴仆、僮[*]使共相娱乐,如此营生㉛,现有果报;今诸沙门现在所修,现得果报不?”
佛告王曰:“汝颇曾诣诸沙门、婆罗门所问如此义不?”
王白佛言:“我曾诣沙门、婆罗门所问如是义。我念一时至富兰迦叶[*]所,问言:‘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现有果报;今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果报不?’彼富兰迦叶[*]报我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斫㉜Ⓖ伐残害,煮灸Ⓗ切割,恼乱众生,愁忧啼哭,杀生偷盗,淫逸Ⓘ妄语,逾墙㉝劫贼㉞Ⓙ,放火焚烧,断道为恶。大王!行如此事,非为恶也。大王!若以利剑脔割㉟一切众生,以为肉聚㊱,弥满㊲世间,此非为恶,亦无罪报。于恒水南岸Ⓚ,脔割众生,亦无有恶报。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㊳,施一切众,利人等利㊴,亦无福报。’”
王白佛言:“犹如有人问瓜报李,问李报瓜。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答我Ⓛ无罪福报㊵。我即自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浇头种㊶,无缘㊷杀出家人,系缚驱遣㊸。’时,我怀忿结㊹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又白佛言:“我于一时至末伽梨拘舍梨所,问言:‘如今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报我言:‘大王!无施、无与,无祭祀法者Ⓜ,亦无善恶,无善恶报,无有今世,亦无后世,无父、无母,无天、无化、无Ⓝ众生,世无沙门、婆罗门平等行者,亦无今世、后世,自身作证,布现㊺他人。诸言有者,皆是虚妄。’世尊!犹如有人问瓜报李,问李报瓜。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彼乃以无义㊻答。我即自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又白佛言:“我于一时至阿夷多Ⓞ翅舍钦婆罗所,问言:‘大德!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报我言:‘受四大人取命终者,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皆悉坏败㊼,诸根归空。若人死时,床舁㊽Ⓟ举身置于冢间,火烧其骨如鸽色㊾,或变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终者,皆悉坏败,为断灭㊿法。’世尊!犹如有人问李瓜报,问瓜李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答我以断灭法Ⓡ。我即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时至波Ⓢ浮陀迦旃那[*]所,问言:‘大德!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答我言:‘大王!无力、无精进,人无力、无方便,无因无缘众生染著,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一切众生有命之类,皆悉无力,不得自在,无有怨[*]雠⑴定在数中,于此六生中受诸苦乐。’犹如问李瓜报,问瓜李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彼以Ⓤ无力答我。我即自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时至散若毘罗梨子所,问言:‘大德!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答我言:‘大王!现有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有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非有非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世尊!犹如人问李瓜报,问瓜李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异论答我。我即自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是念已,即便舍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时至尼干子所,问言:‘大德!犹如人乘象、马车,乃至种种营生,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报我言:‘大王!我是一切智、一切见人,尽知无余,若行,若住、坐、卧,觉悟Ⓦ无余,智常现在前。’世尊!犹如人问李瓜报,问瓜李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答我以一切智。我即自念言:‘我是刹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是故,世尊!今我来此问如是义,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沙门现在修道,现得报不?”
佛告阿阇世王曰:“我今还问王,随意所答。云何?大王!王家僮[*]使、内外作人⑵,皆见王于十五日月满时,沐发澡浴,在高殿上与诸婇女共相娱乐,作此念言:‘咄哉⑶!行之果报乃至是乎?此王阿阇世以十五日月满时,沐发澡浴,于高殿上与诸婇女五欲自娱。谁能如Ⓧ此及Ⓨ是行报者?’彼于后时,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⑷。云何?大王!大王遥见此人来,宁复起念言:‘是我僮Ⓩ使不耶?’”
王白佛言:“不也。世尊!若见彼来,当起迎请坐。”
佛言:“此岂非沙门现得报耶?”
王言:“如是。世尊!此是现得沙门报也。”
“复次,大王!若王界内寄居客人食王廪⑸⒜赐,见王于十五日月满时,沐发澡浴,于高殿上与诸婇女五欲自娱。彼作是念:‘咄哉!彼行之报乃如是耶?谁能如[*]此及[*]是行报者?’彼于后时,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云何?大王!大王若遥见此⒝人来,宁复起念言:‘是我客民食我廪[*]赐。’耶?”
