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著比丘访谈记录 (1)

感谢Ken Su居士的引介,在‘长阿含经国际研讨会’后,今天有幸得以拜见无著比丘。

无著比丘日中一食,不持银钱,不蓄积长物。虽然他风骨清癯,双眼炯炯有神,似乎相当严肃,然而在互动过程中,可见到无著比丘很自在,不会一脸凝重,也不会高不可攀,而是很生动风趣地和Ken及我互动。

Ken及我分别准备了几个问题请教,记录如下:

四念住

Ken: 请问念住(Satipatthāna)的修行次序为何?何时要从“身念住”转修“受念住”,是否必需依照次序修“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无著比丘:我长久以来也很关心四念住实修次第及时机等细节。

大约二、三个月后我会出版一本关于“念住”的新书(Perspectives on Satipatthāna),我在禅修上的理解受到北传《阿含经》很大的启发。在2003年出版“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这一本书时,我不会中文,对于北传《阿含经》的内容只能依据 Thich Minh Chau(释明珠法师)的书(The Chinese Madhyama Āgama and the Pāli Majjhima Nikāya),因此“念住”此书的第一版只有少数和北传《阿含经》相关的注脚。但这些年来在进行了《阿含经》的比较研究之后,,出版社想对我出版了十年的书修订后再版,我则想:“何必出修订版?根据比对北传《阿含经》而来的启发,可以再出一本书。”

如果根据巴利《中部尼柯耶》、汉译《中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其共通的关于“念住”的部分,应是佛陀最早关于“念住” 的教导。这当中包含了不净观、四界分别观、安那般那念以及死尸观,在法念处时观五盖,以及七觉支。基于这种学术上的了解,而发展出我现在在美国教授的禅修练习法,能将这些念住的教导一起修习。依此方式实修起来进展很好,而且也很多人喜欢。我明年将在Pali and IMS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Society)的禅修课再次教该练习法。这个练习法的重点,简化来说:

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将身念住的核心方法都在一个练习体系内完成。

而借由身念住带来的觉知,就能进行受念住,觉知任何的感受。

之后则可觉知心的状态,而为心念住。

而后进行法念住。修习法念住时,可先观察五盖,没有五盖的话,则可进行七觉支的培育。

之前我还没遇过将各念住接在一起的禅修练习法,这是我个人实修的练习法,而任何人也能达成。我习惯慢慢地、仔细地进行各阶段的禅修,但你也可以很快地进行:皮肤、血肉、骨头;地、水、火、风……继续到心念住等。这样是连续修习四念住的过程。

这是对于一个简单问题的冗长的回复,但这是很好的一个问题,也是我长久关心的问题,因此给予这样的回复。

David: 所以说是经过身、受、心、法这样的次第,只是不一定每次都要在每一阶段花很久的时间?

无著比丘:没错。这可视每个人的性向而加以调整,某些阶段花较久的时间修习。举例来说,如果你一整天在外面忙、心念分散后,晚上打坐时,要直接到“心念住”恐怕不容易,会太过散乱。这时就要专注在身念住,例如先注意在皮肤,这样让心能够先定在一项事情上,从整天的散乱当中收摄回来。打坐时不能只是放松,而是要有“所缘”境,专心做一件事。等到心念收摄、觉知清晰后,才进入较细腻的所缘中,最后到单纯觉知(如实知)的状况。

David: 实务上来说,在禅修营的情况下,各阶段通常您给学员多少的时间修习每一阶段?

无著比丘:每天提供一个练习,然后让学员练习一整天。

最基本的是要了解什么是正念(mindfulness)?我的了解是正念是很开阔的、现前的心。依据一部经文,讲述在谷物收成前, 牧牛人要小心不要让牛跑进田地内乱吃、乱撞。但在谷物收成后,田地一片干净,牧牛人就可以在树下轻松的坐着。这正像是正念的状态:放松、现前存在、开阔、放下(let go)。

