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题 半梵行vs善知识
时间 狮子吼站 (Thu Jul 9 08:25:32 1998)
请问这样的解法有没有问题(听说这是印顺导师解的):
——————————————————————
某次,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
“佛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13)。
阿难的意思,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
^^^^^^^^^^^^^^^^^^^^^^^^^^^^^^^^^^^^^^^^^^^^^^^^^^^^^^
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
^^^^^^^^^^^^^^^^^^^^^^^^^^^^^^^^^^^^^^^^^^^^^^^^^^^^^^^
——————————————————————
首先,我不认为印顺导师会这样解。就好像有人说 “这是佛说的” 我也不会一下就相信,必需经过分析。
要明白原义这很简单,把原经文找来看看就知道了。我想您主要的疑问点是在这一句 “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
亲近 “善知识” 和行者自身的梵行无关。行者自身的梵行仍然要由自己经八正道、七觉支等方法去完成。
如果说 “亲近善知识就是具足梵行了” 那佛说法就成了废话大全。行者找个善知识偎一下就行了,每天还修个啥子功课?
真相如何?让我们来看看原委。
这一个事件是由阿难所提出的,他的主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善知识的条件为何?”经上的原文出处有很多,我们找一个内容比较详细一点的 来看看:
《杂阿含经》第726经:
首先1)阿难悟到: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阿难的意思是 “半梵行” 的人是行者值得 “请问的对象”、”为伍的对象” 或是 “追随的对象” 吗?
这种情形就是现今的 “追求明星” 心理,道理相同。
阿难问的是佛法,他认为具有 “半梵行” 的人,可以是 “请问、为伍、追随的对象”。 同学们或许会感觉咦?这条件很眼熟?没错,原来这就是当时的 “名师” 的现象之一--一些不具足梵行的人成为佛教徒所追求、请问、为伍的对象。
世尊回答说:错了。半梵行的人不能成为佛法的老师(善知识)。要当一个善知识,必须 “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我们把经文加上补助语,同学们 就会很清楚了:
【补语用{}表示】
4. 佛告阿难:“莫作是言:‘{说}半梵行者{就是所}谓{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才是}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理由是啥?世尊接着再说明:
5. 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世尊就是善知识,因为众生由他所教的佛法得到了 “念、觉” 的方法,最后 “向于舍”。因此世尊强调:“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因此我们知道世尊要说的是 “只有纯一满净梵行清白的人才是值得请问的善知识、值得为伍的善伴党、值得追随效法的善随从。”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指导他人得到正果,所以后来的大乘经典更强调真正的善知识的重要,例如《法华》:“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妙庄严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知识不是要人交会钱肉干而已,而是要能 “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简直是要有开保证班的能耐才行的。
可是读过阿含的人都知道,菩提道也是由七觉分、八圣道分..一步一步的可以达到的。所以世尊谆谆告诫弟子的,就是善知识一定要梵行清净。这才可以成为榜样。
作者 JPShen@Lion (沈介磐), 信区: BudaHelp
标题 Re: 半梵行vs善知识
时间 狮子吼站 (Fri Jul 10 02:36:28 1998)
要明白原义这很简单,把原经文找来看看就知道了。我想您主要的疑问点
是在这一句 “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
末学以为,问问题的人没看清文义.
原文在说的是善知识为”半梵行者”还是”纯一满净,梵行清白”,问问题的人以为是”亲近”善知识的人是”半梵行者”还是”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文中根本没提到”亲近善知识的人”.如来是在赞叹善知识,非”亲近善知识的人”.
所以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不作动词解.原文就是在讲善知识是怎样的人了.
5)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
舍。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
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
世尊就是善知识,因为众生由他所教的佛法得到了 “念、觉” 的方法,
最后 “向于舍”。因此世尊强调:“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因此我们知道世尊要说的是 “只有纯一满净梵行清白的人才是值得请问
的善知识、值得为伍的善伴党、值得追随效法的善随从。”
蔡老师所引杂含(27.726),前一725经世尊说明了何为”纯一满净”?是七觉分: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等觉分.因此726经中,世尊说善知识能使亲近者从而次第升起七觉分,故是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者.佛告阿难不该仅仅视善知识为半梵行者.
作者 DavidChiou@Lion on board ‘BudaHelp’
标题 Re: 半梵行vs善知识
时间 狮子吼站 (Fri Jul 10 12:44:17 1998)
其实以上是网友从印顺光碟中引出来的。此段话原文出自印老“成佛之道”一书增注本(而不是网友自己写的)。
请问学长知道那原内容是印老演讲由人整理,还是他自己写书的呢? 出自印老之笔,有点奇怪。或许是整理稿件的人的疏失? 还是说本文是另外的人讲解该书?
原文在说的是善知识为”半梵行者”还是”纯一满净,梵行清白”,问问题
的人以为是”亲近”善知识的人是”半梵行者”还是”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文
中根本没提到”亲近善知识的人”.如来是在赞叹善知识,非”亲近善知识的人”.
