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佛经中的“思”是什么意思?
Heaven Chow:
我整理一下目前的思,主要有三个地方的翻译会用到:
1.八正道的正思惟,也是“寻”心所,和思惟有关,这里可以对应上【思惟】。
2.四预流支的如理思惟,也就是如理作意,“作意”心所,这里可以对应上【意向】。
而八正道正思惟又译正志,也有“正确的意向”的意涵,也可以对应上【意向】。
3.“思”心所,就是解释中的:【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见的一种行阴。】
guest:
就“思”心所这个意思,有没有比较容易懂的解释?
Heaven Chow:
我查了一些资料,再参考了一行辞典中的解释。
文言文的解释主要都是在说心的造作,清净道论则是说是“意志活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用“意愿”。
我想了想,还是觉得“意志”比较好。“意愿”和“意向”比较接近,但我觉得比较弱,好像只是某个想法,意志感觉就比较强了。
意向类似:我想去旅行。
意志类似:我要去旅行。
意志比较强,也比较像造业。因为有时有想法,但不一定会做,或只是随意想想而已。 🙂
我的理解是心中先有了 “意向” (意愿), 然后指挥其他心所一起行动, 完成整个造作的行动, 也就是将意志力展现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我选意志活动好了.
【思】意志活动;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见的一种行阴。
当然你可以依底下资料再改,毕竟那也只是我个人对意志与意向、意愿的理解,不一定对。
【清净道论】
意志活动故为“思”,统领(与自己相应之法)的意思。它是意志的特相;有发动组合的作用;以指导为现状,犹如大木匠及其上首弟子能令自他的工作完成。显然的,此思是在于思维紧急的业务等,令相应的(心、心所)共同努力而起的。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巴利文cetana与citta(心)是源自同一词根;它是实现识知过程的目的之心所,由此它称为“思”。诸注疏对思的解释是:它组织各相应法以对目标采取行动。其特相是意愿的状况;作用是累积(业);现起是指导互相配合;近因是相应法。它就有如一位大弟子,不单只自己背诵功课,也确保其他弟子都有背诵功课;所以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阿毘昙八犍度论》卷3:“云何为思?答曰:诸思等思增思,心行意作,是谓思。”(CBETA, T26, no. 1543, p. 782, b7-8)
《阿毘昙毘婆沙论》卷23〈思品 8〉:“云何为思。答曰。思数数思。乃至广说。如是等语。尽是说意业名。”(CBETA, T28, no. 1546, p. 168, a3-4)
《阿毘昙毘婆沙论》卷23〈思品 8〉:“如经本说。思者是业。忆者是慧。复次所作相是思。所知解相是忆。”(CBETA, T28, no. 1546, p. 168, a8-9)
《萨婆多宗五事论》卷1:“云何为思。谓心造行意所作业。”(CBETA, T28, no. 1556, p. 996, a25)
《大乘五蕴论》卷1:“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CBETA, T31, no. 1612, p. 848, c13-14)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1:“云何为思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CBETA, U205, no. 1368, p. 258, a3-4)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5:“云何为思,令心造作为性,于善不善无记令心随转为业。”(CBETA, B10, no. 65, p. 555, b15)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6:“云何为思?谓令心造作意业,于善、不善及无记中,役策心为业。”(CBETA, B10, no. 67, p. 670, 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