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 Wang:

三解脱、三解脱门、三三昧,这三个词的第一个“三”指的都是一样:

  1. 空(sunnat?- ):记念思惟五蕴苦、空、无常
  2. 无相(animitta- ) :记念思惟诸境皆悉灭尽,离诸有想。
  3. 无作(appanihita-):记念思惟诸识因缘生灭,无常不可得

三“解脱”、三“解脱门”、三“三昧”的差别可能是

就我的理解来总结这三个三之间的关系,或可以这么说:

空、无相、无愿,这三种面向的思维,是“三解脱门”修随观时的所缘,亦即观业处(vipassan?-kamma??h?na)。维持这三者的共相观能成就心止一处,亦是止业处(samatha-kamma??h?na)。透过维持在三种随观最终能获得解脱,根据方法的不同,别称为“三解脱”。


阿建:

请问 杂阿含80经 第三个三昧是 无所有三昧,对应经典分别是 无欲、无作之三昧,我想了解,最后定稿为 无愿(无作)的动机是什么?


David Chiou:

这经有几个异译,基本上是参考异译而来的。 “无所有三昧”在唐代统一译词后常称呼为三三昧中的“无作三昧/无愿三昧”,因此用唐代后的标准译词作为主要称呼。不过称呼都不重要,毕竟都只是指月指。


阿建:

我有延伸问题,关于异译:

杂阿含80经 第三个三昧是 无所有三昧,

对应经典中,

佛说法印经对应的三昧是是无作三昧

佛说圣法印经对应的第三个三昧是无欲三昧。

我也没看到无愿三昧XD,但我记得确实是有无愿三昧的,再请你方便的话告诉我啰,谢谢你


David Chiou:

我印象中“无愿三昧”这个翻译是唐代后才统一的译法,在杂阿含经的时代没有统一,因此是采用后来统一后的译法。

“无欲三昧”跟“无愿三昧”,类似善法“欲”后来称作“愿”的互用,只是文字表面上不同。

不过这是很久前的事了,如果你研究发现无愿三昧跟无作三昧没有直接关系,也还请告知,我再看看。


阿建:

在增壹阿含45品6经,提到 空、无愿、无想三昧

在北传:杂阿含568经 南传:相应部41相应6经,提到空、无所有(无愿、无欲)、无相
分别为

答言:
“长者!触不动(空),触无相,触无所有(南传作:无愿、无欲)。”
“屋主!当比丘从想受灭等至出定时,有三种触接触:空触、无相触、无愿触。”

在南传:相应部43相应12-44经 提到 空、无相、无愿

提到
“而,比丘们!什么是导向无为之道呢?是空定,比丘们!这被称为导向无为之道。……(中略)。”
“而,比丘们!什么是导向无为之道呢?是无相定,比丘们!这被称为导向无为之道。……(中略)。”
“而,比丘们!什么是导向无为之道呢?是无愿定,比丘们!这被称为导向无为之道。……(中略)。”

小结:

无所有、无愿、无欲、无作,好像是放在三三昧中的 无作/无愿 一起出现的。

跟你的印象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