王言:“不也。若我见其远来,当起迎礼敬,问讯请坐。”
“云何?大王!此[*]非沙门现得果报耶?”
王言:“如是,现得沙门报也。”
“复次,大王!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入我法者,乃至三明,灭诸暗冥,生大智明,所谓漏尽智证。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云何?大王!此非沙门得⒞现在果报也。”
王报言:“如是,世尊!实是沙门现在果报。”
尔时,阿阇世王即从座⒟起,头面礼佛足,白佛言:“唯愿世尊受我悔过,我为狂愚痴冥无识,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无有偏枉,而我迷惑五欲,实害父王,唯愿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过。”
佛告王曰:“汝愚冥无识,但自悔过,汝迷于五欲乃害父王,今于贤圣法中能悔过者,即自饶益。吾愍汝故,受汝悔过。”
尔时,阿阇世王礼世尊足已,还一面坐。佛为说法,示、教、利、喜。王闻佛教已,即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及诸大众明受我请。”
尔时,世尊默然许之⒠。时,王见佛默然受请已,即起礼佛,遶三匝而还。
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言:“此阿阇世王过罪损减,已拔重咎⑹。若阿阇世王不杀父者,即当于此坐上得法眼净;而阿阇世王今自悔过,罪咎损减,已拔重咎。”
时,阿阇世王至于中路,告寿命童子言:“善哉,善哉,汝今于我多所饶益。汝先称说如来指授⑺开发,然后将我诣世尊所,得蒙开悟,深识⑻汝恩,终不遗忘。”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与众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往诣王宫,就座而坐。时,王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礼世尊足,白言:“我今再三悔过,我为狂愚⒡痴冥无识,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无有偏抂,而我迷于五欲,实害父王,唯愿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过。”
佛告王曰:“汝愚冥无识,迷于五欲,乃害父王,今于贤圣法中能悔过者,即自饶益。吾今愍汝,受汝悔过。”
时,王礼佛足已,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佛为说法,示、教、利、喜。王闻佛教已,又白佛言:“我今再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尔时,世尊为阿阇世王说法,示、教、利、喜已,从座[*]起而去。
尔时,阿阇世王及寿命童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 “姚秦三藏法师”,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
ⓒ 大正藏无“长阿含”三字,今依据宋、元二本补上。
ⓓ “罗阅祇”,巴利本作 Rājagaha。
ⓔ “耆旧童子菴婆园”,巴利本作 Jīvakassa komārabhaccassa-amba-vana。
ⓕ “阿阇世”,巴利本作 Ajātasattu。
ⓖ “韦提希子”,巴利本作 Vedehiputta。
ⓗ “行”,大正藏原为“所”,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永乐北藏三本改作“行”。
ⓘ “王”,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王”。
ⓙ “富兰迦叶”,大正藏原为“不兰迦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富兰迦叶”。[*]
ⓚ “富兰迦叶”,巴利本作 ~Pūraṇa-Kassapa。
ⓛ “末伽梨瞿舍梨”,大正藏原为“末伽梨瞿舍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末伽梨瞿舍梨”。
ⓜ “末伽梨瞿舍梨”,巴利本作 Makkhali-Gosāla。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巴利本作 Ajita-Kesakambala。
ⓞ “波浮陀迦旃那”,大正藏原为“婆浮陀伽旃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浮陀迦旃那”。[*]
ⓟ “波浮陀迦旃那”,巴利本作 Pakudha-Kaccāyana。
ⓠ “散若夷毘罗梨沸”,巴利本作 Sañjaya Belaṭṭhi-putta。
ⓡ “等”,大正藏原为“第”,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永乐北藏三本改作“等”。
