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杂阿含经》第803经教安般,当中“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是什么意思?
David Chiou:
这两个步骤是观呼吸的十六个步骤中第七、八个步骤。注解如下:
⑪ 觉知心行:觉知心的活动,例如由乐受可能引生贪心或患得患失的心,或是各种妄念。其中“心行”即“心所有法”,指五阴中的受、想、行阴。
⑫ 觉知心行息:觉知心的活动平息。
在观呼吸对应到四念处的分类上,这两个步骤是属于受念住的,也就是可以觉知感受所引起的心行,以及其平息。
Russ Wang:
第803经的“读经拾得”一开始有提到“次修觉知喜、乐、心的活动、心的活动平息的“受念处”,” 这个解释没有很精确,安般十六行中第 7 8 是指观察是有染著的受 无染著的受
虽然接近心的观察 但正念依然是守在受
之前的写法 “次修觉知喜、乐、喜乐引生心的造作、平息心的造作的“受念处” ” 我觉得还比较正确。
David Chiou:
这经的脉络的确很深,谢谢指出,让我顺便说明一下这么改的考量:
之前的写法 “次修觉知喜、乐、喜乐引生心的造作、平息心的造作的“受念处” ” 我觉得还比较正确。
之前的写法是我依观呼吸相对于四念住的解法来说明,这样解即能直接对应到受念处。
另一方面,有、无染著是后人(包含我)基于受念住的推论,但有点和本经字面上的“心行”、“心行息”连不上(“有无染著”经中有“食”、“无食”这些既有的用法),因此后来改为以直解开头,以本经文字(“心的活动”、“心的活动平息”)来作开头,只是在实际修法上着重于感受所引生的心行。
所以“注解”及“读经拾得”中所写实际的执行步骤有特别提到感受:“例如由喜、乐的感受可能引生贪心,或是怕失去喜、乐的感受而患得患失,或是起各种妄念。”
也就是受念处的范畴。
因此两种解法没有抵触,在“读经拾得”一开始简单几个字带过,为避免一开始就拿我的推论盖掉经上的字面文字,因此只写经文的直解,而没有特别说明该步骤如何与受念住相关,后面的详细内容才说明和感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