在离群打坐时,这很容易,但在平日生活上怎么做?在忙碌的工作下,如何还能放松、开阔及放下(let go)?答案是“身念住”,正念于身、全身。

佛陀在经中给这一个比喻:有个人头顶 上顶了满满的一碗油,要穿过一群人,这群人当中有美女在唱歌等等,而头顶有碗油的人,必须安全的穿过这群人,如果溅漏了一滴油就要被砍头。根据这经所给予的意象,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练习身念住时,要很专心,但又不能完全只顾自己,否则有人来推挤时就难以反应,因此要觉知整个情况,但又不能被外境给吸引走、牵着走,例如想说“这美女真漂亮,她在唱什么歌?”那就被牵走了。必须要这样的走过人群,透过身念住、观身,而平衡,并且广阔地注意到较大范围的状况。

经中有另一个比喻:有六只不同的动物狗、鸟、猴、蛇、鳄鱼、狼绑在一起,各自想要往不同的方向,狗想要跑, 鸟想要飞,猴子想上树。这六种动物就像“六根”,各自往不同的方向。要怎么让这六种动物不乱跑?把它们绑在一根固定的柱子上!这根柱子就是身念住。因此在每次的禅修指导,我都从这最基本的开始:觉知身、觉知全身。接着才能进展到不同的阶段如内观、观受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开车时、打电脑时、和人沟通时,身念住就像我们可随时靠着的椅背,可让我们维持在该情境的中心。

David: 所以说,当觉知清晰时,可进修受、心等念住;但当心念涣散时,则可随时回归到身念住。

无著比丘:是的。例如清晨起床后,神清气爽,心念澄静,这时只须要短暂的在身念住查核一下,即可进行更深入的念住。也就是根据情况而调整四念住。

(接着和无著比丘聊到他主持的禅修营,明年主要有二次,一次是在加州约一百人的禅修营,一次是在波士顿的三十人的禅修营。前者就是禅修,后者则是早晨先读经、然后禁语、禅修。前者几乎满了而后者已满,后者下一次在2015年3月最后一周的禅修营还有名额。)

七觉支 (Seven Awakening Factors)

Ken: 请问七觉支是否要照着次第修?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无著比丘:必须建立在“念觉支”的基础上。必须要以念觉支为基础,否则是空谈,其它的会没法成为真的“觉支”。应要在念觉支、正念的情况中择法,择法获得力量(精进),从精进获得快乐、快乐获得宁静、从宁静而心意集中,因此心得以平衡。

Ken: 能在“念觉支”成就之后不修“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而先修其他觉支吗?可以跳着修吗?

无著比丘:如同方才说的,而且经中有说的,这七觉支须一支一支的架构上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不能跳过。另一方面,有时可着重在某觉支,例如在修止时,念觉支只是很快的带过;但在修观时,则会特别重视择法觉支。不过如果要获得真的成就,七觉支都是须要的。实作上,要在正念的基础上,以定慧均衡等为目标。

David: 记得经中有说若心昏沈,则修能让人振奋的觉支;心若掉举,则修能让人平静的觉支。

无著比丘:是的,在我关于“正念”的那本新书中也有详细的说明。其实,我在2003年的书中,七觉支的章节是最短的,因为当时侧重在根据别人曾写的著述。但在2013年的书中,七觉支的章节是最长的,因为这是根据我实修的经验。这是很重要的修习,但是竟然解说它的人不多。在此书中,我有大量引用《中阿含经》的内容,解释其意义以及如何实修。

Ken:我们对于止和观是不是应该同时着重?我们能够只着重其一吗?例如干观?纯止?

无著比丘:我认为要“止”与“观”均衡比较好。

Ken:那如何做到“止”与“观”均衡呢?

无著比丘:应该加强自己弱的那项。例如当观慧强、而定弱时,就应培育止。当定强,观慧弱时,就应培育观。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定是困难的,不像在禅修营时容易培育。禅修营时坐着、隔绝外界,要进入定境是较容易的。

(注:另外Ken在此面谈之后补充道,经中常强调定、慧是要平衡的,不是说同时修止观,但是要在定弱时多修止、慧弱时多修观。至于纯观派所说的近行定,只出现在注释书,而未出现在尼柯耶。无著比丘所著“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一书中“第三章:念(Sati)”有相关的探讨,而“第四章:定”则有分析此问题。)