ⓢ “尼干子”,巴利本作 Nigaṇṭha-Nāta-putta。
ⓣ 大正藏无“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寿命童子”,巴利本作 Jīvaka。
ⓥ “耆旧”,巴利本作 Jīvaka。
ⓦ “祇”,宋、元、明三本作“城”。
ⓧ “怨”,大正藏原为“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怨”。[*]
ⓨ “少”,大正藏原为“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少”。[*]
ⓩ “优婆耶”,巴利本作 Udaya。
Ⓐ “矛”,大正藏原为“牟”,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矛”。
Ⓑ “杖”,大正藏原为“仗”,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杖”。
Ⓒ “僮”,宋本作“童”。
Ⓓ “剃”,宋、元、明三本作“剃发”。
Ⓔ “技”,大正藏原为“伎”,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技”。
Ⓕ “存”,宋本作“在”。
Ⓖ “斫”,大正藏原为“研”,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永乐北藏三本改作“斫”。
Ⓗ “炙”,大正藏原为“灸”,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永乐北藏三本改作“炙”。
Ⓘ “逸”,元、明二本作“泆”。
Ⓙ “贼”,大正藏原为“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贼”。
Ⓚ 大正藏无“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我”,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永乐北藏三本改作“我”。
Ⓜ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宋、元、明三本无“无”字。
Ⓞ “多”,大正藏原为“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多”。
Ⓟ “舁”,大正藏原为“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舁”。
Ⓠ 大正藏无“问瓜李报”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大正藏无“法”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波”,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 大正藏无“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异”,宋、元、明三本作“异此事不异”。
Ⓦ “悟”,宋、元、明三本作“寤”。
Ⓧ “如”,大正藏原为“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
Ⓨ “及”,大正藏原为“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及”。[*]
Ⓩ “僮”,大正藏原为“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僮”。
⒜ “廪”,宋、元、明三本作“禀”。
⒝ “此”,元本作“比”。
⒞ 大正藏无“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之”,大正藏原为“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之”。
⒡ “愚”,宋、元、明三本作“惑”。
① 耆旧:德高望重的年长者。
② 阿阇世韦提希子:即阿阇世王,优婆塞名,摩竭陀国王舍城的统治者,父亲是频婆娑罗王,母亲是韦提希(毘提希)夫人,在怀胎时命相师都说此儿会害其父,因此名为阿阇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结怨”。长大后被立为太子,却结交恶友提波达多,囚禁父母,自立为王,并吞诸小国,建立统一印度的基础,并与波斯匿王交战数次。后因杀害父亲频婆娑罗王的业报而全身长疮,在佛前忏悔后得痊愈,并皈依于佛陀,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并在佛灭后护持第一次的经典结集。又译为“韦提希子阿阇世”。
③ 清明:清澈明净。
④ 婇女:宫女。
⑤ 五欲自娱:享受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⑥ 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
