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贵:
请问师兄(们):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白话是怎么解释?
(远离:?,无欲:?,灭:?,舍:?……请个别解释单词)
另外一些同义词,请列出来比较。比如远离:厌(厌离、出离);无欲(离欲);灭(寂灭、正向灭尽、解脱、得解脱、心解脱);舍(放舍)……这些类似的词,你们觉得意思一样吗?
另外很多经只有远离、无欲、【灭】,并没有舍。
已经【灭】了(最终点),为什么还要舍?是要(向于)舍什么?
远离、无欲、灭都是“舍“啊?!(感觉远离、无欲、灭是“三位一体“。因为远离,所以无欲,因为无欲所以灭)
方便的话,请引荐、列一些完整“正确“的《白话解释资料》。(网络谷歌资料,可能有些并不正确,我的程度很难分辨,因为都写正信正统的“原始佛法“)
之前看过一些三依一向资料,但都没有很明了(掌握)。
Bowen Ke:
想起N年前我也曾问过这个问题 XD 分享一下精华区连结。
然后同一个”灭”字,有不同的意思,要推敲前后文去厘清。像是这句偈子: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David Chiou:
“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直译是依从远离,依从离欲,依从寂灭,修行通往弃舍之道。
这几句话不算是“专有名词”,因此抓到方向即可,不必拘泥于要有单一标准的定义。
另一方面,这几句也可表示修行不是为了追求什么、不是为了满足欲望、不是为了拥有更多、不会再加深执著,否则是修错了方向。
学理上的分析,可以说这几句话是指知道烦恼的苦果而远离烦恼,了解而想断除苦果的起因而离欲,体验(暂时的)苦灭而立志证得(永久的)寂灭,修行于正道而放下一切执著。 也可说修行不染著、相应于四圣谛:知苦而依远离、断集而依无欲、证灭而依灭、修道而向于舍。
Heaven Chow:
我先大略写一下看法,再看看能不能一一回复王师兄的问题。
关于“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舍”的问题,查了一下阿含经,因为没有看到明确的解释,所以我认为这就是依一般的理解就可以了。
我的想法是这样,这些是佛陀教导的大方向,所以后来才整理出这四句。我一开始联想到的,是法次法向的解释:
《杂阿含 27 经》卷1:“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5c25-27)
上面只有提到厌、离欲、灭尽,这就是法次法向,大概是后来又加入了舍。
我来说说我对这些的一般理解。
“依远离”,底下经文有提到“漏从离断”。
《中阿含七法品漏尽经》卷2:“云何有漏从离断耶?比丘!见恶象则当远离,恶马、恶牛、恶狗、毒蛇、恶道、沟坑、屏厕、江河、深泉、山岩、恶知识、恶朋友、恶异道、恶闾里、恶居止,若诸梵行与其同处,人无疑者而使有疑,比丘者应当离。”(CBETA 2021.Q3, T01, no. 26, p. 432b13-18)
这就是要远离不好的,简单来说,远离恶法、不善法,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可以远离三恶道。
“依无欲”,如果离恶、不善法是为了不堕三恶道,则离欲就可离欲界,这也是修止禅一开始最基本的方法。
“依灭”,我想到就是熄灭烦恼、灭贪瞋痴,这算是目的了。
所以杂阿含第一经的次第也符合法次法向的教导:厌离、喜贪尽、心解脱。
《杂阿含 1 经》卷1:“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1a7-9)
“舍”,我想到在修止禅时,一开始是离欲、恶、不善法,接下来就是渐次舍去禅支。
二禅舍去寻、伺,三禅舍去喜,四禅舍去乐,这些就是用舍的。
总不能一开始就说要离寻伺喜乐,毕竟这些在一开始是很重要的根基,不能离。当然更不能说要灭了这些禅支,这些是先修习得来的,只是在后来要渐渐舍去,这时“舍”就用的上了。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是用在类似情况。不好的法当然是一开始就要远离,而善法则是修习而来,但最后也是要渐渐舍去。
观禅也是如此,在十六观智中,就有“行舍智”,我想多少也算是有关联。这部分我程度差太多,无法多谈。 🙂
总结一下,我觉得这些就是许多佛法修习的大方向,应该没什么特别难懂的道理,有些要离,有些要舍,有些要灭,应该都可以找到适当的位置。
这些类似的词,你们觉得意思一样吗?
我是觉得差不多。
另外很多经只有远离、无欲、【灭】,并没有舍。
已经【灭】了(最终点),为什么还要舍?是要(向于)舍什么?
我认为这些都是佛陀教导的方向,也不一定有次序。你看这二段经文:
《杂阿含经》卷27:“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 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CBETA 2021.Q3, T02, no. 99, p. 195b22-25)
《长阿含经》卷9:“比丘修念觉意,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修法、修精进、修喜、修猗、修定、修舍,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CBETA 2021.Q3, T01, no. 1, p. 54b17-19)
杂阿含经是教导在修七觉支时,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四项。
长阿含经则是在修七觉支时,要“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三项。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教导都是相同的顺序,也不是都一定是四项,所以我才猜也许最后才慢慢整理出四项的教导及顺序。
远离、无欲、灭都是“舍“啊?!
你也可以解释成,依远离、依无欲、依灭,都是向舍,这些的确都是差不多的,只是使用的名相不同而已。
就像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想要“摆脱”这种低迷的心情,你可以说要“远离不好的心情”,也可以说要“消灭不好的心情”,或是“舍去不好的心情”,你要怎么说都可以啊,反正意思一样,重点是要知道如何做,作文比赛才需要那么注意文词的用法,平时只要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
王贤贵:
原来三依一向没有明确的解释,难怪大家各自解读!(因此我也徬徨无依了,呜呜)
其实我对灭和向于舍,比较难掌握。
【灭】,如果依 Heaven 师兄的解释,从凡夫位,那就不是灭除烦恼(断除烦恼),而只是镇伏(调伏)烦恼;如果是初果以上,那就是断除某些烦恼、某些结。(这里符合阿含辞典的解释。涅槃:灭除烦恼、生死。~(狮子吼简注)
(3)涅槃:【泛指任何束缚的去除(与“解脱”同义】~(阿含辞典)。这个“解脱“是指凡夫的镇伏、暂时“解脱“)。
从师兄的教导,灭也未必只能解释涅槃而已。(很多人都解释为涅槃或初果以上的灭除烦恼)(灭的解释,好像争议性也比较大)
舍,一时没灵感,先这样^^。感恩师兄回复!
Heaven Chow:
灭也未必只能解释涅槃而已。(很多人都解释为涅槃或初果以上的灭除烦恼)(灭的解释,好像争议性也比较大)
我是认为这些只是方向,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总是有许多东西会渐次灭去,这些事没有理由不能使用“灭”,例如在十六观智中,有生灭智,也有坏灭智,这些也都可以观察到许多的“灭”。
我是不认同一定要把灭解释为涅槃,例如在修七觉支时,都说要依灭,如果灭是指涅槃,意思就变成要有涅槃经验的人才能修七觉支了,否则修七觉支的人如何依灭呢?
Philosopher:
法友问到: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白话是怎么解释?
以下根据无著比丘的禅修语音导引,从修行的角度,说明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的意思。
背景:这是在谈修四念处之中的法念处之中的七觉支的修行方向。
相关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