的确。我也这样子觉得,就我看来蔡老师回答的也是这个意思 :) 目前看来大家一致都同意应是原文的误植。
祝 福慧双修!
作者 JPShen@Lion (沈介磐), 信区: BudaHelp
标题 Re: 半梵行vs善知识
时间 狮子吼站 (Fri Jul 10 17:00:28 1998)
其实以上是网友从印顺光碟中引出来的。此段话原文出自印老
“成佛之道”一书增注本(而不是网友自己写的)。的确如学长所
解,这句话明显有误植。
我想可能是成佛之道弄错了.一则在janghwa大德所引华雨集第三册之”佛陀之最后教诫”中印老的解说和末学是一样的.再则,成佛之道该偈颂是:
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故知原颂是要提醒学者应视善知识为满梵行者,要观察学习其德行,而非挑其毛病而失尊重.可知印老本意是要提醒学者.不过印老确有意思要学者本身不要看轻亲近善士这件事,因此有可能印老在此用错例子了,其实在janghwa大德所引增一阿含中,佛陀不也举自身例子来说明亲近善士的重要吗?我想印老该是要同时强调善士为满梵行者当尊重,学者莫轻视亲近这个小事.
请问学长知道那原内容是印老演讲由人整理,还是他自己写书
的呢? 我也觉得这边差太多了,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误植(如您所剖析,
是在讲 “善知识” 而不是 “亲近善知识的人”),出自印老之笔,有点
奇怪。或许是整理稿件的人的疏失? 还是说本文是另外的人讲解该书?
我不知成佛之道该书是如何成立的,所谓增注本是多了注明经典出处.印老大多数的书都是讲说而由他人笔录,再给他审定,弄错也是可能的.这里我觉得印老举错例子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这样解是要鼓励亲近善士这件事.不过我觉得暇不掩瑜,想表达的意思很清楚的表达了,印老是思想行的人,他的东西重大处非细节.
作者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题 Re: 半梵行vs善知识
时间 狮子吼站 (Sat Jul 11 01:05:43 1998)
这样简单的逻辑不该有疑问才是。原来问的人可是被 “印老说的”给吓到了,所以才转而私下相问。这就是我反对 “立卧” 教育部的原因,来人只要一抬出 “某大XX” 说的,佛子就不敢有丝毫疑问。
佛子如果不能思考,人人只会作只学话的鹦鹉的话,佛法不灭更待何时?这里还有个更严肃的尾巴在动着,那就是: 谁承担得一个 “善知识”的名字?经中所说的善知识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善知识其意义相差几里?这是值得深思的。
作者 JPShen@Lion (沈介磐), 信区: BudaHelp
标题 Re: 半梵行vs善知识
时间 狮子吼站 (Sat Jul 11 02:16:49 1998)
这样简单的逻辑不该有疑问才是。原来问的人可是被 “印老说的”
给吓到了,所以才转而私下相问。这就是我反对 “立卧” 教育部的原因,
来人只要一抬出 “某大XX” 说的,佛子就不敢有丝毫疑问。
蔡老师说的是,不过众生心毕竟是众生心,虽诸佛子都不忘佛灭所教诫--依法不依人,但难免还是有屈从或依怙权威的心理存在,更进一步探究,依于冠上佛说的经典以为权威而不思维,抉择了义不了义,进而实践修证者不也大有人在?佛将灭度时,尚未证阿罗汉的阿难会问佛其灭后当依何,其实也不过反应了众生的心性.佛法的世谛流布,不免要诉诸言教,落于文字,佛住世时有佛可问,佛灭后就不得不求之于法宝与僧宝,但误认指为月,或得月而不能忘指者不也比比皆是?
佛子如果不能思考,人人只会作只学话的鹦鹉的话,佛法不灭更待
何时?这里还有个更严肃的尾巴在动着,那就是: 谁承担得一个 “善知识”
的名字?经中所说的善知识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善知识其意义相差几里?这
是值得深思的。
蔡老师这倒言重啦:)佛法是若佛出世,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的啊.当然蔡老师的忧心是值得注意的,不过只要大家都能发心住持佛法,其实也无须担心了.
至于谁担得起善知识,末学倒不如蔡老师这般严格要求.从杂含726经,我们不就可看出善知识可引发亲近者七觉支吗?末学觉得重要的还是在学者能否”观德不观失,随顺不违逆”了(这里让我想到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来:p),那里有善知识呢?其实学者若能虚心,善知识是随处可见的,虽说”全德”的善知识在末法是难遇的,但经论不也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亲近.涅槃经中也说四依,其中初依人,虽没断烦恼,证实性,但已能通达佛性义十六分之一.总之,只要在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于己者,也不妨如法亲近.因此,末学以为,蔡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好的,要我们好好深思,策发自己发心力行,成为一个全德的善知识,而修学的过程,倒不能以全德去要求人了,否则易于观失不观德,倒成障碍了.就像蔡老师会想到这问题提醒大家,不也值得我们学习亲近吗?