⑦ 雨舍:优婆塞名,是摩竭国阿阇世王的大臣,以建筑巴陵弗城防御跋耆而闻名。又译为“婆利迦”、“雨势”、“禹舍”。
⑧ 富兰迦叶:外道六师之一,否认善、恶的业报,认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种种恶事不会有罪报;作种种善事,也不会有好报。可说是无因果、无道德论者。又译为“不兰迦叶”。
⑨ 容受:包容、接受。
⑩ 末伽梨瞿舍梨:外道六师之一,认为人的际遇,不是由自己的意志、行为造成的,一切随命运摆布,努力是徒然的。无论愚智,都要轮回受诸苦乐,直到八万四千大劫后,就自然得到解脱。因此也否定因果论,认为人所作的善事恶事都是徒然。可说是宿命论者。又译为“末伽梨憍舍利”、“瞿耶楼”。
⑪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外道六师之一,认为人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造成,死后还归地、水、火、风,全部败坏,一了百了,没有来生。作善作恶都没有报应,所以不须布施乃至祭祀,只管追求快乐,而否定道德。可说是顺世派、唯物快乐主义者。又译为“阿浮陀翅舍金披罗”、“阿夷耑”。
⑫ 波浮陀迦旃那:外道六师之一,认为众生的存在有七种成分是真实的:地、水、火、风、苦、乐、命。这七种成分不必靠任何条件产生,而能安住不变。因此,纵使用刀砍头,也不会死,因为刀只是在七法之中穿过罢了。因此也没有挥刀的人,也没有被砍的人,否定善恶观念、道德观念。可说是无因论的实有论者。又译为“迦罗拘陀迦栴延”、“伽拘罗迦毡延”、“波休迦栴”。
⑬ 散若夷毘罗梨沸:外道六师之一,认为所谓真理只不过是主观上以为是真的,要不陷于主观的执著,最稳当的做法是不肯定自己的立场。这一派没有自己固定的主张,而是仗着语言的技巧去驳倒对手,如同中国的“白马非马论”一般。可说是怀疑论、不可知论者。又译为“散阇耶毘罗胝子”、“删阇耶毘罗胝子”、“删阇耶毘罗坻子”、“先阇那毘罗胝子”、“娑若鞞罗迟子”、“萨若毘耶梨弗”、“先比卢持”。
⑭ 无畏:优婆塞名,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的弟弟。原信奉外道,后皈依佛。又译为“阿婆耶”。
⑮ 尼干子:外道六师之一。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须以苦行偿还,要脱离轮回,必须修苦行,等苦行成就、旧业消灭,新业不生时,生命就回复清净,舍离肉体、获得解脱。此派与其余五派相比,较类似佛教提倡修行,但主张命与非命二元论,而不是因缘论,所主张的极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对的。又译为“尼乾陀若提子”、“尼揵陀若提子”、“尼揵子”、“尼揵连陀阇提弗多罗”。
⑯ 寿命童子:优婆塞名,王舍城的良医。又译为“耆婆”、“耆域”。
⑰ 严:整备。
⑱ 牝象:母象。“牝”读音同“聘”,雌性动物。
⑲ 炬:火把。例如:“火炬”、“目光如炬”。
⑳ 小行:小跑步。
㉑ 陷固:陷害欺瞒。“汝今诳我,陷固于我,引我大众欲与怨家。”一段,对应的南传本作“亲爱的耆婆!你没欺骗我吧?亲爱的耆婆!你没欺瞒我吧?亲爱的耆婆!你没把我给与敌人吧?”
㉒ 少:稍微、略微。
㉓ 复:再、又。例如:“去而复返”、“旧病复发”、“死灰复燃”。
㉔ 五威仪:宝冠、羽盖、剑、扇、宝屐;又名“五仪饰”或“五物”。
㉕ 高堂:房屋的正室厅堂。
㉖ 师子座:佛陀为人中狮子,所坐之处(床、地等),总称师子座。
㉗ 止观:止:心专注于一处(或一境)而不散乱。音译为“奢摩他”、“三昧”、“三摩地”。 观:洞察。音译为“毘婆舍那”。
㉘ 僮使:奴仆、给人差遣使唤的人。泛指仆人。
㉙ 鬘:以线贯穿成的环状物,用来装饰头部或身体。如以花串成的称“花鬘”。
㉚ 自恣:自在;随意。
㉛ 营生:谋生。
㉜ 斫: 以刀斧砍削。读音同“浊”。
㉝ 逾墙:翻墙。逾是跨越的意思。
㉞ 劫贼:建议校勘改为原来的“劫夺”。教育部字典有“劫夺”而无“劫贼”一词。“劫夺”:抢夺财物。《史记.卷一二七.褚少孙补.日者传》:“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
㉟ 脔割:把肉切割、分解成肉块。“脔”读音同“峦”。
㊱ 肉聚:堆积的肉块。
㊲ 弥满:充沛、满足。
㊳ 大施会:大规模的布施供养大会。
㊴ 等利:与他人一起做事。又译为“同事”、“同利”。
㊵ 无罪福报:无论善行恶行都不会有果报。
㊶ 水浇头种:新国王即位时,举行灌顶之礼,将水浇灌于头上,意指王族。
㊷ 无缘:没有理由。
㊸ 驱遣:赶开、赶走。如:“驱遣游民”。
㊹ 忿结:愤怒、怨恨的心像打结一样难以化解。
㊺ 布现:弘扬;传授。
㊻ 无义:缺乏真义。
㊼ 坏败:毁损破坏。
㊽ 舁:抬举、扛抬。读音同“于”。
㊾ 鸽色:指骨头烧成白鸽般的白色。
㊿ 断灭:死后一无所有。
⑴ 雠:仇怨。“仇”的异体字。
⑵ 作人:工人。“作人”指作劳动工作的人。
⑶ 咄哉:表示感叹、痛惜。
⑷ 平等法:没有执著的法。
⑸ 廪:粮食。读音同“凛”。
⑹ 咎:过错。
⑺ 指授:指点教导。
⑻ 识:知道;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