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杂阿含经》卷四十三第1175经提到一种“紧兽”树。这树产于印度,但在中土极为少见,因此自古至今的论典注释都很乱,有各种传说,一直到现代的注释大多都还是大杂烩,有如瞎子摸象。

先说结论:

紧兽:

豆科落叶乔木胶虫树,又译为甄叔迦树。叶大片,长十五至二十公分,宽十至二十公分,广圆卵形,表面呈有光泽绿色;花萼绒黑色,密生毛茸,因此未开花前花苞绒黑色;花冠橘红色,花形线条虹弧形;果实为荚果,长十五至二十公分、宽四至五公分,形状似放大放宽的扁豆。

在上百册藏经中,“紧兽”这一词只在《杂阿含经》及《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出现过:“甄叔:(上居延反树名甄叔迦其花赤色此宝似之故以名之亦云紧兽)。”(CBETA, K34, no. 1257, p. 783, c14)

要不是有CBETA的关键字搜寻功能,记忆力再强也很难找到又名“甄叔”的这个记载。

紧兽树

接下来的细节就不多谈,简言之就是从一堆瞎子摸象的至古至今的大杂烩资料中,找出真相的过程,找到一种树学名 Butea monosperma (又名 Butea frondosa )符合《杂阿含经》卷四十三第1175经所述的特征:

  1. 有人说“其色黑如火烧柱。”
  2. 有人说“其色赤而开敷状似肉段。”
  3. 有人说“毵毵下垂,如尸利沙果。”
  4. 有人说“其叶青、其叶滑、其叶长广,如尼拘娄陀树。”

《涅槃经疏》卷一说其花于日出前为黑色,日出后转为赤色,日没后转为黄色。这其实不是因为花的颜色变,而是因为他的花萼绒黑色,因此花苞看起来是黑色的,花开之后是橘红色的,而花枯了之后成为枯黄色,因此可看到三种颜色。

《慧琳音义》卷十一:“甄叔迦,西国花树名也。此方无此树。大唐西域记云:印度多有甄叔迦树,其花赤色,形如人手。一说云:亦名阿叔迦(Aśoka),亦名无忧树,其花亦赤色,此说正也。”

“无忧树”是佛陀在底下出生的树,花是红色的没错,不过色朵不像肉段或手指头,不符合《杂阿含经》的记载,因此无忧树并不是紧兽树,《慧琳音义》的说明前半段才是正解。

至今线上的各种说法,似乎没有清楚指出此树本尊以及为何此树符合《杂阿含经》第1175经的各项描述,因此写下,留个记录。


陈干原:

照片中左边是胶虫树种子盆栽, 刚好有种了一盆。


guest:

庄春江居士的注释: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照录原文,但解说:依字面的意思为“它是什么?”(what’s it),可能起源于古印度的民间谜语,在〈本生〉中说到“紧叔迦”在发芽时,像烧过的残株(charred stump);叶子变绿时,像榕树;开花时,像肉片(按:呈鲜红色,中间花瓣形状像鹦鹉的嘴);结果时,像金合欢树(acacia)。


David Chiou:

谢谢陈大德提供的种子盆栽照片!

南传在此树的解释有两处须要更正,庄春江居士的注解引用南传说法:“在〈本生〉中说到紧叔迦在发芽时,像烧过的残株。”

不过胶虫树的种子盆栽,怎么也不像烧过 :-)

应该是如花苞在开花之前,像烧焦的黑色,北传《杂阿含经》所载“其色黑如火烧柱”才是正确的。看来南传的注解者也没见过胶虫树,因此臆测下自然会有错误。

另一个南传记载可修正的地方是“叶子变绿时,像榕树”,其实应是孟加拉榕 Ficus bengalensis Linn.,而不是最常见的榕树。榕树的叶子小小的,孟加拉榕的叶子很大片,相差非常多,虽然都是桑科榕属的植物。欧美没有“孟加拉榕”,榕属的植物一律称为 banyan tree,因此菩提比丘英译也难以作精确的翻译。

中国古代也没有孟加拉榕,因此《慧琳音义》也说:“唐国无此树”,因此绝不是古中国也很常见的榕树。这点在当今各佛学辞典也都注释错了。

胶虫树的叶子那么大片,当然是比较像孟加拉榕,而不是我们所谓的榕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