作者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题 Re: 半梵行vs善知识
时间 狮子吼站 (Sat Jul 11 02:48:31 1998)
=⇒ 于 沈介磐 (JPShen@Lion) 文中述及:
分之一.总之,只要在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于己者,也不妨如法亲近.因此,
末学以为,蔡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好的,要我们好好深思,策发自己发心力行,
成为一个全德的善知识,而修学的过程,倒不能以全德去要求人了,否则易于
少年仔是老伙子的希望,站上诸位少年英雄真的是有机会成为善知识的,这也是老身的终日翘首的事。
观失不观德,倒成障碍了.就像蔡老师会想到这问题提醒大家,不也值得我们
学习亲近吗?
别无事就想开帽店。老身的成天只会提竹篙捅马蜂窝,谁要亲近准会满头包,何况老身的望之不似仁君--看起来不像仁人君子(白话),又即之也愠--一靠近就令人发火,建议保持距离以免不测。
From: David Chiou
Date: 2015/2/2
“善知识不是半梵行,而是全梵行”
许多老参们可能看过印老解说“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所以者何?纯一满静,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这句经文的讨论。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26经、卷二十八第768经、卷四十六第1238经的字面意义较接近于:“只有部分清净修行的人仍不是善知识,完成清净修行的人才是善知识”。
另外,《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44〉第10经、南传《相应部尼柯耶》〈道相应45〉第2经也有提到“善知识”与“半梵行”,但是作另一个方向的阐释,意义较接近为:“善知识之谊不只是梵行的一半,而是梵行的全部”,意指说善知识能成全我们的修行,例如南传经文说道:“当比丘有善友、善伴侣、善同志时,这应该可以被预期:他必将修习八支圣道、必将多修习八支圣道。”
这些可能本来就为意义不同的两经,或在佛经早期传抄时即有两种不同解读的版本流传。印老即采第二种解读。
(感谢正念同学于读经班的分享。)
原经文参见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7.html#七二六
From: David Chiou
Date: 2015/2/2
感谢正念同学的提醒,加上注明印老是作第二种解读。印老的看法如下:
成佛之道/第二章 闻法趣入
某次,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佛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阿难的意思,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佛是怎样的重视善知识!所以“学者”,“应”该“尊敬”供养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华严经》等都说得非常明。
From: David Chiou
Date: 2015/2/2
我刚也比对以前的讨论。现在整个看起来,原来印老应该是照南传的说法,来解释这一经。难怪当初大家看印老这段解说时觉得和《杂阿含经》经文对不太起来,原来是另有所本。
《杂阿含经》当中佛陀是以他自己为善知识的例子,例如:“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择法觉分… …”但在《增壹阿含经》及南传经文则相反,是说佛陀当初也是亲近善知识的关系,而成就七觉分。例如《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44〉:“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CBETA, T02, no. 125, p. 768, c20-24)
另外,在《杂阿含经》第726之前的第724、725经的意义和第726经是连贯的,第724经说可根据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这五个条件,找到该亲近奉事的法师 ,第725经定义“纯一满净”为七觉分,第726经说善知识是全梵行(纯一满净;七觉分)。
这些可能本来就为意义不同的两经,或在佛经早期传抄时即有两种不同解读的版本流传。例如以下经文: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22〉:“我于尔时为是二人如应说法,二人闻已得阿罗汉果。是故,我为一切众生真善知识,…(中略)…以是义故,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我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CBETA, T12, no. 375, p. 764, b3-22)
此段阐述的立场同于《杂阿含经》。
From: 言殷
有个小疑问:佛当时,周围的声闻、缘觉圣者多…当今末法时下…完全清净与真善知识…可能无法跟当时…佛住世之际,可以相比较……
善知识,难寻吧??
From: David Chiou
言殷说得是好问题,其实在《杂阿含经》的前二经就有关于找善知识相关的经文:
“若比丘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见此人者,多得果报。若复闻者,若随忆念者、随出家者,多得功德,况复亲近恭敬奉事。所以者何?亲近奉事如是人者,时时得闻深妙之法;得闻深法已,成就二正,身正及心正,方便修习定觉分;修习已,修习满足,乃至舍觉分修习满足。” c.f.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7.html#七二四
根据本经所述,我们可依据: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这五个条件,找到该亲近奉事的法师。其中前四项都或多或少都可由言行而知。
Yw Liu:
当年 Heaven 兄还特别为这个间接问到了印老: 我最记得那跳楼的比喻 (相关讨论都很长一大串,看适不适合另当参考)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dhism/S/F001016S&num=1
David Chiou: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26经等经表示完全清净修行才堪为真正的善知识,这是较高的要求。若将“善知识”只照字面解为“好朋友”,则经中也有对在家人较宽松的“善知识”解释,如《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中提到能帮助在家人现世安乐的条件之一“善知识具足”时所解说: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堕落)、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这边的“善知识”就只是单纯的指“好朋友”,是“坏朋友”的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