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有身灭边”这一段的断句,经研究后以如下为标准:

“云何有身灭边?即此受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无余断、吐、尽、离欲、灭、寂、没,是名有身灭边。”

意指将对于未来的存有的贪爱给“无余断、吐、尽、离欲、灭、寂、没”,彻底的消灭掉了。

此句在大正藏以略为不同的描述,在不同经文中出现许多次,但旧有大正藏的断句相当不一致,因此统一修正,重点有二项:

1. “无余断”:

“无余断”的意思是“永断无余”,可合为一词“无余断”,若用“无余、断”,在许多经文中较好理解。但考量到经中的确有“无余断” 这一词即“永断无余”,因此即决定用“无余断”,不加以断句。以 CBETA 查“无余断”,可见诸如以下例子(其中断句未经修正):

《中阿含经》卷38〈1 梵志品〉:“云何知苦灭如真。谓此爱当受未来有。与喜欲俱。愿彼彼有灭.无余.断.舍.吐.尽.无欲.没.息止。如是知苦灭如真。” (CBETA, T01, no. 26, p. 673, a10-13)

《杂阿含经》卷6:“云何有身灭。谓当有爱.喜.贪俱。彼彼爱乐。无余断舍.吐尽.离欲.寂没。是名有身尽。” (CBETA, T02, no. 99, p. 40, b2-4)

《杂阿含经》卷9:“云何世间灭。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 (CBETA, T02, no. 99, p. 56, c7-9)

《杂阿含经》卷14:“云何食灭如实知。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无余.断舍.吐尽.离欲.灭.息没。是名食灭。如是食灭如实知。” (CBETA, T02, no. 99, p. 94, c4-7)

《杂阿含经》卷49:“若彼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著。无余断.舍.离.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世间灭。” (CBETA, T02, no. 99, p. 359, b4-5)

另外可见:《杂阿含经》卷3:“云何舍担。若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永断无余已.灭已。吐尽.离欲.灭没。” (CBETA, T02, no. 99, p. 19, a20-21)

可知“无余断”的确完全同等于“永断无余”。另外经中也有写“断无余”。

而在论中则通常将“无余断”用作一个词。

南传的译文则诸如:

“诸比丘!以何为有身集边耶?当来有之渴与爱、喜贪俱而为乐着于彼彼。谓:是欲爱、有爱、非有爱。诸比丘!此名为有身集边。诸比丘!以何为有身灭边耶?彼渴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定弃、解脱、无著是。诸比丘!此名为有身灭边。”

2. 其余词的拆解:

“寂没”是当作一个词,还是拆开较好?其实不影响意义,而 CBETA 搜寻“寂 + 没”,除了两者连用的例子外,还可见如下两者不连用的例子:

《杂阿含经》卷5:“无常者是苦。苦者寂静.清凉.永没” (CBETA, T02, no. 99, p. 31, b13-14)

《杂阿含经》卷11:“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 (CBETA, T02, no. 99, p. 75, a12-14)

《杂阿含经》卷12:“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CBETA, T02, no. 99, p. 83, c19-21)

《普曜经》卷3〈7 现书品〉:“其言寂者。出观寂然法惔怕音。其言没者。出消瞋厌诤讼之音。” (CBETA, T03, no. 186, p. 498, c20-21)

“吐尽”是当作一个词,还是拆开较好?也不影响意义,且也都可见。经中有此拆解的例子:

《杂阿含经》卷7:“如断义。如是知义.尽义.吐义.止义.舍义亦如是。 ” (CBETA, T02, no. 99, p. 46, a14-15)

《杂阿含经》卷9:“彼彼集著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 没。” (CBETA, T02, no. 99, p. 56, c8-9)

“息没”呢?也都可以:

《杂阿含经》卷36:“贪欲爱乐念于彼得尽。无欲.灭.没.息.离.解脱。 ” (CBETA, T02, no. 99, p. 260, a7-8)

诸如此类。整体说来,拆开或合起都可以,毕竟现在习惯上也可合用。而就整句的通顺而言,由于其余字都已拆开,因此就将此两字拆开呈现。其余经文段落若有连才会顺的,则仍可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